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凭栏论世 乱弹八卦 佳作赏析 讽刺幽默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西游记》里主要角色暗寓对象是什么?

时间:2015/10/28 作者: 木道长 热度: 91770



    《西游记》里主要角色有唐僧唐三藏、孙悟空孙行者、猪八戒、沙僧沙和尚和唐僧骑的白龙马(小白龙)。这些角色有的是人,有的是妖、有的是动物,可是他们都大有来头:孙悟空是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猪八戒是天蓬元帅;沙和尚是玉帝保镖卷帘将军;白龙马是西海龙王的太子;就连唐僧肉眼凡胎也是十世修行佛子。这些人出身是如此稀奇古怪,但我相信作者是不会乱写的,他们应该都有特定暗喻对象。弄清了,《西游记》写什么也就不是秘密;弄不清,《西游记》就是一部儿童书籍。


    小说里唐僧有一个特别显著特点,他道德修养很高,实际才能却很低,最大本领就是念经(说教)。在《西游记》里,他最有效措施就是给他大徒弟孙悟空戴上“紧箍儿”控制他,然后在他的帮助下,完全到西天取经的伟业。可以看出来,他在暗喻当时社会上理学家。唐僧实际上是封建社会统治阶层和虔诚佛教徒的复合体形象。这个形象最主要的特点,就在于他具有坚定的取经信念,超越常人的道德修养,但在取经的具体实践中,却表现为百无一能。一听说有妖怪,他就吓得战战兢兢,坐不稳马鞍;取经遇到了困难,他也是束手无策,毫无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被妖怪捉住时,他除了乞哀告怜,就只会哭。因此,他被悟空、八戒送了一个雅号─“脓包”。这种个性集中到一点,即表现为精神境界的崇高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匮乏。在现实中,封建社会后期“理学家”们就是如此,当时人们给这种人取了一个雅号叫“醇儒”。换今日的话说,唐僧就是“书呆子”。书中唐三藏亦有二件宝贝:一件锦阑袈裟,一条九环锡杖。锦阑袈裟代表名誉、九环锡杖象征地位,这都是虚的东西,对解决问题毫无作用,反而在取经过程中也给取经五人小组带来不少麻烦。另外,在取经过程中,许多妖精想吃“唐僧肉”,还说吃一块“唐僧肉”会“长生不老”。什么样肉这么宝贝呢?这其实不过是作者戏谑的比喻,“唐僧肉”借代这些“醇儒”们的财富。把“人肉”比喻成人的贴身利益和财富,在现代社会里,也有这说法。比如我们经常讽刺一些小气鬼,会说“让他请客,就好象割他肉一样”。小说里还介绍说唐僧是金蝉子转世,本来是如来佛祖的弟子叫明智长老,因他不听劝,才被贬投胎为人,转了十世,这世投胎成状元陈光蕊儿子。这故事写得很玄乎,其实它寓意是说“唐僧”是王莽之后的儒者,我在《“唐僧出世及取经缘由的故事”寓意什么》一文中对此有详细分析。


