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澄明之境

时间:2023/11/9 作者: 扬子江诗刊 热度: 13697
赵目珍
  赵目珍,1981年生,山东郓城人,现居深圳。
  ○ 青春散板 ○
  澄明之境
  赵目珍
  赵目珍,1981年生,山东郓城人,现居深圳。
  向死而生的意义是:当你无限接近死亡,才能深切体会生的意义。——马丁.海德格尔
  1
  风吹满宇宙。
  摒弃混沌之道,超越俯首与马首的关系,在雨雪中曾经战栗的那个人,看见了万物平等。
  他意欲接近另一个深邃的世界,然而却不知道路在何方。
  只有那神秘的天空,唯美如斯。
  “小小的灵魂游荡其中,
  消失了,返回,挨近,再远离,”
  在宁静与完整之中归返。落日从来不在海上种下反抗的种子。
  2
  要折断若隐若现和闪烁其词。
  我们不能败走,以黯淡、悲伤,或者不可预期。
  既然少年时即已窥见了乘桴于海的决心,何必再在乎那阴郁的尘世与紧随其后的冷嘲热讽?
  沿着幽黯中的动机谈论江山,始终不如去参证一条深微的河流。
  我们厌倦了大江东去,然而淘尽英雄的认同却让我们惺惺相惜。
  有限者总是同病相怜。
  恐惧和忧愁没入荒烟蔓草,任谁也不能向处处红红翠翠宣战。
  无论早晚,我们都将跻身于时间的必然。
  3
  “随遇发生,随生即盛。”
  万物铺天盖地。被光芒万丈摇曳的生命,从来就不受造物深奥的约束。
  活在简朴中。它们宁静,并且只被自己的冥想包围。
  4
  从恍惚到沉思,在不知名的事物中遭遇启示,我们赶赴深秋之门。
  抛弃亡命之徒的行径,放弃被突然吞噬的危险。
  式微也许是最自然而然的视野期许。
  尽管不能确定时间之马正在何处消失,然而群山中回荡达达的马蹄。
  欲赋予召唤的就选择赋予召唤,欲付诸长歌的就以“长铗归来”加以逶迤。
  是的。
  言辞已经幽蔽怀新。
  竹书模糊了宴饮和杀戮的细节,刀笔吏对真实的削刻太过肆意。
  5
  “人和物的消亡并非时间唯一的秘密。”
  一截朽木,同样可以带走如期而至的光阴。
  没有不可动摇的秩序。
  一切都处于变动不居之中,唯有寂静恒常如斯。
  6
  谱系无不敞开,就像万物总有退潮。
  撼动过野蛮、卑鄙和淫威又能如何?转过“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我们依然看见深色的孤寂。
  无穷无尽,是完美的大地。
  舍弃掉肉身,才能察觉到隐于地心的火炬。
  7
  斜光照墟落。斜光照着即将成为历史的部分。
  而随之而来的月光,像一场灾难。
  苍白无垠。
  有一些情事始终被隔绝在尘世之外,任人捕风捉影。
  而活着如流水的人,没有任何觊觎。临风而立,亦然如樗无用,或者醉心于蝶化庄周。
  连白茫茫的清静都担心被打扰,遁迹也就无从谈起。
  我们都是漂泊者。
  置冠冕于秋天,不需要命中注定。
  身躯中暗藏一把灰烬,偶尔接受负火的雷鸣。
  8
  八月正中的夜晚,皓月移情。
  进入镜花水月,走向无心之境。如果以一切相宜来安抚万物的“后宫”,此刻的人们便都可以进入安睡。
  “避开记忆,使我们这些世上的人
  摆脱与生俱来的重负。”
  觥筹交错,直至第一千零一回。围绕着河流,我们只做曲水流觞的美事。
  请不要将举世独清、举世独醒的人留下来。
  环抱这一山良辰美色,我要借一具古老的杯盏为死亡赋格。
  9
  以什么开始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作为一个羁旅者,常常会有溢出的灵魂需要安顿。
