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凹晶馆”即:井。指井底之蛙。“坳垤审夷险(站在蚂蚁巢穴上审视风险)”句中的“坳”与“凹”读音相同、意思也相近。“垤”:蚁垤。
井底之蛙的诗是这样写的:
三五中秋夕,清游拟上元。
撒天箕斗灿,匝地管弦繁。
几处狂飞盏,谁家不启轩?
轻寒风剪剪,良夜景暄暄。
争饼嘲黄发,分瓜笑绿媛。
香新荣玉桂,色健茂金萱。
蜡烛辉琼宴,觥筹乱绮园。
分曹尊一令,射覆听三宣。
骰彩虹成点,传花鼓滥喧。
晴光摇院宇,素彩接乾坤。
赏罚无宾主,
湘云道:“又说他们作什么?不如说咱们。”只得联道:
吟诗序仲昆。
构思时倚槛,拟景或依门。
就尽情犹在,更残乐已谖。
渐闻语笑近,空剩雪霜痕。
阶露团朝菌,庭烟敛夕棔。
秋湍泻石髓,风叶聚云根。
宝婺情孤洁,银蟾气吐吞。
药经灵兔捣,人向广寒奔。
犯斗邀牛女,乘槎访帝孙。
虚盈轮莫定,晦朔魂空存。
壶漏声将涸,
湘云方欲联时,黛玉指池中黑影与湘云看道:“你看那河里怎么像个人在黑影里去了。敢是个鬼罢?”湘云笑道:“可是又见鬼了。我是不怕鬼的,等我打他一下。”因弯腰拾了一块小石片向那池中打去,只听打得水响,一个大圆圈将月影荡散复聚者几次。只听那黑影里戛然一声,却飞起一个白鹤来,直往藕香榭去了。黛玉笑道:“原来是他。猛然想不到,反吓了一跳。”湘云笑道:“这个鹤有趣,倒助了我了。”因联道:
窗灯焰已昏。寒塘渡鹤影,
林黛玉听了,又叫好,又跺脚说:“了不得!这鹤真是助他的了!
这一句更比‘秋湍’不同,叫我对什么好?‘影’字只有一个‘魂’字可对。况且‘寒塘渡鹤’,何等自然,何等现成,何等有景,且又新鲜,我竟要搁笔了。”湘云笑道:“大家细想就有了。不然就放着明日再联也可。”黛玉只看天不理他。半日,猛然笑道:“你不必捞嘴,我也有了。你听听。”因对道:
冷月葬花魂。
书中这段写:林黛玉听了之后,又叫好,又跺脚的。那么“寒塘渡鹤影”这句诗怎么个好法?好在哪里?
好就好在,这句子中的“鹤”是重点。请大家想一想:书中的诗词当中哪儿缺少“鹤”字?
第五十回《芦雪广争联即景诗》中有一句“石楼闲睡鹤”、还有“难堆破叶蕉。麝煤融宝鼎,”与“寒塘渡鹤影”说的都是同一回事。“鹤”与“欲壑难填”的“壑”同音。
湘云用小石片向池中打去,池中“飞起一个白鹤来,直往藕香榭去了。”这里的“白鹤”可以理解为“玉鹤”。而“玉鹤”与“欲壑”同音。“难堆破叶蕉”中“难堆”与“难填”是同一个意思。“白鹤直往藕香榭去了”在第四十回,一群人撑船去往藕香榭的时候,贾宝玉说过这样的话:“这些破荷叶可恨,怎么还不叫人来拔去。” 林黛玉道:“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 藕香榭是他们说同一个话题的同一个地方。“破叶蕉(残荷)”就是这样与“白鹤(玉鹤)”扯上关系的。这就是把“难堆破叶蕉。麝煤融宝鼎,”翻译成“煤的供应使人欲壑难填”的出处。
《红楼梦》里隐藏了很多作者想说而不敢说的话。但如果认真去找,就一定能找到。
书中还有很多类似的话题都在这些诗词中体现,还记得第五十回吗?
