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红楼梦》作者是一位“惜墨如金”的写作高手,传说《红楼梦》里面句句都非闲句、字字有出处,作者是否如此厉害呢,我不知道。但我却知道小说里所有戏目名称都不是乱取的,这些戏目名称在故事里能发挥特殊作用,作者想用之来大做文章。对于这一点,我倒很确信。
俗话说: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我们人的一生的确就象一台戏似的,刚开始时,你方唱罢我登台,底下看戏的人乱嗡嗡一大片;到最后剧终了,唱戏的、看戏的都作鸟兽散,在星空下只剩下空寂无人社会大舞台孤零零耸立着。作者在书中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戏剧的戏目来编写故事内容,使他所写故事比其他故事来说,其笔墨更省、容量更大、要说的事更多,同时也更符合写作精炼的要求。我们读者如把之看作是作者一种高明“伏笔”法,也是十分恰当的。
《红楼梦》是一部奇书,奇就在于作者并没有在小说里写某位英雄豪杰做出轰轰烈烈伟大的事业,也没有写“才子佳人”之间缠绵悱恻的爱情,而是写一些“里巷杂闻、家庭琐事”,比如做戏、看戏这类鸡毛蒜皮的小事。做戏、看戏不论在古代社会,还是在现代社会里都是我国民间无处不见的一件寻常小事,可是在这部“惜字如金”的伟大小说里,作者却写了不少做戏、看戏的故事,占了书中很大篇幅。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呢?这其中道理不言而喻,自然是这些做戏、看戏的故事很重要,让作者不得不花笔墨这么做。而要让这些平淡无奇故事变得很重要,就必然要在故事里戏目描写上下功夫、做文章,否则就无法达到“化腐朽为神奇”的作用。书中经常以贾家举行家宴上或某位主人过生日宴会上或贾家某种喜庆、特殊日子时所演戏目来写故事,初看起来故事里这些戏目毫无意义可言,可以用其他戏目来代替;但仔细一想却并非如此,它们应该都是有意思的,“伏”了许多内容。至于这些戏目名称“伏”什么内容,有的“脂批”已指出,有的下面有注解,但多数戏目仍无人涉足去分析,不知它要说什么。这都是因为原著只有八十回的缘故,而续书里故事又跟这些戏目所“伏”内容联系不上,所以这些戏目往往被人们所忽视,对此并不怎么上心。其实,这些没被脂批和红学家重视戏目名称才有名堂呢,它们都是为了书中内容和故事情节服务,“伏”了许多明、暗的东西。大家如能对此详加分析,必然可以一窥其妙、得其真趣。
《红楼梦》这部名著里以戏目来寓其特殊作用的地方,一总有八处之多,下面我将逐一分解。
文中第一处出现戏目的描写是在小说第十一回故事里。故事说贾家宁国府贾敬过生日,他儿子贾珍在家请戏班做戏来为他祝寿,同时邀请荣国府的人过来看戏。荣国府王夫人、王熙凤、贾宝玉过来一面看戏,一面顺便探望生病秦可卿,而且王熙凤还亲自到秦可卿房间看望,呆了很长一段时间。她探完病后,戏已做差不多了。书中写道:王熙凤立起身来答应一声,方接过戏单,从头一看,点了一出《还魂》、一出《弹词》,递过戏单去说:“现在唱的这《双官诰》,唱完了,再唱这两出,也就是是时候了。”王夫人道:“可不是呢,也该趁早叫你哥哥嫂嫂歇歇,他们又心里不静。”这段王夫人和王熙凤在宁国府看戏时的对话,让我们读者听起来是那么有玄机。