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人物就家庭而言:他们都是父不慈、子不孝、兄弟之间不和睦、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贵族子弟们每日偷鸡戏狗,不务正业。
就社会上的文官武将来说:比如:像贾雨村、像红楼十二支(也就是参加秦可卿的葬礼的四王八公的后代)、还有,像贾珍贾赦贾琏之流,那一个个的都不是什么好东西。
林黛玉看似是书中的女主角,但其实她只是书中众多人物的、败坏人种的一个陪衬。林黛玉的形象就是代表那些真心、善良、诚心诚意爱护统治者的人群;而薛宝钗的形象与林黛玉恰恰相反,代表的是为了达到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的目的,专门来利用统治者的人。
《红楼梦》的作者不是曹雪芹;而只是以曹雪芹的家世为原型进行创作。书中贾府的四大千金小姐:元春、迎春、探春、惜春(谐音:原该叹息)才是真正的作者和批书人。这四大千金小姐的命运也正是著书人和批书人的命运,眼看国家即将灭亡她们只能叹息、而不能说,因为说了之后,结局肯定就会像贾元春一样被人弄死。
书中第八回,林黛玉说了这样的话:“也亏你倒听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呢!”。清朝统治者听不进去好心人说的难听的话、只看人的表面、那些巧言令色、伪装得很好的、坏人说的话,他们就依,比圣旨还快。就像书中的判词:“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意思就是说:只喜欢逗他开心的、哄他高兴的人,只看人的表面,天下所有的败家子儿都是这幅德性。
林黛玉说话很刻薄,但话难听、心是真心。薛宝钗相反,她口蜜腹剑、笑里藏刀。贾宝玉娶薛宝钗而舍弃林黛玉,最后自己成为孤家寡人,这“便是败家的根本”。
《情僧录》是红楼梦的又一书名,“僧”即:和尚。意为“孤家寡人”。
书中把林黛玉做了三种假设:假如,她是出生于高贵人家的林黛玉;假如,她是生在中等家庭的甄英莲;再假如:她是社会底层人物晴雯;她们各自将是怎样的命运?《红楼梦》就这三个假设展开写作。
在清朝,地方造丁口册,有正册、另册两种,好人入正册、匪盗等坏人入另册。《红楼梦》里也有“金陵十二钗”之簿籍(正册、副册、和又副册)。又副册上读者只看见一个人就是晴雯。副册上也只有一个人就是香菱(甄英莲)、林黛玉和薛宝钗齐名占据十二钗正册中首位。其实,晴雯、甄英莲、林黛玉她们三个是一个人,只是所处不同环境下,不同的命运而已。
作为高贵人家出生的林黛玉,像贾雨村这样的人是攀附她(依附她,和她同船来到京城求官)。
而作为甄英莲,贾雨村把她给卖了,如同卖掉自己的良心一样。那幅对联“玉在匮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就是这个意思:“价”只有卖才有价;“飞”则是飞黄腾达。封建社会像贾雨村这样的人为了自己能够飞黄腾达,什么恩人、恩情、良心、道德都不顾,随时准备把这些卖掉,换来自己的仕途通达。
“袭为钗副、晴为黛影”。晴雯是林黛玉的影子,如果林黛玉的出身像晴雯一样卑贱,那么,晴雯的命运就是林黛玉的命运。
《情僧录》的故事情节也许可以这样述说:绣春囊事件发生之后,王夫人命令抄拣大观园,之后,晴雯被逐出大观园。但其实,真正被逐出大观园的人是林黛玉。试想一下:如果贾母死了,那么林黛玉在贾府的地位恐怕还不如晴雯。《红楼梦》中,作者安排“抄拣大观园”是待贾母安寝了再做的事情,也就是说:贾母没有参与此事。意思是在做另一种假设:贾母死了的情况下发生的“抄拣大观园”的事件。
当王夫人差人把晴雯叫来,只见她“钗軃鬓松”。王夫人骂道:好个美人!真像个病西施了!你天天做这轻狂样儿给谁看?你干的事,打量我不知道呢?
