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写什么,大家分歧很大,但不论它写什么,里面有大量故事和情节涉及到如何教育儿女的内容,却是千真万确。大家都知道《红楼梦》作者是位惜墨如金的人,象这样人,他在自己书里写这么多有关教育子女的故事和情节,目的肯定很明确,是想要通过这些量故事和情节来表达他自己一些先进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这一点,大家无需置疑。
在我国古代社会生活的人们,一般推崇“严师出高徒;棍棒下出孝子”的教育理念。这种教育理念当然是不会错的,但有这种教育理念的人往往狭隘认为对子女教育要采取“管的严,往死里打”的教育方式,于是我们可以听到、见到无数个教师体罚学生、家长打骂儿女的事例,其结果往往与他们美好原望相违背,给我们失败教育增加无数个教材上范例。以致到了后来,这种“体罚打骂”式教育方式,成了“过街老鼠”招致“千夫所指”。但骂归骂,家长、老师们还是不时会觉得手痒痒,忍不住在教育儿女和学生时,又拿起这教育方式来,让人矛盾和纠结。在这里,我劝家长和老师们放宽心态,虽然“管的严,往死里打”的教育方式造成无数个失败的经验教训,但不是也有无数个成功的例子吗?所以做子女、学生能否成才,跟但家长、老师们“管的严,往死里打”的教育方式无直接关系,是其他原因造成。什么原因?只要细阅《红楼梦》,作者在里面自会告诉大家。
在第三十三回《手足耽耽小动唇舌;不肖种种大承答挞》里,针对主人公贾宝玉思想道德品质教育,贾政、王夫人、贾母这三位家长采取不同教育方式,引起严重的冲突。作者把这三种不同教育方式集中安排在宝玉挨打这件事上,写得无比生动、活泼,不愧是古今写作上第一高手。贾政采取“体罚式”教育方式痛打自己儿子贾宝玉,只因宝玉和戏子蒋玉菡交往,会连累到他,以及宝玉调戏母婢白金钏倒致她投井而亡,给家门蒙羞。他这么做,当然不是要把宝玉打死,其目的还是要教育宝玉,不让他长大之后“杀君杀父”和“光宗耀祖”。但他的教育方式是“管的严,往死里打”典型的体罚方法。王夫人不顾失态,在众人面前护着自己儿子贾宝玉,更多是从母子情深及养儿防老角度来劝阻丈夫贾政痛打儿子的举动,体现了“言教“的特点。由于她做法没抓住贾政心里,反而“使贾政更加火上添油一般,那板子越发下去又狠又快”。贾母不让儿子贾政狠打孙子贾宝玉,有人认为她在无理取闹。这么认为的人小瞧了贾母,她可是一厉害角色啊!她上场后就对贾政说:“我说一句话,你就受不了,你那样下死手的板子,难道宝玉就禁得起了?你说教训儿子是光宗耀祖,当初你父亲怎么教训你来!”短短数语话,体现她“身教”教育的特点。贾母“身教”教育有二重意思:一是教育者要站在被教育者来想问题,将心比心。如她话里上半句:“我说一句话,你就受不了,你那样下死手的板子,难道宝玉就禁得起了?”意思就是说贾政你要替宝玉想,你这样打他,他受不了,假如别人也这样打你,你受得了吗?二是教育者要给受教育者做出表率,如果自己做得不好,就没资格教育别人。如她话里下半句:“你说教训儿子是光宗耀祖,当初你父亲怎么教训你来!”这话后有潜台词,我猜测贾政年少时,可能做出比宝玉做的更荒唐之事。贾母的“身教”与我们现在理解“身教”有所不同,我们认为“身教”就是自己要给学生、儿女做出好榜样而己,并没有“要将心比心”的内容,看来,贾母比我们一般人高明她的“身教”教育观念中还包括要顾及被教育者身体承受能力和自尊心的方面。但不论王夫人的“言教”和贾母的“身教”与我们理解的有何不同,总之,在这里三者不同教育理念和方式发生了严重冲突,表现很生动,但作者仍没明确地指出他推崇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反而给我们读者留下贾母溺爱孙子和王夫人护短妇人之见的印象。
