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回 偷天换日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是一首唐诗《乌衣巷》,是后来的大唐诗人刘禹锡所作,说的是人生无常,物是人非,百年前王公贵族的大家宅院,百年后也是一派荒凉没落,王朝的兴衰剧变无不叫人倍感沧桑!
暴毙
上回书说到了隋国公杨坚为逃脱龙潭虎穴,前往拜访老同学,他这老同学姓郑名译,字正义,名字叫“正义”,人却不咋地。郑译河南开封人氏,不但有书本的学问,而且在音乐方面很有造诣,骑马射箭样样精通,这属于那类聪明过度的人物,当时他官封内史下大夫,内史大夫相当于皇帝身边的秘书班子。郑译深得周宣帝宇文赟的欢心,有两天不见他就想念得慌,几年来没少给宇文赟出馊主意。今天郑译一见杨坚亲自上门,十分高兴,上得前来拉住杨坚的手嘻嘻一笑,“隋国公,区区小事何足挂齿,一切包在郑某的身上,三日之内我给你答复,只要是咱北周国的地盘,你要去哪里就去哪里!”这郑译就这么大把握。
说话间,郑译话锋一转,“隋国公,你我是老同学,我也无须绕弯子说话,现在长安内外街头巷尾有一种传言,说是你龙颜凤表紫气盖顶,行走坐卧龙行虎步,有九五之心王霸之才,不知是真是假?”——外界都说你能当皇上,你自个想过没有?一句话把杨坚吓得差点坐地上,连连摆手,“老同学,千万不能乱说,我已经身处水深火热之中,哪里敢有什么非分之念?”郑译一笑,“有也罢无也罢,咱们暂且不论。我的意思是说,‘苟富贵,勿相忘’,如果有一天,你隋国公天下归心飞黄腾达,我能跟着荣华富贵封妻荫子,心愿足矣!”杨坚拜访郑译没有两天,皇上那里传下圣旨,授予杨坚扬州总管之职,择日起程离京赴任。你看,天大的事,别人办不到,郑译这种人就能办到。正规渠道行不通的,他们就能另辟蹊径为你摆平,小人自然有小人的门道,这个不服不行,所以说少了哪一班人都不成世界!
接到圣旨,杨坚开始准备行程,少不得拜托妻子看管家门,然后嘱咐几个儿子好好读书。当时正是夏天的时候,农历五月酷暑难当,这杨坚本来心绪不佳,离开京城又不知何时才能平安回来,仲夏之夜难于入眠,所以夫妻对坐商谈家务。就在夜半时分,府门外有人“砰砰”砸门,这是谁啊,独孤伽罗吩咐家人开门观瞧。一开大门,有宫廷侍卫急冲冲闯进府来,“隋国公何在,当今圣上有旨,隋国公即刻入宫见驾!”
杨坚就怕来这一手,一提起他这好女婿,他头都痛。你说这半夜三更的,动不动就把你弄进宫去,命悬一线生死未卜。明天眼看就要远走高飞,今夜里这又成了俎上之肉。不去行吗,那是抗旨不遵,杨坚稳定心神调整思绪,此去也只有随机应变见机行事,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抬手招呼独孤伽罗,你给我找件最好的衣服,我这里先预备着点吧,把人都给吓毛了。
宫廷侍卫前面带路,杨坚来在皇宫禁院。 宫帏之中,杨坚没有见到周宣帝宇文赟,见到的是谁呢?刘昉和郑译,这俩家伙早在宫中等候多时。刘昉稍微矮胖,油头滑脑;郑译呢细长高挑,尖嘴缩腮,灯光之下,二人神色严肃一本正经。杨坚上前施礼,“二位兄台,不知皇上深夜宣我入宫,所为何事?”刘昉侧首看了看郑译,鼻子轻轻哼了一声,“隋国公,我有一事问你,你说我们哥俩对你如何?”杨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话从何说起啊,“二位对我杨坚天高地厚之恩,我没齿难忘铭记在心!”郑译听后这才点头,“隋国公向来是个明白人,刘兄台你可以和盘相告了。”杨坚这个急啊,“有什么事请二位当面直讲,当今皇上究竟要对我杨坚如何?”刘昉一撇嘴,“皇上,有皇上在还用得上我哥俩在这儿恭候您吗?实话对你言吧,当今皇上已经崩驾殡天了!”根据《五经》之一《礼记》的说法,皇上没了叫做“崩”,王侯没了叫做“薨”大夫没了叫做“卒”,士人没了叫做“卒”,普通百姓没了,只能叫做“死”。
这是怎么回事呢?就在前天夜里,周宣帝宇文赟饮酒作乐直到深夜,感觉天气严热浑身不自在,闹着要起驾长安城外的离宫别院天兴宫,我得出去避暑去。说走就得走,谁也不敢拦着,这就叫天作孽有可违,人作孽不可活。第二天宇文赟突然间嘴歪眼斜四肢不支,光张大了嘴喘粗气就是说不出话来,不到一天功夫一命呜呼!撇下年轻的皇后、年幼的孩子和大好的江山,他独自一人到西方报道去了。自从他十九岁登基二十二岁崩驾,满打满算当了三年皇上,在三年之中他把三十年的荣华富贵提前享尽,所以说做人不可过于的为所欲为放纵奢侈,善恶有报因果有应,就算你是皇帝老子,老天也要照样提前收你不误!