“钗軃鬓松”这词儿,在书中的第四十二回说林黛玉“两鬓略松了些”。另外还有:薛宝钗对林黛玉说:“过来,我替你把头发笼一笼。” 王夫人骂晴雯语,其实是在骂林黛玉。
原来王夫人认为:晴雯(也就是林黛玉)干的事情她都知道了。那么,她是怎么知道的呢?
书中的第二十七回早已经埋下伏笔:薛宝钗在必要的时候是会无中生有陷害林黛玉的。她也许会告诉王夫人:平日姊妹之间嬉笑玩耍的时候个个拉拉扯扯,曾看见林黛玉身上露出些不雅的东西。暗示绣春囊是林黛玉的物件,并提醒王夫人联想起那日大家在一起招待刘姥姥时,林黛玉行牙牌令时,口中说的《西厢记》、《牡丹亭》中的那些淫词艳曲。听了薛宝钗的谗言;再加上,抄家时从林黛玉的闺房中搜出的:贾宝玉往年夏天手内曾拿过的扇子、荷包、披带,以及,贾宝玉送的旧手帕、和在旧手帕上写的诗词。所以,王夫人断定:绣春囊就是林黛玉的物件。
就像把晴雯撵走一样。贾母死了之后,林黛玉也被送回了她的老家苏州。而林黛玉被送回去那阵子,贾宝玉正在忙别的事情,当他知道后,大哭大闹了一场(参照《慧紫鹃情辞试‘忙’玉》)。后来,贾宝玉偷偷地跑去苏州看望过一次林黛玉,而当他看到林黛玉时,和看到晴雯时的情景是一样的。林黛玉父母双亡,她父亲是独生子,父亲家里没有任何人可以依靠,她也没有任何家产(家产在她父亲死时被贾母和贾琏私吞了)。也许,在《情僧录》的故事里,晴雯的死就是林黛玉最后的命运归宿。
在《红楼梦》的续集第九十八回中,林黛玉死之前说:“我的身子是干净的”言外之意就是说:名声被破坏了,但“身子是干净的”。说明她遭到了诬陷。晴雯死之前也说了相同的话:“我死也不甘心的!我虽生的比别人略好些,并没有私情蜜意勾引你怎样,如何一口咬定了我是狐狸精?我太不服!”。《红楼梦》的前八十回、和之后的续集的作者是一脉相承的,如果,谁说《红楼梦》没有写完、是残本。那就说明,说这话的人根本没有看懂《红楼梦》。
在《情僧录》这本书里,关于贾宝玉的结局,我们也能从《红楼梦》中看到他的影子。《红楼梦》第二回,说:贾雨村曾经信步走到村野闲逛,遇见一老僧在门巷倾颓、墙垣朽败的破庙里煮粥,贾雨村试图和老僧搭话,问他两句,但那老僧既聋且昏、齿落舌钝,所答非所问。贾雨村不耐烦,便出去了。在这段文字旁边有批语:毕竟贾雨村还是俗眼,只识得阿凤、宝玉、黛玉等未觉之先,却不识得既证之后。贾雨村在此看见的这个既聋且昏、齿落舌钝的老僧就是后来的贾宝玉。曾经胸悬金灿灿金印的统治者,最后竟落得如此可怜的、孤家寡人的悲惨下场。
贾府的男丁中有两个出家人:贾敬和贾宝玉。他们两个彼此前后相呼应:贾敬为始、贾宝玉为终。正如贾敬的判词这样说:“画梁春尽落香尘。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宿孽总因情”。写书的作者说话有点含酸带醋,说:每个朝代的消亡,都是因为统治者不听人劝,只喜欢人家拍马屁。从贾敬开始,贾府就有了衰败的迹象,而贾府最终败落,首先宁国府是罪魁祸首。其根源就是不识好歹。
在此说点题外话:大概《红楼梦》的作者是康熙皇帝的某个爱好文学的儿子,他知道清王朝已经显现出“箕裘颓堕”的景象。也许他曾进言,但康熙皇帝听不进去,没有把皇位传给他、而是把皇位传给了只爱说乖话、喜欢拍马屁的雍正皇帝----也就是书中的贾敬(此话题仅供读者参考)。
“家事消亡首罪宁”这句话该怎么样理解呢?为什么作者认为:贾府败落,宁国府是罪魁祸首呢?
