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凭栏论世 乱弹八卦 佳作赏析 讽刺幽默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薛宝钗“善伪”和“伪善”

时间:2015/7/14 作者: 木道长 热度: 91530

  “善伪”和“伪善”是有很大区别:一个是说一个人他善于伪装、掩饰自己动作和行为,从而不让别人发现他内心真实意图;一个是说一个人做的事表面上看是帮助人的好事,实则是害人的坏事。但这两者又是十分密切的,一般情况下,一个“善伪”的人必定“伪善”,一个“伪善”的人必定“善伪”,很少有例外的。

  

  《红楼梦》里第一号女主人公薛宝钗就是这样的人,她“善伪”和“伪善”的故事在书中比比皆是,但为了分清这两者的不同,我们还是先来说她的“善伪”吧。薛宝钗这个人“善伪”表现在书中最让人直接明了一处描写是在二十二回文章里。这一回里有一故事说,贾妃贾元春省亲后回宫不久,命小太监送来灯迷,让贾宝玉兄弟子侄和大观园姐妹猜,大概是想考众人的文才。文章这样写道:宝钗等人听了,近前一看,是一首七言绝句,并无甚新奇,口中少不得称赞,只说难猜,故意寻思,其实一见就猜着了。宝玉、黛玉、湘云、探春四人也都解了,各自暗暗写了半日。宝钗“一见就猜着了”却“故意寻思”,这当然是“善伪”的表现,但这种“善伪”还是情有可愿,毕竟这灯谜是贾妃所作,如果宝钗“一见便猜着了”且立即说出答案,不但说明自己不懂人情世故,而且还显自己浮躁、轻浮,这样只会惹人厌,对自己一点好处都没有。象这样的事,宝钗肯定是不会做的,就连宝玉、黛玉、湘云、探春四人也不会做,你看他们“也都解了,各自暗暗写了半日”。这故事里宝钗把她身上“善伪”特点表现得最为直接、最让人明白,但这种“善伪”属于人情客套的范畴,无伤大雅,谁身上没有才怪呢?

  

  一个人很会“善伪”,不一定就表示这人品质不好,这是事实。但并非就可以说一个人“善伪”,不会害到别人,比如作者在书中二十七回里描写了一个“薛宝钗扑彩蝶”的故事,这故事就是说宝钗“善伪”害人。

  

  “薛宝钗扑彩蝶”的故事说的是:有一次,薛宝钗想找林黛玉一起玩,结果到黛玉住处的潇湘馆,发现贾宝玉已在那里,宝钗不想打挠他们,就转身到别处走走,走在路上,看到一只大蝴蝶忽上忽下飞舞,十分可爱,宝钗就去追扑,不知不觉来到大观园滴翠亭这个地方,听到贾宝玉丫头林小红和坠儿两人在一个窗户紧闭小阁里谈话,谈话里内容涉及男女之情,宝钗怕林小红知道她己听到两人谈话,把事情闹大,正想躲开,不料林小红十分有心机,怕有人走近小阁偷听到她的话,就把窗户打开,刚好看到宝钗。宝钗急中生智,就假装她是正和林黛玉捉迷藏才刚来这里,还问林小红两人有还有看到林黛玉。经宝钗这么一“表演”,林小红果然不怀疑出现在此地的宝钗,却怀疑自己刚才的话被黛玉听去,担心要死。作者真的把薛宝钗这位人物写活了,通过这个故事一下子把宝钗从一个天真烂漫的少女变成一个善于机变的世故的人。在这故事里宝钗“善伪”的表现,就不是可以用人情世故来解释了,而只能说宝钗这人性格太圆滑了。我说这是个宝钗“善伪”害人的故事,有人觉我乱讲,其实我一点也没冤枉宝钗,事实就是如此。宝玉丫头林小红怀疑林黛玉知道了她的“奸情”,当然害怕黛玉把她的事宣扬出去,这样她轻则被人赶出大观园,重则被人拉出去“配小子”。作为一个丫头,林小红从怀疑林黛玉知道了她的“奸情”那一刻起,我想她除了乞求上天保佑林黛玉别把她听到的话说出去之外,她别无他法。而要一个人永远别把自己秘密说出去,那只有那人在说出别人秘密之前死了。林小红想杀林黛玉灭口,那当然是天方夜谭、不可能的事,但如果林黛玉想自杀,碰巧被林小红发现,林小红当时会怎么做?林小红肯定是装做什么事也没发生,或者等黛玉自杀成功人死了后,才假惺惺喊人来救。以我猜测,在八十回后真文章里,应该有“林黛玉自杀”的故事,故事情节就是说林小红在无意之中发现林黛玉自杀,但为了让黛玉永远不说出她的秘密,林小红装做什么都没看见,以致林黛玉香消玉陨。宝钗真的害人不浅啊!看到这个故事,我们还能说一个人“善伪”无伤大雅呢?

