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种是反击,立即进入战斗状态:胖怎么啦,吃你家大米了?说我胖,我看你更胖!第二种是自责模式:唉,我就是很胖啊,没人喜欢我。
这两种反应被称为“豺狗的耳朵向外”和“豺狗的耳朵向内”,一个伤害别人,一个会伤害自己。而非暴力沟通提倡的是“长颈鹿的耳朵”,专注于感受和需要。当“长颈鹿的耳朵向内”时,可以从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出发,说:“听到你这样说,我有点难过,我希望被你接纳和认可,不管我胖还是瘦,你都能接受我本来的样子。”
还可以从对方的感受和需要出发,即“长颈鹿的耳朵向外”,说:“你似乎很担心我,可能你希望我更加注重健康吧,能不能给我一些具体的建议和帮助,比如我们一起健身?”
听到这样的回答后,我很意外,原来对于那些听上去“不入耳”“不友好”的话,还有这样的解读。这样的对话,化解戾气,让人心生暖意。
小组讨论时,几位刚工作的年轻女孩总结出的最不喜欢听的话是,一回老家,总有亲戚说:你怎么不回来工作,干吗还留在北京?她们的第一反应也是:我就愿意,關你什么事?回老家,难道你负责给我找工作?
可仔细想一想,老家亲戚说这句话的动机是什么,没话找话的背后也有对方的感受和需要,这是一种来自亲人的关心,尽管听上去有些“嫌弃”,他们也许并没有能力为这份关心付出具体行动。也可能有一些好奇,总待在一个地方的人,的确不明白大城市的吸引力到底在哪里。
记得有一次回老家,姑姑突然对我说:你在北京生活很辛苦吧,工作是不是特别累?突然听到这样一句话,我很意外,也很感动,意外的是她竟有这样的同理心,别的亲戚都不曾说过,感动的是接收到了来自亲人的体贴和真诚关怀。
可并不是所有人都懂得“正确地”表达关怀,那一句无聊、轻佻又似乎带有挑衅的“你怎么不回老家工作”是很常见的,他们或许省略了一些潜台词:大城市人多,竞争激烈,房价很高,交通拥堵,在我看来生活压力太大。你这样的大学生,回到老家可能会有更舒服的选择。把对方心里的这些话考虑一下,在脑海中播放一遍,感受就不同了,也就没什么好生气的了。
有人说,她妈妈喜欢跳广场舞,但爸爸很反对,回家见不到老伴就要抱怨、发脾气,这让妈妈很苦恼。她对妈妈解释说,也许爸爸需要你的陪伴,可一个大男人又不好意思说“我很孤独,我需要你陪着”,外化出来就是抱怨。生活中有些抱怨,其实只是一种变相的撒娇罢了,别看他们有时候显得凶恶,其实内心还是一个哭闹着满地打滚的小孩儿。
《红楼梦》里刘姥姥是特别能看清自己和别人的感受及需要的人,二进大观园时,她需要的是感恩和物质上的收获,贾府上下需要的是放松和欢乐,所以她坦然地各种搞笑作怪。后来鸳鸯为哄她出洋相一事道歉,刘姥姥说了这样的话——“我知道只是为了老太太高兴,要是真恼了,也就不会说。”刘姥姥是非暴力沟通的高手啊。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