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马迟迟的诗

时间:2023/11/9 作者: 扬子江诗刊 热度: 13125
马迟迟

瓶中人

他们相爱,在一棵槐花树下
  他们的房子,临近江心的矮洲。每夜每夜
  他们被寂静的灯光充满,他们穿过
  卧室、厨房、客厅。以及隔着清晨的灰雾
  他带她穿过,隔在他们之间的那座玻璃栈桥
  遥远的回声,她的整个身子被风灌满
  他的影子被什么覆盖,她听到一些声音
  他在午夜起身洗手、刷牙。而他们窗户的对面
  是一座巨大的雕像,像古埃及人崇拜的神祇
  秋夜的江心洲,轮船从月亮上面下来
  他伸手拥抱她,他的整只手填满了窗口
  他 们接吻,快乐而痛苦。这样直到后面他不再回来
  她买回一只瓶,搁在他们窗下的檀木茶几上
  瓷瓶上描绘着云纹、假山和一位仕女
  朗月再次出现时,她伏在子夜的窗口唱他的歌
  而瓶中有人发出来微弱的和声
  永恒的黑暗在她身后的房间里无尽回旋

厨中人

她离开的时候
  他正在厨房洗碗
  水声溢过砧板,像夏天的树叶声
  月亮蛰伏在窗外
  他看到遥远的海与六月的下半夜
  厨中人在洗碗
  众神栖息的星辰有偶然的雾霭升起
  他的手指掠过下午六点的碗沿
  她好像离开了就不再回来
  他擦拭过那些花纹,在碗的曲面
  想象与她有关的一切
  然而,没有人注意到庭院中的马
  以及,他们想象过的原野与大海
  在钟声响后的午夜
  他将那只青花瓷的碗
  一次一次擦拭干净,又放回水面
  秋天变得昏聩,黑夜中
  他听到碗打碎后的声音
  是她回来了吗?
  其实没有人离开,没有人回来
  而此时突然响起了敲门声

梦中人

梦中那女人常常与他对话
  他记不清模样,他去赶考
  在距离城隍庙三里远的地方
  他的驴朝向水流,疾走、奔突
  他朝水中抛掷石子,一座桥连着一座桥
  而另一座桥连着虚空
  她从桥上下来,她的影子
  淹没在他侧面。他们接吻
  在快乐中消失,然后是盛大的秋夜
  京城和庙会,他牵驴走过街市
  巨月停在水平面,鲲鹏从那里跃出
  他听到身后的海、黄金和雷电
  他仿佛去过那里?他坠入那里
  那里——宇航船泊在玄云上
  星星们在梦中闪烁

镜中人

那时候,湿雾笼罩他的庄园
  他养的狗发出金属般的悲鸣
  他起身,纱幔越过旷野
  他看到雨,飞行器在灰域中穿行
  城市是一座座方舟,山是岛屿
  他就这样站立,他发明了黑夜和白天
  一朵花开放的时间还没在这里完成
  他看到卧室的落地镜中有隐形的龙出没
  他面对它,和它们,那金色的鳞片
  暴烈的云,火花在里面闪现
  巨型的铁鱼在弯月中探险,它们尾部的航灯
  照亮这面荒原,他活在文明的第二次启蒙
  古老的“山海经”和他面对的
  和它们,他穿破那面墙
  他看到镜中的那人,他裸露的兽爪
  而风暴在木星上肆虐
  推荐语:
  与同时代的年轻诗人相比,马迟迟的诗歌表现出鲜明的特异性和清晰的实验特征。这主要表现他在诗歌创作中自觉运用摄影学逻辑来构建诗歌语言。这种用诗歌语言对画面氛围的营造在《电影诗》与《列异传》两组诗中表现突出。《电影诗》是作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将影像拍摄手法应用在诗歌语言中的大胆尝试。这组诗的叙事场景被作者封闭在某个独立的空间中。比如一节火车车厢、一间房子、一间聚会的酒吧等。人物也常常只有一两个,叙述的节奏像一个摄影机机位设计的长镜头,在人物的主角身上不断游移,对一个场景进行连续性的展现,从而使得诗歌呈现出一种舒缓而节制的抒写语调。《列异传》组诗中,作者依然是对一个半封闭的环境进行描写,整组诗歌充满了梦幻、荒诞、诡异与虚无。这几首诗歌大都建立在想象的基础上,从中似乎有几分聊斋的影子,又有几分现代科幻元素。
  马迟迟大学学的是影视摄影,目前一边做诗歌编辑,同时也从事视频拍摄的工作。这使得作者在介入诗歌写作时,天然地带有“镜头”感。这让我想起法国先锋派小说家罗伯·格里耶,罗伯·格里耶的另一个身份是导演,他实验性地将影像学语言运用到小说中,力图使小说所刻画的场景与影像语言完全等同,将小说语言完全“镜头”化,这种剑走偏锋的极端的语言实验,为小说家克洛德·西蒙的进一步推进奠定了基础,后者由此而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从这两组诗歌中我可以看出马迟迟是带着一种强烈的创作意识去进行写作的,他并不像有些诗歌写作者那样处于一种自由零散的写作状态,尽管从诗歌美学的角度来说,这种尝试还并不太成熟,但在作者身上,我们却能看到一种新的诗歌语言美学形式的萌芽。
  (推荐者:张 战)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