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里尽是幻笔,什么天宫、地狱;什么神仙菩萨、妖魔鬼怪等一些虚幻东西,但大家一看,隐隐约约知道那说得是啥,可是对书中“孙悟空学艺的故事”就有“丈二和尚摸不着脑袋”了,也不知作者想表达什么意思。因为这个故事太神秘了,你看孙悟空师傅须菩提祖师神龙不见尾,他会是谁呢?是道教里神仙还是佛教里佛祖?如果不是,他怎么有那么大的本领,会教出孙悟空这么厉害的徒弟?为什么他明知孙悟空会闯祸,还要教他本领吗?为什么孙悟空临别时,他师傅交待不许说出他名号?这一连串问题实在不易回答,实在“幻”得无边了。其实,大家不用乱猜,这个故事只不过是说作者本人一段求学经历而己。什么,你不信?那好吧,让我为你慢慢道来。
我们要想知道“孙悟空学艺故事”说的是啥, 自然得从孙悟空这人身世说起,在小说第一回是这样介绍这位孙猴子出生的,文章写道:
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围圆。三丈六尺五寸高,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二丈四尺围圆,按政历二十四气。上有九窍八孔。按九宫八卦。四面更无树木遮阴,左右倒有芝兰相衬。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通灵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进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五官俱备,四肢皆全。便就学爬学走。拜了四方。目运两道金光,射冲斗府。此石猴就是后来的孙悟空。
作者把孙悟空出生写得如此奇幻,他要说什么?我想作者大概要说孙悟空乃自然之子,天性崇尚自然、喜欢无拘无束的生活之外,是乎在暗示孙悟空叛逆的根源,因为他是天生石长、无父无母。这好象是作者对自己性格和行为形成原因总体评价。
《西游记》第一回故事里接着描写石猴“敢为天下先”,勇敢跳进水帘洞,为众猴寻得一个洞天福地。文章写道:
石猿端坐上面道:“列位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我如今进来又出去,出去又进来,寻了这一个洞天与列位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为王?”众猴听说,即拱伏无违,—个个序齿排班,朝上礼拜。都称“千岁大王”。自此。石猿高登王位。将“石”字儿隐了,遂称美猴王。……美猴王领了一群猿猴、猴、马猴等,分派了君臣佐使,朝游花果山,暮宿水帘洞,合契同情,不入飞鸟之丛,不从走兽之类,独自为王,不胜欢乐。是以:春采百花为饮食,夏寻诸果作生涯。秋收芋栗延时节,冬觅黄精度岁华。
这是一种天真的快乐,童真的欢欣,无邪,任情,自由自在,享受着混沌的少年青春之美丽。作者在这里实是对自己在少年时期生活的怀念,在一群少年中他应该是“孩子王”,是“害人精”,胆子忒大,干了不少调皮捣蛋的事。后来在取经途中孙悟空对观音菩萨作了检讨,说他在花果山为美猴王时“吃人无数”。“吃人”是“害人”夸张说法,应该是指作者在少年时做过无数调皮捣蛋的“坏事”。
美猴王享乐天真,何期三五百载。一日,与群猴喜宴之间,忽然忧恼,堕下泪来。他想到“今日虽不归人王法律,不惧禽兽威严,将来年老血衰,暗中有阎王老子管着,一旦身亡,可不枉生世界之中,不得久注天人之内?”有一老猴见此,就指点美猴王去寻师学艺求长生不老之术。美猴王欣然接受,于是踏上寻师学艺之路。
这其实是一种人的“成长的烦恼”,从童年逐渐脱离、青春必然失落的人生之无奈的象征。从少年到青年这段时期,现代称之为“青春期”,这一时期的人经常会无缘无故寻愁觅恨,实质是对“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一人生之终极意义问题的执着,都为人生命的有限性感到困惑,是一种形而上的悲剧感,企图寻找一条解决的途径。这是作者在“青春期”时的烦恼及如果思考人生的出路和目标的表现。