《红楼梦》里贾家男主人教育子女没一个是成功的,虽然他们大多数人都奉行当时世人认为最好的“管得严,往死里打”教育方式,究其原因,是他们教育理念上的错误,把“严师出高徒;棍棒下出孝子”的教育观理解成对子女、学生、下辈要采取“管得严,往死里打”教育方式,更主要的是贾家这些男主人自身不正。自身不正,采取任何教育方式教育子女、学生、下辈,都是无用的。教育家、政治家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这句话虽是说社会管理,但用在教育子女身上也是恰当不过的。。现在人经常说:“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子女。”这话说得有点绝对,但其中包含相当多真理部分,我们作父母、家长、老师的千万不能掉以轻心,不要不把它当一回事。作者在《红楼梦》里通过描写贾府老家人、现在管家赖大、赖二母亲赖麽麽在一次跟主人公贾宝玉闲聊中,对宝玉说:“不怕你嫌我,如今老爷不过管你一管,老太太护在头里。当日老爷小时候挨爷爷的打,谁没看见的。老爷小时,何曾象你这么天不怕、地不怕的了。还有那大老爷,虽然淘气,也没象你这扎窝子的样子,也是天天打。还有你东府里你珍哥哥的爷爷,那才是火上添油的性子,说声恼了,什么儿子,竟是审贼!如今我眼里看着,耳朵听着,那珍大爷管儿子倒也象当日老祖宗的规矩,只是管的到三不着两的。他自己也管一管自儿,怨不得人怨他。”赖麽麽这段话向我们读者透露许多信息,主要是贾家上一辈教育儿女情况,听口气赖麽麽还是赞同“管得严,往死里打”教育方法,不过她隐隐觉得这教育方法要起作用,还是要教育者自身得正,这样被教育子女才会真得听话、变乖。是的,表面上这些贾家下一代听话、顺从家长的意志,背地里却什么坏事、荒唐事都能做出来。贾家荣国府贾琏怕自己父亲贾赦,就象老鼠怕猫似的,可是两父子都是一丘之貉,都是好色、贪财的主。做父亲的高兴之时,可以把自己侍妾赠给儿子;不高兴时,可以因儿子一句话顶撞自己,就叫下人把他打得半死。做儿子的平日里勾结皇宫里太监,合伙把宫里值钱东西拿出来卖;看到那个妇女长得漂亮,也不管是自己仆人的老婆,还是父亲的侍妾,先勾引再说。看到这对父子在书中表现,真让人有“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子女。”的感慨啊!贾家宁国府的贾珍,也就是赖麽麽口里宝玉珍哥哥,更是一位“头上结疤,脚下流脓”—坏透的傢伙。他不但威迫利诱身世可怜自己儿媳秦可卿与他私通,而且霸占她,可是一旦他发现情况对他不利,他却能毫无一丝犹豫把她逼死。有人说秦可卿吊死后,贾珍种种表现,那是因为他爱上她。我听了,差一点喷饭。象贾珍这种人会爱上秦可卿,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这种人是没有真感情,他们头脑里除了权利、亨乐、算计、阴谋外,不会有任何包括高尚、温情东西。贾珍厚葬秦可卿,那是一种想推脱责任,做给别人看虚伪、腌脏的表现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贾珍在自己父亲贾敬死后表现和他与尤二姐、尤三姐的交往中看出来。在贾敬死后,他一哭完灵之后就去鬼混,什么廉耻、礼义根本就不当一回事;他自己老婆尤氏两个妹妹尤二姐、尤三姐人家来邦你料理丧事,他不但没真心感谢人家,却看到她俩长得漂亮,就千方百计去勾引她们,趁机想霸占,在他眼里何曾有一丁点亲情、真感情的呀!可是就是这样的人在教育儿女上也采取“管得严,往死里打”教育方法,见儿子偷懒,就叫下人去啐他,打他耳光,逼他去做。看了真让人觉得讽刺和荒唐。“龙生龙;凤生凤;儿子天生会打洞。”贾珍儿子贾蓉在贾珍这样父亲教育和影响下,自然是有样学样。在守灵时,一见他父亲不在,便偷跑出处和自己姨娘尤二姐鬼混,还和家里丫头戏押。“管得严,往死里打”教育方法在这两对父子身上完全失灵,不但没好作用,反而产生不良后果。