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现代诗歌 古韵新吟 诗歌欣赏 我创我歌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大河简史(节选)

时间:2023/11/9 作者: 诗歌月刊 热度: 17747
  田君
  淮河源
  1
  夜晚的大幕被晨曦徐徐拉开
  大地,一张斑驳的土宣纸上
  长淮饱蘸雨水、泉水、露水,抑或雪融之水
  挥毫,落墨。写下隶书的“一”,或草书的“之”
  写下汉字中所有带“三点水”,以及与水有关的字、词
  江、河,湖、海,溪、汊,流、浪,漂、泊,泥、泞,沼、泽,滩、涂,泱、漭,汪、洋……
  仿佛有一只无形之手高悬空中,每一笔都遒劲有力
  2
  千里之河,始于太白顶下
  一条河的第一步,虽然不免踉跄,但却足够勇敢
  一小股一小股的水,最终在淮池集合,整装,列队向东。以露天、徒步和自然流速单向行驶
  一次水的长征或迁徙
  沿途将收获无数男人的回头率和心动率,参与无数女人的青春期和更年期
  全程流过十二个月份的人间,二十四节气的烟火
  3
  有塑像、石碑、楹联、牌匾和高堂庙宇为证
  一场盛大的仪式。水,长袖善舞
  “灵渎安澜”“惠济河漕”“太白在望”“淮海朝宗”
  以河床为船身,桐柏山为桅杆,桐树为橹,柏树为桨
  以那映照在水面上的白云和偶尔掠过的鹰影、雁影为帆
  捞起深埋于河床底下的先人遗骨,像捞起船锚——起航
  因为用力,水绷紧了全身的肌肉……
  4
  那倒映在河面上的山脉连绵、起伏、伟岸,成为水的脊梁
  桐树和柏树挺拔、苍劲,排列两侧,成为水的肋骨
  至此,一条河的雏形得以形成
  并一路奔赴她命中注定颠沛的一生
  河床就是宿命,水被塑形、扭曲、框定
  随着越来越多由钢筋混凝土打造的枷锁加身
  一条河就这样被统一、驯服,丧失了自我和天性
  5
  源头意味开始,但寻找远比想象困难
  河流的复杂与精妙堪称自然之杰作
  它随弯就势,左冲右突
  使我联想到潜藏在自己身体里的动脉、血脉之河
  想起久居在这河岸边的祖先,是否也和我一样“三高”?
  需要药物控制
  如果是,那我对于这条河与生俱来的依恋就有了出处
  在潜意识里我不过就是它的一条分支
  6
  每个人都是一条河流
  时间是河床,青年、中年和老年对应着上游、中游和下游
  我们无法让时间停留,就像我们拴不住水
  河水终将挣脱羁绊,像一匹马挣脱缰绳
  但那也只是水出于动物性的本能释放
  短暂的野性之后,河水复归平静
  以此为参照,华夏大地南北有度
  7
  到达桐柏的第一晚,我的肾先于我获得灵感
  一粒零点五毫米的石子在我体内滑坡
  借此提醒我,他感知到了故乡和老家的存在
  并借用我肉身的疼痛表达他的近乡情怯
  紧接着便是两天两夜的滂沱大雨
  最终得出结论:
  每一滴雨都是一个源头
  淮上第一城
  1
  逐水而居的先人们走了
  留下河流、城镇、乡村、庄稼、荒冢,以及后人等遗址、遗迹
  以及早已锈迹斑斑的五言、七律、词赋和章回体
  水以不断的流淌
  计量、计算着我们
  恍惚间突然迷乱于谁是主?谁是客?
