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凭栏论世 乱弹八卦 佳作赏析 讽刺幽默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贾兰之谜?

时间:2015/7/13 作者: 木道长 热度: 88240

  贾兰是《红楼梦》里一位重要角色,由于他在原著前八十回文章里年龄太小了,往往被读者所忽视。其实,他在书中露脸地方还真不少,且很多时候是与他母亲李纨这个角色描写互相出现的。

  

  按小说里说,贾兰是贾家荣国府的冢孙,是金陵十二正钗之一“老好人”李纨的儿子。由于贾兰的父亲—主人公贾宝玉亲哥哥贾珠早亡,李纨是寡妇守子,直至贾兰“爵禄高登”时,李纨这才“母以子贵”,带珠冠,披凤袄。其判词是: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做笑谈。判词前二句好解释,里面隐含李纨和贾兰两人的名字;后二句,学者一般认为李纨一生三从四德,晚年荣华方至,却随之死去,只留得一个诰封的虚名,白白地给世人作谈资笑料。这种解释,我不敢苟同。作者生活时代,一个妇女能守寡教子,且儿子争气,考上进士、做大官、“爵禄高登”,这些是多么荣耀的事。即使李纨“有福无命亨”,在自己一受诰封时,就撒手西归,世人对这种人也只有敬重、同情之情,决不会有嘲讽、挖苦之意。如果按“李纨受封后死去”之意去理解句子,作者的写法也太不近人情,恐非!另外,《红楼梦》十二支曲唱中李纨的曲唱名是《晚韶华》。“晚韶华”三个字,顾名思义,不就是说李纨晚年生活很风光。人家晚年活得好好的,那里有说她一受封就死去的半点意思呢!说到李纨曲唱,有人会说曲唱里明明有“只这带珠冠,披凤袄,也抵不了无常性命”这句话,难道不是说有人死掉了吗?这句话当然是指在李纨“带珠冠,披凤袄”之后,有人死了。可是这死去的人是谁,是李纨还是她儿子贾兰呢?这事很值推敲推敲、说道说道。

  

  作者在书中是说贾兰死还是李纨死,由于《红楼梦》八十回后原著丢失,成为一宗迷案。但从李纨的唱曲《晚昭华》我们可以看到,在“只这带珠冠,披凤袄,也抵不了无常性命”这句话下面,是“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阴骘积子孙”。这不就是说李纨晚年虽然荣华富贵,却没有子孙承欢膝下,那不是说李纨断了后,李纨断了后岂不是说贾兰死了吗?《红楼梦》十二支曲唱虽然是“十二正钗”们的命运解说,但并非只是针对某一钗来说,往往把她们直接相关的人也写进来,李纨的唱曲《晚昭华》这支曲特别明显,它不但写李纨一个人,而且不少词句是写贾兰的。“气昂昂头戴簪缨,气昂昂头戴簪缨;光灿灿胸悬金印,威赫赫爵禄高登,威赫赫爵禄高登;昏惨惨黄泉路近。问后来将相可还存?也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敬。”这段唱词中只有最后一句“也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敬”,可与李纨扯上关系外,其他句子一看就不是说李纨,明显是说她儿子贾兰的。意思是说贾兰“头戴簪缨、胸悬金印、爵禄高登”,可是转眼之间就“黄泉路近”、人已不存了。最后一句“也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敬”,既可说李纨寡妇守子,且儿子争气、考上进士、做了大官,自己也因母凭子贵受到诰封,但是这样给她争光的儿子却年纪青青就暴病而亡,对李纨来说这不就是“镜里恩情”,剩下“也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敬”;也可以说贾兰虽年少丧父,但他勤奋努力,年纪青青就考上进士、做了爵禄都不低大官,还让他母亲李纨因他而受到朝廷诰封,可是“天妒英才”,年纪青青的他就暴病而亡,这对贾兰来说这不就是“梦里功名”,剩下“也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敬”。这两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但《晚昭华》这支曲毕竟是李纨唱曲,所以曲里最后一句更多应该是说李纨的。

  

  李纨“薄命”原因,不是她晚年生活凄苦,更不是她在受到朝廷封诰后不久就病死了,而是因为在她“带珠冠,披凤袄”时,她儿子贾兰暴亡。“白发人送黑发人”,这种事不管发生在谁身上,都是一件大不幸的事,但发生在李纨身上更是不幸中的不幸。一个寡妇守独子好不容易熬出头来,却招来上天给她如此命运,这老天爷实在太不公平的呀!