一夜北风紧,开门雪尚飘。
入泥怜洁白,匝地惜琼瑶。
这里的“匝地”惜琼瑶。与下面“匝地”管弦繁。是入侵的意思。
三五中秋夕,清游拟上元。
撒天箕斗灿,匝地管弦繁。
……
争饼嘲黄发,分瓜笑绿媛。
“争饼”“分瓜”:即:“争夺、瓜分”的意思。
……
骰彩虹成点,传花鼓滥喧。
大家想一想:在《红楼梦》的哪一回有关于“传花鼓”的情节?第五十四回,贾府正月十五闹元宵一家子十分热闹,他们玩“传花鼓”的游戏:击鼓传花、鼓声停下,花落到谁的手中,就罚谁喝酒并讲一个故事。当时是贾母和王熙凤的手里接到花,所以就罚她们各讲一个故事。贾母讲的故事是:讽刺巧嘴的媳妇是吃过猴尿了的。而王熙凤也讲了一个关于“聋子”的故事。这两个故事应了那句话“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此乃《红楼梦》的主题思想,即:败家原因就是因为统治者只看人的外表、只喜欢溜须拍马之人、而听不到苦口良药的谏言。一方面,讽刺那些仅凭溜须拍马就得到高官厚禄的人是喝过猴尿了,贾母总是叫王熙凤“猴儿”就是作者的这个用意。另一方面,《红楼梦》的作者痛骂统治者是聋子。
另外,“赏罚无宾主”这句话体现在第十三回《王熙凤协理宁国府》。宁国府的儿媳秦可卿死了,公公(贾珍)请王熙凤代理宁国府办丧事,王熙凤去宁国府之前,思考该怎样治理宁国府?她认为:宁国府有五大弊端该处治,头一件是人口混杂,遗失东西;第二,事无专执,临期推诿;第三件,需用过费,滥支冒领;第四件,任无大小,苦乐不均;第五件,家人毫纵,有脸者不服矜束,无脸者不能上进。
其中“第四件,任无大小,苦乐不均;” 的潜在的意思就是“赏罚无宾主”。而当林黛玉作诗,提到这个话题时,湘云道:“又说他们作什么?不如说咱们。”那么,她所说的“他们”是指谁?“咱们”又是谁呢?“他们”指的是宁国府(帝党);“咱们”指荣国府(后党)。
《红楼梦》里的大观园就是大清国;大清国里有帝党(宁国府)、有后党(荣国府)、还有被后党紧握在手中的儿皇帝(宝玉)。有国家政府的统治工具(知识体系):金陵十二钗代表:儒家、法家、道家等各学派。书中有文官(林黛玉)、还有武官(贾母大丫鬟鸳鸯)。
《红楼梦》的系列书中:《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红楼十二支》一直在说历史、朝代更替、国家是如何败亡的,意在“以史为鉴”。作者在这些书中把一切罪恶的根源归咎于薛宝钗这个角色,尤其是在《金陵十二钗》中,所有的坏事都是她干的:她送给林黛玉的燕窝是有毒的;秀春囊也是她扔到假山上制造出的冤案陷害林黛玉,致使她含冤而死。
但是,书从乾隆年间开始写,一直写到同治时期。写完这些书之后,最后作者们才发现:原来社会上出现大量的社会弊端是因为外国殖民者来了造成的。所以,作者把代表洋人的薛宝琴加进书中,在前五本书中没有薛宝琴这个人物,只有在《红楼梦》中她才出现、作者们才把她添加进大观园的“画”里,成为“金陵十二钗”中添加进去的一个,于是,大观园里就有了十三个。而由于薛宝琴在《红楼梦》里出现,薛宝钗这个大坏蛋的角色也转换成了“次大坏蛋”,《红楼梦》里她变成了引诱洋人吃腥膻味的、啖以私利的、洋人的帮凶(参照第四十九回《脂粉香娃割腥啖膻》)。
在乾隆年、嘉庆年、道光年、咸丰年写书的作者(军队的文官)有的人都死了,可是,书还在继续写,并且,谜底越来越清晰,作者们一直在揣测(二十年来辨是非):社会上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的怪事、坏事?作者们想搞清楚:是谁作乱(二十年来辨是“谁”)?同治年开始写《红楼梦》的时候,作者们猛然发现,先前的老一辈的作者们看待问题都太片面,都没有说到重点。其观点,不过是井底之蛙的观点而已。最后他们终于明白了:是洋人捣鬼。洋人使用“掉包计”把清朝的官员和部队的将官掉包了,所以,才会出现那么多的坏人坏事。因此,《红楼梦》的作者们在后期的、整个的创作思维都改变了,于是,他们进行了第五次大删改,《红楼梦》的后半部写的就是“掉包计”。