  因为流逝,是水的另一种名字
  2
  淮河在不远处翘首以盼
  等待“浉水”的到来
  月光下的浉河泛着粼粼白光
  那是水的肚皮舞
  浑身散发着毛尖茶的体香
  “浉”,一个专门用于这条河的字,性别不明
  或许仅仅只是先人们借以表达以水为师的初衷
  3
  浉河最终向淮河缴械
  完成統一和共同的弱酸性
  这是它们的遗传学和基因密码
  滋养和影响着这一方水土的肠胃、气息……
  一座五行主水的城市,以遍地湖泊、塘堰为缸、为盆
  盛满各种来路的水
  粗糙的民间生活因此多少有了一些生趣
  4
  至此,淮河用三百六十三点五公里的长度
  挥洒了上游这段龙飞凤舞的一笔
  一条河的全部想象力
  歌声嘹亮、舞姿婀娜
  水的行为艺术
  尽管其中的很多事物已经只存在于书本和传说里了
  “舟车辐辏”“樯桅树密”“千帆竞发”“渔歌唱晚”
  5
  以大别山为界,一个庞大的家族,水的母系社会
  浉河、竹竿河、小潢河、白露河、灌河、史河
  六条支流,像大别山六姐妹
  她们抓住了山的软肋
  山拱手相让,慷慨以赠
  水借落差,倾泻而下
  像一把出鞘宝剑,一路中锋,偶尔偏锋
  6
  天作之水,从来不言放弃
  虽然纤弱,但却涓涓不息
  成为大地的掌纹
  万事万物皆困于斯上
  万事与万物,再怎么折腾
  也跳不出大地的掌心
  大地,犹如佛掌
  7
  楚地多富庶、楚人多精致
  地上地下,青铜环佩
  鼎、爵、戈、矛、剑、戟、篾、簋、箭镞、郢爰、编钟、提梁卣
  那繁复的纹饰、粗犷的铭文
  共同守护着主人
  骨殖的前世之谜
  今生的内身之重
  王家坝与行蓄洪区
  1
  行蓄洪区,水的羊圈或收容所
  濛洼、城西湖、城东湖、瓦埠湖、焦岗湖……
  这些随时准备打开的羊圈或收容所
  庄稼们长势良好,但不一定能够等到收获
  一切都取决于上游羊群的数量
  如果羊群需要,这些庄稼就会成为口粮
  水的羊群在夏季似狼群,凶猛,浑浊,充满野性
  2
  闸门宽厚如墙,像当地人的性格
  侧身于淮河干流两侧,低调、内敛、不事张扬
  只把影子投射在水面之上
  背后是数以千计的土地、良田、村庄、人畜
  如果拿淮河与一首长诗作比
  那么,地理的落差决定了他们的平仄
  而地势的低洼决定了他们的韵脚
  3
  每到汛期,王家坝都像一个身怀六甲的孕妇
  双手掐腰,挺着大肚子,蹒跚前行
  水位二十九米,如同怀孕九个月
  随着闸门从中间依次向两边徐徐开启
  ……临盆的时刻到了
  一个足月的婴儿挣脱淮河母亲的子宫,喷薄而出
  那嘹亮的啼哭,响彻泽国
  4
  堤岸越具象,水就越抽象
  酒窝一样的行蓄洪区,挂在安徽的两腮之上
  两千八百一十三点四平方公里的物质换成了十六处等
  面积的精神
  “舍小家、为大家”,“不畏艰险、不怕困难”
  九十九万个个体的劫数
  改变了整个淮河的运势
  至此向下,几百公里的淮河小腹平坦
  5
  无权封堵,只能接受
  天空、大地、祠堂、祖坟,共同孕育出母性
  肉身的更迭,具有无限重复性
  如同水流、花开、叶落、冰融
  一切都是那样自然而然
  唯物在物、唯心于心
  皖人时刻都在准备将淮水作为供品捧于手心
  6
  淮河在上,请允许我以泥土的名义恭请大安
  因为每一次的撕裂都刻骨铭心
  那种痛浩浩荡荡,无法言说
  所有孕育带来的快感在那一刻都被归零
  水患如匪患,让人余悸在心
  今夏水小,即将成熟的麦子在风中闲适安详
  炊烟乘鱼而下,找到了新的人家
  7
  从不远处的洪河入淮口算起
  淮河干流正式结束了上游模式
  中游在望
  淮河的体态也逐渐丰腴起来
  像一个生产过的少妇,又像是刚刚翻耕过的土地
  充满朝气与期待,生机勃勃
  随时都在等待节气们的召唤
  流域海拔最低处
  1
  三条河的犄角抵在了一起
  海拔二十三米,整个流域最低处
  像人生中的一处低谷,三条河面临抉择
  进?或者退?
