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一:《红楼梦引子》里最后一句“怀金悼玉”意思是指怀念薛宝钗、悼念林黛玉的吗?
小说里第一“正钗”薛宝钗与男主人公贾宝玉有“金玉良缘”之说,当然可以用“金”来代替她;第二“正钗”林黛玉名字里有玉字,当然更可以用“玉”来作为她的称谓,但请不要忘了“金陵十二正钗”中妙玉名字也有玉字,如用“玉”来代“金陵十二正钗”中某一人,同样也可以用“玉”来代替妙玉。这样看来,“怀金悼玉”里“金”和“玉”如实指薛宝钗、林黛玉两人就有点牵强附会了。我个人认为“怀金悼玉”这个词更多是指“十二支曲唱”所说十二位金钗,而非实指薛宝钗、林黛玉这两位金钗。“金”是说这些金钗出身高贵,是“千金小姐”(秦可卿按文章明写,出生于“育婴堂”,是个弃婴,如她无另外一个身份,是当不起“千金小姐”这称谓,所以她有另一身份应该是真的);“玉”是指她们的品质。玉在世人眼里是没有睱疵,用玉来指“十二正钗”们,很多人可能不同意这说法,但在作者眼里这十二位金钗身上虽有这样那样缺点,但瑕不掩瑜,她们仍当得起“玉”之称呼。
分析《红楼梦引子》里最后一句“怀金悼玉”意思,总感觉它不应该仅仅是指某位金钗,更象是“总说”。当然如硬要说“怀金悼玉”里“金”是指薛宝钗;“玉”是指林黛玉,也非说不通,但难免会让人产生以偏盖全之感。
问题二:《终身误》是说薛宝钗,但里面内在逻辑让人看不懂。我的问题是能不能从这支曲看出薛宝钗是个“石女”呢?
有人从曲里“高山处士晶莹雪”这一句猜出薛宝钗是“石女”。从猜谜的角度来看,宝钗是“石女”这个答案应该没有错;但从文学写作角度来看,也可以说宝钗象“石女”。“是”与“象”只有一字之别,但一个是判断句,一个是比喻句,两者差别极大,不可同日而语。假如宝钗象“石女”,那这表示宝钗婚前、婚后举止行为一样冷淡、无情,让丈夫贾宝玉很难去亲近她,但宝钗的曲唱里明明说宝钗和宝玉婚后“相敬如宾”,两人感情很好,这跟宝钗象“石女”的判断很是矛盾。再说,宝钗不让丈夫去亲近她,不论按古代、现代婚姻关系来说,宝钗这么做都是不对的,宝玉冷落了她的责任,就该由她来负,不能怪到宝玉头上。可是曲唱里明明让人感到,宝玉对宝钗很薄情,而对黛玉痴心一片,在感情上是个钻牛角尖的人。所以我认为宝钗是“石女”而非象“石女”,这样唱曲里所说逻辑才说的通。宝玉冷落宝钗的原因,不是宝钗不让人亲近,而是宝玉无法亲近,这不是宝钗的错,也不是宝玉的错,只是命运太会捉弄人了。唱曲最后一句“纵然举案齐眉,到底意难平”说的就是这意里,两夫妻相敬如宾,谁也没错,错的是“天意”。这里“意”不能单单看作是“心意”,还应该是“天意”。
从《终身误》这支曲整体来分析,薛宝钗应该是“石女”,否则里面内容内在逻辑就说不通,所以我的结论是:我们读者可以从《终身误》这支曲判断出薛宝钗是“石女”。书中第一“正钗”薛宝钗最后归宿应该是出家作道姑,因为她跟贾宝玉结婚唯一目的就是成为贾家未来女主人,既然后来贾家破败,原来的家不复存在,身为“石女”宝钗也就没理由和宝玉在一起了。难怪在书中故事里她把自己比作八仙之一的“何仙姑”。
问题三:《枉凝眉》是说林黛玉的,但却没体现出林黛玉是怎么死,为什么?
