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球式”社交的确越来越多地流行于年轻人中间,大家仅因共同参加一场婚礼、一次培训、一场比赛、一次旅行等,就迅速熟络起来,互加微信或QQ,共建交流分享群,在短期内聊得火热。大家各奔东西,回到自己的学习、工作、生活中之后,这种“亲密关系”又迅速冷淡,微信或QQ对话框便从未点开,交流分享群也沉寂下来,只有偶尔的广告等链接分享能证明这些群的存在。
“气球式”社交的流行,其实并不奇怪。发达的互联网给我们催生了一个“泛社交时代”,尤其是智能手机成为标配之后,我们不再满足于朋友、同事、同学、老乡间的“熟人社交”,而是可以进行“泛社交”,广泛接触更多人,将单调的社交生活过得多姿多彩。
尤其是,随着网络社交平台越来越发达,越来越多的人依赖网络社交,不愿进行更多的现实社交。在社交网络伴随下成长的年轻一代,尽管可能是网络社交达人,但在现实生活中,他们中有不少人会感到孤独。然而抗拒孤独又是人类本能,这种本能又使得宅居在“网中央”的年轻人还是渴望拥有“社交同类”的,一旦在现实中碰到合得来、聊得来的对象,往往就会建立新的社交关系。
因此,“气球式”社交在网络时代可以有,很正常。有人可能认为,这种社交方式比较功利,需要对方时就交往,不需要对方时就冷淡待之。实则不然。功利性社交是为达成某一目的,或从对方身上获得利益,而产生的社交行为,比如帮助自己的孩子择校、帮助自己的亲友求职等。“气球式”社交仍是“共情性社交”。
“共情性社交”是为获得情感联结、情感体验,或有共同兴趣,甚至只为打发无聊时光,而产生的社交行为。比如两个年轻人参加同一活动,都是独自前往,有点尴尬,便迅速结为好友,这就是一种情感需要。回归各自生活后,两人没有必要的事情交流,也就没有维护关系的需求。社交时不用太走心,日后不需花心思维护这段关系,岂不是很轻松?
因此,对“气球式”社交太过认真,你就输了。不过,我们可以有“气球式”社交,也必须有感情很深厚、关系很牢固的社交,这才是最全面、最正常的社交生态。研究幸福感的科研人员发现,最具幸福感的人的共同之处,在于始终保持着积极长久且具有支持性的社会交往。我们在进行“气球式”社交之时,更要放慢关系膨胀的速度,追求长久而美好的社交关系。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