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凭栏论世 乱弹八卦 佳作赏析 讽刺幽默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唐僧出世及取经缘由的故事”寓意什么?

时间:2015/10/28 作者: 木道长 热度: 91776



    《西游记》里面几乎所有故事都是虚幻的、夸张的,唯有“唐僧出世的故事”写得一本正经,故事里除了说唐僧是金蝉子转世这段文字,让人觉作者有迷信思想外,跟我国社会里戏台上唱得“公子落难故事”戏文差不多,也跟现代凄美爱情故事相似。那么我们读者该如何理解小说里这处“异”笔呢?


    首先,我们读者要认识到书中“唐僧出世及取经缘由的故事”是作者编造的。这个故事里除了玄藏(唐僧)这和尚名称及他去印度取经的事在历史上是真的外,其他都是假的,连时间都是假的。历史上唐玄藏去西天取经是贞观三年,而不是书中所写贞观十三年。


    其次,我们读者要认识到“唐僧出世及取经缘由的故事”是个寓言故事。有人说这个言情故事怎么会变成寓言故事,你这不是睁着眼睛说瞎话呢?表面上“唐僧出世及取经缘由的故事”不象寓言故事,可它就是寓言故事,大家还别不信。在古代,有些东西不能明说,作者往往编寓故事来暗示,这个故事也是如此。什么,你不信?好,那你就听我慢慢道来。


    “唐僧出世及取经缘由的故事”起于第八回《陈光蕊赴任逢灾;江流僧复仇报本》至于第十二回中,疑点多多,逻辑混乱,可不太好读噢。有人开玩笑说此篇正是作者立意高远之处,读懂了,方能明白小说写什么,读不懂,《西游记》就只能是儿童故事。说实在,我十分赞成这观点。但我对他戏作《西游记》之做法,却不敢苟同。不客气地说,他本来是要找《西游记》逻辑混乱之毛病,结果自己所写文章也是逻辑颠三倒四,牵强附会。这样文章博读者一笑尚可,但说能让我们了解之真谛,几乎没什么作用。那么,“唐僧出世及取经缘由的故事”寓意什么呢?


    书中“唐僧出世的故事”是这样:


    唐朝有个书生陈光蕊(唐僧的父亲)中了状元,跨马游街,遇丞相殷开山之女殷温娇(唐僧的母亲),别号满堂娇,打绣球招亲,恰打着光蕊的乌纱帽。当晚就拜了堂,入了房。第二天一大早就携美妻赴任去了。俗话说:“乐极生悲”,陈光蕊携美妻赴任途中,梢公刘洪、李彪见殷温娇貌如天仙,起了杀心,杀了陈光蕊和书僮,尸体抛入江中,刘洪霸占“满堂娇”,冒名顶替到江州上任去。殷温娇因腹中有胎,为了保住陈光蕊的骨肉,不得不从逆贼刘洪。三个月后殷温娇产下一男婴,刘洪又要杀男婴,殷温娇不得己写下血书,血书放进男婴怀里,然后将男婴绑在一块木板上,放入江中。男婴被丢到江里,也算是命大,被金山寺一个叫做法明的和尚看到了,慌忙救起,见了怀中血书,方知来历。取个乳名,叫做江流,托人抚养。血书紧紧收藏。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不觉江流儿年长一十八岁。长老就叫他削发修行,取法名为玄奘,摩顶受戒,坚心修道,并告知其身世。玄奘听完师傅介绍完他的身世,发誓要报仇。老和尚乘机教江流僧(玄藏)如何见母,如何复仇。玄奘依计而行,先到江州与母亲相见,后去京城外公家报信,丞相殷开山发兵五万到江州捉了刘洪,拿到江边, 活生生的剜取了刘洪的心肝!


    家仇终于得报。后龙王送陈光蕊还魂复活,一家人团圆。美中不足的是,这时殷温娇却因“一女配二夫”原因自尽而亡,玄藏也没还俗。 


    这个故事疑点多多,逻辑不通,首先被质疑“陈光蕊(唐僧的父亲)考上状元,遇小姐殷温娇(唐僧的母亲)抛打绣球招亲,得以与丞相之女成亲”这件事,就连作《证道书》的残梦道人澹漪子老前辈都羡慕的不得了,在此处夹批曰:“真快活!状元易中,此景难逢。”大家都知道古代读书人要中个状元,三年才有一次,一次中只有一个,己是相当不易,在这里变成“状元易中”,当然是为了突出“陈光蕊遇小姐殷温娇抛打绣球招亲,得以与丞相之女成亲”这件事子虚乌有,天下没这么好的事。但也说明陈光蕊运气实在好的不得了,天下读书人就他一人有此运气。任何写作都离不开现实,特别象吴老师这样文学大家,他不会无凭无据乱说的。那么历史上有没有一个读书人他的运气是天下读书人所没有的?有。这个读书人叫王莽,他的运气好得不得了,西汉刘家天下都被他得到,还做了十四年的皇帝。不幸的是,后来他皇帝宝座又被刘家子孙刘秀夺回,人也被杀,而且在历史上身败名裂,臭得了不得。直到如今,我用鼻子嗅一下历史书里这处史料,还有点臭味儿呢。分析至此,我们读者该明白这个故事说什么吧。


