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羊人与放牧文字的人
几年前,在北疆,遇到一位牧民,他去过北京。我问他北京怎么样,他想了想,说:“北京好是好,可惜太偏僻了。”他的回答使我想起阿摩司·奥兹的一句话:“你身在哪里,哪里就是世界中心。”放羊人和放牧文字的人,原来是心有灵犀的兄弟,道出了异曲同工的心声。
中心与边缘
什么是中心?边缘的边缘。什么是边缘?自成(或生成)的中心。 “边缘不是世界结束的地方,恰恰是世界阐明自身的地方。”(梭罗语)
热爱“偏僻”
我热爱真正意义上的“偏僻”。我愿意坚定地与“偏僻”站在一起,从帛道与沙漠、废墟与蜃楼中,探寻自己的身世、起源,从草原行吟者和高原隐修者身上,辨认精神的兄弟,这大概是我置身偏僻得到的一点馈赠与回报。如果可能,就让我们为虚构的“中心”输送一点“边疆精神”吧,并且在说出足够的“不”之后,更加有力地说出“是”。
时间的地域性
地域性首先是一个空间概念,然而不仅仅是。空间中不同的地域性往往有着惊人的一致性,或者说不同的地域往往是同一事物的多个侧面。我们注意到,从来没有人从时间的角度去考察过地域性,似乎地域性只是时间之外的某种东西,是独立于时间之外的另类空间。那么我们不禁要问:难道诗经时代不是一种地域?盛唐时期不正是一种地域?而且你也不能武断地说,诗经时代和盛唐时期已经消失了,与此时此刻没有了任何关联。这样一问,地域性的、司题就变得复杂了,同时也变得有趣了。
做一名西域三十六国的诗人
如果时间的地域性是存在的,我更愿逆流而上,做西域三十六国随便哪个小国的一名诗人。在数干人甚至只有几百人的绿洲上,母亲们将我的诗谱成摇篮曲,情人们用我的佳句谈情说爱;我的诗要给垂死者带来安宁,还要为亡灵们弹奏;我要走村串户朗诵诗歌,在闲暇季节到旷野去给全体国民上诗歌课。当然,我还要用诗歌去影响和感化国王,使他的统治变得仁慈、宽容而有人性。如果能做这样一名诗人,我认为是幸福的。
灵魂客观物
置身其中的现实:地域,时代,边疆处境,对潮流的旁观,个人命运与他者命运的同一性,等等。在“他者自我化”和“自我他者化”过程中,地域诗人的客观性诞生了。作为灵魂的客观物,一种向内、向外的艺术,诗歌仍是“言之寺”和“尘世宗教”,是这个高度媒介化、极度现象化的变幻莫测的时代里,反抗遗忘,抵御野蛮裹挟,确立并更新自我,免于心灵碎片化、齑粉化的一种力量。
故乡与他乡
故乡与他乡造成了一个人的分裂。但这种分裂感并不可怕,有时还十分令人着迷。即使一个故土不离、终老家乡的人,身份感的认同和确立也要经历困惑和矛盾,要经历常态与梦境的双重困扰。生活总是第一现实(现实)和第二现实(梦想)的交织,甚至还存在第三现实(疯癫)。“在异乡建设故乡”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与此同时,一个一分为二的人总怀着重新合二为一的憧憬。
移民经验和故乡记忆,在心灵的天枰上有着同等的分量,都是“我”之所以构成“我”的因子。有时,天枰会倾斜,刻度表会乱跳,重和轻会相互颠倒,但在它们之间,依靠心灵的力量,总会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
差异性
差异性是一种美,每一种异质经验都弥足珍贵。人的差异性,社会的差异性,地域的差异性,才构成了这个世界的多元、丰富与活力。趋同就是死亡,是自己把自己提前送进了坟墓。新疆之所以令人迷恋,就是因为它保留了这种差异性——文化的、风土的、族群的差异性。它可能是差异性的残留物,很脆弱,很边缘,但弥足珍贵。它是不退却、不祛魅。我称新疆是一个“美的自治区”、“多元文明的圣地”。差异性构成了新疆的大美。抹去了这种差异性,新疆就不成为新疆了。
移民
移民与原住民或前移民(移民后代),他们的处境和心境是有所不同的。原住民是一棵扎根下来的树,移民是一片飘临的叶。移民是经常回望故乡的人,是试图与远方结合的人。所以,移民一辈子都在路上,在没有尽头的路上。
勒维纳斯说“上帝是最杰出的他者” “我是所有他人的人质”。移民将自己抵押在了远方,所以他是远方的人质,他者的人质。异乡是移民们的课堂。移民的一生就是学子的一生。作为一个移民,最值得骄傲的地方大概是:他正从一个单向度的人,变成一个多维度的人。
混血的诗
我提出过“混血的诗”的概念,认为它是一种杂糅、隐忍、包容的诗。与此同时,我还提倡“综合抒情”、“边地风格”、“立体写作”,与“混血的诗”是同一层面的概念。根据法国遗传学家谢松的说法,我们现在的每个人身上,都流淌着公元1000年的2000万人的血液。每个人都有父母,父母有自己的父母,父母的父母有自己的父母……这是用倒金字塔的方式推算的。人的身上不但流淌着人类的血,还可能流淌着动物的血、植物的血、银河的血、星际的血。我们都是混血的人,为什么不能写出“混血的诗”?
