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假银元”的故事,发生在1946年的“解放战争”中。故事说,一个解放军连长扮成老百姓,独自去侦察敌情,半路上碰见一个女子在江心挣扎,他奋不顾身地跳进江里,游到江心,把那位女子救了上来。女子被救上岸后,不但没有感激之情,反而还要往江里跳。在他的一再追问下,那女子伤心欲绝地道出实情:原来,她的丈夫遭人陷害锒铛入狱,家中留下年迈多病的婆婆和两个嗷嗷待哺的孩子。可怜家里贫穷,只好将仅有的衣物典当了一块银元,想用它来治疗婆婆的陈年老病。那知屋漏偏逢连夜雨,奸诈的商人给了她一块假银元。她去找商人讨要,不但没有讨回银元,反而还备受奚落,被赶了出来。想来走投无路,便投江自杀,就此以求了断。
这连长也是苦出身,对女子深表同情。他出来执行任务前,团部给了他一块银元,让他在路上用。他连想都没想,就将那块银元送给了女子,并劝她要为孩子和婆婆想,万不可再寻短见。
在送给女子银元的同时,他忽然意识到,那块假银元如果流落出去,可能还会害人,于是,他对女子说:“把那块假银元给我吧,算是留个纪念。”
女子把假银元交给他,千恩万谢地离去。
他随意将那块假银元揣进左侧的上衣兜里,然后就去执行任务了。
好多天过去了,由于战事频繁,假银元的事早让他忘得一干二净。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弹飞如雨,一粒子弹朝他的胸前射来,正好打在放假银元的部位,那块假银元被打得凹陷下去,但没有被穿透。他感到左胸前被重重地撞了一下,下意识地一摸,正好摸到了那块被打凹陷的假银元,他恍然大悟,是这块假银元救了他的命,不然,子弹正好穿进他的心脏。
新中国成立了,当年的那位连长已经当上了师长,但他一直珍藏着那块救命的假银元。
作者感言:第一个故事,舍己救别人,意外地救了自己,这无疑是一个偶然,用最通俗的话说,赶巧了。但我们却从这种偶然中,看到了一种必然:如果上尉首先考虑的是自己,作为一个老兵,他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就地卧倒,因为经验告诉他,这是规避空袭风险的最佳方式,如是做,他将被炸得粉身碎骨。但在这最危险的时刻,他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站在敌机眼皮底下的小战士,于是他飞扑过去,把小战士压在身下,如此,他不仅保护了小战士,也救了自己的命。所以,我们可以说,是舍己为人的美好心灵救了上尉的命,而舍己为人的美好心灵,可绝不是偶然的,它是一个人长期涵养道德的必然结果。似想,一个遇事首先为自己打算,甚至不惜牺牲他人利益而满足自己的自私自利的人,在最危险的关头,能首先想到别人吗?能不顾自己的生命为别人考虑吗?我们可以断然地说,肯定不能!这样的人,一事当前,首先为自己打算,特别是在生死对决的关口上,他的第一反应肯定是保护自己。再似想,就大多数人来说,在突然遭遇危险的一瞬间,都会不自觉地选择当时最有可能摆脱危险的行为,这是出于本能,正如司机在车与外物相撞时会不自觉地转动方向盘,不让外物直面自己一样。能在最危险的关头首先想到他人,说明他心里有他人,而且他人还处于重于自己的位子。也只有心里有他人,平日里关心爱护他人的人,才能在关键时刻忘记自己,闪现出救人的念头。
第二个故事,一块揣在左上衣兜的假银元挡住了子弹,救了那位解放军连长的命,这也是一个偶然,但主动要下这块假银元以防止它继续害人,却是偶然中隐含着必然:如果这位连长缺乏怜爱心、善良心,他就不会冒死跳到江里救人,也不会毫不犹豫地将唯一的一块银元送给那位女子,更不会关心假银元继续流传的害处,自然也不会要下这块假银元。而怜爱心、善良心的养成,却不是偶然的,它也是一个人长期涵养道德的必然结果。
我们想借这两则小故事说两点想法:
想法一:涵养高尚的道德很重要。一个人,只有不懈地培养自己的怜悯心、关爱心和仁义心,才能使自己的人格不断高尚,有了不断高尚的人格品质,才能自觉主动地去做舍己为人的善事,如故事里的盟军上尉和那位解放军连长。而自觉主动做善事的过程,又进一步历练了人格,如此往复,人就会变得越来越高尚。
想法二:人多做好事、善事,就是给自己积德、积福。人遍洒爱心,广种美德,说不上什么时候,就会得到意外回报,甚至可能会挽救自己的生命,改写自己的命运。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