  

  “人在做,天在看”,老天爷当然很公平。文章说李纨会得到如此不幸命运,都是因为她没有“阴骘积子孙”。也就是说李纨虽然自己是“老好人”,却没做过什么大的善事,积下阴德来庇护她的子孙。小说里“正钗”李纨是个尚德不尚才的主,是个“老好人”,假如说她没做过什么大好事是真的,但说她阴德有损显然是说不过去的。不过,如果她儿子贾兰做过什么坏事,古语说“子不教,父之过”,老天爷把账算在她头上也是理所当然,所以“也须阴骘积子孙”不是说李纨阴德有损,而是说她儿子贾兰阴德有亏。贾兰曾做过“不积德”大坏事,以致他在他“爵禄高登”时暴病而亡。如果这事是真的,那李纨判词中“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做笑谈”这一句,也就好解释了。李纨虽晚年因子显贵,却又晚年失子,一乐一悲、一荣一枯,就象冰和水相妒一般。象李纨这样晚年荣华富贵,却无子送丧的人和她的故事,必然会成为人们的谈资、人们笑料。那么贾兰到底有没有做过大坏事,才让他母亲损了阴德、断了后,且还成了人们谈资笑料呢?

  

  要说贾兰有没有做过大坏事,在《红楼梦》前八十回原著里,作者一句话都没明说,但不是没有暗示,只要我们读者够细心的话,从一些蛛丝马迹中仍可以发现这一点。例如,作者是取名高手,他取李纨儿子姓名为“贾兰”,就很有意思。“兰”乃“花中君子”;“贾兰”者,“伪君子”也。书中人物贾兰到底他干了一件什么见不得人的大坏事,竟然招致作者这么气愤,把他骂成伪君子呢?在小说前八十回里,贾兰年纪太小,干坏事贾家里的还轮不到他,所以他做的坏事应该发生在八十回后他成年时才对。由于《红楼梦》原著八十回文稿丟失和续书胡编乱造,贾兰干的坏事,不但我们读者看不到有这样故事,而且是不是原著有这样故事,很多人都表示过怀疑。这很正常,人之常情而已。所以要考证“大好人”李纨儿子贾兰在八十回后他成年时有没有做过大缺德坏事,就必须在原著八十回里去找。

  

  在第二十六回《蜂腰桥设言传心事;潇湘馆春困发幽情》里作者描写这样一个故事。故事说主人公贾宝玉见贾兰拿着一把小弓正在追射两只受惊吓而奔跑小鹿,就叫住他,说:“你又淘气了,好好射他什么?”贾兰笑道:“这会儿不念书,闲着做什么?所以演习演习骑射。”宝玉道:“把牙裁了,那时才不演呢!”这段文字不少,作者是不会写这一大段无聊之文,所以我可肯定这故事是在伏贾兰将来命运。小孩子拿弓箭追杀大观园人养小鹿,此行为决非是淘气之举,作者这么写暗地里指出贾兰这人自小心肠极狠,善于欺凌弱小者;故事里两只小鹿暗喻两个小女孩;宝玉最后一句话也有玄机。“把牙裁了”中“牙”就是“牙齿”,古人常用之代表一个人寿命;“把牙裁了”就是“把该活寿命减掉了”。这个故事伏八十回后“贾兰欺凌两个小女孩,因之得到报应,把自己该活寿命减少了,成了短命鬼”的情节,这才是八十回后真文章、真故事啊!贾兰做的坏事是欺凌两个小女孩,那么他是如何欺凌两个小女孩,才得到那么大的“报应”呢?象小说里贾兰这种人,说他欺凌两个小女孩,当然不会象土匪恶霸那样去强奸、凌辱、折磨女孩儿,根据人的性格和写作逻辑,他应该是贪财把这两个女孩儿拐骗去卖才合情合理。这就不由让人想起书中描写另一人物“正钗”巧姐,根据她的曲唱和判词显示,在贾家势败、她母亲王熙凤上吊后,她曾被“狠舅奸兄”卖到“烟花之地”,幸亏恩人刘姥姥舎尽家财施救,才得以脱离苦海,最后她嫁给刘姥姥孙子板儿,成了一名操井臼的农妇。续书里说巧姐唱曲里“奸兄”是贾芸,有人猜是贾蔷、贾芹,难道这里“奸兄”是贾兰不成?是的,巧姐唱曲里“奸兄”千真万确就是贾兰。因为根据巧姐曲唱最后一句话“正是剩除加减,上有苍穹”所说意思,巧姐因自己母亲王熙凤对刘姥姥有恩才得到刘姥姥的施救;而卖巧姐到“烟花之地”的“奸兄”后来也得到上天“报应”,这与李纨唱曲中对贾兰经历描述是相应衬的。此外,有人考证“奸”这个字的发音,在南京那一带生活的人方言发音与“兰”相同,作者就是古时南京人,当然知道这两个字发音相同,保不准他有意在“狠舅奸兄”中用“奸”来暗示“兰”呢!