那么,它在我们主人公贾宝玉父子身上是不是也是如此的吗?贾宝玉怕他父亲贾政,怕得连面都不敢见,每次要经过父亲住房子门口,宁愿绕远得走。当贾政为了他结交戏子和调戏母婢使她含羞自尽这两件事,痛打他之后,他不但没“悔改之意”,反而有“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情愿”之意,与贾政打他的目的相去甚远,看了实在让人觉得贾政这么教育儿子又荒唐、又可笑。当然,这贾政本身也不是什么“正人”,为了自已荣华富贵,他可以把亲身女儿送进宫里,使女儿得不到真正幸福;在外做官一回到家里,就住在小老婆赵姨娘房间里,把自己老婆王夫人凉在一旁;为了自己面子、虚荣,逼儿子宝玉在众人面前表现,表现好,他就高兴;表现不好,他就责怪儿子,根本就不把儿子感受放在心上。作者在《红楼梦》里通过众多故事来反对,当时世人在教育儿女上普遍釆用“管得严,往死里打”教育方法,指出这种方式不但不能管好子女,反而会使子女的品质、道德行为越来越差,甚至走向教育初衷的反面,劝戒人们在采用“管得严,往死里打”教育方式时,要慎之又慎。但他虽然这么认为,却也不赞成对子女教育采取放任自由态度。这个观点他是通过贾珍父亲贾敬的故事来表达的。在书中贾敬是个“甩手掌柜”,什么事也不做,什么事也不管,自己却跑去跟郊外道观道士胡羼。他这么做的后果,是直接导致儿子贾珍胡作非为,从而使整个家族败亡(贾珍后来打着为秦可卿复仇的旗号,跟皇上讨价还价,又逼死贾元妃,结果自身受到官府制裁,也倒致家族败落)。作者借贾家仆人和外人之口,对贾敬这种做法多有批评,并在“金陵十二正钗”之一秦可卿的曲唱中指出:“箕裘颓堕皆从敬”,把贾家败亡的原因直接安在他头上。作者口气之重,让人吃惊。可见作者虽然对“管得严,往死里打”教育方式不以为然,但也不提倡什么都不管教育方式。那么作者心仪教育方式到底是什么?
作者推崇和心仪教育方式是书中贾母对孙子贾宝玉的教育方式:顺其自然,不加管束,却暗里观察,发现其行为不正就加以规导;发现其行为良好就加以鼓励。《红楼梦》里贾母—史太君,在文章里故事刚开始时,给我们读者的感觉,她是个只会吃吃喝喝、到处游游逛逛糊涂老太太,看完八十回原著之后,相信绝对没有人再敢小瞧她,她真是一个厉害角色啊!俗话说:“姜还是老的辣;甘蔗还是老的甜”,此言一点也不虚。贾母的见识和作为是贾家所有男主人骑马赶不上的,在教育亲孙子贾宝玉这个问题上,也不知比她儿子贾政高明多少倍。平时,她从来不逼宝玉去学堂上学,可她一旦听到宝玉要和好友秦钟结伴去族里私塾读书时,她马上大力促成,还吩咐秦钟:“只和你宝叔在一处,别跟着那些不长进东西们学。”从这句话透露出贾母为什么不逼宝玉自家办私塾的原因,那就是宝玉上私塾读书,不但不会学好,反而会被私塾里“不长进东西们”带坏。的确如此,就举宝玉表兄薛姨妈的儿子薛蟠为例,他倒是一来贾家,就去贾家办私塾念书,结果是学业无一寸长进,人却比以往更坏了。贾母是懂得“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道理的,特别是青少年最容易受到同伴行为影响,一所名校和一所普通高校,最大差别就是学习环境、学生素质上不同,其他师资、教育物质条件等等,都是次要的,起不了什么大的作用。《红楼梦》里有一处描写,说贾母见贾宝玉和林黛玉从薛姨妈处吃饭回来,更加心里欢喜。我对之描写困惑不己,这不是闲句吗?后仔细一想,方知其妙。贾母更加高兴的原因,是因为见到贾宝玉和林黛玉与薛宝钗交厚,不是因为这两个她宝贝孙子女知晓按时吃饭,从而不让她担心。贾宝玉生性调皮捣蛋,林黛玉却从不劝过他;而薛宝钗是个规规矩矩的女孩子,又是“大姐头”,宝玉和黛玉与她交厚,就会慢慢地改变两人的气质和不良习性。你看贾母多精明啊!另外,贾宝玉给贾母送了几盆花摆设,她就到处夸宝玉孝顺。这不也是现在教育家提倡鼓励教育吗?
