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有许多人都被掉包了:贾宝玉把甄宝玉掉包了;薛宝钗把林黛玉掉包了;王熙凤被掉包了;鸳鸯(贾母的大丫鬟)被掉包了……。但是有一个人是不需要掉包的,这个人就是史湘云。为什么呢?
因为,史湘云这个人很傻。
清朝时候,殖民者来到中国,他们平常潜伏在一些看似废弃的古庙(“歇宝刹”谐音:薛宝钗)中,搞阴谋活动。他们以宣扬基督教为借口,吸收大量本地人员成为基督教徒,把他们培训成间谍,使这些间谍接近清王朝的上流社会的人物,然后逐个的将统治阶层的人掉包。
比如:太平天国的成员起先都是信洋教的,《红楼梦》里的柳湘莲就代表这种“日后作强梁”的人。贾政身边的清客:瞻光、善骗仁等;还有经常造访贾府贵妇的那些从园子外面进来的三姑六婆,这些人都可以理解为间谍。
而间谍,把统治阶层的有能力的人掉包成无能的人,把办事爽利周到的人掉包成没有头脑的掣肘之人;把拥有兵权的人掉包成光杆司令。
贾宝玉、林黛玉代表政治文化人物、王熙凤是贾府管钱袋子的管家。鸳鸯是握有兵权的武官。贾府就是指清王朝。
一个王朝,如果政治文化人物、和财经人员、还有军队的武官全都被掉包了,被一群草包统治着,那情形可想而知,必然国将不国。
而史湘云傻不拉几的,她本就是殖民者希望的那种草包官员,对于这样的人是没有必要掉包的。
史湘云一副傻样,连话都说不好,“二哥哥”被她叫成“爱哥哥”。她也不孝顺(寓意她不忠于国家)因为她用不着孝顺(父母早亡)。
《红楼梦》里,名字带玉的(谐音“黛玉”)、或者胸前挂玉的人,代表的是皇权、或皇帝(只有皇帝才有玉玺)。名字中有“金”字的,或者胸前挂金的人代表“持金印的大官”,比如:薛宝钗的“钗”字;史湘云胸前挂的金麒麟。
第四十九回《脂粉香娃割腥啖膻》,说:“一个带玉的哥儿和一个挂金麒麟的姐儿,……他两个在那里商议着要吃生肉呢。”
这里所说的“肉”是从贾母那里要来的“鹿肉”,而这鹿肉的“鹿”与“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的“逐鹿中原”的意思,是否有关联呢?
史湘云大吃大嚼腥膻之后,还锦心秀口的作诗,这与当代人瓜分国有资产,还美其名曰:瓜分国有资产的目的是为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的事实,是不是有某种相通之处呢?
《红楼梦》里,史湘云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成为暴发户。在薛宝钗的怂恿下,史湘云作东,宴请大观园里一群爱吃螃蟹的人吃螃蟹。宴会上,史湘云作诗为自己起了一个别号叫“枕霞阁”。脂砚斋嘲笑这种人,写批语说:“近之不读书暴发户偏爱起一别号。一笑。”
史湘云就是个暴发户,因为瓜分国有资产发了横财。她是“抱帝国主义大腿的”内鬼。作者写她----就是写历史上搞东南互保的那群乱臣贼子。第四十回《金鸳鸯三宣牙牌令》,鸳鸯的名字前面加“金”字,说明她也是当大官的。鸳鸯说“酒令大于军令”说明这里讲的是“军情”。行《牙牌令》的时候,史湘云的对答是这样:“双悬日月照乾坤”“闲花落地听无声”“日边红杏依云栽”“御园却被鸟衔去”。
如果逐个的用白话来解释这些话,那么,这些话的意思就是:日和月同时挂在天上,寓意出现了两个统治者 (双悬日月照乾坤)。
“闲花落地听无声”和林黛玉所说的“纱窗也没有红娘报”是同一个意思,即:侵略者向我国开战之后,我国军方居然没有人来报告军情,军队不知道侵略者已经打进来了。无论是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入侵、还是八国联军入侵,都有这样的“相同的”特点。
“日边红杏依云栽”:侵略者入侵之后,红杏出墙的(当叛徒汉奸的)就是史湘云这种人
“御园却被鸟衔去”:是指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入侵火烧了圆明园。
另外,林黛玉所行的《牙牌令》也给出答案:她说:“双瞻玉座饮朝仪”“仙仗香挑芍药花”。
“双瞻玉座饮朝仪”:和“双悬日月照乾坤”是一个意思。
“仙仗香挑芍药花”:意思是说:战乱时候,当国家出现了两个统治者的情况下,军队却错误的挑选听从“芍药花”的指令。那么“芍药花”又是谁呢?