  交汇,回漩,相互试探
  三股水在这里成功整编
  一股新势力,无意间抬高了自己,完成爬坡
  2
  突然宽阔的河道,如同突然豁达的人生
  淮河在这里刹车,减速
  ——漩涡如同微笑
  来路已逝,前路茫茫
  水,重新定位自己的方向和坐标
  他们保持缄默,簇拥向前
  水在这里重新找到了安全感……
  3
  三河尖——陆地和水的边界模糊、失调
  一条河的内分泌
  看似陆地,其实五分之二都是滩涂
  在漕运发达的漫长年代里
  “十里河巷”“桅杆林立”“水陆灯火”“交相辉映”
  那场景从身體的淡水里涌上来
  让我想起男人的长辫子、女人的三寸金莲,以及绣楼、脂粉和花轿……
  4
  两省,三市,四县,交替管辖
  如同一个人的社会关系复杂
  各种政权、机构、商埠在这里频繁交接
  一个巨大的露天剧场里
  这些个体生命以出生、成分和现实表现为主线
  各自表演自己的人生
  万事万物互为道具
  5
  杨柳们长袖轻拂
  成为时代的主角
  人们就像隔代报恩的父母、祖父母伺候晚辈一样伺候柳条
  柳编就这样成为一种产业
  柳枝儿的纤纤细腰,被美元、欧元、日元、英镑盈盈一握
  就变成了花花绿绿的外汇
  而柳条篮儿也转眼就会插满鲜花和绿植
  6
  水一路驱赶码头和镇子
  搬往内陆、纵深——搬迁似撤退
  故址成墟,只留下“高高”的庄台和一些残垣断壁
  只剩下几个风烛残年的老人固执地守候在原址
  他们或将在此留下人类居住的最后遗迹
  站在昔日的十字街头四望
  很容易就会被时间收买
  7
  原来路面上的青石板已不知去向
  说明收买无处不在
  石头们被长途运输
  不知道行将离开祖籍地的他们
  当时有没有泪如泉涌
  也许有一天我们会在异乡的街头不期而遇
  只是不知道到时还能否相互认出彼此
  寿春之秋
  1
  从临淮岗向下,水流慢了下来,前面就是正阳关
  颍、淠、沣、汲、沛、蒙、谷、润等七十二水纷纷抵达
  各地的水蜂拥在一起
  手提各自水系的水产、土特产
  争先恐后地向淮河递上拜帖
  淮河一概接纳入伙
  并重新排定座次
  2
  七十二水如同七十二贤人
  淮河则如孔圣人,一言一行
  都被门客、学生记录在册
  一部《水经》就是水族、河界的治世之书
  藏锋,渗透,向低处
  水生在世
  深谙中庸之道,熟稔春秋笔法
  3
  四次为都,十次为郡
  寿县,即寿春
  一个多么美好的名字
  九百多岁高寿,依然有春
  四座城门——宾阳、通淝、定湖、靖淮
  他们朝向四个方向
  ——分别有神居住的地方
  4
  到达寿春的当晚,秋也紧随而至
  寿春之秋
  ——在一个叫春的地方,秋独立成章
  城墙之上,秋借风势
  哼唱出一段有关秋的经典小调
  一年一度,时光如水
  5
  古城与新城,也各自成章
  古城如文言,抑扬顿挫
  新城系白话,辞藻华美
  城市是人们在大地之上的另一种播种
  长满街道和楼群
  也长满活色生香的故事
  酸甜苦辣的人生
  6
  以此为中心,以二十公里为半径
  安丰塘、八公山等来了淮上老乡
  道路两旁是长势良好的庄稼,它们在风中颔首
  这些大地的主人们,在向季节致意
  而行色匆匆的我们等不急收获
  折返意味告别,和寿春擦肩而过
  ——城墻如城肩
  7
  淮河始终在侧
  或者说我们始终跟随着淮河的脚步
  导航的指引犹如神谕
  我们只需要告诉他一个地名
  行走即出走,写作如耕作
  三个已经完全抛弃了毛笔、钢笔、圆珠笔,只会用电脑写作的人
  固执地欢喜这寒露时节的滚滚红尘……
  船行淮上
  1
  没有哪条路,能比河流更为柔软
  以楫为马的先人们
  用桴和筏,开始了他们的远行