有人可能对我说“《红楼梦》里贾母对主人公贾宝玉教育方法和方式是顺其自然,不加管束,却暗里观察,发现其行为不正就加以规导;发现其行为良好就加以鼓励”的说法表示怀疑,这是因为我们读者虽然在书中可以见到“贾母对宝玉在好方面加以引导”的故事,却看不到“贾母对宝玉在不好方面加以限制”的描写,反而有不少文章显示出贾母有纵容宝玉坏毛病的嫌疑。文章的确是这样说贾母,但这是因为贾母对贾宝玉身上毛病的看法,与贾家里所有人和有关外人在这上看法都不同,也是贾母高明之处。她孙子贾宝玉在外人看来,身上最大毛病就是不想读书,却爱在女人堆里混,以及爱红的习惯,但在贾母看来,这都不是个事,她只是对宝玉这方面行为和举动感到不解,还为宝玉找理由,开玩笑说“宝玉前世是女儿变的”。就连贾琏与女佣贾二家的偷情被老婆王熙凤知到并闹到她这里来,她还对王熙凤说:“小孩子年轻,馋嘴猫似的,那里保不住不这么着。从小几世人都这么过的。”那么在贾母眼里什么才是青少年身上的毛病呢?它就是青少年不遵行礼数。在五十六回里描写贾母与甄家派来请安四个女人谈到宝玉那段对话中可以看去,贾母对小孩子有无礼数十分在意,她还说:“凭他生的如何,没礼数,也是该打死的。”这话出自贾母之口,让人十分震惊。她不是最痛爱宝玉,怎么这种狠话也说得出呢,可见她比贾家任何大人都溺爱小孩,也懂得如何教育小孩。有人说贾母说是这么说,假如宝玉真没礼数,她也不可能这么做。这么说贾母当然是对的,但她最起码是在给宝玉打“预防针”,不让他以后犯这种毛病。贾母把封建礼数看得这么重,是否完全合理,另说,但我们不得不佩服她老辣、独到之处。以往,我们通常把封建礼数当作封建社会虚伪东西,其实大不然,礼数正是封建思想文化里最精华的部份,这是维护封建社会统治最根本的东西。就是对现代人来说,家风、礼数也是十分必要的。封建礼数核心内容是:忠、孝、仁、义。“忠”,古人说的是“忠君”,现在讲的当然是“爱国”;“孝”,古人讲是孝顺父母、长辈,现在内容基本差不多;“仁”就是爱人、爱动物;“义”就是帮助别人,替人解难。可以想象一个没礼数的人他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反对的是教人表面一套,背后一套的说教,而不是它的内容。象书中人物贾家的贾珍在父亲的灵堂上哭得死去活来,旋而就出去鬼混,这正好证明他是个极没礼数的人,却不能证明礼数是个坏东西。贾宝玉在贾母亲手教育下,虽然在家胡闹不断,在外却比谁都有礼貌,是个典型“窝里横”之人,本质上却比贾家任何少爷公子都有爱心,更善良。宝玉能使这样的人,贾母“身教”教育方法和方式居功至伟,要不是贾家内部那些“不长进”傢伙为了个人利益,相互残杀,导致整个贾家败落,贾宝玉何致象续书所写的那样,出家去做和尚。