林黛玉的唱曲里没体现出林黛玉后来是投井或投湖自尽情节,我们读者最多只能从“泪珠儿……春流到夏”这一句,推测她死亡时间应该是在夏天。有人说林黛玉是“绛珠仙子”,她下凡是来还泪的,她当然不会象普通人一样有生死问题,所以她的唱曲没必要表现她后来是怎么死的。对这说法,我完全不敢苟同。假如说林黛玉是仙女下凡,她的唱曲里无需表现她是怎么死的,那秦可卿也是仙女下凡,而且还是“警幻仙子”妹妹,,她唱曲就应该跟林黛玉的唱曲一样无需表现她是怎么死才对,可是在秦可卿唱曲里却说她是吊死的,这难道不互相矛盾吗!我认为林黛玉的唱曲里没体现出林黛玉后来是投井或投湖自尽情节,这是因为林黛玉是下凡来“还泪”的,“泪尽”当然表示她死亡了,就无需在她有限字数的唱曲里再去写她怎么死,以免画蛇添脚,而不是因为林黛玉是“仙女”,才不在她唱曲写她是怎么死的。
问题四:《恨无常》是说贾元春命运,可是里面内容与续书所写差别很大,为什么?
《恨无常》里有“芳魂荡悠悠”句,明明说贾元春最后是吊死的;“望家乡,路运山高”表明贾元春死的地点是在外地,续书却说她在皇宫里病死。“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常态,贾元春病死在皇宫里,何来“薄命”之说呢!续书这么写,不但有违作者原意,而且把我们读者引向歧途,本来我们很有可能从贾元春死亡方式和地点,猜出原文一些“伏笔”和暗线,经续书这么一写,“伏笔”就没了,暗线也断了。怎么说呢?贾元春是皇帝的宠妃,她死在外地山区,这说明当时她是跟皇帝去狩猎:她是吊死的,这说明不是皇帝和她的意愿,而是被逼的。能让皇帝狠心抛弃他身边的爱妃,情况有二种。一种是当时发生象“安史之乱”时唐明皇带杨贵妃往四川逃途中发生士兵哗变那一幕,逼唐明皇不得不让杨贵妃去做替死鬼;另一种是贾元春与人结仇,仇家趁皇帝带贾妃外出狩猎机会,围困他们,皇帝这时只顾自己,不得不让贾元春去死。从全文故事来看,应该是第二种。象这么浅显的笔意,续书作者不可能会看不出来,但他偏偏要那么续写,难道是怕当时令人胆寒的“文字狱”吗?仔细一想,又觉不是,因为这毕竟是小说,而且历史上也存在这情况,想以此来给作者定罪也非易事,我想这主要原因还是续书作者愚忠思想使然。古人不象现代人,很少有人把历代皇帝及皇家之事当作丑事来看,象唐玄宗和杨贵妃两人事,明明就是公公与儿媳之间一件大丑事,可是到了古代文人们手里,两人的故事却变成凄美爱情故事,即使有一、两位“刻薄”之文人,写到他们两人之间的事时也不过是语中略带讽刺而己,从来没有一个古人在他的文学作品里把两人之间的事说成大丑事。他们对杨贵妃如此,对贾妃当然亦是如此。
纵上所述,我认为续书作者篡改贾元春之死,不是他不知原作者的本意,也不是怕当时十分恐怖的“文字狱”,而是当时文人普遍存在的愚忠思想在作祟,使他不敢也不想对古代皇家之事说三道四。
问题五:《分骨肉》是说贾探春远嫁,为何能成为贾探春薄命的原因?
根据书中所示,贾探春最后归宿是远嫁到安南去做王妃,这对古代一位贵族小姐是一种很好归宿,可是作者却把之作为贾探春“薄命”主要原因,这让现代人十分费解。虽然有人解释说,古代交通不便,安南那地方离探春娘家京城又远又难走,贾探春想回娘家探亲一次都很难,再加上作王妃身份限制,贾探春以后可能很难与父母、兄弟、姐妹们见面了。所以贾探春虽嫁到安南作王妃,她的人生仍不幸福。
我对这解释一直不能释疑。俗话说:嫁出女人泼出去的水。贾探春既然嫁到安南去做王妃,她以后命好命薄是她的事,跟她能不能常和父母见面实在关系不大,怎么能说贾探春到安南后,不再和父母经常见面,她就变得不幸福了。这样解释显然不能太让人信服。后来当我知道书中人物贾探春是假代“墨家”,才完会理解作者这么创作的用心。作者这是在表示对自己国家有一种十分好的治国思想不用,反而被别人学去使用现象的伤感,他不是写“贾探春”的不幸,而是在说我们社会的不幸。小说里“贾探春”的远嫁,确实是“贾家”巨大损失啊!
问题六:《乐中悲》里那些句是说史湘云的,那些句是说她丈夫的?
