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现代诗歌 古韵新吟 诗歌欣赏 我创我歌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血凝情铸民族魂(叙事诗)——十年前汶川地震大救援回忆

时间:2018/5/12 作者: 赵杉领 热度: 86935
  2008年5月12日,以汶川为中心的一百多个城市、乡村突发一场惊世地震,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救援闻名于世。那些无名英雄们用汗和血、心和情,演奏了一曲撼天动地的民族壮歌。其景其情,可歌可泣,可佩可赞。

  一

  一刹时,天柱动。
  山摇地裂,房倒楼倾;
  黄尘盖地,日月朦胧;
  走兽恐吼,飞禽惊鸣……
  一场惊天魔难,
  吞噬了多少无辜生灵!
  二00八年五月十二日,
  十四时二十八分,
  以汶川为中心的一百多个城市、乡村,
  突发了一场惊心震魄的——
  8·0级强烈地震。
  顷刻间,十万平方公里的群山莽岭,
  在剧烈地抖动。
  千千万万中华同胞啊,
  蒙难于一片废墟之中。
  群山在恐呼,遍地是血涌,
  城镇在凄唤,村庄正悲恸……
  警讯,飞传神州南北成、乡;
  警讯,上报各级党政部、厅。
  党中央,即刻召开紧急会议;
  国务院,当场下达抢救命令。
  总书记,亲自部署;
  温总理,立即起程:
  在灾难突发的第一时间,
  亲率抗震救灾指挥部——
  向着遭受灾难的同胞——
  连夜飞行。
  紧急开进了——陆海空三军将士;
  火速出发了——各省区公安干警;
  连夜上路了——一支支消防队伍;
  马上起程了-——一队队医疗精英……
  民政部,财政部,
  卫生部,商务部……
  举国上下,雷厉风行:
  派人员——进发!进发!进发!
  向灾区进发!
  调物资——供应!供应!供应!
  无条件供应!

  二

  蜀道难,难似上青天!
  通往灾区的路啊——
  桥梁断裂,隧道塌坍,
  路面被泥石流深埋,
  路基已经大段塌陷。
  救援车队喘着粗气,
  排成了无奈的长串。
  暴雨——肆虐地恶降;
  余震——正接连不断。
  救援车队,道路遇阻,
  各路援军,人心如煎。
  怎么办?
  怎么办?!
  怎么办?!
  困难——摆在面前,
  救命——刻不容缓!
  此刻,在这道路不能通行的时刻,
  灾民正危难!
  同胞在呼唤!
  此刻,在这道路不能通行的时刻,
  一架架直升机——奉命起飞了,
  载着先头救援空降兵,
  驶向了雷雨交加的——
  崖顶,云端。
  此刻,在这道路不能通行的时刻,
  全副行装的——
  消防特派组,
  武警突击连,
  海军陆战队,
  陆军加强团……
  各路齐发强行军,
  跋涉于崩石滚动的——
  险峰,深涧。

  三

  十万平方公里啊!
  一百多个乡镇。
  数千万同胞的生命啊!
  正面对着无情的死神。
  十三亿中华儿女啊!
  哪一个不牵肠揪心?
  灾难——就是呼唤和号令!
  时间——决定着死亡与生存。
  灾民同胞,我们来了!
  这声音来自——
  北京、上海、长春。
  灾民同胞,我们来了!
  这声音来自——
  郑州、武汉、深圳。
  灾民同胞,我们来了!
  这声音来自——
  香港、台北、澳门。
  灾民同胞,我们来了!
  这声音来自天涯海角的——
  旅外侨民,
  十几万救援大军啊!
  从四面八方,
  向着同一个目的地——
  挺进!挺进!挺进!
  啊!这大军何止十几万?
  还有一批不属调遣的——
  无名志愿者,
  谁能把这个数字计准?
  在众人奔忙的营救现场——
  谁是志愿者?
  谁是调遣军?
  谁是远道来?
  谁是当地人?
  连新闻记者的眼睛,
  此刻也无法辨认。
  都是同一张紧张而焦急的面孔,
  却呼喊着南腔北调的不同口音。
  这是一支自发组织的救援队——
  人称“十三义士”的唐山人。
  他们中间有父子,也有弟兄,
  因为来得匆忙,
  甚至没有告诉家里人。
  这是十名志愿者,
  来自山东一乡村。
  他们开着自己的农用三轮车,
  全程三千多公里,
  四天三夜车不停。
  这是一对夫妇自愿者,
  不约而同齐报名。
  他们把幼小的孩子留在家,
  托付给白发苍苍的老母亲。
  这位青年虽然也穿着军衣,
  但此刻却是一名不在编的兵。
  他服役于海军某部,
  请了假回家结婚。
  在途中临时改变了乘车方向,
  直奔灾区而来——
  执行“军人的使命”。
  这位老人已白发苍苍,
  正忙着为子弟兵抱衣、拿帽、递毛巾。
  回头间不禁神一愣:
  救援的排长就是他的孙。
  这名汉子双手都磨出了血,
  血、汗浸衣湿淋淋。
  当记者问他姓名时,
  他流血的大手掏出笔,
  在汗淋淋的胳臂上写下了——
  铮铮六个汉字——
  姓——中国,
  名——公民。
  千军万马的营救大军啊!
  谁能完全统计出他们的——
  岗位、住地?
  年龄、身份?
  千军万马的营救大军啊!
  此刻没有昼夜,
  忘记了时辰,
  任沙石扑面,
  任暴雨浇淋。
  嘴里喊着同一个声音——
  抓紧!
  抓紧!
  抓紧!
  心里装着同一个使命——
  救人!
  救人!
  救人!