周宣帝临死之前,刘昉一直就在皇帝身边,周宣帝暴毙身亡,什么遗诏也没有留下,连托孤后事的话都没有讲出来。事情到这个地步,作为御正大臣的刘昉就掌握了国家的命运走向,御正大臣本身就有替皇上草拟诏旨的大权。因为涉及到刘昉个人的利害关系,在关键时刻,他为保全个人荣华富贵已经置国家于不顾,展露出他狡猾奸诈的本性。刘昉马上找到同党郑译,两人臭味相投一拍即合,迅速制定出一套偷天换日的方案来,这叫什么,“矫诏”,就是假传圣旨。
周宣帝一死,接下来应该就是他八岁的儿子宇文阐(chǎn)登基坐殿,这个毫无疑问。但他是个孩子啊,懂什么,能处理国家大事吗,这时候就需要选择出来辅政大臣,辅佐小皇帝行使国家最高权利。一个国家,在先主已死新主未立之际,是政治最为敏感的时期,掺杂着各方势力和各种因素,角逐竞争扑朔迷离。历史就恰恰给了刘昉、郑译这种钻营的空子,也给了杨坚走上政治舞台的良好机遇。
矫诏
再说杨坚听闻昏君周宣帝崩驾的消息,又惊又喜,惊的是事情太过于突然猝不及防,一点思想准备都没有;喜的是不但能够摆脱这种朝不保夕的政治阴影,而且目前就有这种辅政掌权的天赐良机。一开始杨坚还是比较沉稳持重地,摆手摇头,“此事事关重大,按规制常理,我们当召集文武百官和周室宗亲共商大计。”郑译的小眼睛闪烁着贼光,紧紧盯住杨坚,“天时有变,幼主登基,自古以来天降大任于三种人,外戚、宗亲、宦官,由这三种人顾命辅政。宦官这里别论,周室宗亲早叫皇上外放边关,如今之计,正是你隋国公以国丈的身份挺身而出来主持大局,你还犹疑什么?”刘昉站起身来,把肚囊一腆,“当断不断,反受其患,隋国公如果想成大事,就请当即立断;倘若真的不想,那我刘昉自己来。”——你干不干,你不干我干!吉凶祸福命运前程,悬于一线,杨坚一看,罢了,事到如今也只有富贵险中求!不过杨坚还是非常谨慎,回过头来追问郑译,“现在后宫的情况如何?”郑译长舒一口气,“隋国公放心,后宫尽在正宫杨娘娘掌控之下。”——你的女儿是正宫,八岁的宇文阐在你女儿杨丽华怀里抱着呢,你还怕什么?