《乐中悲》是说史湘云的,但里面内容大家争议很大,很多内容好像不是说她一人,更象是说她和她丈夫两人。确实如此,《乐中悲》里第一、三、五句是说史湘云;第二、四、六句是说史湘云丈夫卫若兰,第七句也是最后一句是对史湘云夫妻情况表示感慨。
《红楼梦》“十二支曲唱”有一总的特点,毎支曲没单一人物,总有主次人物,如《终身误》是写薛宝钗,可是把贾宝玉和林黛玉都写进去了;《分骨肉》是说贾探春,也把探春父母扯上;《乐中悲》虽然是说史湘云,但里面很多句子是说史湘云丈夫的。这一点,根本就无需争辨。如第二句“纵居那绮罗丛,谁知娇养”,明显与史湘云情况不符。湘云虽说贵小姐,但她父母早亡,自小她被叔叔婶婶收养,由于不是亲生的,叔叔一家对她并不很痛爱,特别是婶婶对她更是苛刻,史湘云经常要做一些绣花针线的活去卖钱来养活自已,象湘云这样,那里有半点“娇养”的影子呢。而湘云丈夫卫若兰恰恰是这种情况。他是王孙公子,当然自小居在“绮罗丛”中,后来与湘云成婚不久,却因乱吃东西吃坏身子,丧失性功能,这难道不是“娇养”吗?第四句“好一似,霁月光风耀玉堂”,不就是说卫若兰表面看起来仪表堂堂,玉树临风,实际上身体有暗疾吗。第六句“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这里面隐含“湘云”两字,如果是指史湘云,那就表示她后来死了,何来她再嫁贾宝玉之说。所以这一句从文法及写作逻辑来论,它绝对不是指史湘云,而应该指卫若兰。它是卫若兰失去性功能另一种婉转的说法。最后一句是作者对史湘云夫妇命运的总评价,指出这乃是“天意”。
我们弄清《乐中悲》里那些句是说史湘云的、那些句是说她丈夫的,自然也就弄清书中人物史湘云的命运之谜。
问题七:《世难容》是说妙玉的,从中我们读者能否知道妙玉最后真正归宿吗?
续书说妙玉在贾家败落之后,被一伙强盗所掳,卖到“烟花之地”。这种说法,我认为十分不靠谱。首先我们不要说妙玉是住在贾家大观园里,那里是京畿重地,当时社会还没乱到强盗可以在京城自由横行地步;其次象妙玉这么高洁的人,如果她被强盗所掳,早就会为了清白自尽,那等到强盗把她卖到“烟花之地”呢。即使我们抛开这些理由不说,单从妙玉唱曲《世难容》所说情况来说,续书所写也是十分荒唐可笑的。
《世难容》最后一句是“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按续书意思“无瑕白玉遭泥陷”就是妙玉流落到“烟花之地”,做了妓女。如果妙玉最后归宿真是这样的话,与下句“王孙公子叹无缘”所说意思岂不是互相矛盾吗?妙玉做了妓女,王孙公子就更有机会一亲芳泽,历代名妓那一个遭遇不是这样的呢!所以单凭这一句曲唱,我们读者就可以否定续书对妙玉命运的安排,妙玉最后归宿不是流落到“烟花之地”,而是被一“枯骨”之人霸占,成了他的小妾(玩物)。
问题八:《喜冤家》唱曲里所说“贾迎春情况”与原著七十九、八十回里描写“贾迎春的故事”不符,是否可说明这两回文字非曹雪芹所写,而是别人代笔?
有人说《红楼梦》七十九、八十回不是作者曹雪芹的原笔,他们的理由是:《喜冤家》唱曲里所说贾迎春情况与原著七十九、八十回里描写“贾迎春的故事”不符。《喜冤家》曲里确实说贾迎春丈夫是个忘恩负义的“中山狼”,把贾迎春当作下贱“蒲柳”来对待,而《红楼梦》七十九、八十回两回里却说贾迎春丈夫孙绍祖花了五千两才娶到贾迎春,文章里也没有说他虐待贾迎春,只是说他分好色,淫遍家中媳妇丫头,迎春略劝二、三回,便骂迎春是“醋汁娘子拧出的”。问题是贾迎春丈夫花了五千两才娶到贾迎春这是不是事实,还是孙绍祖为了作贱贾迎春编造的理由,即使是真的,这也很正常,孙绍祖给贾迎春父亲贾赫五千两银子作聘金,目的是想人财两得,可是他想不到贾赫夫妇也是一对贪财的主,加上贾母因不喜贾赫夫妇而不理贾迎春的婚事,以致迎春嫁妆少得可怜,这让孙绍祖心里不平衡,从而以此事经常来奚落迎春。再说,即使孙绍祖给贾赦五千两银子是真,也跟孙绍祖有没有受过贾家的恩惠并没有直接关系,怎么能把这当做七十九、八十回不是作者曹雪芹的原笔的理由呢?同样的,认为七十九、八十回不是作者曹雪芹的原笔第二个理由,也是靠不住的。孙绍祖没把贾迎春当作“蒲柳”来贱踏,那是当时迎春娘家贾家还有权有势,孙绍祖即使有心这么做,他也不敢,但这难保在贾家势败,迎春失去娘家这座大靠山后,孙绍祖不把贾迎春当作“蒲柳”来贱踏啊!