  

  贾兰竟是巧姐唱曲里“狠舅奸兄”中“奸兄”,这个说法太让人震惊了。可能很多人无法接受这个判断,继而提出各种反驳,我认为最有力反驳应该是:根据我国古代“一报还一报”伦理观,做过多大罪孽的人就会得到上天多大的“恶报”,即使贾兰确是卖巧姐的“奸兄”,毕竟巧姐被刘姥姥所救,她本身并没有受到多大伤害,那贾兰怎么就会得到“在爵禄高登时暴亡”这种非常严重“恶毒报应”呢?再说,卖巧姐到“烟花之地”又不是只有他一人,在“奸兄”前不还有一个“狠舅”,假如真的要“一报还一报”的话,论理应该是这个“狠舅”才对,怎么上天会不按顺序乱来呢,这不也跟巧姐曲唱里“正是剩除加减,上有苍穹”所说意思相违背的呀!这问题提得相当好,但却是知其一而不知其二。就我上面所举“贾兰射鹿”故事来说,贾兰追射的是两只小鹿。我说过“两只小鹿”是暗喻“两个小女孩”,可见贾兰并不是只把他堂妹巧姐卖到“烟花之地”这么简单,他应该还把贾家另一小女孩跟巧姐一起卖才对。而这个女孩子由于身陷“烟花之地”却无人解救,刘姥姥虽有心解求却能力有限,结果受不了恶人折磨和凌辱自杀而亡或被折磨至死,只有产生这样严重后果,才可能让做过这件大坏事的贾兰得到那样大的“恶报”。那么这位贾家小女子是谁?由于缺少资料,这个贾家小女子还真不好找,但我个人认为十有八九是第七十二回文章里出现过贾琼之妹四姐儿和贾编之妹喜鸾儿其中一人,四姐儿可能性更大一点。“四姐儿”,“死姐儿”也,不就是指她死吗?

  

  知道“贾兰射鹿”故事里“两只小鹿”是谁之后,让我们回到巧姐唱曲里“狠舅奸兄”是谁这个问题上。巧姐是王熙凤之女,贾兰是李纨之子,这两人是堂兄妹关系,巧姐称贾兰为兄,这是毫无疑义的。如果单从巧姐角度来论,巧姐舅舅应该是王熙凤兄弟,十分凑巧是书中也出现过一个名叫王仁王熙凤兄长,所以很多人把巧姐唱曲里“狠舅奸兄”之“狠舅”当成是他了,这当然也是顺理成章的事。不过,巧姐唱曲里“狠舅奸兄”这一词更多是针对把女孩儿卖到妓院这件事而言的,既然除了巧姐一人被卖到“烟花之地”换钱外,还有另一位贾家女孩儿同样遭此毒手。这女孩儿不论是喜鸾或是四姐儿,她们俩都是贾兰的堂姑,贾兰是她俩的小舅子,旁人或旁人如借巧姐之口来称贾兰与她们两人关系,都可把贾兰称为小舅子,所以巧姐唱曲里“狠舅奸兄”应该不是两人,而是一个人,它们都是说贾兰的。另外,巧姐亲舅舅叫王仁,“王仁”乃“忘仁”,非“不仁”也。我估计贾兰把巧姐两个女孩儿卖到“烟花之地”这件事,王仁他应该知道,但没参与,可能事后贾兰给他一点钱让他闲口,他昧着良心收下钱对这事装作不知道。