    孙悟空、孙行者暗喻我国古代“不仕”或“野士”知识分子(城市新市民)。我国古代读书人普遍地位较高,这主要原因是政府制定“学而优则仕”考举政策,读书人能通过参加考举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和地位。但能考上秀才、举人、进士的读书人毕竟是少数人,多数“学而不优”的人他们在社会中地位仍然不会有所改变,还是该干嘛还是干嘛去。不过,这些“学而不优”读书人由于长期脱离体力劳动,通常情况下他们为了生计,一般会沦为城市的小商小贩或者城市手工业者,这在封建“士农工商”等级里属于最低二种人,所以这些人往往对社会最不满,也最叛逆,书中人物孙悟空明显就是这种人。文章里还说孙悟空十分有本领,他手中武器“如意金箍棒”打得天兵天将、妖魔鬼怪闻风丧胆,且能变大变小、伸缩自如。大家都知道,任何文学创作的形象都离不开现实,现实中也只有文人手中的笔有这功能,它写的文章有时惊天动地,有时只给人们闲情雅处。另外,小说里又说“如意金箍棒”是东海龙王家的“镇海神针”,原是太上老君八卦炉炼过、大禹治水留下的,也很形象说明“如意金箍棒”就是文人手中的笔。我国文人最早出现时间,据说是在大禹治水时期,判断标准是我国最早文献《尚书》里年代最早一篇就是《禹贡》。“太上老君八卦炉”应该是指社会这个大熔炉,文人只有经过社会重大事件实践锻炼后,才能让他们手中的笔成为“镇海神针”,写出文章表面上看起来毫不起眼,没多大作用;实际上能翻起巨大波浪,不能小看。书中对孙悟空本领的描写尽极夸张之能事,还说他从他师傅菩堤祖师那里学得七十二般变化和腾云驾雾筋斗云,一个筋斗云就是十万八千里。这些都是说这些知识分子本事十分强,他们一方面能写文章,一方面还能做七十二行业(虚指)的工作。我这么说,依据就是古语所说“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这句话,孙悟空既然是暗喻“不仕”的知识分子,有知识、有文化的人确实比没文化、没知识的人就业范围广一些。现在情况也是如此,大学生比高中生就业范围广;高中生比初中生就业范围广。至于文章说孙悟空会翻“筋斗云”,那不过是说象孙悟空这样读书人,见多识广,反应敏捷而己。此话怎么说呢?在书中,孙悟空身上这项本领的作用:一是逃跑;二是搬救兵,所以当他遇到生命攸关时他能极时躲开,并跑到不远万里天上、南海、西天请来神仙、菩萨帮助他降妖伏魔。这不就是读书人“反应敏捷”和“见多识广”表现吗?此外,书中还介绍孙悟空在太上老君八卦炉里练就一双“火眼金晴”,而“火眼金晴”最大功能是识别妖魔,这不就是说读书人经过社会磨炼后,懂得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书中对孙悟空身上这些描写,都是暗指新市民(知识分子)身上的本领。另外文中有一细节描写孙悟空能变东变西,就是一根尾巴变不了,我们读者对之十分不解。这其实是作者自嘲和戏谑,象作者这样的读书人,什么都好,就是“翘尾巴”毛病改不了。


    很多人认为书中描写大闹天宫的孙悟空,却在西天路上反而还斗不过一些妖怪的情节,是作者的硬伤,我反而不这么认为。我认为作者这样塑造孙悟空形象极富哲理、也是极其准确的。此话又怎么说呢?大家只看到孙悟空身上本领的变化,却没有注意这变化的前提条件,这前提条件就是孙悟空他被如来佛祖压在五指山下五百年。大家想一下,经过五百年时间什么东西不会发生变化呢?五百年前孙悟空本领大,五百年后本领小,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很正常嘛。我们读者如果把孙悟空看做是我国古代“不仕”知识分子群体,而把如来佛祖看作是佛教思想,那么这个故事不就是说我国“不仕”古代知识分子由于受到佛教的长期影响,思想被慢慢禁锢和束缚,文风越来越弱,文人的本事越来越差,而随着历史发展社会矛盾越来越尖锐,越来越严重,在此情况下单靠以往所学是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的。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佛教对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毒害,受佛教的影响读书人的思想越来越狭隘、知识越来越单薄,而社会矛盾却越来越大、越来越多,要想做一项伟大的事业,单靠一、二个杰出人物单独打拼己是一件不可能完全任务,必须依靠社会各个阶层统力合作,才能取得成功。同时,这故事应该还有这样寓意:读书人只有经过社会的锻炼,他身上能力才能提高,如果一个读书人脱离社会久,任凭他以前再有本事,这本领也只会越来越低(成语“江郎才尽”说的就是这意思)。另外,书中说孙悟空是由仙石变得,有二种含义。一是指城市市民是社会经过长时间自然形成的;一是指作者天性中崇尚自然,不喜欢受人约束和限制。