我们读者读《红楼梦》时,往往会受书中二首《西江月》词的影响,认为主人公贾宝玉一无是处。可是事实真的如此吗?文章多处写到贾宝玉“文武双全”,见识非凡。表兄薛蟠薛呆子过生日时,宝玉觉送什么都不合适,就想亲手画一幅画送他,可见宝玉有一定绘画才能;宝玉的文才,在书中体现最多。不时有父亲考他,逼他逞才;不时和大观园姐妹吟诗作词;也有平时闲着无聊涂鸦之作,他所作诗词、文章和谈吐处处精彩,处处有不俗表现。书法才能也不俗,否则他就不敢给他住地方题“绛云轩”的扁挂上去,那样做会没面子,被人嘲笑的。这些文方面才能都不算什么,最值得称道,是他的见识也高于一般人,在认人更有独到之处。秦可卿死后,宁国府没人料理后事,是宝玉向贾珍推荐王熙凤,结果王熙凤不负所望,把秦可卿后事办得十分完满;大观园里要成立诗社,嫂子李纨自荐为社长,宝玉极力赞同,还说李纨办事极公道。以小见大,贾宝玉即使以后成不了“千里马”,他可能也是个“伯乐”。宝玉武的方面,文章在这表现不多,但也并非没有。有一次,宝玉被雨淋,急忙赶回家,敲半天门没人开,后来丫头袭人来开门,宝玉生气也不看是谁,飞起一脚就把袭人踢得吐血,可见宝玉是“练家子”,不是手无缚鸡之力贵公子;贾珍聚众校射,宝玉也去参加,射箭水平还得到贾珍夸奖。除此,我们再来看贾宝玉交友之道。俗话说:“龙找龙;凤找凤;乌龟找王八。”什么样的人就会找什么样的朋友,贾宝玉朋友里有一些什么样的,他肯定就是同类之人。他朋友里有冯紫英、柳湘莲、秦钟、戏子蒋玉菡,三教九流都有,但这些人有一共同特点:有情有义,表明宝玉也是有情有义之人。当然这些小孩子难免有时胡闹,象冯紫英有时跟人打架;柳湘莲“自甘堕落”喜欢唱戏;秦钟在庵堂就敢与小尼姑智能儿私会;蒋玉菡本身就是唱戏的,这些人在当时肯定被世人认为“没前途”之人,国舅爷贾宝玉偏偏和这些有交情,自然也会被看做“自甘下流”。我本来也有点看法,可是见到秦钟病死前还强忍一口气,跟来道别贾宝玉交待,要他今后读书仕途,我才佩服贾母的认人眼光和作法,让秦钟与贾宝玉一同上学。这才是真正的朋友,自已都要死了,还放不下朋友的“前途”。秦钟死前一句话胜过贾宝玉父母、长辈、私熟老师一万句的教导。
贾宝玉长大之后,按续书所写是出家做和尚去,成为一个“没前途”之人。这绝对不能说明宝玉是个草苞,而是环境使然,是他性格使然。现代一些明智教育工作者认为“成才”比“成功”更重要,我十分赞同。这种不以成功论人才观念,往往不被世人所接受。如今大多数家长们都认为他们子女长大之后能赚大钱、能做大官才是“成才”的;而那些不知赚钱、不想往仕途去发展的人就是“不成才”。姑且不论,这种“人才观”是多么狭隘,就拿这些“成才”和“不成才”的子女来比较,看那种人对国家、社会、家庭更有用,凭谁也不敢肯定。孔子曾评价他一位叫南容弟子说:“邦有道,则不废;邦无道,则无咎。”意思是说他这位弟子十分有才能,当社会政治清明时,他就会施展他的才能,去做一些有益老百姓的事;当社会政治黑暗时,他就把自己才能收藏起来,不去发挥,这样他自然也不会招致灾祸。《红楼梦》里主人公贾宝玉不就是这样人吗?大家都说作者是《红楼梦》里主人公贾宝玉,象作者这种人,在当时社会里绝对会被众人看作“不成才”、“没前途”之人,然而正是这位“不成才”、“没前途”之人写下千古奇书《红楼梦》,给我们后人留下一笔巨大精神财富。他的事怎不能给我们后人有益启发和借鉴呢?