  一根原木被一分为二,然后凿空它们的身体
  在大水和石器的时代
  也许仅仅只是一次偶然的尝试
  生命最终启示了生命自身
  2
  独木舟是船的雏形,也是船的异形
  现代船舶无论怎么变化
  但都遵循了“舟”的基本形态和原理
  舟,是人和水之间隔的那层纸
  陆地再也无法禁锢人类的脚步
  船成为流动、漂浮的房屋和土地
  人类总是想无限度地接近鱼类
  3
  渐趋开阔的水面之上
  各种船舶越来越多
  它们往来穿梭,像鱼群一样自如
  把风浪留在心底
  嘴里始终有淮河小调
  淮河是船的天堂之水
  同时也是船的地狱之水
  4
  在陆路欠发达的时代
  水承载了大部分运输功能
  跑船是一个古老职业
  船员、纤夫、装卸工、岸上服务业存续了数千年
  一个数量庞大的人群,一个独立于世的小江湖
  一条完整的产业链,遍布淮河两岸
  它给予很多人本领、口粮、名声
  5
  船本无心,是人赋予了它灵性
  船老大是当然的家长——简称“船长”
  一个家庭的全部家当,以及流动性和漂泊感
  同系于这条船上
  还有唯心主义的传统
  自然也被附体于船身
  于是船也就有了兴衰、运势、际遇和命……
  6
  风调雨顺则水旺
  水旺则船兴
  船命如人
  在它们的背后
  被遮蔽掉的是更多个体的船工
  他们一生与水为伍
  与鱼为邻
  7
  和我们陆路上的行走相比
  船得益于水,也受限于水
  对于船来说,顺流而下似坦途
  逆流而上如负重
  水路漫漫
  水、船、人相互依存、依偎
  彼此成为伙计、旅伴……
  洪泽湖
  1
  经过四百九十公里的中游,淮河到达了这里
  河与湖,水色相同,一看就是直系宗亲
  一个大氏族、宗族,五代同堂,枝繁叶茂
  各种口音的水在这里聚集
  中原官话、西南官话、江淮官话、下江官话、蚌埠官话
  ……在这里聚集
  同化与被同化,永远不变的只有姓氏和血型
  所有源头之水在这里完成了会师
  2
  他们带来了二胡、笛子、唢呐、磬、腰鼓、埙、琵琶、镲、古琴、铜锣……
  伴奏,独唱,表演。还有京剧、豫剧、黄梅戏
  以及桐柏皮影戏、豫东沙河调、凤阳花鼓灯、大别山民歌、亳州五禽戏、周口杂技、淮北大鼓书、蚌埠琴书……
  这些对仗工整、合辙押韵的唱腔,演化为交响乐、美声和大合唱
  高音高亢明亮,中音舒缓柔美,低音低沉厚重
  水是音乐的一种极致表达,流动、韵律、节奏
  音乐是水的另一种形态学,平如液、清如冰、瑟如气
  3
  一场盛大的水事,雄心勃勃
  一面平铺在苏北平原上的巨大镜子
  等待太阳、月亮、星星、云朵和鸟儿们梳妆
  万顷碧波、百里长堤、港坞帆樯、老君遗踪、龟山晚眺、临淮观日、奠淮犀牛……
  还有三河闸、高良涧进水闸、高良涧船闸、蒋坝船闸、二河闸、沿堤涵闸……
  所有这些共同谱写和结构出一部完整的洪泽湖
  当然也有可能只是局部的洪泽湖
  4
  各种鱼在这里自成一个小社会
  它们忙于生存、恋爱、繁衍、交际
  还有芦苇、浮萍、芡实、菱角、莲藕
  依次成为湖水的头发、眼睛、嘴巴、耳朵和鼻孔
  参与到洪泽湖的作息,劳作与爱情
  航运、旅游、养殖、渔业、灌溉、发电、抒情……
  一湖涌动,泛起波光、涛声、黄金
  5
  那些与水有关的哲学,在这里被融会贯通
  “夫水者,启子比德焉”,“上善若水……夫唯不争,故无尤”。
  这些文字的鱼群被唤醒
  他们相互追逐、嬉闹、翻涌
  孔孟、老庄,以及那些辩证关系此刻得以短暂永恒
  水和人,抑或人和水的三观原来如此相近
  “仁义礼智信”,像水一样源远流长……
  6
  据说从空中俯瞰洪泽湖像一只天鹅
  但愿今夜梦中能够飞翔在大湖的上空
  不知道水下的湖床是否也像住处的大床一样柔软?