    猪八戒在书中被作者拿来借代古代农民。他好吃懒做又好色,在去西天取经路上一路思想动摇、意志不坚定,一碰到困难,动不动就想散伙回他的高老庄去过他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这当然是说我国古代农民头脑中存在自私自利思想,他们觉悟不高,一般只考虑自己一亩三分地,没多大理想和目标。另外猪八戒手中武器是钉耙,这是我国古代农民常用的工具。所以,猪八戒在《西游记》里被作者拿来借代农民这阶层。书中说他会三十六般变化,这意思是说农民这阶层的人也十分有本事,他们也能做“三十六种”职业。文章说那猪八戒虽然也会三十六般变化,却只会变山,变树,变石头,变癫象,变水牛,变大胖汉,不如孙行者变化机灵,他就连细小如跳蚤、蟭蟟虫、花脚蚊子、虱子、虾子、螃蟹这些能跳、能爬、能飞,还能咬人动物都能变化。在第四十七回,行者要八戒变童女一秤金,呆子无奈,把头摇了几摇,叫“变”!却只变过头来,虽象女孩儿面目,但肚子胖大,郎伉不象,弄得不男不女,后来还是孙行者帮他吹一口仙气,才变得象小姑娘一秤金。这些描写十分形象说明农民除了耕种之外,虽然也可以作其他职业,但这职业一般都是跟体力有关,象一些需要知识的职业,他们是不能胜任。比如我国古代三教九流中象给人写春联、书信;给人看病、看风水、测字算命,一位不认字的农民肯定是干不了这些职业的。书中说猪八戒前身是天上天蓬元帅,因调戏仙子嫦娥,被贬下凡为人,结果错投猪胎,成了猪妖。这故事寓意农民本来地位比较高,可是因为不懂礼数(调戏仙子嫦娥),才被统治者当作低等人看待。这些人如果没有努力方向,为了吃饱饭,就会成为社会上小毛贼,躲在荒郊野外做害人的勾当;如果有了方向和目标,这些人又吃苦耐劳(猪八戒在福陵山云栈洞为妖吃人,入赘高老庄后勤劳表现)。对猪八戒这形象,作者时而写他自私自利,时而说他憨直可爱,表现出作者对农民这阶级复杂心态。


    书中有一段有关猪八戒在入赘高老庄前的描写,说他娶卵二姐,在福陵山云栈洞为妖吃人。这实际是介绍猪八戒曾经开过“黑店”,专干谋财害命的营生。怎么说?“福陵山云栈洞”不就是“福临客栈”吗!“卵二姐”不就是《水浒传》里的开黑店孙二娘吗!从书中所有对猪八戒形象描绘来看,作者确实是拿他“借代”农民朋友,这形象太有原型了。


