地基
很难想象,拔地而起的第一步是向下使劲。不同于扎根,却异常考验它与地幔共振的能力。每纵深一米,就有一层羽毛脱离庇护,这种沉陷预支了未来的险境,又或者你赞同生活本身就是一场落网,地心的沼泽拖拽了每一次触底的滑翔。已经够深了,回音在这里抵消了回音,词根抵达了无声。千百根钢筋,凿入岩石的沉默。
爆破——熔岩锤炼出高度。
塔吊
神来之笔吧,突然出现一个失衡的形象。所有赌注都押在天平的一侧,能否翘起些许真实的重量?或许,所有努力只是为了绷紧一根弦?不过是在知觉的半径里调动新鲜的材料,也不涉及复杂的化学反应,它只演绎简单的物理定律,甚至有些过时、粗糙:一个支点、一根杠杆,无数次抬起再落下,把物体从一处位移到另一处,如此重复,直到升上来的东西越来越轻,像一阵风、一个词。柱梁
你首先看到的,是它的筋骨,然后再浇筑血肉,纵横出严整的秩序,很像历史已经被刻在了石碑上。它的造型酷似一道冻结的闪电,终于穿透了空气。当你置身其中时,有一种盲人摸象的幽默,这得益于你的自大,和它恰到好处的自谦。看久了,也容易变成雕像。因此你在搅拌中不断注水,升起混沌的浮漂,降低密度——实心抵抗了软弱。
外架
看起来像一幅天空的拼贴画,它的不修边幅,让你时刻警惕,关节的错位是否已经动摇其骨髓。它的完整初具形状,甚至比现实更加逼真:努力搭建就是为了有一天能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抽离宿命。它的存在形象地证明:结构是一种过程,而建筑无外乎架空。从它搭好的那一天起,所有人都在期待破茧的力量,以至于忘记了它的执着,是耸立的前提。
管线
它的暗线多过它的主线。寓言是山重水复之后,总有一个轻盈的呼之欲出,就像你的决心已被委婉地出卖。技巧是掩饰,且只在不经意间露骨,它的性感与身材无关,迷人的是它煞有介事的气质,仿佛有一千种答案攥在手里。粗中有细,每一根管线的毛细血管,都在提供最小单位的悸动。
它很好地扮演了一个幕后的角色,把人生当作一出空城计,顺带计划了观众对自己的误读。
主体
鸡蛋一样浑圆。它的棱角并不代表它的本质,正如你的写作常常混同于你的身体。与危险一步之遥,它的工作已经完成,放弃就会产生一种悲壮的情绪。每当你望向它,生命便会重燃质朴的决绝。这是它的艺术,提醒你这个世界的限度,同时向你敞开它的所有可能。
它的凝固约等于重塑时间,直到时间再次赋予它形式的意义。但很多时候,你并不会感受到它的存在,就好像你的身体无需支点,写作也无需平面。
砌体
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砖块,而你堆砌一块词语时,总会想到好像在哪里的废墟中见过它。复制暂时是不可避免的,如同你反复画一个鸡蛋,直到你成为一个鸡蛋。这些错综的田字格,终将被纯洁的白纸覆盖,所以你的文字开始拉伸、扭曲甚至瘫痪。关键在于,以一块砖的自觉去面对一堵墙(尤其是南墙),你的走投无路,意味着这里正好是破一道门或开一扇窗的位置。
封顶
确实是个大吉的日子,红盖头遮住了它的稚嫩。“可能还不够高吧”,忧郁的建筑师徘徊在楼顶,仿佛他自己才是那个待嫁的新娘。这个想象的高度、危险的高度,已经引发了航空管制——“禁止那些不着边际的飞行”。再多添一块砖,都有随时坍塌的可能,他宁愿建造一座悬崖来安放野心。
在天楼,除了惯性你只能依赖直觉。踏错一步,一切只能推倒重建。
装修
你还是走下楼来了,回到那个亲切的洞穴,久违了,很宜居。整个场景有种一败涂地之后再自我安慰的氛围。为了把远眺搬进屋里,你用玄关制造景深,直到你和风景越来越生疏,而记忆被定格成一幅画。有时你站在这里会忘了自己,像一件久未过问的家具。那飘在飘窗上的白床单,轻而易举地满足了你的洁癖。落差已被反复练习。在修辞的旋梯上,你款步如缓降,准确地着陆于精装的日常。
验收
全部支架卸落以后,意义仿佛浑然天成,如同一段背熟的台词。我常常是在一边扮演自己,一边观看自己,就好像丹麦王子把丹麦认作一间牢笼,而听从一个幽灵迟早会变成一个幽灵。他拖延了尘埃的落定,并清醒地告诉我们:演戏的目的在于出戏,搭建的精髓在于抽离。大幕拉开之前,所有人都是戏中人;大幕落下之后,所有戏都是戏中戏。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