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项研究,人一生中所交朋友的极限大概是10个、30个和60个。这是什么意思呢?
所谓10个,就是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去找别人借钱,把你的父母、兄弟姐妹、亲戚朋友都算上,能借给你钱的人不会超过10个。这些人是你真正的朋友,是你的安全底线。
30个是什么?是时不时有联系的朋友,比如你大学毕业以后还保持联系的同学,有事没事打个电话问候一下,彼此还想念着、惦记着。
60个就是关系最淡的朋友。你拿起电话,看到这人的名字,一想,知道是谁,但好久不联系了,比如十年没见的同学。
也就是说,朋友这个概念再宽泛,你一生中交到的朋友也不会超过100个。这100个人里,有60个人是经常换的。有的人因为某件事和你认识了,互相换了张名片,聊过两次,偶尔打起电话来还记得,但没什么事就不再联系了。
慢慢地,他们就从这60个人里消失了,所以,这部分人是流动的。前10个人是最稳定的,剩下的30个人处于中间状态,相对来说比较稳定。别看我手机的电话簿里有3000多人,常用的也就百十来人,剩下的那些,时间长了都想不起来是谁了。
那么,你应该怎样维护和这百十来个朋友的关系呢?
有句话叫人走茶凉,我觉得,对那60个人来说,人走茶凉是对的。为什么?人走了茶还不凉,这桌子上的茶就太多了,招呼不过来了。所以,这60个人,人走茶凉,凉了就凉了吧,没必要太在意。
对待最亲密的那10个人,即便没凉,你也要热。剩下的30个人,最好是人走了就把他的茶收起来,时不时地热一下,没必要每天都热着。
一个人需要什么样的朋友,和他的年龄及经历有关。在二十多岁的时候,可能比较需要指路型或默契型的朋友。到了四五十岁,在社会上打拼,可能更需要互助型的朋友。大家在一起做事,彼此切磋交流,共同寻找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找到未来的方向。
我现在的很多朋友都是互助型的。
想交到对自己有帮助的朋友,就要积极主动地去寻找,不能等着人家送上门来,我现在的很多朋友都是我自己找来的。
我和王石是十多年的朋友了,关系非常好。当时他的公司已经上市了,而我们只是一家刚刚创办的公司。我们听说有一家公司是一帮读书人搞的,做得很规范,于是我们就去深圳找他。
见到他以后,他和我们聊了整整一下午,给我们讲理想主义的企业为什么坚持不下去、要经受的挑战等。后来,我们和万科逐步建立了非常密切的关系,但我们跟万科没有任何生意上的往来,万科对我们来说是一种精神上的指引,是指路型的朋友。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