    沙僧沙和尚在书中给人憨厚老实的印象,且吃苦忍劳,他应该在暗喻古代军兵。我国古代军兵十分辛苦的,战时即要与敌军作战,平时又要备战又要服劳役,相当不易,由于受纪律约束,他们也十分听话顺从。你看沙僧手中兵器铲杖(打仗用)遇到妖精时即可与之打斗,平时行路时又可挑东西。文章说,在被唐僧收服前,他在流沙河吃人无数,无非是说古代士兵这个职业杀人无数但那是为了生存,是可以原谅的。文章还说沙和尚本是玉皇大帝的卷帘大将,因在蟠桃会上,失手打碎了玻璃盏,被玉帝打了八百,贬下界来,又七日一次,以飞剑穿胸百余下方回。这故事写得虽然玄奇,但其寓意还是很清楚的。猪八戒是天上天蓬元帅,沙和尚是玉帝卷帘大将,这两人出身不是一样吗?既然猪八戒暗寓农民,自然指沙和尚曾经身份也是农民,只是后来“犯错”才成为士兵。确实这样,我国古代参军的人,一般都是贫苦农民家庭中子弟。我国古代社会规定农民是交人头税的,有些贫苦农民家庭交不起银子,只好出壮丁当兵以抵全家人头税,而人头税是政府财政一项很重要的收入,所以这些农民交不起税就造成政府财政损失,宛如“卷帘大将在蟠桃会(政府财政)上,失手打碎了玻璃盏(造成损失)”一样。“沙和尚本是玉皇大帝的卷帘大将”,换句说沙和尚就是玉皇大帝保镖,而保镖作用是保护主人安全和给主人装门面的,这不也是暗指“沙和尚”是皇帝的“士兵”吗?“又七日一次,以飞剑穿胸百余下方回”应该是指当时军队士兵七日一次必须去干苦役。“沙僧被贬在通天河为妖”,意思是说由于统治者对军队士兵的放纵和不加约束,古代士兵平时虽然在军营里(在流沙河河底),却一有机会就跑出来为非作歹,残害老百姓(出来吃人)。从沙和尚出身描写来看,作者本人对古代社会普通军队士兵是有些同情的,但也有些不满。同情他们为生活所逼,才做出害人之事,主要矛头对准统治者,认为古代士兵变成“害人之妖”,是由于这些统治者对军队士兵冷酷无情,再加上放纵造成的。不满他们不知自爱,祸害老百姓,经常破坏人们对理想光明追求(沙僧多次吃掉取经和尚)。


    白龙马借代家奴。唐僧骑的白龙马在《西游记》里也是一个重要的角色。小白龙是西海龙王之子,因纵火烧了殿上明珠,被其父王表奏天庭,告了忤逆。玉帝把它吊在空中,打了三百,不日遭诛。观音菩萨听到它的叫唤后,向玉帝要来做个脚力的。玉帝送与菩萨,这小龙叩头谢活命之恩,听从菩萨使唤,后变成白龙马给唐僧骑,中途任劳任怨,有一次唐僧被妖怪使法术变成一只老虎,他为救师傅变回小白龙与妖怪作斗争,差一点丧命。马这动物,在民间有“马忠狗义”之说,十分忠心护主,很受人们喜爱。书中对白龙马(小白龙)形象所有描写中,最让人看不懂是小白龙父亲为什么要告小白龙忤逆,这罪名跟小白龙纵火烧了殿上明珠行为几乎没多大关系?还有玉帝为何因忤逆罪就要诛杀小白龙呢?这些描写,实际上都是暗示“白龙马”是封建社会家奴(奴隶)这阶层的人。是否如此,我等下再解释。


    唐僧这三徒一马,都是犯了错之人,按现在的话讲他们都是犯人,而且其中还有两个死囚犯:孙悟空、白龙马。孙悟空是颠覆国家政权罪,判的是死刑,由于无法执行,改判无期徒刑、终身监禁,中途被唐僧释放。白龙马是蓄意破坏私人财产罪,判的是死刑立即执行,但却被观音菩萨讲人情,无罪释放。另外两个猪八戒、沙僧,一个犯流氓罪(调戏嫦娥仙子未遂);一个犯无意损坏公共财产罪(把天堂玻璃盏打碎),两人受到处分都是变贬下凡为人为妖。猪八戒是投错胎,才变成猪妖。


