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凭栏论世 乱弹八卦 佳作赏析 讽刺幽默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境界感动世界——小评郑德民的写古作品

时间:2007/4/4 作者: 邓三君 热度: 340922

    位于惠沙堤二路的沙廖湖小区的“余力画艺”,收藏了不少郑德民先生的作品。在这些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画中,我最喜欢的还是他写古的那些。
 
    他在这方面的代表作品,无论是技艺技法,还是画情画境,堪称今人画作之佳品。读着这些画,仿佛让我游历于石涛的时代,走进古人所向往的那种至纯至净的人间天地。郑德民的这类画,很有石涛的大意大境。倘若说,他的这些画是模仿了古人的画风画技的话,他摹绘的不仅是形,更是古代大家的灵。他说:“作画时我极力去捕捉内心与自然所共生的那一瞬间,那是生命感觉的共知共鸣”。虽然作者与古圣相去近千载,而郑德民却能道出不同时代艺术家对艺术热爱、追求、认识的心灵共振,其艺术境界可见是何等的至善。
 
    我不会绘画,但我一直固执地认为,艺术的道理是相通的。我们写一个人,仅写他的外形和他所做过的事,那样可能会千篇一律,千佛一面。人与人不同的,是他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境界。外形外貌是可以模仿和复制的,惟有精神才是某一事物某一现象最本质的东西,本质感动世界。本质不仅是物质现象,更是一种精神现象,他往往受到主体的学识、见解、胸怀和眼界的不同而感受不同。我相信,就是在郑板桥、石涛的年代,他们所摹所绘,绝不会是一山一水一花一草的原始写照,如果真是那样,也只能叫摄影作品了。板桥先生的那一块枯石,一根瘦竹,一棵幽兰,一枝黄菊,石涛先生的那一树劲松,一山崖岩,一泓清泉,一介钓翁,无不是他们感悟大千世界的心灵之作,他们所绘的画面,在现实中是难以对位的。这种奇妙的自然景观是经过艺术家的心灵过滤后的影像,它们深含着艺术家对人间世态的审视态度,亦蕴藏着艺术家人生修养和价值取向。读一幅画,可以说是读一位画家对艺术追求的程度和对人生感悟的深度。所以郑德民先生说:“我作画不仅仅是看到的,更多的是感受到的。所描绘的景物不是感知的真实,而是心理的真实。一幅幅作品被自己的心灵滤过了,自然景物成了依托。”读过郑德民的这句话,让我觉出中国画的美妙之处,感觉出中国人与西方人思维的巨大不同甚或反差。古今中外的大艺术家的珍品,都是经心之作,西方人更趋于用几何构成的抽象逻辑表达,中国人则习于用花鸟鱼虫、梅兰竹菊的具象逻辑表现。很多东方人读过毕加索的画就说:“这是什么名画,还不如我孩子画的”。而中国画在东方人眼里,则觉得好,大叹其妙!作画到了一定境界就绎进成为一种符号,西方人则用逻辑,东方人则以形象。它们都是如郑德民所说:“对于优秀的传统绘画而言,打动我的不是那娴熟的技法,而是那深远的意境,那是作者对大自然的重新认识所传达出的人生感怀,让人领略到的是精神、品行、学识、才华、修养、境界……”。
 
    郑德民,字泊秋,其作品被台湾、日本、泰国、荷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以及印尼驻华使馆、澳洲中国美术馆等收藏。但愿他以东方人特有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魅力,感动世界。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246938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