所谓“混血的诗”,它的诗学基础仍是自我与他者的关系、司题。如果自我是一个混血的人,自我与他者则是一个更大的混血儿,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这样一个整体的建设,才是攸关性命和未来的。
六分之一的骄傲
在新疆,我的骄傲有六分之一国土那么大,我的孤独和无知也有这么大。
一封信
他给西域的一株葡萄树写信:“我将时间之灰埋在你下面,如同放下一个负担、一份债务,不是为了索取秋后的果汁和美酒。”
他给楼兰的一位女博士写信:“在梦里,你是一只上了釉的陶罐,几次将你打碎,只是为了将你重塑为一名女婴、一朵小小的花。”
石头·戈壁
三个人走在戈壁上,一地乱石铺向远方。第一个人说:“瞧啊,多么丑陋的石头!”第二个人蹲下来,捡了几颗小石子装进口袋:“对我来说,每一块石头都是珍贵的。戈壁也是家乡啊。”第三个人看着另外两位,用感叹的口吻说:“还是哈萨克谚语说得好,石头你咬不动它,就去吻它。”三个人继续赶路。第一个是偏见,第二个是情感,第三个是智慧。
西行者
最伟大的西行者不是穆天子,而是老子和玄奘。前者骑青牛出函谷关,留下五千言《道德经》后不知去向;后者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留学生”,为东土大唐运回六百五十七部佛经。一千多年后,学者兼文物大盗斯坦因从印度出发,反方向沿“玄奘之路”闯入西域。两干多年过去了,却不见一人沿“老子之路”来到东方。每当我重读《道德经》,不敢认同《后汉书》上说的老子已转化为释迦牟尼佛的推测,宁可相信奇思妙想的西晋人有关他化身为胡人的传闻。——也许他的后裔正在我去过的草原放羊,或在南疆的某个绿洲种瓜、打馕……
荒漠中的修士
海涅在《自白》一文中引用了《林堡编年史》中一则中世纪的故事:一位身患麻风病的年轻修士悲哀地坐在荒漠中,愁苦不堪。与此同时,整个德国都在欢呼庆祝,唱他的歌,用口哨吹他的曲调。海涅说:“荣誉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嘲讽,是上帝开的残忍玩笑。”晚年的海涅疾病缠身,常在深夜的目光模糊中看见这位荒漠中的修士。
一滴水的西西弗斯
置身沙漠:一个终结,一个开端;是墓地,也是摇篮:一种新文明的曙光,一种破晓的庄严。塔克拉玛干,一位伟大的教父,接纳了迟到的义子和教子。我看见自己的一半在雨水中行走,另一半在沙漠里跋涉。也许终有一天,我将集水鬼与木乃伊为一身。
而此刻,我要做的,是为沙漠的干旱加入一点水,一点江南之水,一点可能会被快速蒸发掉的童年之水。但为了推动这一滴水,我们必须付出比推动一块巨石更大的力气和勇气;为了珍藏这一滴水,守护这一滴水,诗人们愿意成为沙漠里的西西弗斯一一一滴水的西西弗斯。这种有益的徒劳、绝望的希望,值得一个人毕生怯承担和拥抱,去工作和效力。
“西部”
统摄在“西部”这一概念之下的是西部独特的地理与人文、历史与传统、族群与信仰。西部最宝贵的地方是它的丰富性、多样性和差异性,也即我们经常强调的“多元一体”,这种差异性是中国东部地区难于匹敌的,只要简单对照一下一位唱信天游的陕北汉子和一位走婚的摩梭族男人的生活习性,对照一下塔里木盆地与四川盆地的迥异气候,对照一下天山与梅里雪山的动植物分布,这种差异性就不言自明了。去向青藏高原,置身“世界的肚脐”帕米尔,阅读〈山海经》,追溯昆仑神话……西部不是一个地理概念,而是一种精神向度。西部是精神的物化,是一门心灵的地理学。《易经》上说,西从秋、从羊、从口,分别指的是西部的肃杀性、游牧与漂泊、以及歌咏般的感性色彩。从从前的荒远之地,到上个世纪初的西部探险热,再到新世纪以来中国最具魅力的旅游目的地,西部正在经历一个被审美化、被消费的过程。今日西部,更像一种“被”,它的主体性并未足够显现。