在周宣帝宇文赟这个倒霉蛋驾崩后的十余天内,杨坚与刘、郑二人秘不发丧暗中谋划,等到军权大权在握确保无恙之后,这才由杨坚以顾命大臣的身份出面诏告天下,晓谕皇帝殡天的死讯,然后扶佐幼主宇文阐登上宝座。宇文阐,在历史称为周静帝,书中代言,宇文阐并非正宫娘娘杨丽华亲生所养,他是朱皇后所生,先主周宣帝不是一下子封了五个皇后吗,宇文阐是第二个皇后朱皇后所生。按照宫中的制度,其他嫔妃的生养也都是正宫娘娘的孩子,杨坚理所当然是外戚的身份。
隋国公杨坚辅政上台,立即做了三件事,安抚民心、交结人心、收取军心,这也叫“三心”合一。昏君周宣帝在位时建造的楼台殿阁该停的停该拆的拆,周宣帝闲着没事制定的严刑峻法一概废止。三年来遭到排挤杀害的官员,该平反的平反该抚恤的抚恤,罢黜那些溜须拍马无能之徒,大力提拔国家栋梁。镇守京城内外边关重镇的将领官兵,该提的提该升的升,给予优厚的待遇。你看,在杨坚执政为相的过程中,北周国呈现出焕然生机,一片百废待举政通人和的景象。没用多久,京城内外朝野上下对杨坚竞相传诵有口皆碑,人心所向威望日隆。政治天平一天天向杨坚这边倾斜,这就为他日后改朝换代打下基础。
等到局势平稳过度,军权大权牢牢在握,杨坚也该为自己的志向愿望做打算了,什么打算?宏图霸业,江山社稷。并非是外界虚言,杨坚确有谋朝篡位之心。杨坚心中的梦想不是区区一个宰相的职位,替别人打工经营;他心中的梦想是领导整个天下的宏伟蓝图,自己创业当老板。一个人在实际环境中有这样的想法并不为怪,因为“时势造英雄”。当然了,一方面是雄心壮志,另一方面那是巨大的压力,谋朝篡位弄不好是要祸灭九族的。有道是“夫妻相合好,琴瑟与笙簧”,独孤伽罗在这其中起不可替代的作用,他利用自己国公夫人的身份,穿梭在各个王侯将相的府第之间,和这些王妃命妇频繁往来,传递友好感情,争取最大的政治支持。史书上记载了这么几句话,“骑兽之势,必不得下,勉之!”这是独孤伽罗劝说自己的丈夫,——大局已定,天意如此,你现在骑虎难下,不如放手去干!有这样的家庭后盾,杨坚毫无后顾之忧,得以一心一意专注政务。所以说,人生最大的选择不是走哪条仕途、干什么行业,而是在年青时有一位好的妻子陪伴终生,她可以让你穷困三代,也可以让你兴盛三代!
接下来杨坚一连串的大手笔,首先要对付的是北周的皇室宗亲,能忽悠的尽力忽悠,像宇文赞。宇文赞是谁?昏君周宣帝的弟弟,小皇帝的宇文阐的叔叔,贪酒好色花花公子。对付这类人,杨坚给予金钱美女满足私欲,只要你不过问国家大事就行。不能忽悠的设法干掉,像雍州牧宇文贤,性情刚烈难于屈服。杨坚收买宇文贤的部下,诬陷他聚众谋反图谋不轨,交到廷尉审讯定成铁案。雍州牧宇文贤成为杨坚政变路上第一个掉脑袋的,所以说自古以来少有不流血的政变。
上文书咱们说过,先主周宣帝嫌自己的几个叔叔支眼碍事,把五王全给打发出去镇守边关,没有圣旨不得还朝。当时朝廷正好有一件外交大事发生,就是在北方草原的突厥国,突厥可汗派人前来求亲。中外和亲是中原各国和草原民族之间形成的一种和平相处的外交政策,目的是化干戈为玉帛友好交往。北周朝廷这次外嫁的公主是谁呢?就是五王之一赵王宇文招的女儿千金公主。女儿出嫁当父亲和叔父的怎么能不回来观礼呢,所以五王奉旨入京。一到京都,杨坚马上下令软禁,表面上说得挺好,你老几位就在京城养老吧,外地太辛苦了,不用回去了,实际上严加看管削其兵权。这里顺便交代一下,赵王宇文招的这个女儿千金公主可不是一般的女人,巾帼不让须眉极具男子魄力,日后就因为她一人的挑拨,中原和突厥两国兵戎相见长达十数年之久!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在短短一年时间内,杨坚几番大动作把天下大事安置的妥妥当当。这时候就有两个人出现在杨坚的黑名单上,谁呢?刘昉、郑译。此二人在杨坚上台的过程中立下拥戴之功,功不可没加官进爵。