总之,《喜冤家》唱曲里所说贾迎春情况与原著七十九、八十回里描写贾迎春故事不符是十分正常的,《喜冤家》唱曲说的是贾迎春最后归宿,原著七十九、八十回里描写的是贾迎春的经历,两者不是一回事。很多人认为原著最后几回不是作者原笔,因为《红楼梦》最初版本就缺这几回,我倒认为这几回真真是作者的原笔。在七十七回有一缺文,缺贾宝玉、贾环和贾兰的中秋诗,脂批注曰:此缺中秋诗,以俟雪芹。这情况说明象脂砚斋这样跟作者很亲密之人,都不敢胡乱代笔写几首不算很难的中秋诗,而宁愿让它空着,来等待作者动笔,何况象贾迎春这样重要的故事,谁敢胡编乱造呢?
问题九:《虚花悟》到底是说后来贾惜春看破一切出家,还是说她出家后仍逃不过生死劫?
续书说贾惜春在贾家复荣之后,由于经历过贾家败亡时种种,彻底看破一切,不顾众人阻挠和反对出家当了尼姑。假如续书对贾惜春最后归宿按排是对的,那这《虚花悟》说的就是贾惜春看破一切出家,可是与曲唱里“似这般,生关死劫谁能逃”这一句所说意思明显不符。“似这般,生关死劫谁能逃”说的就是贾惜春想以出家来逃避污浊的人世间,结果仍然逃不掉、也躲不开,最后还是以死亡来结局。仔细分析《虚花悟》唱曲里的意思,更多是说贾惜春出家之后(可能是带发修行),因某件事牵连到她(受她亲哥哥贾珍事犯的连累),使她决心一死了之,寻找她梦想中佛国净土去了。
“西方宝树唤婆娑,上结着长生果”此句是和尚、尼姑有事看不开而上吊自尽另一种婉转说法。
问题十:从《聪明累》里能看出王熙凤是何时死、怎么死的吗?
《聪明累》里最让我们耳熟能详的句子就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它的意思就是说王熙凤千方百计、殚精竭虑为贾家和自已打算,到头来一切成空,连自己的性命也丢掉了。但遗憾的是在曲里并没有明说王熙凤是因何事、何时而死亡的,我们只能从“竟悬悬半世心”和“荡悠悠三更梦”这样句子里,推测王熙凤是在年龄三十岁某一天晚上吊死的。怎么说呢?现在一世纪是一百年,古代一世是一甲子,即六十年,半世当然是三十年。《聪明累》里说王熙凤“竟悬悬半世心”,自然表示她死时的年龄是三十足岁:“荡悠悠三更梦”,也表示她是晚上三更时想不开去吊死。事情大概应该是这样的:在王熙凤三十岁那一年,整个贾家变得十分败落,由于王熙凤做过太多不法之事,被官府临时收押,王熙凤思前虑后,决心一死了之,于是她在三更时趁人都睡之际,偷偷上吊自尽,以逃避官府对她的制裁。这应该是王熙凤在八十回后的真故事、真文章。
我们可以从《聪明累》这支曲唱中看出,作者对他塑造王熙凤这人物更多是讽刺,这跟后人为了讽刺大法家商殃而编造他“作法自毙”故事如出一辙,看来王熙凤这人物在书中被作者拿来假代“法家”这应该是千真万确的事。作者真高明啊!
问题十一:《留余庆》里“狠舅奸兄”是谁?