    对予这几位为什么要去取经,文章的描写给我们印象是“功利”二字。唐僧是想报受唐太宗知遇之恩;孙悟空是为了报唐僧解救之情,这两类人一看就知道是暗指我国古代文人。我国文人自古就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很多人把“士为知己者死”和“受人点滴之恩,当涌泉以报”这两句话天天挂在嘴上,并当作人生信条加以实践。其实,“报恩”也是一种“功利”,只不过这“功利”与我们所说“功利”略有不同而已。沙僧为什么要加入取经团队?文章是这样写:观音菩萨路过流沙河的时候,沙僧走上岸就捉菩萨,动机是什么?饿了,准备吃菩萨充饥。但在他得知是菩萨的时候,就收了宝杖,纳头下拜,说了自己很痛苦的现状,并向菩萨道歉:“没奈何,饥寒难忍,三二日间,出波涛寻一个行人食用。不期今日无知,冲撞了大慈菩萨。”菩萨道:“你在天有罪,既贬下来,今又这等伤生,正所谓罪上加罪。我今领了佛旨,上东土寻取经人。你何不入我门来,皈依善果,跟那取经人做个徒弟,上西天拜佛求经?我教飞剑不来穿你。那时节功成免罪,复你本职,心下如何?”那怪道:“我愿皈正果。”另外书中还描写沙僧在流沙河为妖时,吃人无数及多次阻止和尚往西取经行为,这故事无非是说古代士兵因为生活所逼,才去打仗的,但这种打仗行为却阻止人们对理想光明的追求,确实任何战争的行为都成为阻碍人们对理想光明追求的障碍。猪八戒为什么参加取经团队呢?文章是这样写他和观音菩萨的对话:菩萨道:“古人云,若要有前程,莫做没前程。你既上界违法,今又不改凶心,伤生造孽,却不是二罪俱罚?”那怪道:“前程前程,若依你,教我嗑风!常言道,依着官法打杀,依着佛法饿杀。去也,去也!还不如捉个行人,肥腻腻的吃他家娘!管什么二罪三罪,千罪万罪!”菩萨道:“人有善愿,天必从之。汝若肯归依正果,自有养身之处。世有五谷,尽能济饥,为何吃人度日?”怪物闻言,似梦方觉,向菩萨施礼道:“我欲从正,奈何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菩萨道:“我领了佛旨,上东土寻取经人。你可跟他做个徒弟,往西天走一遭来,将功折罪,管教你脱离灾瘴。”那怪满口道:“愿随,愿随!”从这个故事来看,猪八戒参加取经团体最大目的是为了以后能吃饱肚子。至于小白龙变成白龙马给唐僧骑,那是报达观音救命之恩,甘愿受唐僧驱使。

 

    上面,我说过书中对白龙马来历描写十分奇怪,很是让人不解。你看白龙马(小白龙)纵火烧龙宫夜明珠,犯的罪应该是故意破坏私人财产罪,但那被破坏财产是自家的财产,这难道也有罪吗?更奇怪的是他父亲竟然“龙毒吃子”,把他给告了,告的罪名竟是忤逆罪,这不是纯属误告吗?最奇怪是玉帝的表现,他对此误告不但受理且不问青红皂白判小白龙死刑,这不是枉法吗?总的说来,小白龙犯的罪太莫名其妙了;小白龙父亲西海龙王的行为太莫名其妙了;玉帝的判决太莫名其妙了。按理说,小白龙是不会有纵火烧了殿上明珠的举动的,龙宫那里有火;即使这事是真的,他父亲西海龙王也不应该去告发自己儿子忤逆罪—“虎毒不吃子”;即使告发了,玉帝也不应该对小白龙判这么重的刑,那里有这样的法律,一个人“不听父亲的话”就要定这人的死罪呢?这样的法律现实中会有吗?有。在我国封建社会里,甚至在西藏解放之前,这种法律也是存在的,但针对对象是家奴和农奴。表面上,这些家奴和农奴被主人看成自已的孩子,实际上却是奴隶,他们的价值甚至不如一头牛、羊的价值,如果这些奴隶损坏主人财产,动不动就要受到各种残酷惩罚,甚至杀头,命运十分凄惨。我曾说过《西游记》里龙王暗指太监,是皇帝的家奴,他们是皇帝派出管理海关的官员。小白龙是西海龙王的儿子,那不就是说小白龙是太监的儿子,现实中太监没儿子,有的只能是干儿子,他们实际是太监的家奴,所以“小白龙”相当是皇帝家奴的家奴。封建社会是家天下,原则上所有人都算是皇帝家奴,小白龙是皇帝家奴的家奴,实际就是做官的和有钱人的家丁和丫头,这不就是暗中指小白龙就是封建社会家奴这阶层的吗。作为一个家奴,“小白龙”实际就是主人的私人财产,主人想怎么对待他就怎么对待他,根本不会把他当人看。就象“小白龙纵火烧夜明珠”—没有的事,他父亲告他忤逆罪—主人随便按一个罪名给他,玉帝便鞭打他三百下,还要杀头—政府便对他又打又杀。文章还描写小白龙在受刑时发出哀鸣,他的叫声被观音菩萨听到,同情他的遭遇,向玉帝求情放了他。但观音是感到他将来还有用,并不是同情他,这才向玉帝要来做个脚力的。这故事寓意封建社会里家奴这阶层人没法律保护,他们犯了一点错,就会随时会被处死,有时他们就象畜性一样被赠送来赠送去,十分可怜。在《西游记》有关白龙马故事里,我虽然看到作者对封建家奴阶层的人的同情,却丝毫没有感觉到作者对封建社会这个奴仆制度的不满,反而感到作者只是满心去称赞作为家奴这阶层的人忠心和服从。单从这一点来看,有人说《西游记》是一部反封建的书的人就可以休矣!