表面上听来,王夫人与王熙凤这段对话说的内容是人之常情,到人家府里去看戏,时候不早了,而且人家家里还有一位重病号,理应早一些散去让人家清静;实际上,暗指秦可卿生病的事比贾敬做寿的事要重要的多。这在现代看起来是理所当然的事,但在古代社会里情况却非如此。故事里贾敬是贾珍的父亲,秦可卿是贾珍的儿媳妇,古代标榜“孝行”,父亲的小事在宁国府就是天大的事,儿媳妇天大的事在宁国府就是小的事,秦可卿生病和贾敬过生日相比,就是一件很小的事,除非秦可卿身份、地位比贾敬尊贵,按古代礼法要求,王夫人和王熙凤所说“秦可秦生病比贾敬做寿重要”情况才可能存在。所以王夫人和王熙凤这段对话或多或小暗示秦可卿身份、地位十分尊贵。这里对话的描写是如此,戏目描写就更有名堂了。
《还魂》这场戏演杜丽娘死而复生的故事。实指秦可卿在成为贾家宁国府冢孙媳之前,有死里逃生的经历。秦可卿的身份按书中明写,她只是一小官僚秦业从育婴堂抱养一位孤儿,养大之后,嫁给贾蓉为妻。从秦可卿这段身份描写中,我们一点看不出她有死里逃生的经历,所以要有,也只能是她在进入育婴堂之前。据此,我们可以推断秦可卿真实身份不是孤儿,她还有另一身份,这身份见不得人,才以孤儿身份做掩护。
《弹词》这戏目演的是宫庭琴师李龟年流落民间的故事。实指秦可卿身份尊贵,是“皇家”之人,却嫁给一个无品贵公子贾蓉。《弹词》又是《长生殿》戏剧里的一出。《长生殿》演的是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实指秦可卿的一生遭遇与宫廷政变有关。
《双官诰》演冯琳如的婢女碧莲守节教子,后得到夫、子双份官诰的故事。实指秦可卿死后身份得到官家的承认,又得到贾蓉之妻五品恭人的封诰。
通过上面三个戏目,我们读者可以这样梳理书中人物秦可卿的个人经历:她是一位显赫人物的后辈,孩提时由于这位大人物在宫廷政变中失败了,秦可卿受到连累,差一点就丧命或受到严格监禁,后在友人帮助下,偷偷送进育婴堂,名义上成为一名孤儿,再让小官僚秦业把她收养,养大之后嫁给贾家宁国府冢孙贾蓉为妻,以此来掩护她真实身份。不料最终还是有人把她真实身份给举报了,秦可卿因此担心而生病,最后还被逼上吊自尽。秦可卿死后,她的真实身份却意外得到官家正式承认,受到自身家世和丈夫双份官诰。
第二处戏目描写是在十七至十八回文章里。文章描写贾妃回家省亲,贾家为了这荣耀,让家养戏班演戏以表祝贺,但戏目需送给贾妃贾元春定夺。文中写道:少时,太监出来。只点了四出戏:第一出《豪宴》;第二出《乞巧》;第三出《仙缘》;第四出《离魂》。这一处现行版本下面有注解,说这四出戏目有些是不能在贾元春省亲时演的,作者故意这么写,是为了伏全书一些比较重要情节。又注解说这四出戏目的出处和所演故事内容,后面还附有脂批对这些戏目的批语。脂批曾谓:《豪宴》伏“贾家之败”;《乞巧》伏“元春之死”;《仙缘》伏“甄宝玉送玉”;《离魂》伏“黛玉之死”,“所点之戏目,乃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脂批所说这四个戏目所伏故事情节,我们读者在原著八十回文章里都没见过,可见“脂砚斋”这些人是看过八十回后原作者写过文章的。由此可断定《红楼梦》原著绝对不止现在流行这八十回,作者基本写完的说法是可信、真实的,《红楼梦》原著没写完之说可以休矣!