  

  在四十九回文章里,作者也写一个薛宝钗“善伪”的故事,十分有趣。故事主要是说薛宝钗妹妹薛宝琴自从投亲来到贾家后,就得到贾母喜欢。贾母先是令王夫人收宝琴为干女儿,说是要自己亲自养活;接着又送给宝琴一件名贵裘皮大衣“凫靥裘”,引得大观园其他姐妹羡慕不已;最后还派自己房里大丫头琥珀来吩咐宝钗,让她别管紧宝琴。文章写道:……正说着,只见琥珀走来笑道:“老太太说了,叫宝姑娘别管紧了琴姑娘。他还小呢,让他爱怎么样就怎么样。要什么东西只管要去,别多心。”宝钗忙起身答应了,又推宝琴笑道:“你也不知是那里来的福气!你倒去罢,仔细我们委曲了你。我就不信我那些儿不如你。”说话之间,宝玉黛玉都进来了,宝钗犹自嘲笑。故事里宝钗的表现给我们印象好像她是在吃自己妹妹宝琴的醋,仔细一推敲,其实此时宝钗的表现不应该是这样的,她应该为自己妹妹宝琴得到贾母格外痛爱感到高兴才对。怎么说呢?首先,我们从贾母送给薛宝琴名贵裘皮大衣“凫靥裘”说起。“凫靥裘”虽然名贵,但宝钗生性不喜欢奢侈品,所以贾母把它送给薛宝琴,她没吃醋的理由。其次贾母命王夫人收宝琴为干女儿,我早说这是贾母一条“釜底抽薪”之计,目的是断了薛宝琴成为宝玉妻子的可能性,别人不知道贾母这步高招,宝钗焉有不知的道理,不然她就不会开玩笑让她母亲薛姨妈别收林黛玉为义女,还说:因为义兄义妹按礼是不能成亲的,这样她哥哥薛蟠就不能娶到黛玉了。宝钗的目的是成为宝玉的妻子,如今见自己最大竟争对手被贾母这么一搅断了成为宝玉妻子的可能,心里还不高兴半死,那有功夫去吃什么醋呢?最后,贾母通过琥珀吩咐宝钗的话,明显把宝钗当作“大人”,而把宝琴视为“小女孩”,这也就是说宝钗在贾母心里分量相当大,更意味着宝钗成为贾家未来女主人可能性在增大,聪明宝钗会不懂这一点吗?一个人明明心里高兴要死,却装出一付小气量的模样,这不是“善伪”难道还会是别的不成吗?

  