文章接着又写道:孙悟空到处访神仙,寻来寻去最后寻至西牛贺洲, 一个砍柴的樵夫告诉他:“此山叫做灵台方寸山,山中有座斜月三星洞,那洞中有一个神仙,称名须菩提祖师。那祖师出去的徒弟,也不计其数,见今还有三四十人从他修行。”美猴王到了之后, 见立有一石碑,约三丈余高,八尺余阔,上有十个大字“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少顷,走出一个仙童,猴王道:“仙童,我是个访道学仙之弟子。”仙童道:你是个访道的么?师父教我出来开门,说外面有个修行的来了。于是孙悟空欣然拜菩提祖师为师,跟他学艺。孙悟空在师傅这里十年,前七年跟其他学生,边听师傅说道讲禅,边打杂役。一天菩提祖师讲道,孙悟空听了,得意而手舞足蹈。菩提祖师用戒尺敲打孙悟空三下,让他安静,孙悟空心领神会,三更入室,听祖师暗授妙道。这情节显然是因袭禅宗里弘忍向慧能传法故事的。菩提祖师见孙悟空如此聪慧,就教给“七十二般变化”的法术,待孙悟空掌握后,又教他翻“筋斗云”本领,一个“筋斗云”就是十万八千里。孙悟空勤加练习,掌握要领,又过三年,孙悟空学成告别师傅回家。孙悟空学艺全过程大概就是这些。
孙悟空师傅须菩提祖师这人太神秘了,竟然有人说他是西天佛祖变的,这说法纯属胡说八道,但也说明须菩提祖师实在太难猜了。在我们古代道教神仙、佛教佛祖菩萨谱系中,根本就找不到这个人,所以我肯定此人是作者杜撰的。既然此人是杜撰的,我们读者就有必要分析作者这么做的原因。“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都暗含一个“心”字,既然须菩提祖师收徒场所以此为招牌,这就说明他是一个教“三教合一心学”的老师。另外,须菩提祖师这个名字也包含三教合一意味。须菩提是佛教专有名称;祖师两字包含道、儒二教。须菩提祖师办学收徒是儒家名师办学的方式;开示孙悟空的办法是禅宗的机锋和棒喝;教的内容是道教经典《黄庭经》,这些明显暗示须菩提祖师是教“心学”的老师。另在西游记第四十七回,孙悟空教导车迟国王:“望你把三教归一,也敬僧,也敬道,也养育人才,我保你江山永固。”如果再加上书中多次提到“三教同源”论,足以证明须菩提祖师是一个教“三教合一心学”的老师,传授给孙悟空(作者本人)是“三教合一心学”。“心学”是王阳明创立的,虽然它也是理学一种。但是接受“心学”的人无一例外表现出与当时儒家正统迥异的价值观,表现出以“狂”为外部特征的自由、开放型人格。所以,当孙悟空学成返归花果山,首先就剿除了霸占花果山水帘洞的“混世魔王”。这其实有一种象征意味,暗示孙悟空将开始他自己当“混世魔王”的人生历程,即随之而来的闹龙宫、闹幽冥、闹天宫。隐喻他在思想上逆反常规价值观念的精神历程。自然这也是作者说他接受“心学”教育后,性格上越来越傲、行为越来越叛逆。
《西游记》作者现在可肯定是明人吴承恩。吴承恩生活的时代,正是启蒙思潮的兴盛时期。从王阳明“心学”在当时风靡一世的影响看,知识分子不受其影响者甚少。吴承恩长期往来于淮阳和南京之间,南京又是明朝的留都,因此,作者青年时接受“心学”教育,自是意中之事。更主要的是,书中孙悟空所作所为与一个受“心学”影响青年人几乎是一模一样的。孙悟空实际上是封建时代的斗士形象。这首先表现为他敢于斗争,有着一往无前的斗争气概和无所畏惧的斗争精神。在大闹天宫中,他不承认天之独尊,更不理会天国任何的威严和秩序。在玉皇大帝面前,他也只是“唱个大喏”。他偷蟠桃,盗御酒,窃仙丹,并假传圣旨,愚弄赤脚大仙,把个堂堂天国闹得不亦乐乎。从八卦炉中逃出后,他一条金箍棒“打得那九曜星闭门闭户,四天王无影无形”,并且公然声称:“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表现了大无畏的叛逆精神。西天取经中,孙悟空斗争的对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其斗士的形象却没有改变。他经常驱使日值功曹、四海龙王、山神土地、天兵天将为他效劳,稍不如意,便喝令他们“伸过孤拐来,各打五棍见面”。第三十三回他为了骗取两个小妖的宝贝,竟要玉皇大帝把天借给他装半个时辰,还威胁说:“若道半声不肯,即上灵霄殿动起刀兵!”对于观音菩萨,孙悟空敢骂她“惫懒”,活该“一世无夫”;对于如来佛,敢骂他是“妖精的外甥”。当然,西天路上孙悟空主要表现为对妖魔鬼怪的斗争。从东土到西天,遇到的妖怪头子就有几十个,但他一条金箍棒打遍西天世界,令妖魔鬼怪闻风丧胆。并且他同妖怪斗争大多数都是主动进攻,一听说妖怪扰乱人间,就决不放过。收伏八戒之后,他就对引路的高才说:“以后但有妖精,多作成我几个,还有谢你处哩。”第六十七回驼罗庄主人请悟空捉妖,悟空当即向上唱个大喏。八戒在一旁就这样说:“你看他惹祸!听见说拿妖怪,就是他外公也不这般亲热。”很能说明悟空斗争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种反传统、反权威,不在邪恶势力面前低头的行为,正是“心学”所提倡的。
