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独有偶, 1977年秋天, 在城里一位工人家中发现一个黄松书箱, 上面的题字与舒家墙壁上发现的墨迹看似出自一个人手笔。
有专家认为,诗词内容及题字人均与曹雪芹有关, 再依据专家们的其他考证, 断定正白旗村39号院是曹雪芹的旧居。
但是,在《红楼梦》的最后一回(第一百二十回)有这样一段话,贾雨村对空空道人说:“你须待某年某月某日某时,到一个悼红轩,有个曹雪芹先生,只说贾雨村言托他如此如此。”
空空道人牢牢记着此言,又不知过了几世几劫,果然有个悼红轩,见那曹雪芹先生正在那里翻阅历来的古史,空空道人便将贾雨村言了,方把这石头记示看。……
从这段话可以判定:曹雪芹只是一个喜欢研究历史的、接受委托传述书中所说的“新鲜公案”的人、或许就是个读者、还有人说曹雪芹的谐音就是“抄写勤”---作者自称是抄书人、而不是原创作者。
那么,《红楼梦》的作者究竟是谁呢?
请读者和我一起,咱们就从眼巴前儿开始寻找吧,首先,就说这个发现曹雪芹纪念馆39号院里有字迹笔墨的人(舒成勋),他是个什么人呢?据曹雪芹纪念馆内向游人展示的照片、和附着在照片旁边的说明文字介绍:舒成勋原是北京二十七中语文教师,1970年退休之后回到位于正白旗村的祖宅居住(地址就是现在的曹雪芹纪念馆),1971年,在馆内的39号院西墙壁上发现了满墙的文字。
但是,北京植物园在清朝时候是正白旗村的地址。而“正白旗”是清朝统治者设立的军队(八旗)中的上三旗之一。也就是说:正白旗村原来是清朝的军区所在地。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军区变成了民宅----成为舒成勋家的祖宅了?
下面,我们就以此为突破口,对“正白旗村是什么时候由军区变成民宅的?”就这一问题,进行详细具体的分析:
也许书中就有答案,第一回,甄士隐听见一僧一道唱《好了歌》,他说:“待我将你的‘好了歌’解注出来何如?”道人笑道:“你解、你解。”士隐乃说道: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蜘蛛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做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花柳巷!因嫌纱帽小,致使枷锁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哄哄你放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为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做嫁衣裳!
那疯跛足道人听了拍手笑道:“解得切,解得切!”
下面,我们用白话文解读甄士隐的诗词:
陋室空堂,这里就是我们曾经办公的地方,当年在这屋里的床上放满了我们向上级奏事时用的笏。现在,这屋里屋外长满了野草,可是这里曾经非常热闹,大家互相辩论如何对敌。如今却冷清得连雕梁上面都结满蜘蛛,一批新贵来到这里工作,大家洗洗涮涮、打扫一下,窗户又重新糊上“绿纱”,继续上演曾经故事。
和从前歌颂乾隆盛世一样,经历了二次鸦片战争的清王朝现在又说这会儿是什么“同光复兴”,大家歌颂太平盛世,一个劲儿说“好”,又说是什么社会改良、又说是什么振兴时代。可是,社会上到处都是坑蒙拐骗、鸡鸣狗盗、还有大量的农民起义运动,露出这样尴尬窘迫的样子来,你还说这是 “太平盛世和复兴时代”。难道不是扯淡吗?
昨日大量的红派人物都被谋杀了,白骨就出现在黄土陇头,今日你却以“衅不自我开”等冠冕堂皇的借口压制军队、不许出击敌人。
那些瓜分了国有资产的人曾经赚得盆满钵满,可是转眼之间就变成乞丐而被人嘲笑。有人叹息他人的命运结局悲惨,哪知马上就轮到了自己也遭受了相同的命运。
有教官用严酷的手段进行调教,被严厉训练的人们,保不定日后做强盗。
有些人选择膏粱子弟作为依傍,可谁曾想:最终却流落在烟花柳巷!
那些当官的人,因嫌乌纱帽小、而削尖脑袋往上钻,后来却进监狱、扛上了枷锁。
有些人年幼时家庭条件贫寒、日后却当上大官:你当官、你进监狱;我上位、我下地狱,乱哄哄的,大家在虚幻世界里为了功名利禄、为了娇妻美妾、为了儿女后事而奔忙,却忘记了该为国家而奋斗的本源。真荒唐!到头来都是为帝国主义侵略者做嫁衣裳!
