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中国新诗的发生直接源于外国诗歌与翻译诗歌的影响。作为中国第一部新诗集,胡适的《尝试集》里就收入了两首英诗译作《老洛伯》和《关不住了》,其“再版自序”甚至声称。后者是他“‘新诗成立的纪元”。此后,梁宗岱、卞之琳、戴望舒、赵萝蕤、冯至、穆旦、陈敬容、袁可嘉、王佐良等诗人翻译家为中国诗坛奉献了大量优秀西诗译本,对推动中国新诗的现代化厥功甚伟。如果没有这些外来资源的刺激,我们很难想象中国诗歌内部能够发生充分的改良和革新。这些优秀译作不仅是原作的影子或附属物,它们本来就是创造性的产物,不仅带来了原作在汉语中的第二次诞生,也大大拓展了汉语的表现空间,为汉语注入新的生命活力。诚如诗人王家新所说,这些创造性的诗歌翻译本身就“构成了新诗史上最具有持久价值的一部分”。值此新诗百年之际,回望历史,我们对几代诗歌翻译家及其卓越翻译活动不能不怀有深深的感激之情。鉴于此。本期约请了三位诗人翻译家王家新、汪劍钊、胡桑分享他们对诗歌翻译的精彩看法,希望藉此加深当下诗坛对诗歌翻译及其价值的认知与理解。endprint
诗歌月刊 2017年7期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