  

  贾兰既是巧姐唱曲里“狠舅奸兄”之“奸兄”,又是“狠舅奸兄”之“狠舅”,而且他不仅仅是把堂妹巧姐卖到“烟花之地”换钱而己,还将他一位小堂姑也卖到妓院,这就难怪作者会这么义愤填膺骂他“伪君子”了。事后,巧姐幸得恩人刘姥姥解求而脱离苦海,而这位被卖小堂姑就没这么幸运了,她被折磨至死或不堪凌辱而自杀,那就难怪贾兰会得到“在爵禄高登时暴亡”这种“因果报应”了。

  

  由于受续书的干扰和人们对书中人物李纨这角色同情,大家可能一时很难接受她儿子贾兰竟然是一位又奸又狠“伪君子”形象。其实,在前八十回原著里几乎对人物贾兰描写都显示这一点,除了上面我己举“贾兰射鹿”故事体现贾兰残忍、善欺凌弱小者外,还有不少呢!在第九回《恋风流情友入私塾;起嫌疑顽童闹学堂》里有一段对贾兰很有意思的描写,金荣和贾宝玉书僮茗烟大闹学堂时,贾兰桌上一个磁砚水壶被打得粉碎,溅了一书墨水;同桌贾菌边骂边抓起磁砖来要打过去。文章是这样写道:贾兰是个省事的,忙按住(贾菌),极口劝道:“好兄弟,不与我们相干。”贾菌如何忍不住……这里贾兰好象少年老成,不想没事找事的样子,极不象他这么大孩子的所作所为。其实这种性格十分可怕,小小年纪己懂得见风使舵、遇事忍而不发,“奸相”己俱;往好方面说,贾兰所做表现出他的早熟,而大家都知道早熟可不是好东西。另在第二十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制灯谜贾政悲谶语》中,描写道:贾政不见贾兰,便问:“怎么不见兰哥!”地下婆娘忙进里问李氏,李氏起身笑着回道:“他说方才老爷并没去叫他,他不肯来。”婆娘回复了贾政。众人都笑说:“天生的牛心古怪。”贾政忙遣贾环与两个婆娘将贾兰唤来。这里众人所说“牛心古怪”是赞美之词,听起来好像在夸贾兰很听话,爷爷没叫他出来玩,连他母亲李纨的话他都不听。实际上,贾兰那里是“牛心古怪”,他小小年纪已学会投机取巧、讨上欢心,这也是一种“奸”的性格。另又在第七十五回《开夜宴异兆发悲音;赏中秋新词得佳谶》中写道:当下贾兰见奖励宝玉,他便出席也做一首递给贾政看时,写道是:……贾政看了喜不自胜,遂并讲与贾母听时,贾母也十分欢喜,也忙令贾政赏他。这段文字里缺贾兰中秋诗,我们读者难以猜测其诗中内容隐含之意,大概作者也想以此诗来隐喻贾兰今后所作所为及其命运,才难以下笔吧!不然以作者之大才,随手拈来一首赏中秋诗便是,何以空白留待后人呢!但从这段描写中我们读者完全可以看出,贾兰是个贪财,而轻易不肯服输的狠角色。此性格加上他才华和努力,就难怪贾家势败后贾家就他一人考上进士、做了大官。可是“人算不如天算”,头上三尺有神明,做了亏心事的人,终逃不掉上天对他制裁和惩罚。贾兰在“爵禄高登”、前途似锦时,却无端地暴病而亡,让他母亲李纨经受了“白发人送黑发人”那种锥心刺骨的痛苦。作者取贾兰母亲姓名叫李纨(离完),意所有亲人都离她而去,就剩下她一人孤零零守着画梁大厦,身披凤袄,头带珠冠,泪洗满面。有贾兰母亲李纨这种命运的人到底是“好命”还是“薄命”呢?作者没明确回答,而是取李纨的字叫宫裁来代替。“十二正钗”中只有李纨这人是有字的,作者取李纨的字为宫裁,不就是说要让“诸君去裁决(判断)”一下书中李纨的命运到底是“晚昭华”还是“晚凄凉”的吗!