那疯跛足道人听了拍手笑道:“解得切,解得切!”
甄士隐可能就是《脂砚斋批评本红楼梦》里写批语的畸笏叟、脂砚斋等人,他们都是军队里的一群文官、一起工作。“陋室空堂”这里所说的“陋室”就是正白旗村39号院,是作者们曾经办公的地方,作者们在书中把这地方比喻成林黛玉的住所“潇湘馆”。《红楼梦》从乾隆年开始写、一直写到同治年(或者更晚),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都在这期间发生。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时候,英国军队在沿海一带活动,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咸丰皇帝逃之夭夭,若是有军队在京城保护的话,皇帝是没有必要逃跑的。驻扎在正白旗村的官兵在咸丰皇帝逃跑之前,恐怕早就已经被间谍控制住、并溃败或流散了。当英法联军威逼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条约、撤军之后,正白旗的官兵们被解除控制、和被打流散了的人又重新回到这里的时候,看到的就是“陋室空堂”,而在他们的记忆中,这里曾经“当年笏满床”,所谓的“床”不是睡觉的床,而是像故宫的军机处里的大座椅(类似于北方人用的炕),在正白旗村39号院里,就有这样的“床”。在这样的床上,曾经摆满了许多笏(笏:是臣子见君主时手中拿的记事板)。“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如今这里长满野草,而与之相对照的是曾经的场面:在这里大家曾经相互辩论如何对敌、一派热闹景象。“蜘蛛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战争结束之后,他们回到这里,这里的房屋(他们曾经工作的地方)到处结满了蜘蛛丝。大家洗洗刷刷收拾一下,把窗户上面重新糊上“绿纱”。大家还记得《红楼梦》里哪儿提到过“绿纱”吗?第四十回贾母一群人来到潇湘馆,贾母因见窗上纱的颜色旧了,便和王夫人说道:“这个纱,新糊上好看,过了后来就不翠了。……”之后,作者们用了一大段文字描写“绿纱”,目的就是为了让读者的思想、和前面(甄士隐)的解注联系起来,所以,《红楼梦》里的潇湘馆就是作者们办公的地方、也就是今天的曹雪芹纪念馆的正白旗村39号院。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正白旗村39号院侥幸的得以存留,正白旗的官兵回来之后,文官们继续在这里工作、继续著书立说。而当清王朝再次被战争洗劫(1900年遭到八国联军的侵入)之后,正白旗村39号院的命运就再也不能像前两次一样,使 “绿纱”又糊在蓬窗上了。
北京植物园(曹雪芹纪念馆所在地)的隔壁就是香山公园,香山公园在清朝时候是皇家用地。如今的香山公园里,游客们会看到立在某建筑物的门前的牌子上面写着“八国联军入侵时曾被烧毁”的字样,八国联军到处烧杀抢掠。驻扎在香山隔壁的正白旗村的官兵这时候还不是和第二次鸦片战争时一样----逃跑了。而当八国联军卷款撤军之后,逃跑的官兵回来看到的、和上次战争之后回来时看到的一样,也是“陋室空堂”。但这一次,清王朝再也没有能力和财力让正白旗的官兵们重新在此工作了。估计就是在这个时候,军区的土地和房屋被变卖,军区就变成了民宅。而舒成勋家的祖辈中的某个人就是在这个时候买下了这块地,这块地也就成了他们家的祖宅。
而《红楼梦》的作者写书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有些读者认为《红楼梦》是一本“写爱情”的言情小说。但是,笔者(我)没有从《红楼梦》里看到丝毫男女之间的爱情;只看到统治者如何选择统治工具;而由于统治者错误的选择了统治工具导致败家亡国。这就是《红楼梦》。
