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凭栏论世 乱弹八卦 佳作赏析 讽刺幽默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呼兰河传》中的琐碎与平凡背后的凄凉与无奈

时间:2018/12/14 作者: 慕予 热度: 75442
  《呼兰河传》是萧红于1942年,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写下的回忆式的长篇小说,那时,经历过几次失败的爱情后的萧红已经疲惫不堪,国难之中,虽身在香港,却仍然记挂着故乡,即使最爱的祖父早已离开人世,即使故乡的一切也许早已物是人非,即使曾经为了逃离包办婚姻而恨极了那里,作者仍旧无法忘却那个只属于她和祖父两个人的故乡——那个埋着她祖父的故乡。作者用天真烂漫的孩童的口吻平静地叙述了童年时期她所经历过的事、见多的人以及看到的风景,一桩桩、一件件都是那么普通,可是仔细品读却发现这些事都是血淋淋的、烙印般地存在于作者遥远的记忆中的,是让她到死都没办法忘怀的。对小城生活细致琐碎的描写小说第一章主要是对小城生活的描写,其后每章都会偶有涉及到,但再也不及第一章那般详细,甚至都有些繁琐了。作者以呼兰河城的几条街道为主线,依次介绍街上的主要店铺、学校,以及十分特别的大泥坑,最后,还详细介绍了一些小胡同里的叫卖麻花、凉皮、豆腐等的小商贩。作者用孩子一样天真的性情看呼兰河城的平凡的生活,本着对什么都好奇的本性,耐心详细地介绍着人们每天所看到的经历的,所不得不重复的人生轨迹,平凡而温暖,琐碎而无奈。人们总是日复一日地重复着前一天的生活,时间久了,精神也麻木了,他们宁愿重复着同样的生活,就算有更好的选择,也不敢相信,不愿改变。就算明明到老中医“李咏春”那看不好牙齿,他们也绝不敢到洋牙医那里去医治;就算“大泥坑”阻碍人们出行,每年都会淹死牲畜,还差点淹死过人,也只是有人提出过拆墙、种树的建议,却从没人提出用土来填平的主意,更何况是付诸实践了;就算人们明明知道卖肉的会以淹猪肉的名义卖瘟猪肉,但他们还是自欺欺人,告诉自己吃的是无害的、便宜的腌猪肉。作者以极其平静的语调叙述着小城生活的种种,语气平淡地似乎没有夹杂任何感情,她用超乎物外的口吻叙说着小城人自然规律、生老病死,“老,老了也没什么关系,眼花了,就不看;耳聋了,就不听;牙掉了,就整吞;走不动了,就瘫着。这有什么办法,谁老谁活该。”似乎小城人的人生就是毫无主观能动性的、是全凭命运的、是消极的。这是作者对前面安逸、平静、悠闲的小城生活的反讽,平静的背后是毫无生机,是消极颓废,是面对自然规律的无奈与无改变,也是作者的控诉。平淡的笔调,激烈的情感。萧红是一个非常独特的作家,不管什么时候,不管情况多么危急,她的语气总是不急不慢,缓缓道来;不管写作的内容她有多么在意,有多么强烈的情感溶注其中,她的语言总是那么平和。有祖父在的童年时期可以说是萧红短暂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也是她最难以忘却故乡的原因,甚至是她写下这篇小说的原因。写到祖父,将近三十岁的萧红仿佛立刻又回到了四岁,她可以在祖父面前任性、可以胡闹、可以调皮,不管她怎样胡闹,慈祥的祖父总是宠溺着她,给了她一个最幸福、无忧无虑的童年。萧红对于童年时期与祖父在一起时的描写十分细致,将人物性格表现得入木三分,对家乡环境和景物描写也十分生动传神,散文式的句式简短易懂,充满童趣,似乎将读者也带到呼兰河城去了。曾经多次被爱人抛弃的经历,病痛的折磨使得萧红更加想念祖父、更加想念童年时光,在其细腻的笔致下,有着强烈的情绪,曾经有多无忧无虑,后来就有多悲痛难忘。“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这一段是典型的萧红式写法,断断续续、啰啰嗦嗦,纵然心中有万千悲痛,语言上仍然是平淡自然,不用半个与悲伤有关的词,却叫人读起来感慨万千,萧红内心有多难受不是文字所能表达的,细细读便能体会平静背后激烈的情感。呼兰河城平凡到尘埃里的人这部小说不仅介绍了作者的童年与小城的风土人情,同时也塑造了几个极具代表性的小城人。其中最令我难以忘却的就是小团圆媳妇,一个正值花季的少女,被卖到人家去做童养媳,从此成为婆婆的发泄对象,被打出毛病之后又成为大神的赚这部小说不仅介绍了作者的童年与小城的风土人情,同时也塑造了几个极具代表性的小城人。其中最令我难以忘却的就是小团圆媳妇,一个正值花季的少女,被卖到人家去做童养媳,从此成为婆婆的发泄对象,被打出毛病之后又成为大神的赚钱工具和街坊邻居们茶余饭后看热闹消遣的对象。婆婆在外人面前大方地花钱为其治病实际上是怕她死了造成损失,那些看热闹的人多么善良,推荐各种土方法也为她治病,实际上只是以折磨她为乐,看看热闹罢了。面对这样一个悲惨的未成年女性,只有四岁的孩童同一个老祖父有着怜悯之心,其余人要么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要么凑凑热闹拍手叫好,究竟是麻木还是邪恶、或者说是冷漠?作者没有说,只是平静地叙述着这些平凡的人,这些没有麻木到没有怜悯之心的闲人。作者没有批评这些人,仅仅用孩子般天真无邪的口气娓娓道来,似乎是无意、童言无忌,有似乎是刻意地讽刺,揭露人性之中的丑陋、邪恶与愚昧。作者再回不去故乡了,可是呼兰河的故事却永远地流传了下来,那个封闭又落后的小城永远地被人们记住了,对于那时的作者来说那里的风土人情,好的坏的都不重要了,重要的大概是那里是埋葬着祖父与童年的地方,是封锁了凡人的地方。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