  四

  温总理,匆匆走下直升机,
  踏乱石,急步直奔重灾地。
  冒着余震一处处察看灾情,
  擦着汗水一遍遍发出指示:
  “同志们!
  营救同胞的生命是重中之重,急中之急。
  只要有一丝希望,
  我们就不惜一切代价,
  下百倍的努力!”
  总理的声音沙哑了,
  身边的人们多想扶一扶——
  他老人家那极度疲劳的身躯。
  在倒塌的教学楼废墟堆,
  总理向被困的学生呼唤着——
  “孩子们!一定挺住啊!
  解放军正在营救你们。
  不要恐惧,一定坚持到胜利!”
  临时防震帐篷里,
  总理弯下腰,
  为一个失去了父母的孩子——
  擦去着行行泪水:
  “孩子,不哭,
  坚强地面对灾难,
  我们和你在一起。”
  此刻人们看到:
  总理那苍老的眼眶里,
  已滚出热泪滴滴。
  操劳过度的总理啊!
  徒步奔波了多少险路?
  人们来不及计算;
  冒雨察看了多少帐篷?
  人们顾不上统计。

  五

  望着这牵肠扣心的营救场面啊!
  收不住热泪涌眶。
  陆军、空军、海军,
  武警、民兵、消防,
  绿衣、白衣、红衣,
  闽话、蒙语、京腔,
  谁也无法核实他们所在的单位,
  谁也难以澄清他们都来自何方。
  然而,
  能够清楚看到的是——
  他们匆遽奔波的身影,
  满身滚流的汗水,
  炽热焦虑的目光。
  “孩子啊!你们太辛苦了,
  吃一口,才对得住大娘。”
  灾民老太太把煮熟的鸡蛋——
  一个个塞到子弟兵们——
  流着血的手上。
  “老爷爷!您累了吧?
  别碰坏了您那美丽的勋章。”
  被营救的孩子伸出受伤的小手——
  抚摩着白发老将军——
  汗泡皱纹的脸膛。
  这又是一个营救小组,
  锹掘瓦砾,声声铿锵。
  此刻,
  废墟中传出隐隐歌声——,
  是个清脆稚嫩的童腔。
  哦!
  原来是个六岁的女孩儿,
  在血泊中正唱着一首“两只老虎”的童谣。
  她要用乐观的意志压倒伤痛,
  以超人的坚强与死神对抗!
  在场的人们都愣住了,
  一双双流泪的眼睛——
  向她投去惊奇的目光。
  这泪水中——浸泡着心疼,
  这惊奇中——闪烁着敬仰!
  是啊!
  有这样优秀的中国娃,
  我伟大民族何愁没有未来的——
  一代钢铁脊梁!
  看吧!
  眼前又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景象——
  一个刚刚获救的三岁幼儿,
  仰卧于解放军肩扛手抬的木板上,
  他向叔叔们高高举起了右手,
  虔诚地在额前微微摇晃。
  这是一个语言功能尚未发育成熟的三岁童子,
  用这一令人惊奇的举动,
  向营救他的人们表示——
  衷心地感谢!
  真诚的报偿!
  此时此刻,
  钢铁战士们流泪了!
  新闻记者流泪了!
  在场的众人流泪了!
  从这三岁幼童神奇的妙举娇姿,
  人们欣慰地看到了——
  中华后代的精英,
  民族未来的阳光!

  六

  五月十六日,群山撕流云,
  举国倾全力,营救争秒分。
  总书记每时每刻,
  都为之牵肠挂心。
  此刻,他乘坐的专机——
  穿云破雾,飞越长空,
  在“激战”的重灾区降临。
  总书记,
  心情凝重地走下飞机,
  一处处看望震区的蒙难同胞,
  一处处慰问辛苦的营救大军。
  他脚踏着废墟上的瓦砾,
  冒着时时发生的余震,
  察看着一片废墟的惨景,
  动情地向救援人员叮咛:
  “同志们:
  天灾无情,人有情,
  同胞遭难,举国痛心!
  自然灾害可使山崩地裂,
  但不可动摇我们的信心。
  为枪救每一个同胞的生命,
  一定要克服万难,夺秒争分。
  世界上的任何困难,
  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
  临时帐篷里——
  总书记抚摩着一个个哭泣的孩子,
  安慰着一位位悲怆的老人:
  “乡亲们!同胞们!
  你们遭受了灾难,失去了亲人,
  我们和你们一样,都捧着一颗沉痛的心。
  灾难面前要坚强地挺起身!
  党中央,国务院,
  时刻惦记着你们,关注着你们。”
  他又捧起一个婴儿的头,
  含泪吻了吻。
  向在场护士说:
  “不少孩子失去了父母,
  政府要把他们养育成人。
  他们是国家的希望,
  革命的继承人。”
  灾民们泪眼望着总书记,
  回答着他关切的询问。
  多想为总书记拂一拂——
  他衣上那厚厚的石尘。