书中的林黛玉就是一个竭力维护统治者的、对腐败的清朝统治者愚忠的“锦罽暖亲猫”的文官形象。她从不像薛宝钗那样生硬的催促贾宝玉学习,以便将来求取功名。她的劝导总是从实际情况出发,说社会上存在的问题。第六十二回,林黛玉对贾宝玉说:“我虽不管事,心里每常闲了替你们一计算,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节省,必致后手不接。”所谓“出的多,进的少”是说:运往国外(出口)的中国的产品多;而中国需要的东西进口的少,如果再这样不断大量出口,必致后手不接。
听到黛玉说这样的话。贾宝玉竟然说:“凭他怎么后手不接,也短不了咱们两个人的。”这话,把不求上进的、腐朽的、堕落的统治阶级的嘴脸暴露无遗。这样的谏言呈献给统治者,可是统治者听不进去。反而说“凭他怎么后手不接,也短不了咱们两个人的。”
薛宝钗也劝贾宝玉上进。但她劝导的动机仅仅是从个人利益出发,贾宝玉若能上进、考取了功名,她的宝二奶奶地位才会稳固。
但无论是林黛玉的话、还是薛宝钗的话,作为统治阶层的纨绔子弟的贾宝玉都听不进去。
《红楼梦》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它的主题思想是什么?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一个学者或专家能够准确的说明白。
有人说《红楼梦》写的是明朝历史(“悼红轩”的“红”和“朱”是一个意思。而明朝皇帝姓“朱”)。另外,毛主席说:“《红楼梦》讲的是阶级斗争,里面死了好些人”。
大智大慧的毛主席的话是值得我们研究和去探索的:那么,我们就沿着毛主席指引的方向,去探寻《红楼梦》的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吧!既然,毛主席说《红楼梦》讲的是阶级斗争。而“阶级斗争”是有派别的,《红楼梦》里,谁和谁是同一个派别?谁跟谁做斗争呢?
《红楼梦》一开始就是贾元春和秦可卿做斗争:她们俩一死一活;一悲一喜;一强一弱对比着写。贾元春的判词是这样的:
二十年来辩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
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
秦可卿是个来历不明的杂种,贾元春这个家生女儿对她一直有怀疑(二十年来辩是非)。秦可卿代表外来者;而贾元春代表国内派势力。而国内又分各种派别:比如:嫡出和庶出的兄弟之间有争夺皇位的斗争;官僚内部的红派和绿派(也就是好人和坏人)之间有斗争。
《红楼梦》是以“汉人和满人之间有斗争、中国人和洋人之间有斗争”这两大主线为基调展开来写作。
当清王朝社会上出现各种弊端,像贾元春这一类维护自家权威的人发现是因为秦可卿这个外来者捣鬼,并向清朝统治者揭发了她。秦可卿因为贾元春的揭发而暴露了身份,所以,她身后的势力需要斩断与她的一切联系而抛弃了她,或让她上吊自杀?或是阴谋把她弄死?虽死因不明,但反正她是死了。秦可卿的死使她背后的势力巧妙地“金蝉脱壳”而让贾元春的揭发变得死无对证。
从秦可卿的葬礼上出现的趋炎附势的、不明真相跟着瞎胡闹的、四王八公的后代的态度来看,她背后的势力依旧很强大。
而贾元春因为揭发秦可卿有功被封,第十六回的题目《贾元春才选风藻宫、秦鲸卿夭逝黄泉路》就是作者精心安排的对比写法,所表达的思想主题是:贾元春这边受到褒奖的时候、秦可卿那边就弱势(就连她的父亲、弟弟都死了)。
贾元春虽然受到了褒奖,但回家省亲的时候她却一直在哭,见了祖母和母亲(贾母和王夫人)边说边哭。
她对她父亲说话也是很悲凉的心情。
就连见了弟弟贾宝玉都是“一语未终,泪如雨下。”
当听到太监请驾回銮“贾妃听了,不由的满眼又滚下泪来。”贾母、王夫人、还有她的父亲贾政都不明白她心理的苦。实际上,这时候的贾妃已经被软禁起来了。省亲的时候有这样一句话:“又有贾妃原带进宫去的丫鬟抱琴等上来叩见,贾母等连忙扶起,命人别室款待。”贾元春的丫鬟抱琴的名字和“宝琴”同音。而在《红楼梦》里薛宝琴是代表洋人势力的。贾元春晋升的同时“抱琴也被带进宫去”这两件事情是并进的。所以,在十七、十八回的开头,有诗曰:
豪华虽足羡,离别却难堪。
博得虚名在,谁人识苦甘。
谁能想到,贾元春的处境是何等寂寞和无奈。这个时候她周围的人估计都是些恶势力的人把她包围了,让她省亲的目的不过是为了悄悄跟踪她,使她暴露自己一方的势力,暴露之后的她的家族中的人,最终都因遭到打击而落难了。