《豪宴》演明代莫怀古因玉杯“一捧雪”,被奸邪害得家破人亡的故事。实指贾家在后来因宝玉出生时含那块“玉”,被贾雨村、忠肃王一伙奸侫之徒害得家破人亡的故事;《乞巧》演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悲剧故事。实指贾妃贾元春之死,与宫廷政治斗争有关,八十回后真文章里应该有贾妃贾元春被贾珍父子、秦可卿父辈们逼死的故事;《仙缘》演吕洞宾下凡度卢生上天,代替何仙姑天门扫花的故事。实指宝玉和宝钗成婚后,发现宝钗竟是“石女”,让人亲近不得,觉得生活无趣,在甄宝玉帮助下,到佛寺出家的故事;《离魂》是汤显祖《牡丹亭》改编本中的一出。演杜丽娘因思念梅生而忧郁逝去的故事,实指林黛玉因觉自己与宝玉结婚无望,投湖自尽的故事。
这处四个戏目按“脂砚斋”所说,是伏“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四件重要故事,明眼人一看这四件重要故事发生时间顺序是反,难道作者也取“做戏与作梦一样是反”之意吗?
与第一处戏目一样,通过这四个戏目,我们读者大概可以知道八十回后贾家发生真实一些事:贾母死去之后,林黛玉受到贾家势利小人冷嘲热讽,“木怪狼虎蹲”(妙玉续诗语),林黛玉为了成全宝钗与宝玉的婚事,又感自己病情实在好不了,生怕连累宝玉,于是在一个凄冷月夜里,投湖自尽。林黛玉自尽后,宝玉伤心欲绝,日夜思念,继而心灰意冷出家去,可是不久之后便被劝回,还与宝钗成亲。婚后,宝玉发现宝钗竟是“石女”,让人亲近不得,从而“意难平”,又开始日思夜想死去林黛玉。在此期间,宝钗生怕贾家人知道她是“石女”,影响她将来成为贾家女主人,也不断怂恿宝玉再次出家,宝玉出家之心又起。随后,贾家发生袭人改嫁的事,使宝玉终于痛下决心,发誓再次出家永不回来。在甄宝玉帮助下,宝玉顺利到一名刹为僧,正式出家修行。宝玉正式出家之后,贾家发生一系列重大事故。贾珍、贾蓉父子为了更大荣华富贵,交结秦可卿父辈一些人,趁皇帝带贾妃外出巡狩,围困住两人,逼皇帝不得不舍弃贾妃以自保,贾妃贾元春就象杨贵妃一样被皇帝抛弃,上吊自尽。贾家失去贾妃这座“大靠山”之后,情况开始不妙了,特别是贾雨村这人,为了保住他的官位,讨新主子忠肃王喜欢,他恩将仇报对贾家进行残酷迫害,想要夺贾宝玉口中那块神奇“玉”献给新主子。由于贾家的人以往做过太多不法之事,虽有人想帮他们,却也是心有余力不足,最终贾家把“玉”保住,家却被忠肃王和贾雨村一伙人害得支离破碎、家破人亡。故事到了这,还没有完,因为我们主人公还没出场呢。话说贾宝玉在寺院里出家为僧,一心礼佛修行,对世事家事不闻不问,即使贾家发生这重大变故,他仍然无动于衷。一天,突然妙玉带薛宝琴丫头豆官来找宝玉,告知他一件事,宝玉一听,再也无心修行,连忙跟妙玉她们回家。原来妙玉和豆官告知宝玉说,薛蝌带妹妹薛宝琴离开贾家去南边跟梅翰林家公子完婚,不料走到半途,遇上忠肃王这老恶棍,这老恶棍看到薛宝琴长得美貌,就想霸占她。如今他把薛蝌和薛宝琴兄妹软禁起来,又派人去逼梅翰林家解除婚约,还好豆官为人机灵,趁看管之人不注意,偷跑回贾家告知此事。此时贾家经过打击,早已非当初的权势灸热的贾家,对忠肃王这种蛮狠行为又有什么办法呢?大观园姐妹经过讨论,觉如今要救薛宝琴,只有宝玉一人可用,因为现在只有他与北静王、甄宝玉这些有权有势有交情。于是妙玉就亲自带豆官去找宝玉,把事情告诉他,让他回来设法营救薛宝琴。可是事情却没这么顺利,回来之后宝玉虽积极营救,多方奔走,然而忠肃王这“枯骨之人”就是不放人。最后,宝玉和大观园姐妹们虽然把薛宝琴救出来,但却以牺性妙玉的幸福为代价,妙玉为了薛宝琴甘愿献身,沦为忠肃王这“枯骨之人”的玩物(小妾),而薛蝌有感妙玉的恩情,答应把薛宝琴嫁给宝玉为妻。于是宝玉还俗停妻再娶,并以打更为生,和妻子薛宝琴两人过着粗茶淡饭、却恩恩爱爱的日子,去渡他们下半生。宝钗离开宝玉之后,去栊翠庵作姑子,成为名副其实的“何仙姑”,她注定下半生要在枯寂中老去,直至死亡。因此,我才说妙玉续书中“钟呜栊翠庵”是说她的,而不是说贾惜春(已死。惜春早在之前怕受到她哥哥贾珍连累,干脆在大观园一棵大菩堤树下吊死)。这些才是《红楼梦》八十回后真文章、真故事啊!