答案就在第十三回:贾珍委托王熙凤协理宁国府,王熙凤应承下来,在去宁国府之前,王熙凤想,该如何治理宁国府内的乱象,她认为:宁国府内有如下弊端:头一件是人口混杂,遗失东西;第二件,事无专执,临期推委;第三件,需用过废,滥支冒领。第四件,任无大小,苦乐不均;第五件,家人豪纵,有脸着不服钤束,无脸者不能上进。此五件,实是宁国府中风俗。
现实与历史,是何其的惊人的相似啊!这五件在那时候发生的事情,两、三百年之后的现如今,不也有同样的事情正在发生?“头一件是人口混杂,遗失东西”和过去一样,我们现在的国营企业一个个倒闭、国有资产流失。“第二件,事无专执,临期推委”我们国家过去在省、市担任重要职务的、曾经手握重权的官员几乎全都被打成了贪官,而新上任的官不认旧账,有了事情互相推诿。“第三件,需用过废,滥支冒领” 国家银行的钱都被搞房地产的私人企业掏光了。还有大街上卖假发票的人多如牛毛。目的就是为了能从国家的财政中滥支冒领。 “第四件,任无大小,苦乐不均”看一看现在,我们国家工薪阶层谁的工资最高?那些搞电脑程序工作的、IT行业的人员,他们的月工资都是万元以上,而绝大多数情况下敌人窃取我国的情报都是从电脑中偷窥,为敌人做事情做得多的人的薪酬反而是最高的。政府该赏的不赏、该罚的不罚,人们的待遇不均。“第五件,家人豪纵,有脸着不服钤束,无脸者不能上进”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人最大的改变就是失去了从前的上进精神,不知进取。此五件风俗,实是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过程中发生的事情;现在,我们依然面临此五种危机。
中国民间藏龙卧虎,昏庸的统治者没有察觉的社会弊端,《红楼梦》的作者们早已经心知肚明。所以,他们写书、欲知汇既聋且昏的呆霸王统治者。无奈,时至今日,这本书也没几个人能够看懂。
《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从乾隆王朝一直写到光绪朝,说大清帝国快完蛋了吧,它竟然苟延残喘了 “五个朝代”之后才灭亡。正像书中说的那样“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而死而不僵的状况直接导致了清晚期的中国人在贫穷和屈辱中度过----因为统治者昏庸无能。
《红楼梦》的作者在一边写书的过程中,他们的认识也一边在不断的提高。
清朝乾隆年间,发生过这样一桩案件,康熙皇帝的第二个儿子(废太子胤礽)的儿子,也就是康熙皇帝的孙子。他认为:自己的父亲虽然被废,但自己是长孙,和同样是康熙皇帝的孙子的弘历(乾隆皇帝)是有平等权力竞争皇位的。即便不当皇帝,至少也应该有皇孙应得的优厚待遇。
清朝皇室有秋弥围猎的习惯,在某年的秋天打猎的时候,这位康熙皇帝的长孙绑架了当时的皇帝乾隆,被绑架的乾隆皇帝做了妥协。妥协的内容之一就是割臂断腕、牺牲自己一方的势力以满足长孙的要求。而在乾隆皇帝牺牲的自己一方的势力当中,就有写书人(书中的贾元春这样的人)。
贾元春的判词,是这样写的: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小说中的贾元春,作为作者的代言人,她一直在猜,使大清帝国出现那五件乱象的人到底是谁?一开始她怀疑是废太子的儿子那一帮人作祟,并把她的怀疑用秦可卿的形象作比喻进行描绘。在早期的《红楼梦》版本《风月宝鉴》中,作者是把秦可卿当作废太子的女儿来写的。但当乾隆皇帝脱离绑架,废太子的那一帮人被干掉之后,社会上的乱象依然存在,甚至比以前更甚。那么这样看来,作者认为的作乱的人是废太子那一帮人,这样的怀疑是错误的。