    是的。故事里唐僧父亲陈光蕊就是历史上的王莽。“光蕊”意“光明磊落”之意,作者认为王莽夺取西汉政权,不是篡位而是光明磊落之举。唐僧母亲殷温娇(因运骄),别名很奇怪,倒有点象名妓的号,叫满堂娇(满堂骄)。陈光蕊娶满堂娇这事,应该指王莽这位读书人得到西汉江山,太有运气了,得了“满堂彩”。书中描写陈光蕊中了状元,娶丞相殷开山之女殷温娇,做了江州之主。不过是说陈光蕊考上状元—王莽名声大;娶殷温娇为妻—运气好;做了江洲之主—江山之主(皇帝)。历史上名声大、名声好的大儒家不少(状元易中),但象王莽这样大儒者得到汉政权在历史上独一份(此景难逢)。


    陈光蕊携美妻赴任途中,梢公刘洪见殷温娇貌如天仙,起了杀心,杀了陈光蕊和书僮,尸体抛入江中,霸占“满堂娇”,冒名顶替到江州上任去。梢公刘洪、李彪的名字很有意思。刘洪里“洪”谐音“皇”,那不就是刘秀吗。他是东汉开国皇帝,王莽的新朝就是被他所灭;李彪指的是唐高祖李渊。李渊字彪。刘洪(刘秀皇帝)见王莽运气这么好,心生妒忌,就杀死王莽,自己坐了江山。刘洪在江州做十八年(东汉政权约一百八十多年),后被汉丞相曹操夺取政权,建立魏政权。


    十八年后,陈光蕊儿子江流僧为父报仇。龙王送陈光蕊还魂复活,但殷温娇却自尽而亡,江流僧也没还俗,继续当他的和尚去。这故事情节不过是说东汉灭亡之后,王莾沉冤得雪,恢复名誉,但从此读书人再没了这天大运气,王莽之后历代大儒者再也没一人再做皇帝了。


    我的结论是:小说里陈光蕊就是王莾;唐僧就是王莾之后的历代迂腐儒生。小说里说唐僧是佛祖弟子智明长老,是金蝉子转世,修了十世。古代一世是六十年,十世就是六百年。历史上王莽改制到唐太宗贞观年间,这段时间也是六百年多一点,难道是巧合吗?“金蝉子”这个名字表示唐僧这人十分唠叨,因为蝉的叫声让人烦,意王莾之后的历代迂腐儒者只会说教,让人很讨厌。“明智”意王莾之后的历代大儒们已经知道要想在历史上留下好名声,皇帝宝座是坐不得,碰不得的,人“明智”了。“一点元阳未泄”表面意思是说唐僧十世为人都没结婚,实际应该是说王莾之后的历代大儒们虽然喜欢给人当奴才,但仍有些阳刚之气,有点傲骨,并不是什么人的奴才都想当。


    这个故事最让我不解的是江流僧报仇之后不还俗,难道做和尚比做少爷公子好吗?我不是和尚,不敢妄下结论。不过看一下现在少林寺释大和尚的表现,我想这事应该是真,听说我们这位释大和尚娶老婆、养情妇、生儿子,还有大把香火钱花也花不完,最妙的竟然是大家还把他当作得道高僧。江流僧是否有这些好处,我不知道。我能知道的是,江流僧后来还跟皇帝拜把子,被封为御弟,看来作和尚的好处还真多。不过,从书中铁扇公主罗刹女对孙行者态度可以看出,当时出家做和尚虽然名声比较好,但绝对没有家长愿意自己的子女出家为僧。罗刹女是孙行者结义弟兄牛魔王之妻,却是红孩儿之母。红孩儿被孙行者请观音降伏后,留下了宿怨。唐僧师徒过火焰山时,孙行者向罗刹女借芭蕉扇,罗刹女不但不借,还对孙行者大打出手。所以十八岁江流僧不还俗,根本没一定现实依据。正因为此,唐僧报仇之后不返俗,最说不通。说不通,就说明唐僧迂腐,迂腐得只认为自己是读书人就应该“忠君爱国”。其实,大可不必。谁作皇帝,老天也没有要择人的,你看唐太宗李世明,人家杀兄铩弟,逼父退位,简直该下十八层地狱,可人家是历史上的“明君”哩。还有西汉高祖皇帝刘邦、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人家可是出身草莽。梢公刘洪中“刘”还可指“刘邦”,“洪”有点“洪武”之意,朱元璋在历史上就叫“洪武帝”。这两人都出生草莽,可是人家都是开国皇帝,如果按“正统论”来说,做皇帝那里能轮到他们的头上呢!假如作者之意真是此,他当然不敢明说,否则他的脑袋就将不保,为了写一本小说,脑袋被官府砍了,谁这么傻呢?