  书中人物薛宝钗“善伪”的故事,在书中除了上面例子,还有不少呢。比如三十四回里有一个故事说,薛宝钗和哥哥薛蟠两人在母亲薛姨妈那里因贾宝玉被他父亲打之事吵架,能言善辩的她被哥哥戳穿心事,回去气得哭了一整夜。第二天,她一起床无心梳妆就去瞧她母亲,半路碰上林黛玉。林黛玉误会她是为了宝玉被打而伤心,便在她后面笑道:“姐姐也自保重些儿。就是哭出两缸眼泪来,也治不好棒疮!”宝钗分明听见林黛玉刻薄她,因记挂着母亲哥哥,并不回头,一径去了。故事里林黛玉的话固然有刻薄宝钗的意思,但更多的是误解成份在,宝钗为什么不分辨,这事很奇怪,难道宝钗就是要让黛玉误会她十分关心宝玉吗?又比如,三十五回里描写个一故事,故事说薛姨妈收林黛玉为干女儿时,薛宝钗在旁开玩笑劝自己母亲别收林黛玉为干女儿,林黛玉不知何意,薛宝钗笑解释说:她本来要为她哥哥向黛玉提亲,如果自己母亲收林黛玉为干女儿了,因干兄妹不能成亲,这事就不成了。黛玉听了知道宝钗在取笑她,就不依去打宝钗,两姐妹笑闹成一团。我说这故事也是宝钗“善伪”的故事,原因是薛姨妈收林黛玉为干女儿对宝钗来说,是一件十分有利的事。古代婚姻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之说,黛玉自小父母双亡,如果她认薛姨妈为干妈,也就等于说今后黛玉要嫁给何人,必须由薛姨妈说了算。而我们读者都知道黛玉和宝钗都想嫁给贾家贵公子贾宝玉,两人是竟争关系,现在薛姨妈收林黛玉为干女儿,就等于说宝钗在竟争中取得绝对优先地位。象宝钗这么精明的人,她难道不知道这其中利害关系吗?宝钗在这里有点得意忘形,否则象她这么稳重、不苟言笑的人怎么会开起玩笑来呢。一个人得意忘形时却是通过开玩笑来掩饰她内心的喜悦之情,这不是“善伪”,又是什么?还比如,在三十五回描写贾母和薛姨妈等人闲聊时,被贾宝玉的话勾得赞起薛宝钗来,说“她家四位孙女都不如宝丫头”。文章写道:宝玉勾着贾母原为赞林妹妹的,不想贾母倒赞宝钗来,倒也意出望外,便看着宝钗一笑。宝钗早已扭过头和袭人说话去。很多人认为贾母话里“我家四个女孩儿”应该包括贾元春,我认为不是,贾母口里“我家四个女孩儿”除了贾家三艳外,应该包括贾政私生女妙玉。这时妙玉表面身份是贾家家庙主持,贾家除了贾母等有限几人知道妙玉真实身份,很多人是不知道的。贾母这话有毛病,别人听不出来,宝钗岂能听不出来,以她缜密心思,她可能老早就知道妙玉是贾母亲孙女,这时她只是不知道贾母这么说是有意把妙玉真实身份向众人漏出口风,还是一时高兴说漏了嘴,由于无法判定贾母的态度,宝钗就干脆装做很大方把贾母赞她的话承受下来,否则以她圆滑的个性,早就应该谦虚一番才对啊!还是在这一回里,有一故事描写贾宝玉和薛宝钗小丫头莺儿在交谈,莺儿正想向宝玉介绍她家小姐宝钗身上有别人没有的好处时,宝钗突然闯进来,打断小丫头莺儿想说的话。十分明显,在宝玉和莺儿交谈时,宝钗她早就在外面偷听,由于她不愿意莺儿把她身上秘密向宝玉透露,才装做刚刚来的模样,来打断莺儿的话。一个人在外面偷听别人谈话许久,却装作是刚来的模样,这行为自然是“善伪”的表现,这没什么可说的,可说的是宝钗为什么不让她小丫头莺儿把她身上好处向宝玉透露,难道她身上好处是加引号的好处吗?是的,宝钗身上好处是“石女”表现的症状。宝钗在这里“善伪”一下,如果是为的不让自己身上不足为人道秘密泄露出去,但也情有可愿。

  

  说完薛宝钗“善伪”,我们再来说她“伪善”。薛宝钗“善伪”的故事在书中比较有名有“出钱给史湘云办螃蟹宴”和“给林黛玉送冰糖燕窝”这两个故事。

  