到底社会上是谁在作乱呢?作者们把目光转向了明朝人,认为是企图复明的汉人捣鬼、导致了大清帝国出现各种社会弊端。所以,《金陵十二钗》中,秦可卿又变成了明朝末代皇帝遗留下的孤女,继而汉文化背了黑锅,林黛玉和薛宝钗就是金陵十二钗的簿籍的正册中的首位人物,作者的意图就是把她们两个比喻成汉文化中儒家学派的正、反两面。但是,专门讲统治术的儒家思想的那一套理论对任何统治者都是有帮助的。《红楼梦脂砚斋批评本》中说:“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作者用史笔也。老朽因有“魂托凤姐”、“贾家后事”二件,嫡是安富尊荣坐享人能想得到处?其事虽未漏,其言其意则令人悲切感服,姑赦之。因命芹溪删去。
这个自称“老朽”的人应该就是写书的投资人吧,也就是康熙皇帝的那个爱好文学的儿子。他认为汉文化对他们大清统治者是有帮助的。在把秦可卿比喻成“汉文化入侵清王朝”的时候,他不愿意把秦可卿说的像《风月宝鉴》中那样不堪。所以,他命作者在创作《金陵十二钗》的时候,删去“秦可卿淫丧天香楼”这一段。
就在这个批语的旁边还有另一段批语:旧族后辈受此五病者颇多。余家更甚。三十年前事,见书于三十年后。令余悲恸血泪盈眶。
旧族后辈受此五病者颇多:“五病”就是王熙凤认为的宁国府的五大诟病。这“五病”在他家表现得更加严重。“三十年前,书就写好了,三十年后再看这本书时,他非常悲痛。”说这话的人是“老朽”的儿子(后辈)?还是就是“老朽”本人呢?不得而知。
中国的语言很内涵丰富,如果读者对文字没有一定的敏感度,怕是猜不出书中所说“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到底具体是多少年?
比喻:《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这里所说的“十载”并不是具体“十年”,而是百年以上的年份(五个朝代)。
贾元春“二十年来辨是非”也不是真的具体到“二十年”。而是第二次改写《红楼梦》(时间之长可能达半个世纪)。
“三十年前事,见书于三十年后”而这里所说的三十年,可能真的只有三十年左右的光阴。
从《石头记》开始面世,之后又有《风月宝鉴》《情僧录》相继写完,尽管都已经写了两、三本书了,可是作者还在“二十年来辨是非(那个在社会上作乱的人到底是谁呢?)”答案仍然没有找到。一直到道光年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洋人打了进来,作者们恍然大悟。原来,导致社会上出现乱象的是洋人殖民者。这时,作者们开始创作薛宝琴的形象,薛宝琴开始在书中出现了。那么,接下来,我们就看一看,薛宝琴是如何出场的吧!
《红楼梦》第四十九回,作者叙说完了“大观园集十二正钗之文”之后,薛宝琴才出现在书里《琉璃世界白雪红梅、脂粉香娃割腥啖膳》。
“啖”的意思是:吃或给人吃。啖以私利:拿利益引诱人。
薛宝钗对薛宝琴啖以私利,说:“你尝尝(那块鹿肉)去,好吃的。你林妹妹弱,吃了不消化,不然他也爱吃。”
接下来第五十回《芦雪广争联即景诗》,里面的诗大有学问,且看一看作者究竟想说什么?
一夜北风紧,开门雪尚飘。
入泥怜洁白,匝地惜琼瑶。
有意荣枯草,无心饰萎苕。
价高村酿熟,年稔府梁绕。
葭动灰飞管,阳回斗转芍。
寒山已失翠,冻浦不闻潮。
易挂疏枝柳,难堆破叶蕉。
麝煤融宝鼎,绮袖笼金貂。
光夺窗前镜,香粘壁上椒。
斜风仍故故,清梦转聊聊。
何处梅花笛?谁家碧玉箫?