  为此,智慧的人扬弃迷离的幻境,笃定了只有田园之累才有可能通往最终的逍遥。
  晋陶渊明云:“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所有的前尘旧事均可忽略,而唯独它带来的初心不能。
  透过孤单与狐疑的考量,清醒的聆听只能遵循内心自然的质性。
  而风一直在吹。
  吹着衰老,和另一颗垂暮的心。
  10
  如同意态荒凉,万物均匀地呼吸。
  对善恶美丑失去兴致,春水远逝。而风飘飘以吹衣,正含有不尽之意。
  这是对另一层空间的假想。
  而恰恰我们在意这样的召唤:让夜晚回到星辰满天,让冰冷的意志沉入辽阔的水中。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
  最莹澈的前路,其实正如得鱼忘筌,得意忘言。
  而载欣载奔,则是欲望与内心的花鸟虫鱼不期而遇。
  11
  让我们回到瘦骨嶙峋,成为尘土,或者大树上枯槁的一枝。
  如此,最诚实的表述,便是我们永远端坐于大地。免于避难,并且成为被接受的一部分。
  当悲苦出其不意,我们只看见大地,以及所附属于它的短暂的真理。
  但我们仍然在大地上行走,甚至连冥想也埋进土里。
  看!与我们同样不可胜数的野马、尘埃正从人世间赶来。
  如果说有什么值得宽慰的,那就是我们最终都会一起埋葬掉生命的痕迹。
  无论是意志审慎的,还是虚掷光阴的,回到大地,就再也没有他乡。
  12
  呼唤至情至性。
  “众芳芜秽,美人迟暮。”即使隐晦也磊落光明。何须恶意深文罗织?
  有的人不置一词,有的人牢骚满腹。
  但终究有谁可以为隐喻深埋的机锋转述?
  远行的人能弃临路之哭如敝屣,是一生中最轻松的一刻。
  于是放逐危阑。
  放逐春水。
  在还原超然之思的诠释上,收割蓬山之远,离恨岂还会有万山之重?
  13
  暗藏一种狂妄,亦是一种遮羞,而旧观则是粗野和狂放的一种滥觞。
  因处于坚实和夷犹之间,我们常常氤氲不已。
  面对这样的“天赋”,我们该如何收手,做一个本真的人?
  “一个人不会抵消另一个人,
  就像……一个生命不会抵消另一个生命。
  世间万物一切相宜,
  世间万物尽适宜每个人,尽适宜你。”
  14
  歌词的末端忽然闪现“芊绵有则”和“熨帖入微”这样的习见。
  而未可知的预测,却总是如前朝文艺的煞尾,在鼎盛的漏洞中造就。
  有的人捕获和掌控铁证,往往端坐一隅,从风与影下手。
  大难来临的时刻,围城崩裂,每个人都期待掌握了留白的艺术。
  仿佛在山巅之上还有闪电。
  背靠一座青山,溪流在冬夜被照得一样洁白。
  又仿佛一切都可以混淆,群星置身苍穹,高度全都难以预测。
  踽踽独行。踽踽独行吧。
  唯有那踽踽独行者,化作一条火流,献身于短暂的赞美和微小的时辰,最值得世间敬畏。
  15
  站在虹霓之地,背靠着天空乘凉。
  “霓裳眇然,冥壑独立。”
  一个世俗的人,不可能因为得见炼玉之场、空歌之地便同时具备了仙风道骨。
  世事茫茫似走烟。
  仙颜久驻,如何不谬?
  古老的石头城上,女墙又布满了月光沾染的青霜。
  没有谁不疑心一个始终不得见的结局。
  而久已成梦的“桃源仙境”依然割据着文人理想的半壁江山。
  “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
  世人蓬勃的内心到底想寻见一个什么样确凿的“竹林”呢?
  无论你如何追忆,那都是一次响遏行云的高度。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