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政的诗歌有一种很特别的气质或气息,这让我在仔细读过之后得以感受到,这种气质或气息有一个很大的背景:存在。如果再准确说,他的诗歌书写了一种存在的困境,具有很明显的现代性特征。比如《下一个故乡》,诗歌中的下一个故乡,是以现在的故乡消失为前提的。“有一个地方,/是我的下一个故乡,/它是从我的上一个故乡而来。”这所谓的“下一个故乡”,其实却成了是对从前故乡的模仿,是那个消失了的故乡的镜像。故乡的消失,这简直可以成为当代文学的母题之一了。而唐政在另一首诗中,则写出了一种灰心、一种悲凉:“有时候,觉得真的很难,/似乎再坚持下去,/就将生无可恋。”(《看见那栋灰色的高楼了吗》)这或许可以视为某种共情的东西,也与《下一个故乡》存在着共通性。唐政的诗歌,让我想起韩东的一个说法:“整整一代人执着于‘怎么写,但‘写什么被长期忽略。”现在“是自省的时候了。”
小书的诗歌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有两点:一是她的诗歌的语言;一是她诗歌的意象特点。她的诗歌的语言并不是特别书面化,更不是欧化,相反,那种语言就是我们的日常语。我在此说的“日常语”,是特意与口语诗的口语相区别。这种语言,讓她的诗歌的密度不至于过大,因此,诗歌中天然有一种空白。这个空白,相当于古代画论中所谓的“虚实结合”“疏密相间”。所以,她的诗歌不属于繁复的那种,有密集恐惧症的读者读她的诗歌,会产生一种愉悦感,因为它不密集。另一个特点,就是她的诗歌倾向于呈现一个深度的意象,并由此产生了陌生化效果。比如“球形幻觉”“平流层的下午”等。一个深度意象,成为她一首诗的核心部分。这也构成了她的诗歌的感觉成分。而这两个特点相结合,让小书的诗歌变得非常独特。
诗歌月刊 2020年11期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