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长林说,邯郸县计生局的王局长文笔极好,还出了几本书。很想见识一下他的庐山真面目,但一直没有机会,只得作罢!
2006年11月初,因一项共同的任务,我在邯郸终于见到了这个闻名一年之久、文笔极好的王局长。他叫王治中,男,生于1963年1月,只比我大9岁。先后做过教师、文秘职员、乡镇党委书记,现任邯郸县计生局局长。还有一个耐听的笔名,叫桑麻。
他的衣着很随便,一身休闲服,态度很随和,嘴角总是带着一丝若有所思的微笑,话不多,看不出有一点部门负责人的架子。
因工作任务紧,在邯郸期间,我和他没做深入交谈,更没有谈起写作上的事。
临分手前一天,他送我一本他自己写的、用笔名署名的书。书名就叫《在沉默中守望》,是2003年5月出版的,大都是此前他在日常工作、生活和学习中所观察和思考的一些事或问题。记叙、议论、散文等兼而有之。散文和议论性的文章占了其中很大一部分。
本来,我是最不爱看散文类的文章的,写就更不用说了。对议论文,只要不是自己特别感兴趣的话题,就提不起精神来。但出于对桑麻的好奇,更出于从中汲取营养的目的,这次我一反常态,花了半个多月的时间,详详细细地将这本书熟读了一遍。发现其中真的有一片新的天地,桑麻确实是一个处处留心的人。见面用似闻名,这处处留心的墨香令人回味悠长。
首先,是其文章严谨的结构和优美的文字,令人爱不释手。“眸上流云、梦亦留香、独饮慷慨、萍踪书影、恰似故人、心痕如铁”,这几大块内容的划分和题目的立意,精炼、贴切、恰如其分。可以看出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山之灵韵在水,或溪或泉或瀑,或走或涌或泻,总会使山润峰膏,木秀花繁,为其增香添色不少(《炉峰山精灵》);水生幽凉,掬之砭骨。数百条水线垂下,既断又连,像极了丝弦。耳闻乐声低回,铮然流韵,心便随之沉入这浅静的水里,如被洗过一般(《善陀寻幽》);我在倾听别人的谈话时,感觉自己颇像春天里一块松软有隙的麦田,他人的谈话则象长长的溪水,携带着青草的甜香汨汨渗入其间。溪水与麦田交汇的刹那,两者达成了生命的默契。因为流水的灌注,麦田获得新鲜活力,麦粒因为灌浆充足会更加饱满;溪水因为麦田的吸纳,从而部分地凝为成熟的麦粒。因为没有白白地蒸发掉,它升华了自身的价值。当付出是为着一种需要时,价值也就自然地蕴结于其中了(《倾听者》)。散文诗一样的优美语言,使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幅幅美丽、壮观的图画;更从这诗一般的文字里,窥透了其中蕴含的说平凡,但却绝对不平凡的哲理。
从他的这些文章里,我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启发,思维好象也比以前变得敏锐多了。生平最怕撰写描景抒情散文的我,竟在今年初冬,下一场雪的同时,写出了我第一篇描景抒情性质的散文《初冬第一场雪》。并在《河北人口网》等网站上迅速得到了刊发。不能不说沾了熟读这本书的光。要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
其次是作者细腻的人生体会和深邃的超前思想给人启迪。这从他的文章可见一斑。他所记载的大多是其感兴趣的人、物、山水或事件等一系列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琐事,借以抒发自己的情感,阐明自己的观点或看法。有些看法非常发人深醒。如在《饭局》一文中比较透彻地描述了他所见到的各种饭局,分析了食客与酒店的关系,公款吃喝的弊端及饭局带来的危害;在《美丽不在……》中描写了短视的人们使清澈见底的河流变成污染河,破坏了生态平衡,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不利影响的情景。发出了治理污染的前提是人们要使自己心灵的河流洁净、美丽的呼喊;《对一只鹁鸪的牵挂》体现了作者对滥杀鸟类和动物,从而使自己失去大自然朋友的担心,表达了人们应该和动物友好相处并给予其必要保护的强烈愿望。著名学者兼散文作家周国平称作者为“有灵魂的写作者”,另一名作家鲍尔吉。原野则称其文章是“麦粒洒在回家的路上”。刚开始我还不知道它的深刻含义,读完全书后才觉得无论是作者,还是他的作品都当之无愧。他确实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有自己独特的、超前价值的思想,他自己其实也和周国平先生一样,是个在“沉默中守望”的人。
第三是作者严谨的写作态度令人肃然起敬。全书111篇文章,加上序言、跋和后记共114篇材料。我竟然找不出三个以上的错别字;其段落的安排、句子的搭配与排列,在我看来似乎是天衣无缝、无可挑剔。对我今后稿件的写作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我想:这样一个担当部门负责人的人,每天百事缠身,却还能静下心来写出这么好的文章,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这大概与其高超的弹钢琴的领导艺术和他处处留心、热爱生活、奋发向上的心态有关。我为计生系统有这么一位优秀人才而庆幸和自豪。如果你想进一步认识桑麻,了解王治中,那么,你不妨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地读一下他的著作《在沉默中守望》。我相信,每个人都会从自己的眼或心里,看出他的似平凡但又绝对不平凡的新天地。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