《红楼梦》里的阶级斗争此起彼伏、忽高忽低。贾府的四大千金小姐:元春、迎春、探春、惜春,还有巧姐儿她们都是家生女儿、是同一个派别;而贾母、王夫人、秦可卿、王熙凤、薛宝钗她们是外来媳妇,是对立面、是一群败家子儿。她们这些外来媳妇一个比一个“巧”。薛宝钗说:“我来了这么几年,留神看起来,凤丫头凭他怎么巧,再巧不过老太太去。”贾母听说,便答道:“我如今老了,哪里还巧什么。当日我像凤哥儿这么大年纪,比他还来得呢。他如今虽说不如我们,也就算好了……”。贾母又继续说:“提起姊妹,不是我当着姨太太的面奉承,千真万真,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全不如宝丫头。”从贾家媳妇们之间这些相互吹捧的满嘴的献媚奉承话中,难道我们读者还看不出《红楼梦》的作者究竟想表达怎样的主题思想吗?
第五十六回《敏探春兴利除宿弊、识宝钗小惠全大体》说的是:家生女儿探春如何治家有方: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而外来媳妇王熙凤的治家方略是什么?看一看她是怎样赚钱的?她赚钱的方法就是放高利贷、和耍弄权术“天下人都被她算计了去”。她损人利己、害得有情人双双自杀、她倒是很利落的净赚了三千白银。
第五十六回的题目的下一段是《识宝钗小惠全大体》,作者把薛宝钗和贾探春对照起来写,人家探春干实事、她就从别人的劳动果实中为自己捞点好处(她为自己的丫鬟莺儿的干娘,也就是贾宝玉的小厮茗烟的母亲争取到了一份美差)。
秦可卿是《红楼梦》的外来媳妇中的典型人物,她房里的摆设有:武则天当日镜室中设的宝镜、还有:飞燕立着舞过的金盆。有:盛着安禄山掷过伤了太真乳房的木瓜。有:寿昌公主于含章殿下卧的榻。还悬挂同昌公主制的连珠帐。作者写这些文字的目的无非是映射秦可卿这个人,说她和武则天、赵飞燕、杨贵妃、寿昌公主、同昌公主这些人一样、是同一类人物,而这些人都是中国历史上扰乱朝纲的臭名昭著的坏女人。
写完了贾府的家生女儿和外来媳妇之间的斗争之后,作者开始写贾府是如何错误的挑选“准媳妇”。这样,书中就有了林黛玉和薛宝钗之间的斗争。本来,挑选准媳妇在先、媳妇嫁到贾府之后如何表现,时间上在后。但《红楼梦》是倒过来写的:先写外来媳妇嫁到贾府后的情形;后写之前发生的挑选准媳妇的事情。
林黛玉和薛宝钗之间的斗争:书中作者把林黛玉比喻成东风、把薛宝钗比喻成西风,开始时“东风压倒西风”,林黛玉是占上峰的。林黛玉在荣府,由于贾母万般怜爱,且她性格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有什么话她只管直说,她曾批评世俗人的眼中只看重权贵和金钱,她说:“他(宝姐姐)在别的上还有限,唯有这些人带的东西上越发留心。”林黛玉看似使小性子的话,其实都是抨击社会上的丑陋现象。
在东风和西风的较量的过程中,我们读者可以看到:薛宝钗的人望越来越高,不仅仅是她竭力巴结讨好的上头的老太太、王夫人等对她称赞有加;就连下面的丫头小厮们都说她的好话;甚至,林黛玉本人也彻底被她征服了。
之前,林黛玉只当薛宝钗心理藏奸,所以总是刻薄、挖苦她。但在一次宴会上金鸳鸯三宣牙牌令的时候,林黛玉的对答因为有失淑女风范被薛宝钗抓住了把柄,薛宝钗甚至还假惺惺的劝导了林黛玉一番,使林黛玉的警惕心彻底对她失去堤防。在第六十二回贾宝玉过生日、宴请大家的时候,林黛玉已经是彻底的败下阵来了,以至于一杯茶(薛宝钗用半杯水漱口、把剩下的半杯给林黛玉喝)就能看出她们俩的地位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
《红楼梦》是由很多不同主题的小故事组合而成,在各种小故事中,书中人物就像演员一样扮演着各不相同的角色:
在写《家生女儿和外来媳妇斗争》的故事里,贾元春是一个绝对正面的形象;但在骂《统治者是聋子》的故事当中,贾元春扮演的又是一个喜欢人拍马屁的昏庸的统治者的形象,贾元春作为贾府的最高阶层的人物,他和其他统治者没有区别:都喜欢拍马屁的人。