    所以,作者如果要把他这些意思通过故事表达出来,这故事只能是寓言故事。


    从“唐僧出世的故事”,我们读者可以看出作者对封建社会一贯鼓吹“正统论”是嗤之以鼻,且对“皇权神授”和“三纲五常”论调是极尽讽刺之能事。在书中,作者讽刺后世的腐儒一味讲“忠君爱国”,是被统治者利用,其实所谓“皇权神授”、“正统论”都是欺骗,真正情况应该是“皇帝轮流坐,今日到我家”,谁都机会作皇帝,关健是要看运气。从这个故事,我们确实可以看出作者思想中有叛逆的成份,但因此说他反封建,是乎又确有点言过其实,作者思想好像没这么先进。正因为此,大家才会对《西游记》的主旨得出五花八门的结论。其实没这么复杂,作者在书中塑造孙悟空这位叛逆的英雄,主要是体现自己对传统势力的反抗,对理想光明的追求,仅此而已而已。


    “唐僧取经缘由的故事”说得是:唐太宗为了给自己消灾,举办一场“水陆法会”,需要选举一名有大德行的高僧来作坛主主持人。榜行天下不到一月,各路高僧云集京师,众人从中选举出了陈玄奘法师。这不就暗喻唐太宗创办“科举”制度,从天下读书人中选拔英才,象“唐僧”这样“学而优”读书人脱颖而出吗?


    唐太宗选中唐僧为法会主持人,还送给他锦阑异宝袈裟一件,九环锡杖一条。待玄奘穿了袈裟,持了宝杖,太宗又赐他两队仪从,着多官送出朝门,教他上大街行道,往寺里去,就如中状元夸官的一般。这位玄奘再拜谢恩,在那大街上,烈烈轰轰,摇摇摆摆。你看那长安城里,行商坐贾、公子王孙、墨客文人、大男小女,无不争看夸奖。俱道:“好个法师,真是个活罗汉下降,活菩萨临凡!”玄奘直至寺里,僧人下榻来迎。一见他披此袈裟,执此锡杖,都道是地藏王来了,各各归依,侍于左右。玄奘上殿,炷香礼佛,又对众感述圣恩不已。上面这些描写不就是读书人考中进士后“壮元夸游”的情景吗?其中“锦阑异宝袈裟”代表名誉;“九环锡杖”代表地位。


    第二天,玄奘主持完法会,来大唐挑选取经人观音菩萨显出真身,对太宗皇帝说:“你办的这个水陆法会跟本就不行! 你请的法师只会讲小乘教法,不起作用的。我有大乘佛法三藏才是真经,可以度亡脱苦,寿身无坏。”太宗正色喜问道:“你那大乘佛法,在于何处?”菩萨道:“在大西天天竺国大雷音寺我佛如来处,能解百冤之结,能消无妄之灾。”太宗马上叫法会暂停,待差人取得大乘经来,再重做法事。当时在寺中问曰:“谁肯领朕旨意,上西天拜佛求经?”玄奘是吃了人家的嘴软, 拿了人家的手软,推也推不掉的,躲也躲不脱了,只得上前施礼道:“贫僧不才,愿效犬马之劳,与陛下求取真经,祈保我王江山永固。”就这样唐僧踏上往西天取经的道路。


    这故事寓意考中“科举”读书人,在封建帝王的笼络下,抱着“士为知己者死”的决心,到各地去任职,拼命为封建朝廷效劳。


    大家如果剥开“唐僧出世及取经缘由的故事”宗教外衣,就会发现这故事不过是力图表现作者对封建社会“科举”制度深刻的认识,及对读书人在“科举”制度影响下,后世为什么会出现“一心要去取真经,却只会念经身上毫无一点本领的唐僧(理学者或“醇儒)的原因的看法。说句实在话,我至今还没见过有人在此问题有如此独到、精辟的见解,让人不得不服。


    看来,作者把“唐僧出世及取经缘由的故事”写得煞有介事,其目的是讽刺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弊端,这是一种“寓谐于庄”的写法,就象一位说相声的朋友在舞台上一本正经讲了一个让人捧腹大笑的故事,更让人忍俊不禁、回味无穷。在这部尽是戏笔、幻笔小说里,作者把“唐僧出世及取经缘由的故事”写的一本正经,大概他也想达到这个目的吧!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