刘昉和郑译在国家发生变故时节,拥戴杨坚,目的无非是一己私利捞取政治资本。当时杨坚的职务叫大冢(zhǒng)宰,百官之首第一军政领导人;刘昉的职务叫小冢宰,第二把手;郑译叫大司马,掌管着军事权利。我们曾经说过,刘、郑二人是靠拍马屁打溜须得到昏君宇文赟的重用,这类人擅长于背后兴风作浪阴谋诡计,一旦到了经天纬地的大舞台上,那是拿不上台面的。刘昉贪权,事事干预处处掣肘,无权不揽;郑译贪财,自私自利雁过拔毛,无钱不贪。杨坚心中就是老大不快,只不过碍于二人功劳太大,一时不好声张。
这个并不是杨坚没有良心不念旧情,改朝换代建国大计需要的是栋梁之才贤能之士,决不是刘昉、郑译这类人物。在百忙之中,杨坚抽身拜访了一位得道之士隐居的高人。此人姓李,名德林,字公辅,博陵安平人,就是今天的河北衡水安平县,安平自从汉高祖时期就开始置县,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因为“官民安居乐业且地势平坦”而得名,现在这里是中国有名的“丝网业之乡”。李德林学富五车无所不通,很小的时候就有神童之称,十五六岁已经涉猎古今经典,名满北齐国,据说他是上辈子的圣贤转世,这辈子一生下来就什么都知道。
一代英主宇文邕分兵六路兵伐北齐国,把他专门给请回了长安城,予以重用,宇文邕当时有这么句话,说“我这次平定北齐国,最大的好处就是在于得到先生您!”等到周宣帝这个混蛋上台之后,就把李德林弃置不用,撂在了一边,这一撂就是许多年。现在杨坚亲自出面请他出山扶佐霸业,把李德林感动得无可无不可,不遗余力以死相报,这就叫知遇之恩,对这类想做大事的人来说,你给他工作的机会,比给他什么都管用。李德林李公辅比杨坚大十多岁,已经年过半百,这一次重抖精神出山效力,有了李德林,等于说杨坚有了一个智囊,言听计从。德林出山第一功,就把杨坚推上了大丞相的位置。
拜相
大丞相的位置可不是一般人能坐的,也不是一般人敢坐的。那么大丞相和大冢宰、大前疑这些官职有什么不同呢?简单来说大丞相能够开府,开府就是有自己的府署,可以在自己的府邸办公,可以私招幕僚升迁官职。自从想当年三国时期的曹操曹孟德出任大丞相开府议政以来,三百多年来还没有几个人这样做,因为做了大丞相位极人臣,再往上就只能当皇上了。不过后来,朝廷出于恩典,曾经给一些大将功臣加荣誉称号,叫“开府仪同三司”,实际上没有特别实权,说到这里大家大概明白点了,官职再高也只能到朝堂办公,大丞相就不一样,相关的官员还要到丞相府上班做事,听候差遣。
第二天,杨坚瞒过刘昉,私矫诏旨,出任大丞相一职,擅改太子的正阳宫为大丞相府,这一招算是跟刘昉学的。文武百官无不愕然,杨坚要做什么已经昭然若揭,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有的官员就不愿意配合,撒丫子要开溜。哪里走?有禁军侍卫“呼拉拉”一拥而上,弓上弦刀出鞘团团围住。侍卫头子姓卢名贲,金盔铁甲立目横眉,这是杨坚的铁杆亲信,手按刀柄当朝一站,“今日在此尔等听真,欲求荣华富贵就要跟随丞相前往。”——你们不是都来求荣华富贵的嘛,想得到就跟着丞相一块走!于是禁军侍卫簇拥着丞相杨坚,押解着百官前往正阳宫。从此太子的正阳宫更名丞相府,杨坚正式在丞相府开府理政,离着取而代之当皇上只差一步之遥。包括刘昉、郑译从即日起也需要到丞相府上班报道听候差遣,原来他俩给朝廷打工,现在变成了给丞相杨坚打工,你说他俩窝不窝囊?这就是博陵名士李德林出山第一计“铁树开花”。