第十七、十八回,省亲的时候,说真话的林黛玉和擅长拍马屁的薛宝钗写的诗、以及,贾元春对她们俩的赏赐,就能看出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在《脂砚斋批评本红楼梦》第十六回有批语:“借省亲事写南巡”。乾隆皇帝南巡的时候,有些基层干部认为,好不容易可以面见皇帝了,应该把自己的见解汇报一下,可是昏庸的皇帝并没有借此机会和有才能的人沟通。只给每个人写一首诗的机会,
而林黛玉还是借给贾宝玉代写一首诗的机会再作了一首诗,所以,林黛玉写的实际上是两首诗,这两首诗是这样写的:
世外仙源(匾额)
名园筑何处,仙境别红尘。
借得山川秀,添来景物新。
香融金谷酒,花媚玉堂人。
何幸邀恩宠,宫车过往频。
林黛玉有很多话想说(书中写:原来林黛玉安心今夜大展奇才,将众人压倒;不想贾妃只命一匾一咏,倒不好违谕多作,)虽说上级只命每个人“各题一匾一诗”但林黛玉是有思想和有性格的。
另一首诗如下:
杏帘在望
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
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
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
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
这两首诗都是反应当时的社会问题:第一首诗“名园筑何处,仙境别红尘。”讲的是:修建那样多的建筑物“脱离现实(别红尘)”。而第二首诗是说“农产品供大于求”。她在问皇帝:人们如此富有,为什么还要生产那么多多余的东西呢(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
林黛玉代表的是基层有责任心的干部的态度;而薛宝钗的诗写得奴颜婢膝,她是这样写的:
凝晖钟瑞(匾额)
芳园筑向帝城西,华日祥云笼罩奇。
高柳喜迁莺出谷,修篁时待凤来仪。
文风已著宸游夕,孝道应隆归省时。
睿藻仙才盈彩笔,自惭何敢再为辞。
薛宝钗的诗净是些拍马屁的话,第十六回的题目是《贾元春才选凤藻宫》,而这“凤藻宫”大概就是和故宫里的储秀宫、钟翠宫差不多的、是给嫔妃们居住场所。她得到皇帝的提拔、升级了,入住了“凤藻宫”。所以,“凤藻宫”就是贾元春的代名词(不直呼其名是一种礼貌)。薛宝钗称贾元春为“睿藻”(睿智的凤藻宫的主人)是“仙才”,您写了那么好的诗、和题了那么好的匾额,和您比,我自惭形秽,我哪里还敢在您面前献丑。
这马屁拍得很露骨的。可是,统治者就是喜欢人家拍马屁。
和所有统治者一个德行,贾元春也喜欢拍马屁的人、和觉得忠言逆耳。所以,书中通过写贾元春给薛宝钗和林黛玉各不相同的赏赐,这个小细节,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的抱怨。
而王熙凤这个角色,在作者写《家生女儿和外来媳妇斗争》的故事里,她是一个负面的败家的外来媳妇的形象;但是,作者在写贾府的时候,她作为贾府的掌权人、是贾府的顶梁柱的形象,她的死“忽啦啦如大厦倾”是一件令人痛心的事情。
《红楼梦》的写法是:一笔两用、一语双关、一击两响、一箭双雕、三雕、四雕,在《脂砚斋批评本》中处处都有这样的提示。
第六十二回和第六十三回是《红楼梦》中人物的派别之间做阶级斗争的转折点:西风压倒了东风。贾府的权威人物贾敬死了,朝代更替、新的朝廷照旧败家,而且败家的花样层出不穷。
《红楼梦》反应的是清王朝是如何灭亡的(书中的贾府就是清王朝)。而现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和《红楼梦》里说的事情是一样的。如果我们看懂了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再去看《红楼梦》就容易多了。而看懂了《红楼梦》之后、再来看现实,就更加有助于我们认清楚现实。
书中的《好了歌》其实就是咒骂目光短浅的人:所有人都只知道爱自己、爱功名、爱金银、爱娇妻、爱儿孙;可就是不爱国。现在好了,亡国了,个人变得一无所有。看你还怎么爱你自己!
