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凭栏论世 乱弹八卦 佳作赏析 讽刺幽默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西游记》里“唐僧师徒过乌鸡国”的故事

时间:2016/6/23 作者: 木道长 热度: 72158

     


    “乌鸡国”这个国名很奇怪,“乌鸡”应该不是我们平常餐桌吃的“乌肉鸡”,而是谐音“无稽”,有“无稽之谈”和“无聊、滑稽”之意。也就是说这个国名是作者为表达他一些观点编造的,读者根本不用去理会这个国家是什么地方。那么这故事作者要表达什么呢?


    有人说故事里唐僧是位糊涂虫,被“乌鸡国”原国王利用,成了他复僻的工具,而这位国王表面上很勤政爱民,实际是暴君。所以这个故事是寓意革命成果来之不易,为官者不要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成他们复僻的工具。这种说法听起来十分有道理,但总感很别扭。说这话的人真的把“乌鸡国”当做一个国家,真的把“乌鸡国王”当做一个国王,而我认为《西游记》里描写所有国家都暗指作者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这个让作者感到“无聊、滑稽国家”应该是当时某县某地方;“无聊、滑稽国王”应该是指“某县某地方头面人物”。再说,现在大家都知道《西游记》是一部描写作者奋斗史,孙悟空就是作者本人,一个人怎么会写故事骂自己—有眼无珠,被人利用呢?这也说不通是不是?


  乌鸡国这一故事,以往大家确实都不能正确理解。大家总认为凡是书中妖怪就是坏人,而且这妖怪还把一个与民同甘共苦好国王害死了,央视版《西游记》,把那乌鸡国王歌颂一番,说他如何含冤而死;说那妖怪是如何狡猾,居然变成了第二个“唐僧”,让打他的孙悟空下不得手;唐僧、孙悟空又是何等英明,奋力剿杀了妖怪,使国王回到皇宫,重新执掌权力。这样改编,十分符合大众伦理观: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但是,我不客气地说,改编这个神话的人根本就不知道这个故事写什么,他要是知道一点点,就不会这么改编了。当然这亦怪不得此人,这个神话故事有二道弯,使这故事寓意十分晦涩、难懂。


    第一道弯就是:“乌鸡国王”和“钟南山妖道”谁才是真正好人?这道弯现在有人己拐过来了。我把他如何拐过来过程罗列如下:


   一,“乌鸡国王”他说自己如大禹一样圣明,天旱三年不下雨,寸草不生,他是如何尽了职责祈雨,如何与民众同甘共苦。这是明显的自我标榜。从历史看,统治者对于自己的作为,无论如何无道,都会说成如何英明,如何爱民。唐僧与孙悟空完全没找第二人印证他说的一面之辞,就全盘相信,是其胡涂之处。


  二,文殊菩萨说的才是真相。菩萨说,如来佛祖听说了乌鸡国王如何爱民的事,命他来验证。他就化成一个化缘的和尚,故意说些令国王不中听的话,作为测试。这一试,就出了问题。国王把他当场绑了,丢进御水河中,浸泡了三天三夜。如果不是六甲金身罗汉相救,他就被淹死了。


  菩萨的验证,有几点值得注意:一是国王听不得不同意见。只要有人说他坏话,就会将其置之死地。这表明了他那里没法制,没言论自由,而是为所欲为。他下手是特别的狠毒,残暴至极。把人绑了,丢进河中,大家可以想想是什么情形——只怕连把头伸出来透口气都是问题。差点把菩萨都淹死了。如果一般老百姓,这样丢进河中,还有活路吗?二是别处都没水,他那御水河中,却有那么多的水,是特别之处。这表明,别处有没有水,国王是不屑管的,只是他那里却少不得水。并且,他那水不是用来救世济民的,而是用来折磨人的。因此,所谓“天旱无雨”是作者托辞。他无道至极,让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无法生存,才是真实情况。


  第三,钟南山道人来到乌鸡国,解除了老百姓的痛苦,大家风调雨顺,安享清平。唯一的“坏事”,是把这个国王整死了。这表明,道人是爱老百姓的,但与国王有刻骨仇恨。因此篡了他的位,由自己来领导。这表现的,是一种大众的权力观。人民大众才不管你说得好听!谁能让自己过上舒心日子,谁就是好领导!不管用什么手段,把无道统治者赶下台,老百姓都是欢迎的。“篡位”还算好的,又没把你全家杀绝!你那儿子、老婆都没动,已是够仁慈的了!因此,文殊菩萨说,这个“妖怪”没做什么坏事,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朝政秩序井然!