很有可能,被掉包的人当中就有将军级别的人物(作者们的上司)。作者感到非常害怕,他们认为:迟早有一天这些将军级别的人物会活捉天子。但,洋人远远比作者们猜想的更加狡猾,洋人就像搞“拍卖”一样,谁给他们的利益最多,他们就扶持谁;谁最弱、他们才扶持谁。所以清王朝的权力才会落到像慈禧那样的窝囊废的手中。而像有力量的军队,洋人掉包将军的目的并不是想帮助他们打败帝党、而是要他们死,把中国的有生力量彻底的毁灭。
因为害怕,写完最后一本《红楼梦》,作者便逃了。逃跑之前,他们把一整套书藏在一个很安全的地方,有些书则分别交给亲友保管。请大家到现在的北京植物园去看一看曹雪芹纪念馆,馆内正白旗39号院的墙壁上有作者留下的笔墨。上面暗藏着这样的字眼:“可怕、奔走”。“迟早、困龙”。“散漫、交亲友”。以及,存放书的地点。
在分别交给亲友保管的那些书中,现在,有一部分书已经遮遮掩掩的面世了,有越来越多的人说:他们见过那些书。现在的网络信息极其发达,就在互联网上有人写文章透漏出一些《红楼梦》的系列书中的内容,比如:《红楼梦》第一回《贾雨村风尘怀闺秀》在另一本书中(也许是《金陵十二钗》)这一回的题目是《假谕称封臣怀愧羞》;意思就是说:有人不要脸假传圣旨、自己给自己封臣(当官)了。《红楼梦》里也有证据证明这样的话是真的:“张如圭(张如鬼)告诉贾雨村‘都中奏准起复旧员’”。
“说鬼话”可比“说假话、说谎话”说明背后有更大的阴谋存在。
所以,《贾雨村风尘怀闺秀》的意思是“假谕称封臣怀愧羞”也就是说:贾雨村那样的黑心的被革职了的官员把好官掉包了。
另外,从网络上写的那些文章来看,好像是说:雍正皇帝的第三儿子(弘时)也被人掉包了,有人骗弘时说:康熙皇帝封他为孙子辈的皇位继承人【王熙凤的名字就是“皇熙封”的意思】。弘时因此从外地被骗到京中(《风月宝鉴》里有“贾瑞被王熙凤骗到镜(京)中”的情节)。弘时本人从外地到京城几经往返,险伤性命。而后来,弘时因为被坏人所用、作恶多端,于雍正五年八月被父皇赐死,悬粱自尽。
《红楼梦》第九十五回的题目是《因讹成实元妃薨逝》在另一本书中这一回的题目是《因恶成杀原非弘时》。而“因讹成实元妃薨逝”的下段的题目就是《以假混真宝玉疯癫》。《红楼梦》处处都在说真真假假的事情:雍正皇帝的第三儿子(弘时)被人掉包了,在外作恶多端的另有其人、而并不是弘时本人。
《红楼梦》里有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这副对联的意思是说:真真假假混在一起让人分辨不清真伪、统治者无为而治、什么事情也没做,可败家的事情却干了不少。
还有,书中借史湘云之口说:“这鸭头不是那丫头”告诉人们:“这个人不是那个人,他被掉包了。”
书的后半部说的就是:薛宝钗把林黛玉掉包了(寓意坏人把好人掉包了)。但是,“薛宝钗把林黛玉掉包了”的故事仅仅是一个比喻而已,真正被掉包的人是王熙凤本人。读者们不妨把《红楼梦》前八十回里的王熙凤、和书的后半部的王熙凤做一个比对:第十三回《王熙凤协理宁国府》的时候,那时候的王熙凤是何等有主、何等具有管理才能、何等威严;而在八十回之后的王熙凤是个什么样子呢?
第一百十回《史太君寿终归地府、王凤姐力诎失人心》这时的王熙凤还是先前那个王熙凤吗?先前,为宁国府办丧事的时候的王熙凤做事情何等爽利周到;后来,为贾母办丧事的时候的王熙凤做事情一点头脑都没有。为什么呢?因为“后来的这个人、不是先前的那个人”她被掉包了。另外,就在这一回当中还说到了鸳鸯,书中原话是这样说的:“只是鸳鸯的样子竟是不像从前了”、“我看他倒有些气质不大好了(有些人无论他怎么化妆、怎么像,但人家的气质他们无论如何都装不像.所以被作者们识破)。”也就是说:作者在此暗示,不仅仅是掌权人王熙凤被掉包了、就连代表武官的鸳鸯(作者们的上司)也被掉包了。
那么,这些人是什么时候被掉包的呢?