说明白了,《红楼梦》是一部爱国主义诗篇,教育人们爱国才是最重要的:没有国、哪有家?!
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今何在,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至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娇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隋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红楼梦》的作者是一群对社会负责任的人,从《好了歌》这首歌谣就能看出,《红楼梦》的作者在清王朝灭亡之后还在不遗余力的规劝人们:爱国才是最重要的,没有国、哪有家!好了!这下好了!大家都不爱国,亡国了、玩完了。我看你怎么个“好”法?!
另外,更重要的是:曹雪芹纪念馆还向游客们陈列了法海寺、碧云寺、白家疃怡贤亲王寺等宝刹的照片。我们参观者看到这些照片时不经要问:这些寺庙和《红楼梦》有什么关系呢?
据说:薛宝钗的名字的来由,是根据其谐音“歇宝刹”而来。和王熙凤的名字一样,是很有来头的。
“宝刹”的意思就是古庙。歇:“歇息”。歇息着的古庙,意为:看上去废弃的庙宇。作者暗示:看上去废弃的庙宇就是阴谋家搞阴谋活动的地方。敌人以各种宗教的名义广收教徒,在庙宇、佛院、教堂里隐藏着杀人的阴谋。
《红楼梦》的开篇出现的一僧一道就是从宝刹中来,他们两个就像现代人拍摄电影的导演一样,到处寻找与甄宝玉的长相相同的人,之后用贾宝玉掉包甄宝玉。书中人物:贾宝玉、林黛玉被掉包了,连王熙凤、金鸳鸯、史湘云这些代表有权势、有军队力量、和有金钱的人也都被掉包了。掉包之后的真人被软禁在宝刹的地下室里等死。“宝刹”的阴谋就是:把人掉包之后,并不急于先把人弄死,而是要等到外面的假人上吊自杀、或因病去世的表演完成,真人的死也就“因讹成实”了。所以,表面看上去平静如水的废弃的古庙,地底下暗藏着的却是 “阎王叫你三更死,谁敢留人到五更”的可怕的计谋。
一僧一道在书中现身不多,但始终贯穿整个故事,他们玩弄和摆布故事中的人物的命运,编排故事情节制造假象。和尚、道士自然是出自庙宇,他们与 “宝刹”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而“宝刹”里,有不为人知的可怕的“掉包计谋”。第五十回暗示:贾宝玉就是去栊翠庵弄梅花的时候被掉包了。回来之后,贾宝玉的体型变了、衣服上面还粘上了佛院的青苔“槎枒谁惜诗肩瘦,衣上犹沾佛院苔。”估计是因为掉包时有拉扯和打斗的动作,所以把衣服弄脏了。
《红楼梦》的后半部,说的就是一桩“掉包”的案件。书中有多处说到“案件”:“以了此案”“晚间的这段公案”“这一新鲜公案”“此系疑案”等等、这样的话。一整部书中,不知说了多少次“这是公案”。而“公案”的案发现场就在废弃的庙宇中。
《红楼梦》是:《石头记》《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红楼十二支》《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脂砚斋批评本红楼梦》这几本书的总其全部内容的书籍。所以,只要看了《红楼梦》,即使没有看到其他那几本书,也能推测出那些书的内容来。
以我的推测:《石头记》的内容是:甄士隐和贾雨村的故事。甄士隐弄丢了女儿,房屋也被烧了,过着很凄凉的生活,后来,贾雨村当官了,从审判的案件中无意间发现了甄士隐丢失的女儿,而且女儿还嫁到了富贵人家,就帮他找了回来,故事以大团圆的结局收场。