第六十二回《憨湘云醉眠芍药裀》,说:史湘云吃醉了,图凉快,在山子后头一块青板石凳上睡着了。……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她又用鲛帕包了一包芍药花瓣枕着。……湘云口内犹作睡语,说酒令,嘟嘟囔囔说:“泉香而酒冽,玉盏盛来琥珀光,直饮到梅稍月上,醉扶归,却为宜会亲友。”
史湘云醉着,她等待 “梅稍月上”的时候“会亲友”。那么,她的亲友是谁呢?《红楼梦》里有很多“花”,梅花:代表寒冷地带的西洋人。而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的入侵者绝大多数都是西洋国家的人,她等待的是这些人。
至于说到《红楼梦》中的“花”,除了梅花、芍药之外,还有牡丹花、芙蓉花、茉莉、玫瑰、海棠、桂花、菊花等等。
本次,咱们就暂且只说菊花吧:
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蘅芜讽和螃蟹咏》,林黛玉写的诗:《咏菊》、《问菊》、《菊梦》。似乎在说:自从陶渊明写了那首咏菊的诗之后,大家都跟从、对菊花一味的歌颂,“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但是,对于菊花象征什么高洁品质,林黛玉却不这样看,她是个“不随大流”的人,人云亦云的事情她是不会做的。
而薛宝钗却蔑视林黛玉的骄傲,她写的《画菊》说:“诗馀戏笔不知狂,岂是丹青费较量。”:你别狂,你一个小小的拿笔使的文官,岂可与拿真刀真枪的军队较量战争?!
清朝晚期,那时候,前面经历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的入侵、后有八国联军入侵,可就在这期间,历史上居然出现过所谓的“同光中兴(同治年间、和光绪初年的振兴时代)”这不是扯淡吗?
显然,《红楼梦》代表林黛玉这一派别的作者,对当时的形势是看得非常清楚的。但,林黛玉的特点就是“弱”、“味轻”、不能厚德载物。当她看见史湘云等一群人瓜分鹿肉(瓜分国有资产)的时候,她一点办法都没有,只会哭,只会说:“今日芦雪庵遭劫,生生被云丫头作践了。我为芦雪庵一大哭。”
而代表史湘云的诗《供菊》中有一句话:“傲世也因同气味”说她与臭味相投的人为伍。
《红楼梦》中的“诗”是重点,若能完全看懂的话,就不难搞清楚作者想说什么?但遗憾的是:搞懂它,实在是太难。
但,就我看来:《红楼梦》的作者经历的事情、正是我们今天改革开放之后的现在的人正在经历的事情。像现在这样:所有人都说这是一个“伟大的新时代”可有些人不这样认为。
《红楼梦》里的史湘云很傻,但作者却并没有给她安排一个“二”的称谓。因为,在《红楼梦》里绝大多数的人物形象都是很“二”的家伙,比如有:“贾二爷(贾政、贾琮)、琏二爷(贾琏)、芸二爷(贾芸)、薛二爷(薛蝌)、柳二爷(柳湘莲)、周二爷(周瑞)、林二爷(林之孝)、宝二爷、鮈二、倪二等; 还有刘姥姥说:他家“二小姐”指的是王夫人、尤二姐、琏二奶奶(凤姐)、宝二奶奶(宝钗)、薛二奶奶(邢岫烟)、迎春、李纹、宝琴等都是排行老二。”
为什么史湘云不是史二姑娘呢?
因为,史湘云的傻、和别人的傻、性质是不一样的,史湘云的傻里面还透着“坏”。作者有兴趣调侃别人、但对她这种人却怎么都笑不起来。
87版的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已经深入人心,这里面的史湘云的结局最后沦落为妓女,表明了作者对这种人的痛恨和诅咒。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