作者说《红楼梦》不是一本理治书,这当然是作者的“假语”。以我看,《红楼梦》比任何一本理治书都要“高明”得多,不过作者是用小说这种文体来表达他对封建社会关系及精神文化深刻认识,而不象政论文、杂文那样举例子、摆道理来论证他的观点和看法。这样做的好处是能产生作者所说“悦人耳目”的效果,能让读过《红楼梦》的读者更加牢记作者的观点和看法,遗憾的是大多数人误读《红楼梦》,把《红楼梦》当作半家史小说,虽然也认为《红楼梦》对我们后人有教育意义,可更多是认为《红楼梦》主题是在批判封建社会种种不合理制度,是乎跟我们现代人没多大关系。《红楼梦》真的跟我们现代人没多大关系,是这样的吗?
在《红楼梦》里,作者用引人入胜故事来体现他对封建社会关系和精神文化深刻认识。同样的,他在教育上推崇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也象他对其他问题的看法和主张一样,不是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语言和活动来体现。不过,只要我们读者足够细心的话,仍可从从文中找出三种教育理念和方式。第一种是一味“管的严,往死里打”教育理念和方式;第二种是家长为自己利益着想“言教”教育理念和方式;第三种是贾母“身教”教育理念和方式。这三种教育理念和方式,谁好谁坏,就不用我赘述了,大家都知道“体罚不如言教;言教不如身教”的道理。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逝世前对前来慰问当时担任总理温家宝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我国现行教育培养不出尖端科学家?可能很多人回答不出这个问题,以我看,这个问题却很容易回答。那就是我国现行教育缺少“身教”教育理念和方式。改革三十多年来,社会上物质丰富了;人们生活好过了,可是社会整体道德水平却在不断下滑,大多数人没了理想,学校教师也好;社会上家长也好,满脑子都是追求物质财富。在这样环境里,你想让下一辈青年人有“为中华民族崛起而读书”理想和抱负,也难矣!糟糕的是,一个人远大理想和崇高抱负,正是一个人成为“大才”必要条件。如今,我们教育条件、师资力量比科学家钱学森那一辈不知强了多少倍,可是没了这必要条件,也就培养不出象钱学森、华罗庚、李四光那样在国内外都负有名望“大家”。不能怪我们年青下一代,要怪只能怪我们做家长、做教师这些人,根本就不懂“身教”真正含义,更与“身教”的要求背道而驰,才造成今天人才缺乏可悲现状。
《红楼梦》作者在书中提岀“体罚不如言教;言教不如身教”教育理念,更高明的是,他不但提出教育下一代要“身教”,而且还提供如何“身教”一系列方法方式。如我上面所说,对被教育者不要打骂,要多鼓励;教育者自身要正,给下一代作出榜样;让下一代与好品质同龄人成为好朋友,远离不良之地、不良之人。在书中,作者还通过“金陵十二正钗”之一李纨和她儿子贾兰的故事来说明如何“身教”重要性、必要性。所谓“身教”,我们往往认为只要自己做好人、做好事,就可以潜移黙化地影响到下一代,让他们也成为好人。作者明确告诉我们读者,我们这样做是大错特错。作者认为“身教”教育,并不是做家长、做长辈的自己做好人、做好事,就可以对子女、下一代教育问题不闻不问,这样做的后果可能就象书中李纨和贾兰这对母子悲惨命运一样。小说里李纨是个宽厚、平和、尚德不尚才的贵妇,象她这样的人生得儿子,应该也差不多那里去。