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凭栏论世 乱弹八卦 佳作赏析 讽刺幽默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暗香淡如梅——读钟喜才先生《喜才书法诗集》有感

时间:2022/3/28 作者: 邓三君 热度: 78351
  置于案几的,是钟喜才先生的遗著《喜才书法诗集》。这是经朋友《广州日报》珠三角新闻中心主任秦仲阳介绍的老先生后人送给我们整理编印的作者原作。

  专门安排了一个日子,独坐书斋,捧读书稿,我的心神便与老人的灵魂对接,遁入了他的精神世界。我仿佛与他老人家对坐品茗,评谈诗书。

  初识喜才先生的书法,心里便生出了一种喜爱。就像在芸芸众生中,好不容易碰到一位朴实稳沉,却又闪现才华文气的知己那种情状。于是,心里就冒出了“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辛词来。

  喜才先生的行书,自然、朴实,给人亲近和蔼之感。其字,墨线柔畅,结构优美,繁简有章,疏密有致,宗迹可寻,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学养内涵。他的字,除基本功力之外,显现更多的是自我的修养,以及个人的精神面貌。我读过不少案牍文墨,能将平日的书写达到如此“顺手拈来”者,极其少有。可见先生平时用功匪浅,内力非同一般。我一直有一个观点,真正的好作品,不要看他的有意制造,而要看他的惯常所为。就像写文章,故意抠出的文章,雕刻痕迹太重,乖张矫情,并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倒是那些看似平常却饱含生命感悟的文字,却能激起人们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生命的叩问。这种看似水波不兴而内藏雷霆万钧的作品,反而扣人心弦,经久回味。真水无香,说的也许就是这个理。再读喜才先生的诗,更觉他是一位不跟风,不走势的人,心底灵慧,对文字很有悟性。他的诗,亦如他的字,平实而灵气,机趣而俏皮。这本诗集,并不是老人家的全部作品,但是从中可以窥见其艺术修养和诗作水准。试以《一点痴》为例。“借得东坡一点痴,年逾花甲学吟诗。新声古韵都来套,又似非来又像是。”寥寥四句,短短二十八字,把一个年逾花甲的老者爱诗、学诗、痴诗的情状描写得栩栩如生,把那种推敲琢磨、锲而不舍的形象和精神刻画得活灵活现,和蔼可亲。之所以用这首诗为例,我是觉得他随便的一首小诗都能写得如此有趣,那其他的诗歌就更加了得了。他的治印亦显高妙与老辣。或鲁朴,或古拙,或疏朗,或细密;疏则穿堂跑马,密则细不透风。本书中的原印只有两款,为了将先生的诗书印熔于一炉,我们特在编辑本书时,增加了老人钤印,以便欣赏与传承。这本书,是喜才老先生诗书印的集大成者,可谓三艺并美,异彩纷呈,流芳传世矣!

  诗书印是中国文化的特有符号,亦是中国的国宝。在中国,喜欢诗书印的人不在少数,但是造诣高深,玩出境界的人却并不多见。让我惊奇的是,听老人家的子女说,他们的父亲钟喜才先生,并没有上过什么正式学堂。他出生于紫金农村,却渴望外面的世界,在一次外出游玩中,碰见地质队的人,说要招收新人,他便毅然报名,从此在地质队工作了一辈子。纵观喜才先生的一生,似乎并没有什么大起大落,大喜大悲,但是可以看出,他十分认真对待了平平常常的每一天,爱好专攻,习以为常,才得以“集跬步以至千里,汇滴水以至江河”。我从喜才先生的行书可以看出,他应该很早就开始习字,抄录誊写,成为他的日常,静心修为,不为名利,只为热爱。由于他的习惯养成,为他后来的治印学诗打下了深厚的基础。故此,他的诗书印作品给人的感觉就是老道平实、静若处子,却又经咀耐嚼,回味无穷。现在,他的诗书印作品及艺术成就在多家网上都有广泛介绍,跻身艺林,自成一家。纵观喜才先生的艺术经历,可谓自学成才的典型楷模。从这个层面上看,喜才先生演绎了与白石先生一样的奋斗人生。

  品读喜才先生的遗作,我仿佛看到窗前有数枝春梅在寒雨中怒放,那样自得,那样淡雅,那样高洁。那弥漫书室的暗香,沁我心魂。我想,这正是喜才先生作品氤氲的气象给我的一种幻觉吧。

  2022年3月25日于三君工作室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