鳌愁坤轴限,龙云阵云销。
野岸回孤棹,吟鞭指灞桥。
赐裘怜抚戍,加絮念征徭。
坳垤审夷险,枝柯怕动摇。
皑皑轻趁步,剪剪舞随腰。
煮芋成新赏,撒盐是旧谣。
苇蓑犹泊钓,林斧不闻樵。
伏象千峰凸,盘蛇一径遥。
花缘经冷绪,色岂畏霜凋。
深院惊寒雀,空山泣老鸮。
阶墀随上下,池水任浮漂。
照耀临清晓,缤纷入永宵。
诚忘三尺冰,瑞释九重焦。
……。
作者因为害怕说了“大清帝国快完了”之后会砍头,所以,写诗躲躲闪闪、藏藏掖掖。想说、又不敢说,使读者很难完全明白诗的意思。我们仅仅能够领会其中一两句:“一夜北风紧,开门雪尚飘。”是说:国际形势紧迫,封锁的国门被打开。“价高村酿熟,年稔府梁绕”打开国门之后物价变高(出现通货膨胀)。“阳回斗转芍。寒山已失翠,”这句话我理解为:天变暗、山失色(国家变穷)。“难堆破叶蕉。麝煤融宝鼎,”:煤炭供应使人欲壑难填。“撒盐是旧谣。”:垄断盐是自古以来恶人耍的旧把戏,现在不过是老戏新唱。“诚忘三尺冰,”(国家败落)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斜风仍故故,清梦转聊聊。
何处梅花笛?谁家碧玉箫?”清朝表面上“斜风仍故故”,但已经变得有些民不聊生了。梅花开时是冬季,这里指寒冷地带的国家,那边的列强开始兴旺了。我所能理解的就这几句。
殖民者入侵无非就是侵占中国的煤、矿、盐、茶叶、瓷器、丝绸和土地等具体货物。《红楼梦》第八回末交代秦可卿的父亲秦业现任营缮郎(官职更妙!),其工作性质也就是和现在的包头公一样,到处搞建筑、修楼房。
书中林黛玉的父亲林如海的职务是巡盐御史(就是监督审核盐业赋税的纪检官员)。
妙玉:她能够拿出那么多的名贵瓷器来,说明她的家族原本是做瓷器制造的。
而署名作者(曹雪芹)的家世是:江宁织造,也就是与丝绸制作有关。
脂砚斋的批语说得很清楚:贾元春省亲就是影射皇帝南巡。全国各地的政府官员们听说皇帝要来了,于是,都大兴土木、开始为皇帝修建行宫。就像现在一样,政府要办个奥运会呀、搞个棚改政策、扶贫政策。把老的建筑物拆了,重修新楼房。这一修新楼房就得购买人家的水泥、钢材等。殖民者要来了,首先殖民者考虑的是:到中国之后我们住哪儿?所以,要建筑很多房子,以备将来入侵之后没地儿住。
薛宝钗啖以私利、劝薛宝琴去吃腥膻的鹿肉,被书中人称作“会作诗的外国美人”的薛宝琴:代表的就是洋人。自从她一出现,大观园里就开始“闹鬼”了,发生了很多冤案:有人的东西失窃了,坠儿被怀疑偷了平儿的手镯而被撵出去(坠儿就是替小红和贾芸拉皮条的那个小丫头,第二十七回薛宝钗在滴翠亭偷听到她和小红的对话)。乃至于,到后来大观园发现秀春囊,一直闹到抄拣大观园等咄咄怪事,都是薛宝琴来了之后发生的事情,请大家参照一下她写的“怀古诗”。
而那个大吃大嚼腥膻鹿肉的史湘云则代表瓜分国有资产的人,在以下这段话的后面,书中也有批语:黛玉笑道:那里找这群华子去。罢了!罢了!今日芦雪广遭劫,生生被云丫头作践了。我为芦雪广一大哭。” (大约此话不独黛玉,观书者亦如此。)“芦雪广”应该是指集体、或国家。就像现在一样,国有资产被私人企业瓜分了。林黛玉感到痛心,她“为芦雪广一大哭”。那么,我们不妨再对照一下史湘云的判词:
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
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
这首诗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把国有资产瓜分了自己富贵了又如何?没有父母(国家)做后盾,外国人杀进来,一个小小的私人企业转眼之间就破产。”在《金陵十二钗》这本书中,史湘云的人生结局过得非常屈辱。《红楼梦》的作者暗示:她最后成了娼妓,表明作者对这种人的痛恨和诅咒。
《红楼梦》的作者们和清王朝同生共死,他们不能像我们今天的人一样,可以把清王朝的覆灭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是,他们却十分准确的做了预测。第八十回《美香菱屈受贪夫棒 王道士胡诌妒妇方》这一回,暗藏的深意是:贾宝玉表面上是问香菱的事情,但实际上他是问王庸医:国家该如何治理?而王庸医回答他说:大清国不可救药,根本没药可治!