估计当时也和现在一样,很多老臣的社会地位被边缘化。就像我们现在改革开放之后一样,老红军的待遇都遭到克扣、老红军都没人理睬。《石头记》反应的是一种补偿心理,那时候,大家还很天真,总以为:虽然此时老将军的待遇受到冷落、但他们相信,终将有一天会好起来的。
而《风月宝鉴》的内容是咒骂反动的知识分子。
有些有识之士发现,社会上之所以出现乱象,是知识分子起反作用的结果。所以在《风月宝鉴》这本书中,《红楼梦》的作者们把坏的知识分子比喻成灵魂丑陋肮脏的贾瑞、在书中把臭老九们给狠狠地痛骂了一通。
但知识分子究竟应该怎样作为?才算得上是对国家有用的真正的正面的知识分子的形象呢?就这个问题,作者便继续创作了《金陵十二钗》。
因为满人入关,占领中原,沿用的是汉文化,所以《金陵十二钗》的内容应该是讲:汉人和满人之间的斗争:儒家、法家等各学派的思想在当时社会上没有得到很好的运用,甚至是反其道而行之。《红楼梦》里有个丫鬟叫“四儿”、还有一个叫“五儿”的丫鬟(参考:第一百九回《候芳魂五儿承错爱》)。而这“五儿”其实就是法家学派的鼻祖韩非子《五蠹》论中所称的“邦之蛀虫”的五蠹。
所谓“五蠹”是指:学者、言谈者、带剑者、患御者和商工之民。这些人,概括地说,就是韩非认为言行有悖法度治国,危害国家利益的一类人;这些人,给法家思想依法治国设置障碍,是国家的蛀虫。《红楼梦》的作者显然认同韩非子的观点。
《红楼十二支》则是从军事角度讲战争,《红楼梦》第四十回《金鸳鸯三宣牙牌令》说的就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情形:战争发生了,军方居然还不知情。当知情之后,又被瓜分国有资产的内奸控制了军队。大火烧了圆明园。之后中国境内被外来入侵者各占一块领地。普法战争发生,洋人跑了,倭寇来了。《三宣牙牌令》完整的讲述了那段历史。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内容:则专讲清朝各种类型的皇帝,像贾宝玉那样被后党攥在手中的儿皇帝;像林红玉那样的买办阶级;像将玉菡那样的被人玩弄于鼓掌之上的穿着龙衣的戏子一类的皇帝;还有像林黛玉那样的不能厚德载物的文弱书生类型的行使皇权者。
《脂砚斋批评本红楼梦》则是因为作者担心读者不能领悟其深刻含义,免得大家看不懂这本书,所以,作者们以评论者的身份出现,对书进行批示和评论,明明白白的把创作意图写出来。
而当写到最后一本书《红楼梦》的时候,作者们则是向读者揭露了一桩惊天的秘密:一桩关于“掉包计”的案件。
《红楼梦》的写书时间究竟是清朝乾隆年、还是别的什么时候写的?对于这个问题大家也是有争论的。
我认为:清乾隆年,社会上大批老臣的社会地位被边缘化,他们有怨言,于是创作了《石头记》。后来,嘉庆年间写了《风月宝鉴》;道光年写了《金陵十二钗》;咸丰朝的时候写了《红楼十二支》(为完成);同治年、光绪年间写了《红楼梦》。清朝灭亡之后,直到五四运动还在继续写作、删删改改。直到《红楼梦》的后四十回完成之后,作者就再也没实力写批语了。
为什么,我觉得《红楼梦》的后四十回是五四运动之后写的呢?
因为曹雪芹纪念馆(正白旗村39号院)的题字、与用繁体字印刷的《红楼梦脂评汇校本》书上的字体,显然不太一样。
正白旗村39号院墙上的题字已经很接近现在的字体了,几乎和我们现在用的简化字没有什么区别。而五四运动之前写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等书都还是用的繁体字。
简体字的形成是一个逐渐的、慢慢的、演化的过程。虽说,汉字简化是解放后才被正式认可,但在这之前,简化的汉字就已经被民间老百姓接受。也许我们可以根据曹雪芹纪念馆墙上的汉字字体已经简化到何种程度了?以此作为依据,来判断《红楼梦》的具体的写作时间。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