  

  贾兰在《红楼梦》前八十回里,年纪确实太小了,而且又不是主要角色,作者花在他身上笔墨相对较少,所以书中贾兰形象并不是十分丰满、突出。为了弥补这种缺憾,作者不但在贾兰母亲李纨身上下了很大功夫,千方百计要把两人故事描写密切联系起来,而且还在贾兰的小叔叔贾环描写上下点功夫。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文章里不时提到贾兰和贾环两人十分要好,作者这么写并非没目的,他是要告诉读者:贾兰与贾环两人是“一丘之貉”、臭味相投。我们读者都知道书中贾环、这位主人公贾宝玉同父异母亲弟弟是什么玩艺,这是一个贪财、心狠、不顾亲情极端自私自利的主。贾兰和这种人要好,那他肯定也好不到哪里去,身上必定也具有贾环这些坏品质。上面我通过分析贾兰几个小故事,说贾兰自小就具有“奸”和“狠”性格,但有这种性格的人,长大不一定非做坏事不可,如果能用到对的地方,说不准还能成一番大事业、大成就,谁说得清呢!贾兰不就是这样吗,他在贾家势败之后,一切靠自己努力,考上当时读书人个个梦寐以求进士、做了官,还年纪青青就“爵禄高登”,如果他没这种“奸”和“狠”性格焉能做到呢!所以贾兰除了这两种坏品质外,身上必定还有一种一种十分坏的品质,而且这种坏品质同时还是他母亲李纨和他小叔叔贾兰两人传给他的。一种坏品质竟然是由一个好人(李纨)和一个坏人(贾环)同时传给他,这太让觉不可思议了。其实这一点也不奇怪。书中人物贾环给读者印象最深倒不是他心狠、不顾亲情,而是他十分贪财,为了几文钱,他竟然不顾自己身份跟与他赌钱、实际是玩的薛宝钗小丫头莺儿耍起赖来;李纨这人什么都好,身上唯一毛病就是把钱看得太重了,甚至到了吝啬地步。比如文章写她为了一条旧手娟,竟派她的丫头在大观园四处寻找;大观园姐妹成立诗社轮流作“东”,她也不肯出点小钱赞助,还捣鼓大观园姐妹去王熙凤哪里去闹,结果她的把戏被王熙凤揭穿,弄得她脸上挂不住了。贾兰自小在一好一坏之人潜移墨化影响下,养成他爱财如命的性格,以至在他成年之后、贾家事变沦为贫穷之家之时,为了钱财,他竟然狠心、不顾一切亲情把他的堂妹巧姐和一位小堂姑拐卖到“烟花之地”,最终他因此事得到“报应”,在“爵禄高登”时暴病而亡,成为人们“笑谈”。

  

  通过上面分析,我们可以肯定李纨“薄命”原因,不是她在“带珠冠,披凤袄”时病死,而是她儿子贾兰在“爵禄高登”时暴病而亡;不是她“有福无命亨”,而是她“白发人送黑发人”,从而成为人们笑料谈资。这种说法除了上面那些证明处,是否在文章还有另的证明吗?

  

  “贾兰”中“兰”除了可以代表“花中君子”外,还可以代表“显贵、尊荣”;“贾兰”这名字就是“假显贵、假尊荣”之意。何谓“假显贵、假尊荣”呢?它意思不就是说贾兰这人“爵禄高登”时间不会太久。这不是明显在暗示贾兰在“爵禄高登”、“春风得意”之时暴病而亡吗?另在第五十一回《芦雪庵争联即景诗;香暖坞雅制春灯谜》中描写大观园姐妹联诗制谜,尚德不尚才李纨为了响应贾母的“号召”,也连夜赶制出两个谜让大观园姐妹猜。其一谜面是:观音未有世家传。谜底打四书一句,林黛玉猜是“虽善无征”;其二谜面是:一池青草草何名。谜底也是打四书一句,史湘云猜是“蒲芦也”。“虽善无征”意思是说观音虽好,但无人向她纳彩定亲,故不能传宗接代。这不就是说李纨人虽是好人,但她唯一儿子贾兰做了坏事,年青青就死了,所以李纨不能传宗接代,断后了;“蒲芦”是一种水生植物,夏天长很茂盛,可一到冬天就迅速枯萎了。到了第二春天,老芽又发新芽,新芽在夏天生长很快,在冬天却枯死了,年复一年始终如此。这不就是在说李纨和贾兰这对母子的经历吗?贾兰在贾家败落后,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进士、做了官,却年纪青青“爵禄高登”之时,暴病而亡;李纨年青时守寡教子,到了晚年儿子争气,她也因“母以子贵”受到朝廷诰封,披凤袄、带珠冠,可是儿子是个“短命鬼”,再也不能开枝散叶、为贾家传宗接代了。书中所有证据都表明“正钗”李纨“薄命”原因,是她那争气儿子贾兰年青青就死了,让李纨没了后。当然,作者这么写,一时很难让我们读者接受,由于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观念影响和对书中人物李纨这角色同情,如果真的要这对母子两人其中一人去死,我相信绝大多数读者宁愿作者写李纨死,也不愿看到书中贾兰去死。那作者为什么这么不近人情,偏偏在书中要说李纨这位“老好人”的儿子贾兰在后来死,而且还说贾兰是因为做过坏事得到报应才在年青青、“爵禄高登”时死呢?作者这不是“迷信”吗?作者当然不是一个“迷信”的人,他这么写不但符合写作逻辑,而且还符合生活逻辑。他写贾兰去死完全符合古代人们伦理观,且里面还有科学成份在呢!