《留余庆》是说王熙凤女儿巧姐。巧姐故事原著笔法和续书所写出入不大,都是说巧姐在贾家势败、她母亲王熙凤凄惨死去之后,被“狠舅奸兄”卖到妓院,幸得恩人刘姥姥舍财相救,才得以逃脱苦海。事后,巧姐嫁给刘姥姥的孙子板儿,成了一位“操井臼”的农妇。大家对这故事没多大分岐,唯独对《留余庆》一曲中“狠舅奸兄”里“奸兄”是谁争论不休。续书说是贾芸,有人说是贾芹,我以为他们两个都不是,因为他们两人跟巧姐关系太远了一些,书中也没这方面的暗示,如果硬要说这两人是,显然证据和说服力都不够。我认为真正的“奸兄”应该是贾兰,因为他最有资格成为“狠舅奸兄”里“奸兄”,他是巧姐的堂兄,而且两人都是荣国府一员,但最主要的是文章对此有暗示。贾兰是“狠舅奸兄”里“奸兄”这一点,也可从作者塑造贾兰这个姓名中猜出。“贾”通“假”;“兰”是“兰花”,兰花被喻为“花中君子”;“假兰”就是“伪君子”。贾兰做什么坏事,被作者骂成“伪君子”?当然是贾兰把巧姐卖到“烟花之地”这件缺德的事。
我不但认为书中人物贾兰是曲里所说“奸兄”,而且还是“狠舅”,“狠舅奸兄”指的不是两个人,而是一个人,它们都是说贾兰这个人的。
把贾兰看作是《留余庆》里“奸兄”有一大缺憾,那就是它不符合我国古代伦理所说“一报还一报”—做多大罪孽,就会得到多大的报应的说法。虽说贾兰因贪财把小堂妹巧姐卖到“烟花之地”,但巧姐毕竟被人所救,没受到多大损害,怎么贾兰就会得到在“爵禄高登”之时年纪青青就暴病而亡的报应呢?同时,这也与《留余庆》里“正是乘除加减,上有苍穹”这话所包含“报应不爽,丝毫不差”之意不符啊!所以,贾兰不只是把巧姐骗卖到“烟花之地”这么简单,他所做罪孽更大,被卖“烟花之地不仅仅只有巧姐一人,而且还有一位贾兰的小堂姑(书中出现过两位贾兰小堂姑,一位是喜鸾,一位是四姐儿,两人其中一人跟巧姐一同被贾兰所卖)。事后巧姐被救,另一位小堂姑被折磨至死或不堪折磨自杀而亡。只有这样,《留余庆》里逻辑才能说得通。那么贾兰能称得上《留余庆》里“狠舅”吗?能。从巧姐角度来说,贾兰是她奸兄;但从喜鸾和四姐儿来说,贾兰都是她们的小舅子,既然贾兰把巧姐和喜鸾或四姐儿其中一人同时骗卖到“烟花之地”,在巧姐唱曲里把贾兰称作“狠舅奸兄”就再适当不过了。
很多人把书中出现过王熙凤亲哥哥王仁当作《留余庆》里“狠舅”,这种看法表面上很合乎情理,但却忘记了写作的逻辑,这两者在八十回原著里找不到有一丝关联地方,实在无法联系起来呀!再说,“王仁”乃“忘仁”,非“不仁”,象这种把人卖到妓院还害人家一条命的人,那绝对是一个“不仁不义”之徒,岂可用“忘记了仁义”来形容他呢!
问题十二:《晚韶华》是说李纨“带珠冠、披凤袄”时死去,还是说李纨“带珠冠、披凤袄”时,她儿子贾兰暴病而亡?
到底是谁死,是李纨还是她儿子贾兰呢?其实这个问题并不难,因为从《晚韶华》曲名就可看出来。“晚韶华”顾名思义就是一个人晚年生活过得象韶华一般。这就是说李纨晚年活得好好的,那里有说她死去的意思呢?另外,《晚韶华》里有一关键句“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骘积子孙”,大家对此分歧很大,有的人把之解释为:李纨老来富贵时,却命丧黄泉,没有积下阴德来保佑子孙。此解释十分牵强附会,正确的解释应该是:世人都认为人生“莫受老来贫”这是对,但更应该积下阴德,让子孙福寿绵长,千万不要象李纨这个人一样,自己晚年显贵,唯一儿子却年青青暴病而亡,使李纨断了后。这个解释比上一个解释当然要合理得多,但其中有一疑惑点,那就是李纨儿子贾兰为何年纪青青就暴病而亡呢?在上面《留余庆》问题里,我曾论证过贾兰即是卖巧姐“奸兄”,又是卖小堂姑的“狠舅”,巧姐后来被刘姥姥所救,而同时被卖小堂姑却被折磨至死或无法忍受折磨去死,贾兰做出这种损阴德的大坏事,他就应该受到报应,所以他年纪青青就暴病而亡。
《晚韶华》这支曲唱说得很明白,李纨在“带珠冠、披凤袄”时,是她儿子贾兰年青青就暴病而亡,而不是李纨病死。这一点,毋庸置疑。
问题十三:《好事终》是说秦可卿,却扯上她的老家翁贾敬,为什么这么复杂?
