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评论家杨碧薇评价胡亮创立了“盆景典范”的新诗型构,在我看来,“评论家诗人”胡亮的诗似乎更接近哈斯凯尔的博物学名著《看不见的森林》里所描述的一米见方的“坛城”生态圈。当这位诗歌“教练员”同时以“运动员”身份出场,天地初开,灵光乍现,万物生长,“我特别擅长转动群山”,凭一身捕风、雕龙和绣花的功夫,他专注而耐心地秀出语言和气息的化骨绵掌,仿佛不可知的琴弦,在从容舒缓地拨动句与句、词与词之间微妙的空隙。在这里,多觉参与的物象心相竞相呈现,“快让我们临摹每棵树,临摹它们的绿意”,“小病的山顶就是哲学,/哲学的山脚就是秋天”。
智性和灵性,日常和超常,复古和先锋,在胡亮身上得到有机统一。他声线独特,掌控力强,语言细部的营造拿捏恰到好处。胡亮企图“找回更多的汉字,发明更多的鸳鸯”,当诗人进入“言语”状态,开始左右手互搏,他会碰上故乡的诗人张船山和苏子瞻,“史诗快要进入紧要关头”,诗的超浓缩铀在凝结,“无言,就是五千言”。
诗歌月刊 2022年7期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