  

  大家记不记得书中人物贾兰的父亲是谁?对,他就是贾珠—贾政长子、主人公贾宝玉亲哥哥。文章说贾珠年纪青青就病故,什么病?文章没交待。不过根据现代医学知识推测,贾珠很有可能罹患“先天性心脏病”或“白血病”之类的病,象这种病即使到了现在也是一种不治之症,更何况是在医疗水平低和设备差的古代,所以生在大富大贵之家的贾珠得了此类病,也只能“束手待毙”,暴病而亡。同时这种病还有遗传性,不幸的是贾兰显然也遗传到他父亲这种病,所以他亦跟他父亲贾珠一样,年青青就暴病而亡,只是时间特殊凑巧,他暴病而亡时正值他“爵禄高登”,这就难免会被当时人们看作是他做过坏事得到报应。可以这么说,贾兰即使没做过坏事,他在那时也要象他父亲一样暴病而亡。这种因果关系,由于古代医学不发达,认识不清,往往把这种因果关系套用在迷信上,认为这是“一报还一报”。年纪青青又前途大好就暴病而亡的人肯定这人曾做过大坏事,害了别人无辜生命,所以才会“一命偿一命”,报应不爽。在小说里作者确实是这样塑造贾兰这位人物,难免会被现代读者认为里面有“迷信”思想,这很正常。但如作者不这么写,反而把贾兰写成“天妒英才”而“英年早逝”或者写成李纨在她“披凤袄、带珠冠”时病死,试问这么写有何意义?

  

  作者写贾兰这位贾家接班人,因自小没受到很好道德教育,又交友不慎,养成贪财的坏毛病,以致在长大之后、家庭贫困之时为了钱财,他竟然把自己堂妹巧姐和一位小堂姑拐骗到妓院换钱,致使他小堂姑受不了凌辱而自尽,最终他也因此事得到报应,在“爵禄高登”时年青青就暴病而亡”的故事,目的是要告诉“官二代”、“富二代”家庭家长们不要忽视对子女道德教育,千万不要以为自己做好人、做好事,就可以对自己子女有道德教育放任不管,这样做结果可能就象李纨、贾兰这对母子一样,落下可悲又可笑下场;目的是要告诫人们,培养自己孩子不仅在于培养他们成才,更在于培养他们成为一个富有爱心、善良的人,只有这样人才真的“与国与家有用”,如果培养孩子象“贾兰”,虽能给自己脸上争光,但最终只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实际上“与国与家没用”。另外,作者在书里塑造和贾兰这对母子形象,是乎是对“孔孟之道”提出批评和讽刺。我曾说过“正钗”李纨假代(假借)“孔孟之道”,贾兰作为李纨儿子自然是暗指接受“孔孟之道”教育读书人。书中说贾兰是“伪君子”,那不就说接受“孔孟之道”教育读书人是“伪君子”吗?事实确实如此,我国古代教育上就是以“孔孟之道”来培养人才的,但培养出大多数是“伪君子”、“假道学”,真正德才兼备的人凤毛麟角。这是我们古人悲哀,还是“孔孟之道”的悲哀呢?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