书中人物贾敬是秦可卿丈夫贾蓉的祖父,靠自己的努力考上进士,而把自已的该继承的爵位三品威武将军让给儿子贾珍,虽然他后来没去做官,而是跟着道士学练丹修炼去,但曲唱里却把贾家败亡责任推到他的身上,这十分不合事件的逻辑。正因为此,这唱曲里伏许多不为人知的秘事。比如秦可卿早死,跟后来贾家败落无什么直接关系,作者为何把原因归究到她“淫乱”上?所以“擅风情、秉月貌”这句虽看起来象是明说秦可卿“淫乱”,实际却另有深意。“风情”射一个“清字”;“月貌”射一个“满”字,这不是在暗示贾家败亡跟满清内部政治争斗有关吗?这不是在暗示秦可卿的死是满清内部政治争斗的结果吗?弄清这关系,自然也就能理解作为秦可卿老家翁的贾敬在整个家族败亡上的责任。象这么重大的攸关家族生死的大事,贾敬却抽身事外,跑去跟道士胡闹去,从而放任他的儿子贾珍在家里胡作非为、胆大妄为,最终导致整个家族的败亡,在贾家败亡这件事上,贾敬确实需要负主要责任。
唱曲最后一句“宿孽总因情”,指的是贾珍与儿媳妇秦可卿不正当关系,作者好象是要说这两人是因为感情才招来灾祸,可是我们读者都知道书中贾珍是什么货色,他会因为与秦可卿有“情”,而去为秦可卿卖命吗?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象贾珍这种极端自私自利、贪婪和狡诈之人,除了为自己利益之外,他是不可能为一个女人而且还是死去很久的女人去卖命。我看“宿孽总因情”这一句里“情”应该改为“钱”,是钱财的“钱”,而非感情的“情”,祸根灾难总是因为贪图更大权力和更多钱财引起的。这才是这一句最好的诠释。
问题十四:〔收尾·飞鸟各投林〕里各句是说十二金钗里那一位的?
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总说书中贾、王、史、薛四大家族最终家运情况)
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说巧姐和王熙凤母女)
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己尽。(说秦可卿和林黛玉)
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说贾元春和贾探春)
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真侥幸。(贾惜春、李纨)
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薛宝钗、贾迎春)
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总写十二金钗最终归宿)
通过上面分析,我们发现这〔收尾·飞鸟各投林〕唱曲里好像少了一句,其中妙玉和史湘云这两钗最后结局没有说到。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是妙玉和史湘云两人最后归宿不好用一句话来表达,还是作者忘了这两人呢?答案当然是这两人最后结局不好写。我们读者都知道史湘云在八十回后真文章里,她嫁给一位“才貌仙郎”,前期两夫妻生活美满幸福,后期这位“才貌仙郎”得了病,还失去性能力,史湘云对这样丈夫不离不弃,两人“白头到老”,象有这样经历的女人,作者能用一句简单的话说得清呢,何况这种情况也属于“分离聚合皆前定”所说范围内,所以作者在〔收尾·飞鸟各投林〕里就不说史湘云了。妙玉情况同样是如此,她早早就出家了,自然是看破一切事物,虽然后来她为了救人,甘愿牺牲自己,成了“一枯骨之人”的小妾(玩物),但这仍可属于“看破的,遁入空门”所说之人的范畴之内。
总之,〔收尾·飞鸟各投林〕里每一句唱词都有特指对象,而且还是两两相对,如果我们乱注解,造成有的句子空指,有的句子所指的人却有五、六人之多,那会令人笑掉大牙的呀。当然,要正确说出每句唱词指的那位金钗,大家首先要搞清“十二正钗”们最后归宿,如果连她们最后归宿都考证不清,怎么会有正确答案呢?亲,您说是不是这回事呢?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