    我这么说,有人可能会反对,《西游记》明明存在一些反封建的描写,你怎么视之不见,偏要跟人唱反调,说《西游记》不是一部反封建的书呢!其实,我这么说跟《西游记》存在一些反封建的描写一点也不矛盾,因为我说是书的主旨,是作者总的思想性质。比如我十分热爱我的祖国,可是我对我国社会里腐败现象是深恶痛绝,你难道因此说我叛国吗?道理是一样,《西游记》不是一部反封建的书,但不妨碍作者在书中对当时各种不合理制度和丑恶现象进行批判、揭露和讽刺。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作者所处历史和地位,他有些认识是十分错误和反动的。比如他虽然赞扬孙悟空反抗精神,却认为孙悟空大闹天宫是“大逆不道”;比如他描写妖魔鬼怪中显然有些指的是农民造反者和起义者;等等。说实在,他这些观点在现代人看来是那么愚蠢和落后,以我们现代人眼光来看,作者的思想确实不高,说《西游记》是一部反封建的书,确实有点高抬了他。


    当然了,说《西游记》不是一部反封建的书,不等于说《西游记》是一部反动的神魔小说,这两者是不能划上等号。我认为《西游记》是一部歌颂新市民、新人格的书。作者在《西游记》里对孙悟空(城市新市民)的形象进行不遗余力地歌颂,称赞他们是一群敢和传统势力、邪恶势力作斗争的英雄,称赞他们能够为老百姓幸福、和平生活进行不懈努力。作者会这么讴歌城市新市民,当然是明中未期资产阶段荫芽在我国江南商业发达地区产生、出现的曲折的发映。如果硬要说《西游记》是一部政治小说,里面说的就是这些东西,至于“农民起义”说、“人民斗争”说、“反正统”说、“反传统势力”说、“叛逆投降”说等等各种各样的说法都是断章取义,牵强附会的。这些说法要么是脱离作者生活的时代、所处阶层而主观臆测,要么是根据书中个别故事得出片面印象,是很难让人信服的结论。


    通过对《西游记》里几位主要角色形象的分析,我们知道这几位角色暗喻对象是什么,自然也知道《西游记》是一部寓言小说。作为一部寓言小说,《西游记》主题应该是哲理性,是一曲对追求理想光明和正义事业的英雄的赞歌。这些英雄就是当时社会里理学家、新市民、农民、士兵和家奴(奴隶)们。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