然而,由于她忽视对儿子的教育,使她儿子成了加引号的“贾兰”(“贾”通“假”;“兰”乃是“兰花”,有花中君子之称;“贾兰”寓“假君子”);后来,她儿子在“爵禄高登”之际,又成加引号的“贾兰”(这里“贾兰”不是“伪君子”之意,而是“假尊荣、假显贵”之意,寓贾兰在“爵禄高登”之后不久莫可名状地暴病而亡)。贾兰会有如此不幸的命运,原因是贾兰曾做过一件大缺德坏事。什么事,文章没明说,但从他堂叔嫂王熙凤女儿巧姐曲唱中提到“巧姐是被“狠舅奸兄”卖到“烟花之地,后幸得恩人刘姥姥相救的故事”来看,这里“狠舅奸兄”中“奸兄”应该不是续书所写贾芸,也不是大多读者猜的贾蔷,而是这位“伪君子”贾兰。现实中这样例子也不少。以前我们经常在报刋杂志上看到老一辈革命家的子女无恶不作、贱踏国法,结果受到法律严惩的报道。前一段时间,网络上盛传“我爸是李刚”的故事,故事里那位恶少开车撞了人逃跑,还大声对阻拦人们叫嚷:“我爸是李纲!”这位恶少如此嚣张、恶劣行径必受人物唾弃和法律严惩,这是必须的。我在这里不谈这些,我想谈是这位恶少父亲李纲,说实在我也不知道他是什么东西,就权把他当作好东西吧!显然,他对儿子教育出现了大问题,这都是不知道如何“身教”的结果。所以说“体罚不如言教;言教不如身教”这个道理谁都懂,关键还是要懂得如何“身教”的问题。《红楼梦》作者在书中明明白白告诉大家:要学习贾母对孙子贾宝玉教育方式,顺其自然,不加约束,却暗里认真观察,发现孩子表现好就大力促进;发现其表现不好就加以引导。贾母是个厉害角色,假如我们做不到学她那样教育子女,最起码也应该学书中人物王夫人对儿子教育方式:爱护而不溺爱,给宝玉相当大的自由而不放纵,一些根本性问题,她可是一点也不含糊,丝毫也没放松对宝玉管制和约束。
其实,这世上教育理念和方式无非二种:一宽;二严。但由于各位家长、教师对什么该严、什么该宽理解不同,才形成了各种各样、千差万别教育行为和方法。实际上宽、严只是相对概念,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比如《红楼梦》里“二世祖”贾赦对儿子贾琏管得够严吧,出言顶撞一句就打得半死,可是只因儿子办一件让他高兴的事,就把自己侍妾(丫头秋桐)赏给贾琏。这是管得严还是管得宽呢?又比如贾母痛爱孙子贾宝玉,可是她却说:“若他一味只管没里没外,不与大人争光,凭他生的怎样,也是该打死的。”试问这是管严还是管松?正因为如此,我们每位做家长、教师的首先要明白什么地方该严、什么地方该宽;什么问题该宽、什么问题该严,只有这个问题弄清了,才有资格淡教育下一代问题,千万不要学书中贾家男主人们本未倒置,该严的不严,该宽的不宽,祸害下一代。如按《红楼梦》里贾母的观点,除了在礼数该严外,其他都应该宽,甚至包括男女问题;如按王夫人的观点,是乎除了“防淫”外,其他都应该宽。这两人在教育主人公贾宝玉上最大分歧就在此。作者是比较欣赏贾母的作法,而对王夫人的表现进行讽刺。实际上作者是在评价前后儒家人物在“重视德教”教育观指导下不同做法,在这里我就不展开讨论了。如今我们生活方式、时代和家庭都发生了巨变,但不论形式怎么变,性质却变不了,贾母和王夫人对宝玉教育方式以及她们在教育上不同理念,对我们今人仍有借鉴意义。如现在流行高中生谈恋爱和大学生男女同居的问题,作为家长、教师是应该管或是不应该管,困惑不少人。如按贾母作法,当然是不该管;如按王夫人作法,那必须得管,支持该管的人可以举出很多理由;支持不该管也可举出很多理由。