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名人交际 社交宝典 择业技巧 营销管理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别踩到我的泡泡

时间:2022/5/10 作者: 仙乐飘飘 热度: 90825
  我的美国朋友玛丽和约翰夫妇来中国很多次了。不过,每次在中国排队都让他们感到不适。有一次,玛丽在银行排队,突然感觉后面有人把身子“啪”地贴上了自己的后背。借着队伍前行,玛丽赶紧往前挪了一步,没想到她身后的人也迅速跟进一步,又如胶似漆地黏了上去。等转身离开时,她惊讶地张大了嘴巴,原来排在她身后的只有一个人。玛丽不明白,为什么我们国人在与久违的亲人见面那一刻或依依惜别时只抹泪不拥抱,为什么在公共空间里跟陌生人却如此“亲密无间”?

  不过,如果碰巧遇到了中东人那才叫受不了。有一次我在国外旅行,游客们坐同一条船去一个小岛。有位中东人跟我聊起了天,不一会儿,我便局促不安起来,我感到他的脸好像都快“亲”到我了。

  有一个所谓的“泡泡”原则,说的是每个人都给自己吹了个无形的泡泡,并用泡泡罩住自己。有的人泡泡吹得大些,有的人泡泡则吹得小些。文化地域不同,泡泡大小不同。阿拉伯人的“泡泡”吹得最小,仅限于自我心灵,他们甚至把皮肤当成身外之物,因此与人交往时,他们会让其他文化的人感到窘迫。北美人的“泡泡”包括皮肤、衣服以及身体外几十厘米的空间。中国人、日本人以至大多数亚洲人的“泡泡”要比西方人的小得多。

  我曾经碰到一名澳大利亚警官,当他知道我的职业后,跟我大谈起他的职业“泡泡”来。正在这时,和我一同出行的一位朋友突然靠近过来想加入交流。没想到警官恼怒起来,用语言和行为做出“抗议”反应。警官认为,我的朋友未经许可闯进了他的“领地”。当他的空间被挤压时,这种压迫感使他不能冷静、客观地做出判断,甚至会对“侵犯者”采取攻击的措施。可见,每个人还可能因职业习惯设定泡泡的大小。一般说来,有权力、有地位的人要求有更大的自我空间,宽大的老板桌暗示了他能接受别人靠近的程度。因此无论你和对方的关系到了怎样的程度,你都需要和他保持比一般人更远一些的距离。

  如何避免踩到对方的泡泡,也使自己的泡泡变得更有弹性?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博士将人际个体距离需求大致划为以下四类:

  亲密距离:两人身体易接触到的(约半个手臂之内,假定一手臂长为一米)。此距离只有最亲近的人才能允许彼此进入。这是个敏感区域,人们谨慎地守护它,交往时要特别注意,不能轻易地“越界”。

  个人距离:伸手可握到对方的手,又不容易接触到对方的身体(一手臂之内)。这是种熟人、朋友间的私人距离,一般的朋友交谈多采用这一距离。社交场合中,必要时为向对方表示一种亲近感也可采用这种距离。

  社交距离:用于公开而非私人关系的个体之间(近则一手臂左右,远则三手臂左右)。这是一种社交性或礼节上较为正式的人际距离,如小型招待会、商务会谈、一般工作场合、路上跟人打招呼等,这种距离给人一种安全感。如果双方相互有吸引力,也可以缩短距离,灵活调节。

  公共距离:用于演说者与听众之间的标准距离(一般在3.5米到7.5米)。另外,明星与粉丝之间也是如此。这种距离能够让仰慕者更加喜欢偶像,既不会遥不可及,又能够保持神秘感。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把握人际距离的准则会有所差异,但基本规律是相同的。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