“薛宝钗把林黛玉掉包了”是在新婚之夜,莫非作者暗示王熙凤和鸳鸯也是在新婚之夜被人掉包的?这样的答案看似很荒诞,因为在《红楼梦》里鸳鸯还没有出嫁、而王熙凤就像个贞洁女子一样,没有任何一章、任何一节明确的写到过她和任何一个男人有不正当关系,但这样的性格仅仅表现在《红楼梦》里,在别的书中(比如《红楼十二支》、《风月宝鉴》当中)她是怎样的性格呢?在能够看到的、现有的、仅存的《红楼梦》这本书里,从焦大、贾蓉、和她的丈夫贾琏的口中我们可以得知:贾琏说:“他(王熙凤)防我像防贼是的,只许他同男人说话,不许我和女人说话。我和我女人略近些,他就疑惑;他不论小叔子侄儿,大的小的,说说笑笑,就不怕我吃醋了”。
焦大骂贾府的主子“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王熙凤养小叔子(贾瑞就是王熙凤的小叔子);而贾瑞代表的是知识分子中的败类。
贾蓉也说:“……谁家没有风流事,别讨我说出来。连那边大老爷那么厉害,琏叔还和那小姨娘不干净呢。凤姑娘那样刚强,瑞叔还想他的帐。哪一件瞒了我!”。如果把反动的知识分子比喻成“阳痿的男人”再合适不过:对于国家而言,这群人对外不能开疆扩土、对内不能安邦济民,馊主意还忒多,助纣为虐、啖以私利。在《风月宝鉴》这本书中,贾瑞是因为无能才被王熙凤一脚蹬了。除了在《红楼梦》里王熙凤是贞女;在系列书的别的书中她就不是这样。
而鸳鸯的未出嫁,意思是说:她忠于贾母(后党)、不与帝党结合。书中写“鸳鸯的不出嫁”与结婚毫不相干。所以,看似荒唐的解答,其实并不荒唐。
作者暗示:王熙凤、鸳鸯,他们都是私底下与人厮混的时候被人掉包的,因为,只有在最隐蔽的状况下,掉包才有可能进行。
而掉包之后,真人被软禁起来,假的在外败家、作恶。直到阴谋家达到了目的,真人毫无利用价值的时候,假的(被掉包的人)表演一幕入情入理的死亡戏剧,比如:鸳鸯追随老太太去了。幕后搞阴谋的人再把真人的尸体悬挂在屋梁上,说她是自杀的。神不知鬼不觉的,谁也看不出其中的蹊跷来。
《红楼梦》的系列书中不仅记录了“人被掉包”的故事,据说还记有“科举考生的卷子也被掉包”的故事。
卷子的谐音:即:绢子。《红楼梦》中提到“绢子”的时候就是说卷子、或书的意思。第二十七回:因小红失了绢子,被贾芸所捡,他将自己的绢子和小红的绢子作了互换,交给坠儿,让他归还小红,……。在第八十八回:小红对贾芸说:“那年我换给二爷的绢子,二爷见到了没有?” 据说:这些文字是暗指清朝时候发生的一起冤案“某人的考试卷子被人调换了”。但究竟是谁换了谁的卷子(绢子)?从上述两段话分折,或许,小红换了贾芸的卷子是真,反说成贾芸捡到了小红的卷子,而且作了互换才交还失主。
《红楼梦》里的“绢子(手帕)”指的就是 “卷子”,黛玉焚稿时说:把“有字的”绢子烧了。“黛玉焚稿”焚烧的就是作者写的《石头记》《风月宝鉴》等书。因为统治者被掉包了、是假统治者,他们听不到、也不想听到作者们的喊话。所以,《红楼梦》的作者绝望的、愤怒的把完成了的书付之一炬。
《红楼梦》中有个甄宝玉,贾家被抄家之前、甄家就已经被抄家了。那掉包的、和被掉包的真真假假、难以分辨。
赞(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