  第四,“妖怪”在宫殿上,变成另一个唐僧,而真唐僧差点被孙悟空打死,是最有余味之处。其玄妙之处在于——唐僧西天取经,是为了寻找真理,解救万民。老道现在乌鸡国做的,也是解救万民。因此,要说你是“唐僧”,我也一样是“唐僧”。你打我,就是打你自己!孙悟空说,这个妖怪与师父“气体相同”,无法分辨。按道理,只要是妖怪,身上就有妖气。辨别妖气,这对具有火眼金睛的孙悟空绝对不是什么难事。现在“妖怪”和师父一样的“气体”,表明这个“妖怪”身上无妖气,根本不是妖怪。细想起来,他是菩萨派来拯救万民的,怎么会是妖怪呢?

 

    所以乌鸡国王实际就是一个暴君。他在被人篡位后,恶人先告状,说自己如何英明,却遭奸人谋害,想利用唐僧领导的队伍,特别是想利用队伍中孙悟空的实力夺回主人位置,重新统冶。


    对于他这些分析,我表示赞同,“乌鸡国王”确实是个“暴君”,“钟南山妖道”确实是个“好人”。


    上面,我特地在暴君二个字加上双引号,目的是要引起大家主意,“乌鸡国王”这个暴君只是故事里人物,在现实中他只是象“暴君”的人。那么什么人在现实中被人称作“暴君”呢??当然是“有他说,无他人说”的家长、族长了。现在我还经常听到邻居阿姨骂她们老公是“暴君”呢!在文章开头,我说过“乌鸡国”只是借代“一个让人感到无聊、滑稽的地方”;“乌鸡国王”只是借代“这个地方的头面人物”,根据文章的笔意,我们读者可推测这个“乌鸡国王”实际只是一大家族的族长,电视剧《大秧歌》里所演虎头湾两大姓族长,就是此号人。这就是这篇文章第二道弯,这道弯至今无人拐过去,所以任何对这篇文章的评论,都是肤浅,不切合实际的。


    在这个故事中,唐僧表现确实象是个十足的胡涂蛋。他听信了“乌鸡国王”一面之辞,就急忙要孙悟空去除“妖”。这孙悟空就是不想管这种闲事,可是经不住唐僧要念咒,只好师父要他干啥就干啥。倒是故事里猪八戒的表现,十分忍人寻味。当唐僧一“梦”醒来,叫唤徒弟时,猪八戒大嚷:什么“土地”“土地”,原说只做和尚,现在拿做奴才,白天挑包牵马,晚上提尿瓶务脚!他是不满师父多管闲事,认为师父现在的作为,是给别人当奴才、提尿瓶。因为那个国王与唐僧说的话,他都听到了。如果真是梦,梦中人物说的话,猪八戒是听不到的。现在他能听到,表明那人还在,并在拖师父下水,而师父居然答应了,因此他大发牢骚。当孙悟空要他一块去乌鸡国王王宫废井里把乌鸡国王尸体背出来,却怕他不肯去,就骗乌鸡国王王宫废井里有宝贝,从而让猪八戒不得不把乌鸡国王尸体背到唐僧住地“宝林寺”,因这事他记恨孙悟空,就窜掇唐僧逼孙悟空到天上去讨仙丹,从而救活死去乌鸡国王。咳!孙悟空在这里实在太过份,要人背尸不给人报酬还欺骗人家,换了谁谁都会记仇的。当唐僧一行人要到乌鸡国王殿上去换关文,孙悟空要猪八戒把担分一些给“真乌鸡国王”担,以便伪装,他立马感到高兴,觉自己背尸值—换回一个人来分担,并趁机把担重让“真乌鸡国王”担,结果后来“真乌鸡国王”又复位,担仍然让他担,他耐不住发牢骚。一个人做某件事刚尝到一点甜头,这甜头就没了,心情肯定不愉快,这很正常。当孙悟空在王殿提棒要打那“两个唐僧”时,猪八戒在一旁冷笑。这惹得孙悟空大怒,骂他幸灾乐祸是因为“以后有两个唐僧可以侍候”,他才说出分辨真假唐僧的办珐:会念咒就是真;不会念咒就是假的。孙悟空这才恍然大悟,赶紧让沙和尚、猪八戒各看住一假一真唐僧并让他俩念咒,从而使假的唐僧破了相。这孙悟空是怎么啦,连猪八戒都知道的办法,他怎么会不知道呢?回答这问题,四个字—“他变傻了”。作者写这些,除了要表现猪八戒性格外,他还要说什么呢?无他。他是说,象帮助“乌鸡国暴君复位”这种事为官者最好不要扦手,一扦手不但要花时间、花精不说,还会使自己变奴才、变傻了,而从被人利用。招大家恨,更不值是对自己和大家一点好处都没有。亲爱的朋友,象“帮助乌鸡国暴君复位”这种事,您愿意干吗?