第三处戏目描写出现是在书中第二处戏目之下故事里,故事内容是说贾蔷与戏子龄官两人之间的事。文中写道:贾蔷忙答应了,因命龄官作《游园》、《惊梦》两出,龄官自以为此二出原非本角之戏,执意不作,定要做《相约》、《相骂》二出,贾蔷扭他不过,只得依他作了。《游园》、《惊梦》两出戏演的是杜丽娘与柳梦梅在牡丹亭欢会一事。实指贾蔷对龄官产生爱情,但龄官自以为自己是贾家买来的小戏子,不象杜丽娘是千金小姐,所以心里顾虑重重。《相约》演皇甫吟与史碧桃约为婚姻之事;《相骂》演丫头云香与老夫人张氏拌嘴相骂。这二出戏实指龄官被贾家放出、恢复自由之身之后,贾蔷要娶她,可是贾蔷老母亲不同意,后来在贾蔷的坚持下,贾蔷还是娶了龄官,贾蔷老母亲因此更加看龄官不顺眼,处处刁难,龄官个性倔强,之与她产生矛盾和冲突。
这几个戏目暗示贾蔷后来娶到龄官,但由于他老母亲看龄官不顺眼,婆媳矛盾极大,贾蔷家庭生活并不幸福。
这里戏目描写实际就是贾蔷与龄官两人之间故事的暗写,作者巧妙地利用故事里这几个戏目,清晰勾划出两人在后面故事,节省大量笔墨,又避免两人之间故事虎头蛇尾状况,高明之极。对于书中贾蔷和龄官两个人,我们读者印象还是比较深,在八十回原著中,我们读者不但知道贾蔷与龄官两人产生爱情,而且还知道龄官后来被贾家放出去,恢复自由之身(文章虽没写,但可从故事逻辑推测出来),但却不知两人后来发展如何,难免希望作者把他俩故事写完,可是作者真的这么做,又会占用大量篇章,使文章变得冗长无味。要怎么办呢?这情况当然难不倒作为古今写作高手的作者,他巧妙利用这处戏目描写,很好解决这问题,既做到“惜墨如金”,又不损故事完整性。作者写作技巧高明至此,怎能不让人拜服得五体投地呢?
第四处戏目描写是在小说里十九回中。文章写道:谁想贾珍这边唱的是《丁郎认父》、《黄伯央大摆阴魂阵》,更有《孙行者大闹天宫》、《姜子牙斩将封神》等类戏文。倏尔神鬼乱出,忽儿妖魔毕露,甚于扬幡过会,号佛行香,锣鼓喊叫之声远闻巷外。满街之人都赞:“好热闹戏,别人家断不能有的。”这里故事是说贾家宁国府贾珍过生日,请戏班来演戏热闹场景。这处戏目描写,写得最不落痕迹、最隐晦,如果我们读者没看到八十回真故事、真文章,还真不好猜测这些戏目在“伏”什么。不过大家都知道《红楼梦》里无闲句、闲字,自然这故事里戏目名称是有含义的,不然我国古代热闹戏戏目很多,这些戏目就可以用其他戏目来代替,那怎么能说《红楼梦》里无闲句、闲字呢?