“心学”另一项重要主张“反禁欲”在书中也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作者在《西游记》里表达了他对欲的宽容态度。唐僧就曾说过:“世间事惟名利最重。似他为利的,舍死忘生;我弟子奉旨全忠,也只是为名,与他能差几何!”把神圣的取经庸俗化,也就从反面把人们追求金钱的欲望神圣化。孙悟空身上也表现出人欲的特点,如率性而为地大闹天宫,对名的强烈追求等。当然,作者对人欲的宽容态度,主要还是表现在八戒身上。八戒的种种贪欲,与佛教的教义和正统儒家的道德修养都是格格不入的。特别是他的这些贪欲并不是随着取经的进程一步步改正,而是始终一贯的,连佛祖也说他“保圣僧在路,却又有顽心,色情未泯”。纵然如此,如来亦不顾佛教戒律,封他为净坛使者,以满足他的口腹之欲,并声称这个封号“乃是个有受用的品级”。甚至在如来佛祖身上也有“欲”,唐僧到达西天后,如来命伽叶尊者等发经,但后者由于向唐僧索人事未能如愿,便故意发出无字经本;而当唐僧师徒告到如来面前时,教主竟发出了真经不能贱卖那一段不伦不类的话。作者在自己小说这样对“欲”追求,如果不是他接受“心学”,根本就不可能这么写的。因为当时正统思想和教育还是以程朱理学为主的,而大家都知道程朱理学最主要主张是“存天理、灭人欲”,要求人们不能有一丝一毫追求个人享受的欲望,不能有爱,不能有恨,不能有七情六欲。
我说孙悟空的师傅是个教“心学”老师,很多人可能不同意,他们反对理由应该就是:一个教“心学”老师怎么会有那么大本事,教给孙悟空“七十二变”和一个筋斗就是十万八千里“筋斗云”这么大本领呢?其实“七十二变”是“七十二种不同职业”形象说法,也就是说须菩提祖师在教给孙悟空“心学”同时,也教给孙悟空一些诗琴书画和旁门杂学,如医、卜、兵、植、筑等方面知识,这些知识足可让孙悟空以“七十二种不同职业”为生。比如书中描写唐僧五人组经过朱紫国时,孙悟空“金丝悬脉”准确诊断出朱紫国王所犯疑难杂症,孙悟空有这本事当然是他师傅教的。另外孙悟空与妖魔鬼怪搏斗时,经常会采取“钻腹”战术,这当然也是他师傅教给他的兵法被活用表现。至于翻一个跟头就是十万八千里的“筋斗云”,无非是读书人“反应敏捷”和“见多认广”这两面极其夸张说法罢了。书中描写孙悟空一遇到危险时,马上就翻一个“筋斗云”躲开了—反应敏捷;一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马上就翻一个“筋斗云”到天涯海角去请救兵来解决—见多认广。
通过上面分析,孙悟空师傅须菩提祖师应该就是作者老师一位知识渊博、学富五车““心学”教育家,这人是谁我也不知道,估计是一位当时很有名的人。至于这人是不是真的象须菩提祖师一样,在孙悟空完成学业离开时,也对作者说过“不许出去后把他名字告诉别人”的话,我认为这倒可能是真的。因为当时官方对“心学”发展采取打击措施,不容许有人向学生传授“心学”,所以很多“心学”名家不敢公开以此立馆收徒,只是针对个别学生暗自授课,就如书中须菩提祖师通过禅机和棒喝方法来开示孙悟空一样。
从文章描写孙悟空出身到他学艺全过程来看,作者完全是在说自己成长的过程,他从一个无忧无虑、调皮捣蛋的少年,变成一个性格狂傲、不知天高地厚却学有所成的青年,这个过程主要是受王阳明“心学”的影响。看得出来,作者对他这十年求学经历十分满意和得意,对教他“心学”老师怀着无比崇敬和感恩之心。
《西游记》里所有故事都是“幻笔”,“孙悟空学艺的故事”也不例外,很多读者被“幻”得晕头转向,胡言乱语,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这种“幻”的艺术才能。但一个故事再“幻”,它也得有现实基础。可以这么说,越让着迷的神话小说,越有现实感;没有现实感,估计也没几人会喜欢。既然如此,我们要知道《西游记》写什么,就必须把它的“幻笔”去掉,还原到本来面目。“孙悟空学艺的故事”还原到本来面目,就是作者青少年时十载求学过程,仅此而己。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