其实,贾母和王夫人教育宝玉实际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涉及到贾宝玉道德品质方面都要严,涉及到贾宝玉生活和交友方面都要宽,不同是这两人对男女问题看法大不同。贾母认为这是小孩子胡闹,小事一桩;王夫人却认为“万恶淫为首”,一个人犯别的犹可,要是犯了“淫”,那就不得了,一生都毁了。所以我们家长、教师对上面二个问题看法不同,可能产生不同的作法。以我看,对这两种现象我们做家长、教师的也只好默认,无需公开讨论,更不要挞伐。但默认并不意味我们什么都不做,我们可以在高中生谈恋爱和大学生男女同居坏处方面多做宣传,让有或想做这些行为高中生、大学生自己明白,相信如今高中生、大学生们能自己处理好这些问题。在文章开头,我曾为“体罚”做过辨护,说过打孩子没什么不对的。在这里,我还是这么说,打孩子没什么不对的,关键是看大人为什么事打小孩子。在道德品质上,该严还是要严,孩子和小学生做得不对,该打还是要打;在生活方方面面上,该宽还是要宽,孩子和小学生做得不对,不该打还是不要打。比如我们子女、学生把家中、学校里贵重东西打碎、破坏,不该打;如果我们子女、学生没有公德心高空乱抛东西,该打。又比如我们子女、学生上课不注意听,调皮捣蛋,不该打;假如我们子女、学生偷东西、欺凌小朋友,该打。而如今我们家长、教师本未倒置,该严的不严;该宽不宽,教育不失败那才是老天爷瞎了眼呀!
我国现代教育和古代教育内容实际相差无几,都希望下一代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但我们老祖宗更重视道德教育,这一点比我们现代人都强。例如古代俗语:“严师出高徒;棍棒下出孝子。”这一句话就是古人从德、智两方面来阐明“严”的必要性。现代人往往自以为是,把品质、道德看成虚的东西,不加以重视,可是他们没有看到德与才是相互相成、互相促进的,特别是青少年时期更是如此。《红楼梦》作者在书中通过塑造贾兰这个形象,更是给不重视道德教育人一个警醒。小说里贾兰是贾家荣国府冢孙,父亲贾珠早逝,母亲李纨是尚德不尚才的人,但对贾兰教育问题不闻不问,使贾兰品质道德自小就有问题,长大之后更做出一件大缺德坏事(小说里有贾兰拿小箭追射两只小鹿的描写,体现贾兰小小年纪心肠极狠,没爱心。另外,他与贾环极好,贾环也是六亲不认、心里十分歹毒家伙)。其结果是在其考上进士、做大官、“爵禄高登”之时,暴病而亡。贾兰能在贾家败落之后,凭着自己的刻苦努力,考上当时读书人梦寐以求的“进士”,说明他才能不低,也十分努力勤奋。象他这样的人,本该是贾家希望、他母亲的骄傲,可是由于他的道德品质出现大问题,害他在春风得意时白白丧失一条年轻生命。如此一来,他对贾家和他母亲李纨有什么用,贾家其他人还不是空欢喜一场,对李纨来说,那更是“白发人送黑发人”刺骨锥心的痛。在这里姑且不论作者是否有宿命论思想,单他这样写贾兰结局就比续书对贾兰命运安排,不知高明多少倍。
总之,《红楼梦》作者推崇教育理念和方式,对当今家长和教师们仍十分具有借鉴意义,特别是对“富二代”、“官二代”家庭里家长们更是如此。简单地说,就是我们不能忽视子女、学生教育,特别是个人品质道德教育,更是容不得一点马虎,千万不要因为这个原因,使他们成为无益社会、无益个人家庭的“寄生虫”;千万不要因为这个原因,使他们成为成为破坏社会安定团结、家庭美好幸福的“硕鼠”,那时悔之晚矣!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