故事里四个戏目名称确实不是乱写的,它们实际是对小说里一条最大暗线的揭示。这条暗线就是围绕人物秦可卿生前死后展开一系列宫廷政治斗争事件。也许是由于当时“文字狱”残酷的原因,这条线索作者一直没把它显现出来,但我们读者却能明显感觉到它的存在。这里作者用这四个戏目来写故事,最大目的应该就在此。“好热闹戏,别人家断不能有的。”这句旁人所说的话,语义双关。即是说贾珍这里做的戏很热闹,又暗示贾珍一伙人在暗中紧锣密鼓密谋某件事,这种事别人家断不能有的。贾珍一伙人在暗中做什么事这么“热闹”,是“别人家断不能有的”呢?要知答案,分析故事里四个戏目就知道了。
《丁郎认父》演明代杜文学(一说高文举)被严嵩迫害流落湖广,入赘胡丞相府中,他与前妻所生之子丁郎在街上相遇不敢相认,后入府说明原委才得父子相认。实指秦可卿身份特殊,生前她父母不敢相认;死后她父母见皇帝都暗中承认秦可卿是皇家之人,这才敢来相认。
《黄伯央大摆阴魂阵》又名《黄伯央怒摆阴兵阵》,故事本于《七国春秋平话》“黄伯扬下山”,“迷魂阵困孙子四人”等章节,讲燕将乐毅的师父黄伯扬下山布迷魂阵围困齐将孙膑的事,剧情十分热闹。实指秦可卿父辈们,为了报秦可卿之仇(秦可卿因贾元春举报身份而被逼自尽)暗中准备,行不利贾元春之事。
《孙行者大闹天宫》、《姜子牙斩将封神》分别为敷演《西游记》、《封神演义》的故事。实指秦可卿父辈们在后来利用机会威逼皇帝,让皇帝不得不让自己爱妃贾妃去死,还被逼追封己死去的秦可卿。
现在,我们应该完全清楚书中这条暗线是说什么了吧。作者用这四个戏目暗示出:在秦可卿因真实身份被人举报被逼上吊自杀后,秦可卿父亲过来相认,和贾珍父子密谋为秦可卿复仇,终于利用皇帝带贾妃离开皇宫外出游玩的机会,围困住他们,逼得皇帝不得不让举报人贾妃去死和公开承认秦可卿真实身份。象这样故事,作者当然不敢明写,不然他就是有一百颗脑袋也不够官府砍的,所以他只能暗写,但暗写毕竟比不得明写那样让人清楚明白,于是作者就利用这几个戏目,让书中这条暗线完全显现出来,提醒我们读者不要忘记它的存在。鄙意这就是作者描写这四个戏目最大作用之所在。
第五处戏目描写在小说二十二回贾母为薛宝钗过生日故事中。文中写道:吃了饭点戏时,贾母一定先叫宝钗点。宝钗推让一遍,无法只得点了一折《西游记》。贾母自是欢喜,然后便命凤姐点。凤姐亦知贾母喜热闹,更喜谑笑科诨,便点了一出《刘二当衣》。贾母果真更又喜欢。……至上酒席时,贾母又命宝钗点。宝钗点了一出《鲁智深醉闹五台山》。
这里戏目描写,一是为了故事行文的需要;二是伏贾宝玉二次出家的经历。《西游记》演唐僧历尽千辛万苦、艰难险阻,终于到西天取得真经修成正果的故事。实指薛宝钗排除种种困难和障碍,终于达成跟贾家联姻的目的,成为因思念死去青梅竹马的恋人而出家又被劝回的贾宝玉的妻子,有望为贾家未来女主人。《刘二当衣》是出打浑插科的滑稽戏。演的是一名开当铺叫刘二的人见利忘义,爱财如命,用计扣下穷亲戚的当物以抵押前帐的故事。实指王熙凤在宝钗与宝玉成亲后,怕宝钗夺她管理贾家的权力,设计在两人面前插科打浑,以便勾起宝玉思念黛玉之情,打搅两人夫妻生活,让宝钗无暇顾及这方面。《鲁智深醉闹五台山》演《水浒》中鲁智深打死恶霸郑屠后,在五台山出家避难,因不守佛门清规,破戒醉酒,大闹寺院山门,被他师傅智真长老打发离山的故事。实指宝玉婚后生活无味,在宝钗的鼓动下,又出家作和尚的故事。