“西部诗歌”
“西部诗歌”是个羊圈,老的少的、男的女的、胖的瘦的、黑的白的羊群,被统统赶进了里面。地域风格的刻意化、趋同化,是“西部诗歌”的痼疾和化妆术,这是一个貌似壮汉的病人,这是一个破败不堪的羊圈,只能勉强收留走散的羊群。“西部诗歌”遮蔽了“诗”,正如“羊群”遮蔽了“羊”。不存在“西部诗歌”,只存在一个个具体的诗人写下的一首首具体的诗。在羊群的合唱中,更值得我们倾听的是每一只羊的独唱,饱含了牺牲与隐忍、经验与天真的“咩一一”
沈苇诗选
阳台上的女人
在干旱的阳台上,她种了几盆沙漠植物
她的美可能是有毒的,如同一株罂粟
但没有长出剌,更不会伤害一个路人
有几秒钟,我爱上了她
包括她脸上的倦容,她身后可能的男人和孩子
并不比一个浪子或酒鬼爱得热烈、持久
这个无名无姓的女人,被阳台虚构着
因为抽象,她属于看到她的任何一个人
她分送自己:一个眼神,一个拢发的动作
弯腰提起丝袜的姿势,迅速被空气蒸发
似乎发生在现实之外,与此情此景无关
只要我的手指能触抚到她内心的一点疼痛
我就轰响着全力向她推进
然而她的孤寂是一座坚不可摧的城堡
她的身体密闭着万种柔情
她的呼吸应和着远方、地平线、口落口升
莫非她仅仅是我胡思乱想中的一个闪念?
但我分明看见了她,这个阳台上的女人
还有那些奇异、野蛮的沙漠植物
她的性感,像吊兰垂挂下来,触及了地面
她的乳房,像两头小鹿,翻过栏杆
她的错误可能忽略不计
她的堕落拥有一架升天的木梯
她沉静无语,不发出一点鸟雀的叽喳
正在生活温暖的巢窝专心孵蛋
或者屏住呼吸和心跳,准备展翅去飞
2001年
林中
落叶铺了一地
几声鸟鸣挂在树梢
一匹马站在阴影里,四蹄深陷寂静
而血管里仍是火在奔跑
风的斧子变得锋利,猛地砍过来
一棵树的颤栗迅速传染整片林子
光线在悄悄移走,熄灭一地金黄
接着又关闭天空的蓝
大地无言,雪就要落下来。此时此刻
没有一种悲伤配得上万物的克制与忍耐
2002年
吐峪沟
峡谷中的村庄。山坡上是一片墓地
村庄一年年缩小,墓地一灭灭变大
村庄在低处,在浓荫中
墓地在高处,在烈口下
村民们在葡萄园中采摘、忙碌
当他们抬头时,就从死者那里获得
俯视自己的一个角度,一双眼睛
2003年
喀什噶尔
“书面的美最难企及,
无论呕心沥血的人力,还是自然的鬼斧神工。”
你说,拨亮羊油浸泡的灯捻
转身消失在一本积满灰尘的书里
留下自己的名字:马赫默德·喀什噶里
玉素甫·哈斯·哈吉甫……或者别的什么
或者不署名,就像一株葱郁的树
增加或减去一片叶子
都不损害树的灵魂
“书面的美是一座麻扎,
在静静消化‘死这个词。”
守墓人!你与文字间游荡的亡灵对话
深知伟大的书取缔作者
取缔他的生平、简历和传记
翻到十一世纪幽蓝的一页
突厥浯,波斯语,阿拉伯语
交换内在的信物和光芒
正如小径交叉的喀喇汗花园
慷慨的百花交换符门的芬芳
你谈到封存的智慧,书中的灭窗
破晓的一千零一夜一一
“在喀什噶尔,我热爱的城,
皇家经学院的诵读声
使庭院里的石榴树一夜无眠……”
2005年
信
他给楼兰园的一株葡萄树写信:
“我将时间之灰埋在你下面,
如同放下一个负担、一份债务,
不是为了索取秋后的果汁和美酒。
他给乌孙中的一位女博士写信:
“在梦里,你是一只上了釉的陶罐,
几次将你打碎,只是为了将你
重塑为一名女婴、一朵小小的花。
2005年
诗歌月刊 2014年4期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