    另外,文章开头描写唐僧独自一人去“敕建宝林寺”投宿,结果“宝林寺”和尚理都不理他一下,这惹孙悟空大怒,拎“金箍棒”气凶凶一棒把寺门两只石狮子打得粉碎,又把“金箍棒”变粗变大立在寺里天井上,“宝林寺”和尚这才变得客客气气。“宝林寺”和尚前后态度不一,这是为什么呢?猪八戒提出此疑问,唐僧还认为这是“鬼也怕恶人”呢。其实,这是唐僧的误会,人家是怕你住进来理闲事才不欢迎你,并非什么“鬼也怕恶人”。这其中奥妙就在“敕建宝林寺”中“敕建”二个字上。“敕建”表示这“宝林寺”是“乌鸡国”原国王盖的,“宝林寺”里所有和尚都是他亲手收的,这些加引号的“和尚”跟加引号“乌鸡国原国王”关系够亲密吧,他们难道会不知“乌鸡国”原国王被人害这事吗?“乌鸡国”原国王可以在宝林寺”自由出入,“宝林寺”里所有和尚眼睛岂不是都瞎了(小说里说“乌鸡国”原国王鬼魂给唐僧托梦说他被人害,那是作者的鬼话,现实中只有他被人赶下台,无事可做在他家祠堂晒日头,看见“唐僧”—当官的来,认为有机可趁,赶紧去告状,希望利用当官不了解实情,从而达到他的目的)!所以,五百多个“宝林寺和尚”—跟“乌鸡国原国王”很亲近的大多数人一开始就担心“唐僧”—当官的听一面之辞,被“乌鸡国原国王”利用,结果他们担心一点也没错,“唐僧”—当官的还是被人利用了,成“乌鸡国原国王复僻的工具”了。当然,“唐僧”们—当官的那些人不会觉自己被人利用,他们只会认为这些老百姓明明知道事情的真相,而不向他们这些做官告知,那是老百姓“鬼怕恶人”—自己心中有鬼,因些不敢举报,所以首先对这些人就要给他们利害瞧瞧(孙悟空用“金箍棒”把寺门前两只石狮子打得粉碎),然后再给他们立规矩(孙悟空把“金箍棒”立在寺内天井上),这样这些人就会变乖了。作者显然是十分反感这种做法,他认为做官的自认为自己在做好事,其实只是被人利用,对这样事广大老百姓是不欢迎的。此外,这个大故事里还有一个小故事不得不提。这个小故事是说孙悟空为了让“乌鸡国”太子相信他亲生父亲被害,现在国王是假,要他师傅唐僧“顶缸、受气、遭瘟”,自己也变成一个小人“立帝货”,结果这些措施一点作用都没有。唐僧对“乌鸡国”太子先夸他的袈裟,我曾说过那袈裟代表名誉,唐僧此举是以名义向“乌鸡国”太子担保他亲身父亲是真的,结果太子说:“你那半片衣,凭你口能舌便,夸好夸强”。意思是你的名义能值几何,不过是你自吹自鼓的。唐僧又给太子看他小人“立帝货”,结果任孙悟空变来变去,能言善语,太子还是不信。这说的是,任凭你怎么“枉作小人”,人家没凭没据也不会相信你。唐僧本又想给太子看红匣子,红匣子是孙悟空毫毛变得,里面装着白玉珪—原“乌鸡国”国王的信物,结果红匣子太子连看都不想看,只能交给孙悟空去处理。孙悟空收了毫毛,把白玉珪奉给太子,这说的是任你再装饰、包装,人家己对你所说没兴趣。对此,孙悟空当然只能亮出证据。可是,即使有证据,人家开始也只认为是你想骗人家的钱财,当然你有其他证明你是好心,人家最多半信半疑。遇到这种情况应怎么办?心别急,耐心给对方说道理,让对方去亲自验证。这个小故事,确实有很灸生活智慧在国面,值得慢慢咀嚼。


    这个故事,我认为又是根据作者在某地为吏时,替当地一豪门大族处理家族纠纷,重新确立原先这家族主人的地位的事件改编的。事后,作者检讨他在这事里的表现,觉自己在为人做嫁衣裳不说,还吃力不讨好,被乡里人骂“吃饱理闲事”,太不值了!喂,作者您千万别这么想,您理这“闲”事还是很值的,要不然这篇文章怎么会写出来,只是不知那时有没有稿费?如果有,你值,如果没有,我们读者值。


    综上分析,这故事寓意—“清官难断家务事”,象家务事之类的事,为官者最好不要扦手,否则只会被人利用,对自己和大家一点好处都没有。当官者,切切切记住!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