  七

  北京、上海、西安,
  江南、塞北、中原,
  工厂、军营、学院,
  码头、广场、田间……
  中国大地的东西南北,
  谁能计算出有多少为灾民献血的——
  无偿献血站?
  站站无休时,
  站站人挤满,
  采血人流着热汗,
  献血者排着长串。
  队列中——
  有干部,有职员,
  有将军,有警官,
  有厨师,有保安
  有旅客,有教练,
  有满头银发的退休老人,
  有身背书包的放学少年……
  人们都没有过多言语,
  只是在心里暗暗计算:
  “地震过去有多少小时了?
  营救中会遇到那些困难?”
  这位汉子已是第二次献血,
  遭到采血人员的婉言劝拦。
  他睁大含泪的双目,
  恳求中,带着几分争辩:
  “我是个打工的农民,
  想捐款,还没挣到钱,
  但我有血,
  就让我多献一些吧!
  我妻子打来电话说,
  这一次算我替她献。”

  八

  来不及统计和澄清,
  灾区里有多少医疗帐篷。
  只见每个帐篷里的人们,
  都是屏气低声,疾步匆匆。
  医护人员取消了——
  作息时间,级别、职称;
  此刻心中装的只有——
  治疗方案,会诊、救命!
  抱病而来的医学院士——
  干粮作餐,石板为榻;
  年逾七旬的白发军医
  几次晕倒,几次苏醒;
  结伴而来的医界夫妇——
  分头救伤,电话未通;
  多少不知名的护士啊——
  哑了喉咙,肿了眼睛。
  还有一位——
  她不是护士,也不是医生,
  而是一名“离岗”的“违纪”女警。
  她是暂时“离岗”了,
  此刻她离开了警察的岗楼,
  做了一名“临时保姆”,
  把失去了父母、哇哇待哺的伤儿——
  一个个搂在怀中。
  她也确实“违纪”了,`
  此刻她违犯了警察的风纪——
  威严的警服显然失整。
  她全然忘记了警察的平时仪表,
  在广众面前敞开了女性的胸怀,
  用她体内本属于自己孩子的乳汁——
  喂养着一个个父母双亡的孤婴。
  一双双含着泪花的眼睛望着她:
  领悟着——母性的升华,
  品味着——大爱的永恒!

  九

  南疆、北国、泰山麓,
  水乡、高原、三角洲,
  协会、社团、办事处,
  车站、剧场、十字路……
  捐款捐物的人们一队队,
  抗震救援的标语一幅幅。
  工人、市民、歌手,
  学生、百领、教授,
  医生、司机、保姆,
  渔家、果农、牧户……
  一批批城乡企业家,
  一群群南北打工族。
  从凌晨到日正中午,
  从中午到身披夜幕。
  人如织,
  车如流。
  白发老人牵着手,
  可爱的孩子排成溜。
  老矿工捐出了本月退休金;
  老作家拿来了刚领到的文稿酬;
  幼儿园的娃娃捧来了——
  爷爷奶奶给的压岁钱;
  清道工捐出了当日的——
  外餐补助。
  一对新婚夫妇改变了注意——
  捐出了全部婚典贺金,
  取消了原定的蜜月旅游。
  这是一位董事长,
  将正要销往北方的一百二十台重型掘土机,
  中途调回,全部捐送灾区,
  用于修复震毁的桥梁、公路。
  这是一位手拄拐杖的残疾人,
  艰难地走近捐款箱,
  投入了带着体温的小额纸币,
  ——这是他搜尽的全部所有。
  一位台商掏出厚厚几迭新台币——
  郑重地投入捐款箱。
  当记者请他留名时,
  他动情地说:
  “都是炎黄孙,
  同根亲骨肉。”

  十

  汶川山水啊!素称巴蜀胜景。
  此次大难啊!使您天下闻名。
  同胞的鲜血啊!让国民吞泪悲痛!
  救灾的英雄啊!令世人肃然起敬!
  记者的摄像机啊!太不够用,
  遗漏了——太多太多的动人场景。
  笔者的笔墨啊,太淡太轻,
  漏掉了——太多太多的英杰、群雄。
  把这所有的缺失和遗憾——
  留给天下的歌手吧。
  请他们纵情地放开歌喉,
  把中国之英气——歌遍天下,
  把民族之雄魂——唱彻九重!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