香菱和秦可卿一样,是个不明来历的家伙,她自己不知自己的身世,大家也都不知道她从何而来。在作者们的揣测中,香菱极有可能演变成另一个秦可卿。她和贾宝玉有染,就像秦可卿与贾珍的关系一样,贾府周而复始,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依然醉生梦死、过那种“今朝有酒今朝乐”的生活。
在所谓的续集当中,贾府败落了,家里人便“典房卖地”。这,说的不就是:动不动就把土地割让出去的慈禧吗?
当贾宝玉丢失胸前挂的那块玉之后失魂落魄,王熙凤、王夫人、和贾母这帮掌控皇权的后党借口要为宝玉冲喜,使用“掉包计”让贾宝玉娶薛宝钗。大家只要把这段情节与1900年慈禧西逃做联想;把贾宝玉理解成光绪皇帝、把有钱的薛家理解成“李鸿章、盛宣怀、张之洞等搞东南互保的和洋人勾勾搭搭的南方军政大员”。当以贾母为首的一群后党,连自己的地位都自身难保的时候,她只得厚着脸皮与占居利益者互相勾结,出卖良心、出卖国家。《红楼梦》的作者们看得再清楚明白不过了:大清国没药可治!真的是不可救药!
《红楼梦》书中确实没有一句多余的废话,哪怕是书中人物说的笑话都极有深意,比如:老太太在过节的时候说的“嘴巧的媳妇是吃了猴儿尿了”;王熙凤说的笑话又是骂聋子。这两个笑话正好与《情僧录》的主题相吻合。
而另一个笑话则与《红楼梦》的续集的内容相切合:第五十回,薛姨妈说,为了赏雪要请客吃饭。王熙凤开玩笑说:先拿五十两银子来,看仔细忘了。贾母笑道:“既这么说,姨太太给他五十两银子收着。我和他每人分二十五两。到下雪的日子,我妆心里不爽快,混过去了。姨太太更不用操心,我和凤丫头到得了实惠。”凤姐将手一拍,笑道:“妙极了!这和我的主意一样。”这个笑话,其实就是寓意贾母和王熙凤为了贪图各自的利益而使用“掉包计”诓骗贾宝玉,让他和薛宝钗结婚的故事。
《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红楼十二支》、《金陵十二钗》都是《红楼梦》的姊妹篇,在这些书中都有《红楼梦》的影子。虽说《红楼梦》并不是像大家说的那样没有写完。但是,我们看不到那几本姊妹篇,从这个角度来说:《红楼梦》的确是残本。
《红楼十二支》的内容主要讲:帝党和后党之间的斗争,王熙凤就是在那本书中被休了。《风月宝鉴》主要迎合市井庸人的口味,写得和《金瓶梅》一样,“秦可卿淫丧天香楼”的段落就在这本书当中。《石头记》写得有点像《聊斋志异》说的是些:鬼啊、神的。《金陵十二钗》的故事内容最接近《红楼梦》,但结局不同。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