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襄听罢,向孔子长揖而拜:“你真是高品德大智慧的人,领悟得如此透彻,这曲子正是文王所作的名曲《文王操》。”
作者感言:这是一个老掉牙的故事,国人讲了两千多年,它之所以久传不衰,是因为它蕴含的道理对世事人生有恒久的指导意义。小故事至少给我们如下启示:
启示一: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精益求精,力求做到最好。这是因为,只有把事情做到最好,才会实现最佳预期目标,其事情也才能充分体现应有价值,所付出的劳动才不会白费。孔子学琴,学到了最精熟程度,才感悟到《文王操》的深邃意蕴;做农活,春种、夏耘、秋收、冬藏,样样都做到精细,获得大丰收的概率就高;制作机器,每个部件都毫厘不差,组装起来严实合缝,机器才能有效运转,发挥应有作用。2015年,央视新闻推出了八集记录片《大国工匠》,讲了胡双钱、高凤林、孟剑峰、张冬伟、宁允晨、周东红、管延安、顾秋亮等八名高级工匠的传奇故事,他们个个技艺精湛,都把自己的工作做到了极致,创造了人间神话,他们是“把事情做到最好”的现代典范。
启示二:要想把事情做到最好,就必须勤奋刻苦,既不浅尝则止,亦不知难而退,而要锲而不舍,不达目的绝不罢休。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要想把事情做到最好,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孔子学琴,是通过一遍遍递进式苦练,不浅尝则止,才在弹奏中不断收获新感受、新启发,才一步步走进艺术与人生完美结合的辉煌殿堂。
启示三:做人做事是辩证的,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小故事赞美了孔子做事精益求精并注重在做事中历练高尚人格的态度和行为。故事中,孔子始终把学琴与人格修为联系在一起,特别是最后“我从乐曲中已经悟到做一个高尚人的道理了”的学习体会,揭示了做人与做事的辩证关系。小故事通过孔子学琴的经历,形象地告诉我们:做人做事是相辅相成的,人在做事过程中历练了人格并彰显了人格,而人格反过来又成为做事的动力,推动着事业走向成功。孔子就是我们做人做事的榜样,他老人家的追求卓越精神、坚韧执着精神和精益求精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启示四:孔子反复练习《文王操》的过程还给我们这样一点启示:经典,需要反复阅读。一般说来,经典都文辞简洁,意蕴深邃,只有熟读精思,反复咀嚼品味,才能穿透字里行间,领悟到文辞背后的博大精深。所以,古人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的忠告。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