谁也别怪,只怪昏君周宣帝自己,昏庸放纵人心离散,给杨坚造成了机会,得以用外戚的身份专权。那么说北周国的满朝文武就没有一个忠良吗,没有一个敢站出来说话的吗?当然有,中国历代都有佞臣,但从来也不缺乏忠臣,有一个叫颜之仪的官员 ,就对故主旧朝忠心耿耿,当庭斥责杨坚等人,“先帝殡天,新主年幼,辅政大臣的重任应该由皇室宗亲来担当。你们各位都是世受皇恩的人,应当首先考虑尽忠报国才是,怎么能把大权送给一个外人呢?我颜某纵然一死,也不敢欺人耳目!”杨坚勃然大怒,你一个小小的读书人吃了什么熊心豹胆胆敢招惹于我,就有心把他做掉。忽然之间杨坚又想起自己初登相位,正是收揽人心的时候,于是强压怒火网开一面,把颜之仪外放到西部边陲。颜之仪是山东临沂人氏,世代为官诗书传家,他个人正直无私享有威名,史书上对他的评价相当之高,怎奈他区区一介书生,难有回天之力。在这里我们不妨多交代两句,到后来杨坚称帝建立大隋王朝,爱惜颜之仪的忠正清廉,把他重新又找回来拜为太守。隋文帝杨坚曾经当朝表扬颜之仪,“见危授命,临大节而不可夺,古人所难,何以加卿。”
——国家危难你敢于牺牲性命,关键时分你能够威武不屈,就是古人都难以做到,我真不知如何赞赏你!而后还给予他优厚的奖励。这就叫忠臣孝子人人敬,只要你做一个好人,就是对手也对你钦佩有加。
话说这一日,杨坚端坐丞相府衙,与大智囊李德林正在策划篡位一事。忽然有中军官慌里慌张上堂禀告,“启禀丞相大事不好,有探马急报,相州总管蜀国公尉迟迥(jiǒng)带兵造反,州城府县纷纷相应!”杨坚闻听此言,犹如天打惊雷,直吓得汗流浃背。尉迟迥造反是怎么回事?这尉迟迥是鲜卑族人,一代枭雄宇文泰的亲外甥,一代英主宇文邕的姑表兄弟,征战疆场数十年,五大汗马的功劳。昏君周宣帝在世的时候曾经一口气封了五个皇后,杨坚的女儿杨丽华是正宫,尉迟迥的孙女人家也是皇后,你杨坚在京城为相,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老尉迟统兵在外早有不满。
杨坚上台伊始,对镇守各地的将官也进行过怀柔,能拉拢的拉拢能收服的收服,实在不听从命令的,削夺兵权加以管制,这当中就包括相州总管蜀国公尉迟迥。这里所说的相州是以前北齐国的国都,也叫邺城,就是今天的河北邯郸临彰县,中原腹地六朝古都,是河北有名的文化旅游胜地,三国时期遗留的铜雀台遗址就在这里。想当年英主周武帝一扫中原,把邺城给拿下来,这里就归了北周国了,更名为相州。相州总管尉迟迥久经沙场声名在外,手握重兵数十万,关东地面一半的地盘都属于他的管辖。特别是这老家伙训练出一批特种兵,这些军兵都是挑了又挑选了又选,头戴绿头巾身披锦绣袄,一手盾牌一手砍刀,号称黄龙兵,尉迟迥给他们额外优厚的待遇,这些黄龙兵也敢替他厮杀玩命。
杨坚在长安城当大丞相的同时,老尉迟在相州公开挑起大旗反对杨坚,提出的口号是“清君侧,诛杨坚”,发布檄文晓谕四海,要天下共同起兵相约杀贼。湖北郧(yún)州总管司马消难,四川益州总管王谦首先响应,三方盟约彼此呼应。一时间天下群情激愤,州城府县呐喊助威,大有席卷天下不杀杨坚誓不罢休之势!
军情紧急刻不容缓,杨坚在丞相府召开紧急军事会议,调兵遣将分进合击,派七十多岁的老将韦孝宽为行军总管兵马大元帅,统率宇文忻、宇文述、梁士彦、崔弘度、元谐、李询、杨素七大将领,一共八路大军东出潼关,镇压叛乱。当时的季节正值伏天,天气炎热地赛蒸笼,大雨倾盆河水暴涨,各部人马行军迟缓,出兵多日不见进展。另一方面,但闻三州兵变天下骚动,软禁在京城里的周室五王也蠢蠢欲动,这就想里应外合,你说杨坚能不急吗,多年苦心经营的心血眼看着就要功亏一篑!
有道是“屋漏便逢连阴雨,行船又遇打头风”,正在杨坚心急火燎的时候,又接到前线密报,密报之上写得明白,前线八大将领其中的三位私下接受老贼尉迟迥的贿赂,和叛军互通消息,大有军前哗变的可能。不看此信便罢,一看此信,只气得杨坚头晕目眩毒火攻心,一口鲜血喷洒在地!欲知后事如何,咱们下回接着说。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