在小说中,有文描写主人公贾宝玉两次说他要去做和尚的故事。一次在他丫头袭人说到她死时;一次在林黛玉说到她死时,大家一致认为这是在伏宝玉两次出家的故事,可是我们读者却在续书里见不到这样的描写,所以难免对原作者在八十回后有没有写这样情节产生怀疑。其实作者笔法高超,确实能做到让书里事事皆伏,宝玉两次出家经历绝对是真的。这里戏目说的就是宝玉两次出家的经历和原因。特别宝玉第二次出家,跟宝钗有直接关系,就象故事里林黛玉讽刺宝玉因听宝钗讲解“寄生草”而喜手舞足蹈,是“还没唱《山门》,你倒《嫁疯》了”。
《山门》或《醉打山门》,即《鲁智深醉闹五台山》;《嫁疯》演唐代尉迟敬德不肯挂帅出征而假装疯病的故事。实指宝玉在宝钗授意下,假装疯病骗大家同意他出家。这应该就是宝玉第二次出家的真实情况。
第六处戏目描写在书中二十九回文章里。这一回里有故事说,贾母带家中一群人去郊外平安观祷福,自然要在观里演戏,就让贾珍到神前去拈演什么戏目。文章写道:贾珍一时来回:“神前拈了戏,头一本《白蛇记》。”贾母问《白蛇记》是什么故事?”贾珍道:“是汉高三祖斩蛇方起首的故事。第二本是《满床笏》。”贾母笑道:“这倒是第二本上?也罢了。神佛要这样,也只得罢了。”又问第三本,贾珍道:“第三本是《南柯梦》。”贾母听了便不言语。这处戏目在书中所有戏目描写中目的最让人明白不过了,作者是要通过这三出戏目暗示出贾家由兴起至极盛再到衰败三个过程。
《白蛇记》演汉高三祖斩蛇方起首的故事,实指贾家先人艰苦创业、白手起家的事;《满床笏》演唐代郭子仪一家“七子八婿,富贵寿考”的故事。实指贾家在贾元春封贵妃后,显赫一时;《南柯梦》演淳于棼梦至大槐安国,拜驸马,当太守,显赫一时,而终于失宠见逐的故事。暗指贾家荣华富贵不能长久,终要破落衰败。纵观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不论是任何一个朝代、一个团体、一个家族始终逃不出“兴、旺、衰”周期律,贾家岂能例外呢?作者在书中一再渲染未世感,预示贾家离败亡不远,但我认为作者非对自家家运败亡的感怀和悲伤,而是对当时时代的深刻认识,预见到当时所谓“康乾盛世”的时代离败亡不远。事情亦确如他在书中所写那样,清朝在作者生活年代—乾隆时代国力达到顶峰,接下去就走下坡路,到了道光时暴发“太平天国”起义,内部互相残杀,国力进一步下降,又到了光绪时期,邻国日本趁我国积贫难返,野蛮杀进来,从此,我国国不象国、民不寥生。这情况不就象书中人物贾探春所说“贾家要败不容易,先得自己在内部互相残杀,然后外人再杀进来,才一败涂地”一样吗?作者预测这么准,把清朝历史说的一点不差,他难道是神人夫!
