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凭栏论世 乱弹八卦 佳作赏析 讽刺幽默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西游记》里“唐僧师徒过金兜山”的故事

时间:2016/7/23 作者: 木道长 热度: 95973

  书中妖怪“兕大王”有许多特征,都表示他是信奉道家理论的“败类”,但他不一定是道士。
  
  一、他点化一个己逝王候将相的府第,来吸引众人的眼光,又点化三件无主纳锦背心儿,让贪小便宜人上当受骗。这是这些信仰道家理论之人惯用手法,他们向人们灌输人生追求封王封侯、大富大贵是无意义的理论,鼓吹“小富即安”的思想。这种宣传对旧社会农民特别有吸引力。书中猪八戒就是暗指农民,所以他被“兕大王”点化三件无主纳锦背心儿吸住,唐僧多次劝他,他就是不肯听,非要穿不可,结果锦衣变成麻绳把他捆结结实实。
  
  二、他是太上老祖的坐骑青牛。太上老祖就是老子,被道教尊为三清之一,他的坐骑青牛自然也是道教里的神兽,喻他是道教徒之类的人。
  
  三、如来佛不敢明说它的来历,怕它到自己西天雷音寺来捣乱,给自已添不必要麻烦。佛教和道教表面上“井水不犯河水”,佛教徒当然不愿多管闲事,招来道教徒对自己的不满。
  
  四、孙悟空上天去查“兕大王”的来历,结果毫无收获,说明兕怪不是正宗道教里的人。玉帝许孙悟空挑选天兵天将去对付兕大王,孙悟空挑选李天王、哪咤三太子父子和两个雷公,结果李天王、哪咤父子和雷公毫无用处;后来孙悟空又请来火德星君和水伯来对付兕大王,仍然是一点办法也没有。想以道教中歪理去对付拥有道家思想武器的道教徒,自然是徒劳的。
  
  五、故事里兕大王其他本领一般,但他有一宝贝—金刚琢,能把别人武器、法宝套走,十分厉害。这“金刚琢”本来是太上老君(道家)给他“栓鼻牛用的拘儿”(控制他的思想武器),太上老君曾用之暗算过孙悟空。我曾说过这是道家里“与世无争”的思想,本来是用来控制道教徒的,却不料反而变成这“兕大王”制胜的法宝。后来孙悟空请太上老君来降兕大王,太上老君庆幸兕大王只偷他的“金刚琢”,说如果兕大王把他的“芭蕉扇儿”偷去的话,不但大家对付不了他,连他也不能奈何兕怪不得矣。“芭蕉扇儿”的功能是煽风起火。这话意思是:如果这道教徒利用道家中“煽风起火”(教人们如果去争、去斗)的理论,那么你想用佛教、道家里的大道理来制服他,门都门一个哩!
  
  综上所说,这“兕大王”就是一个道教徒,他利用道家中一些是而非理论(作者认为)来蒙骗下层老百姓,让大家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给建设美好社会带来不可估量的伤害和破坏。
  
  从故事中可以看出来,这个兕怪,作者对他还是相当客气,并没有把他描写十分坏和凶残,孙悟空与他对骂时,语气中对他还有一丝尊重之意。我曾说过书中妖魔鬼怪就是作者当时各色人等,他们在作者眼里就是“坏人”,那么这些道教徒是当时什么人呢?对明代思想文化有所了解的都知道,明中、后期出现一种“小富即安”的思想,代表人物有王廷相等一大批知识分子。他们主要思想是劝人“知足常乐”—不要去追求虚无缥缈目标;在政治上最主要见解就是“日用就是王道”。用今天的话说,政府只要抓老百姓菜蓝子工程就可以了,就不要对老百姓精神文化生活指手划脚,因为老百姓生活好了,他们知道如何玩乐。你看看,连这样主张的人在作者眼里都是妖怪,我们读者有必要对书中的妖怪重新评估、重新定位,不要认为《西游记》里所有“妖怪”就是“坏人”,说不定有些妖怪在现在说不定是好人呢!当然,你如果知道书中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本身就是“妖怪”,自然就知道这道理,就权把我这一句当作废话吧!
  
  “唐僧师徒过金兜山”的故事,在文章中是以孙悟空出外化缘为开始,孙悟空出外化缘时,用他的金箍棒给唐僧等划了一个圈,说这个圈子可以保护大家安全。这个圈子,象征的就是规范、法制。大家都在规范、法制规定的范围内行事,争执和意外伤害就不会发生,当然也就不会发生后来“唐僧被捉、妖怪要吃他的肉”之事了。这里“唐僧被捉、妖怪要吃他的肉”的故事是个象征,象征大家的利益就要损害。故事中唐僧不听孙悟空的话,硬从孙悟空划的圈圈出来,导致后来他和他徒弟沙和尚、猪八戒被兕怪捉住,要吃他们的肉,是因为猪八戒一番话让他觉得有理,从而把孙悟空千叮嘱万叮嘱的话当作耳边风。这故事寓意当官者往往耳根软,听手下发牢骚,就觉实行严格规章,制度没必要。比如现在在政府部门上班朋友,每天上班、下班都要打卡签到,我相信在政府上班朋友是十分反感这项制度,认为这是小题大作,而我认为这项举措不是小题大作,而是十分有必要。表面上上班、下班按时打卡、签到无关紧要,殊不知你们不这么做,就会象书中唐僧等被“兕怪”捉住—成为“凡事不可太强求,差不多就行”思想的俘虏。当然,书中唐僧和他徒弟沙和尚、猪八戒被“兕怪”捉住,不但是由于他们不听孙悟空的话,更主要原因是猪八戒不听唐僧的劝,硬要穿妖怪法宝变的纳绵背心,才导致不幸的后果。这故事寓意当时农民由于历史、自身经历等复杂原因,对这种“凡事不可太强求,差不多就行”(小富即安)的思想没防疫能力,大多数人持欢迎态度,导致“唐僧”(理学者)和沙和尚(军人)也对这种思想危害没一点警惕之心,反而成了这种思想的俘虏,即成了“凡事不可太强求,差不多就行”(小富即安)理论的拥护者。
  