  书中“薛宝钗出钱给史湘云办螃蟹宴”的故事,出现在三十七回文章里。故事说,在贾探春倡议下,大观园姐妹成立诗社,史湘云得知此事十分热心,也想做一次东召集众人饮酒作诗,薛宝钗知道湘云经济拮据,就给她出主意,让她办螃蟹宴来作东,这样即省钱又能请很多人。史湘云觉得是好主意,真的就这样做了。当然,宴席上螃蟹是宝钗叫她哥哥薛蟠特意从外面选好的,不花湘云一文钱。有人说:宝钗在这里这么好心,其实是想暗中算计湘云。因为螃蟹性冷不能多吃,吃多会得病,如果湘云这次吃螃蟹咏诗后而爱上吃螃蟹,必定会把她身体吃坏的。我认为这两者无逻辑关系,不存在宝钗要害湘云之说。但宝钗没想要害湘云,不等于她这么做就是真心想帮湘云,她这么做无非是做给贾母看的,是“伪善”的表现。作者在这一回里用这么多篇幅来介绍大观园姐妹吃螃蟹咏诗这件事,必定是为了“伏”后面重要故事情节。据文中所写,我们知道史湘云后来嫁给一位叫卫若兰的贵公子,前期两人生活相当美满、幸福,后期发生变故,什么变故各种猜测都有,其实答案就在这故事里。前面有人说薛宝钗出钱给史湘云办螃蟹宴,是要害湘云,这是没有的事。但如果湘云因这次吃螃蟹,从而喜欢上吃螃蟹,并且影响到她丈夫也喜欢上这道美食,最后他竟然贪口腹之欲导致他身体生病,丧失性能力。追究这事来,宝钗还是有一点责任。最起码她应该象贾母一样提醒湘云,让湘云知道螃蟹虽好吃,但不可多吃。从这个故事实质来看,薛宝钗出钱给史湘云办螃蟹宴,虽然不是想害湘云,但湘云因这事却产生不良后果,所以大家仍可把之视作薛宝钗“伪善”害人的故事。

  

  “薛宝钗给林黛玉送冰糖燕窝”的故事发生在书中四十五里。这故事说薛宝钗和林黛玉两人经过交心后,成为好姐妹。宝钗见黛玉身体不好,就派一婆子冒雨连夜给黛玉送来冰糖燕窝,让黛玉补身子。宝钗连夜派人给黛玉送来冰糖燕窝,表面上看这是宝钗很关心黛玉的表现,实际上,我认为是宝钗是故意要这么做,以此来让贾家所有人都觉得她的为人是多么好,是一种虚伪的表现。同样是给黛玉送补品,人家贾母是以她正好要配药为借口,让黛玉顺便搭配的理由来的,一点也不伤黛玉自尊心。而宝钗却是这般大张旗鼓,生怕别人不知道她对黛玉有多好似的。两者一比较,更凸显宝钗此举的“伪善”。我估计八十回后真文章里应该有“贾家丫头、婆子因这事对林黛玉冷嘲热讽,高傲的黛玉受不了这种言语的中伤和污蔑,同时又感到自己的病实在好不了,为了成全宝钗和自己爱人贾宝玉的婚姻,她毅然决然地投井或投湖自尽”的故事。显然,薛宝钗给林黛玉送冰糖燕窝的行为是导致林黛玉最后自杀直接原因,薛宝钗“伪善”真的害人不浅啊!

  

  通过对书中人物薛宝钗部分故事的分析,我们不难会发现宝钗这个人确实十分圆滑和虚伪,不禁会生出这样疑问来:作者说要为“金陵十二钗”立传会是真的吗?众所周知,要为人家立传,那有象作者这样满纸都是说人家的坏话,这是立那门的“传”啊?既然作者所写不象是为人物立传,那为何他还要在文章开头说他创作的目的之一是为了“金陵十二钗”立传呢?这情况只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作者说假话;一种是书中“金陵十二钗”不是“实人”。作者当然没必要说假话骗人,这两种解释中只有第二种才是比较合理的,即“金陵十二钗”不是“实人”的说法是真的。这也就是说“金陵十二钗”在书中仅是假借、借代而已。的确如此,“金陵十二正钗”第一钗薛宝钗在书中被作者拿来假借、借代“宋明理学”。作者即写薛宝钗身上优点,又不吝笔墨写薛宝钗身上缺点,无非是想要把当时在思想上占统治地位“宋明理学”优劣之处尽量呈现出来,让人们尽可能对这种学说有直观、明确的印象。因此,作者虽在书中把薛宝钗当作““金陵十二正钗”第一钗来写,却十分不喜欢此人物。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经济取得长足发展,富人也多了,做善事的人也多了,这是好现象。但有些人做得善事,很多有意或无意变成“伪善”,特别是救助贫困学生这方面,问题特别突出、严重,令人担忧。个人认为在做“善事”这方面,我们有必要向我们古人和外国人学习学习,千万不要好心办坏事,更不要当《红楼梦》里女主人公薛宝钗,她做的善事件件都是“伪善”啊!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