  对我来说,今晚我更爱这柔软的大床
  因为我需要用睡眠来缓解白天乘坐快艇所经受的颠簸
  人至中年,心中已甚少完整的事物,只有一些片羽和吉光
  星星与汉字,河沙與美酒,睡眠与鱼跃……获得新的完整性
  7
  淮河至此失去了自己的河道,如同丢弃了战马的骑手
  四个出口就像四只长号
  ——三河入江水道、淮沭新河、苏北灌溉总渠、淮河入海水道
  用巨大的肺活量吹奏独属洪泽湖的协奏曲
  水各有前程,三七开
  三分向海,七分向江
  三七——散瘀止血,消肿定痛
  入海口
  1
  淮源、淮滨、淮阳、淮安、淮阴、淮海、淮军、淮剧、淮海战役、黄淮海大平原
  这些与淮有关的地名、淮事
  构成了一条河的完整叙事和证据链
  从咿呀学语的上游,到四处碰壁的中游,再到蹒跚踉跄的下游
  淮河一路跌跌撞撞,拖家带口,匆匆赶来
  淡水与海水的手紧紧相握,一双无穷大的大手牵住了一双纤细的小手
  所有的经验都被归零,每一滴水都要重新学习欢乐,也要重新学习悲伤
  2
  来不及安顿行李、辎重、族谱
  淮水很快就被重口味大海染蓝、吞没
  再多的淡水在这里都无济于事
  勾兑与被勾兑,水的终极游戏
  源源不断的淮河水,作为这场不对称婚姻的一方将不得不永远在场
  而我们午餐之后就将告别,陪伴有期
  我们像三个刚刚离开女儿婚礼现场的父亲,返程途中只剩下了黯然神伤
  3
  观水入海,观的就是这份以小见大的悲壮
  大海是最大的水,大道一片苍茫
  那种无际、无疆的历史感和纵深感此刻包围着我
  天空、大海、陆地、淮河、T型坝、防浪墙和个体的我,依次变小
  万物有序,乾坤自在
  以此行为界
  前半生不言虚度,后半生依然故我
  4
  借助时间,水有穿石之功
  仰仗暴力,水有排山之能
  水的日常形态具有很强的隐蔽、欺骗和麻痹性
  像女人,看似柔弱,一旦硬起心肠来要比坚冰还难消融
  今天的水正在盛装表演一场融合的大戏
  站在季节模糊的堤岸之上
  已经分辨不清哪些是淮水,哪些是海水
  5
  我相信此时的河水也一定特别惶恐
  这里是淮河的终点
  自然也是我们此行的终点
  对我们来说转身就是归途
  即使一路都需要昂首、爬坡,但归程有期
  而这些长途跋涉的水却怎么也不再可能回到它的上游
  我们彼此都不会再遇见同一个彼此
  6
  在眼前的这一片水域里
  吴语、闽南语、潮州话共存,汉语、朝鲜语、韩语、日语和美式英语同在
  而淮河带来的是中原古音,一如我们,虽远行千里,但却乡音不改
  固执地用方言、手语和对方探讨、争论、谈判
  有关东海海沟、中间线、大陆架、专属经济区、防空识别区、钓鱼岛、第一岛链、渔业合作、油气田开发、萨德、半岛无核化,以及国共合作、九二共识、一国两制……
  子不嫌母丑,位卑不敢忘忧国
  我们和淮河一样,爱这沿途的每一寸山河
  7
  这首诗即将到达他的一千零七十八行
  以此向一千零七十八公里的淮河表达敬意
  淮河慈悲,给我一生一世滋养
  因此,我们以母子相称
  源源不断的淮河水在她的入海口慢慢变成、变涩……
  如同我人到中年的日常生活
  经常会在不知不觉间海天一色

  诗歌月刊 2019年10期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