  “凡事不可太强求,差不多就行”(小富即安),这种理论十分有欺骗性。不要说作者当时的人会受它蒙蔽,就是到了今天我相信很多人头脑里有这种思想。要说这种思想好不好,也不能一概而论,有些事确实不能一味强求,否则只会把事情越搞越糟。比如在婚姻和生活上,人们就该有这种思想,如果没这种思想,我估计这个人一生只会自讨苦吃。当然了,对为官者在社会管理上,如果产生这种思想,那就不妙了,必然会产生现在人们经常说的“惰政”。作者是明官府一位小吏,他清醒地看到这种思想对“唐僧要取经”(即要在社会管理上取大成就)的危害性,并撰写此文向为官者提出警告,让他们不要产生这种思想。这当然是正确的、有必要的,但以我估计,作者内心还是赞成这种理论,要不然他也不会十几年一直在官府里“混日子”,因为你再混也混不出名堂来。所以,书中孙悟空会称赞兕怪是“好妖精!好妖精!果然是一个偷丹的魔头!”“老子炼丹”,兕怪是“偷丹的魔头”,即说他是一个精通道家理论的人。如果作者心里反感这种理论,他怎么会借孙悟空的话去称赞有这种思想的人呢?大家说,是不是这个理?
  
  故事中孙悟空用金箍棒给唐僧等划了一个圈,就放心去化缘,他来到千里之外地方才遇到一化斋对象—一个老者,这老者暗指“中农”。这一点,从他打扮及他后面跟一只哈巴狗就可以看出来。另外,他家里煮得饭是干饭,又没多余,也说明他家是“中农”—比富裕人家不足,比一般人家有余。当孙悟空对老者说他是去西天取经和尚来向他化斋时,老者不信,说去西天取经的路不是这里,后得孙悟空解释,才将信将疑,却又说他家正做饭,饭未熟,让孙悟空去别处化斋,孙悟空不肯,还招来他黎杖劈头乱打,孙悟空浑然不俱,还笑道:“老官儿,凭你怎么打,只要记得杖数明白。一杖一升米,慢慢量来。”惊得老者及他一家战战兢兢,孙悟空却隐身往他家厨房,把干饭满满挜了一钵盂,回去了。这个故事写得很无趣、很无聊,我可肯定它又会被一部分专家和学者看作“废话”,但它意思其实是说,当时中农阶层的人对想“建设精神文明”的人(唐僧要去西天取经),抱着强烈怀疑态度,一方面是不相信;一方面也不会给他们一点物质支持。但是这不算什么,“去西天取经”是一件光荣又伟大壮举,不差他们这些支持不支持,我们(作者他们)该怎么做还是要怎么做呀。
  
  “唐僧师徒过金兜山”整个故事写得热闹非常,一会儿孙悟空单独与兕怪打斗,手中金箍棒被兕怪没收,让孙悟空失去斗志。一会儿孙悟空上天去查兕大王的来历,玉帝让他挑选天上人员去对付兕大王,开始孙悟空还不要,后听太白金星的劝,免强选托塔天王李靖父子,果然如他所料托塔天王李靖父子也忍何兕怪不得。一会儿孙悟空请火德星宫、水伯来对付兕大王,仍然对付不了兕怪;一会儿孙悟空又到西天雷音寺去请教如来,剧情一波三折,充满奇趣,其实作者不过是想说“对付道教徒,想以佛教和道教中的歪理是行不通”。特别是佛祖让十八罗汉带“金丹沙”来对付兕大王,结果连“金丹沙”都被兕大王收走,更是对佛教的讽刺。佛教徒想以金钱来收买这些道教徒,从而提高自己的威望,那是痴心妄想。对付这些人唯一办法,就是要找到这些人信奉理论中大道理中弱点,然后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让他们乖乖诚服。确实是这样的。老子《道德经》中虽有大量“无为”(知足常乐)理论,但其实质是“以无为求有为”,兕怪虽是个“偷丹的魔头”,显然“这颗丹”还没被他消化,成为他的功力,所以他虽有法宝(金刚硺)本事却有限,只要“太上老君”一来,他当然就乖乖变回原形了。书中太上老君对孙悟空说,兕怪如果偷了他“芭蕉扇儿”,连他也对付不了。此句意思,除我上面所说那一层意思外,是否也有“兕怪只会偷丹,不会炼丹”这个意思在呢?因为太上老君“芭蕉扇儿”是给“炼丹炉”扇风添火的。当然,我所说“太上老君”、“炼丹炉”、“仙丹”都是比喻,意思就是这些道教徒学《老子》,学得还没到家呢。
  
  此文是批判当时社会中盛行“知足常乐”的思想,并指出这种思想对社会管理的危害性,希望社会不同阶层的人不要再有这种错误的看法,大家要为建设幸福、祥和社会而努力奋斗!这应该就是此文的主旨,对现在我们来说实在太有现实意义了。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