第七处戏目出现四十三回未和四十三回头文章里。故事主要是说在王熙凤过生日时,贾母、薛姨妈和大观园姐妹等在一起看戏发生情景。文章写道:当日演的是《荆钗记》。贾母、薛姨妈等都看了心酸落泪,也有叹的,也有骂的。《荆钗记》演钱玉莲与王十朋悲欢离合的故事。在王熙凤生日上演一出苦情戏,当然是暗指做戏贺寿的主人王熙凤在贾家势败后生活凄冷,就象戏中人物钱玉莲一般。我们读者知道书中贾家以后败了,且败得一塌糊涂,作为曾经贾家“大总管”的王熙凤结局十分凄冷,续书说她死后无钱安葬,用草席粗粗裹尸、入土掩埋。“荆钗记”顾名思义就是说戏中女主人公穷得只剩下一根荆木做的头钗,古代妇女喜欢带头饰,富得带金钗、玉钗;穷一点带银钗、铜钗;带荆钗妇女还真少见,这只能表明带荆钗女妇穷得连一文钱都没有,王熙凤得到这种可悲可怜下场,看了让旁人心酸落泪,可是一想到她以往刻薄寡恩、心狠手辣表现时,又让旁人觉得解气,心里暗自高兴。文章又写道:话说众人看演《荆钗记》,宝玉和姐妹一处坐着。林黛玉因看到《男祭》这一出上,便和宝钗说道:“这王十朋也不通的很,……也就尽情了。”宝钗不答。宝玉回头要热酒敬凤姐儿。故事里林黛玉己知宝玉看戏之前偷跑到外面去祭奠死去的金钏,讽刺他做法迂腐。《男祭》演王十朋在钱玉莲死后去祭奠的故事。实指王熙凤死后,宝玉偷跑到她死去地方去祭奠(据说王熙凤是在古代监狱里狱神庙前吊死的)。宝玉做法十分迂腐可笑,但表明宝玉乃是至情至性之人。
这里戏目描写,暗示出在贾家彻底败落后,王熙凤下场凄冷、可悲及宝玉去祭奠她故事情节。
第八处戏目描写出现五十三至五十四回贾家合家庆祝元霄故事里。在五十三回中文章写道:正唱《楼会·西楼》这出将终,于叔夜因赌气去了,那文豹便发科诨道:“你赌气去了……”说毕,引的贾母等都笑了。在这里作者利用戏剧的剧情,不但生动地表现故事趣味性,还暗示出秦可卿“赌气去了”(上吊自尽)后,贾珍、贾琏一伙人为秦可卿之事秘密集会,得到贾母的同情和支持。在五十四回文章写道:当下天未二鼓,戏演的是《八义》中《观灯》八出。《八义》即《八义记》,演春秋时晋国赵盾一家与屠岸贾之间矛盾斗争的故事。实暗示有众多人同情废太子忠义王一家遭遇,愿意为他的事出力卖命。在五十四回文章还出现《混元盒》、《牡丹亭》中《寻梦》、《西厢记》中《听琴》、《玉簪记》中《琴挑》、《续琵琶》中《胡笳十八拍》等戏目名称,不过这些有的是丫头打趣的话,有的是表现贾母对做戏乐曲有独特见解,原则上算不上做戏的戏目,这里暂且不论,我想它们除了故事情节需要外,应该还有其他目的。
这处戏目描写更多是为了故事情节的需要,虽然它们仍有暗写作用,但效果并不明显,不过联系到书中描写“贾琏缺钱向贾母大丫头鸳鸯暂借贾母的东西拿去抵当”的故事,及“贾珍聚众校射”故事来看,这条以戏目名称描写为暗线的故事是应该是存在的。书中不少地方说到贾琏缺钱花,对些我十分不解。贾琏是五品同知,本身是有俸禄的,而且他时不时勾结宫中太监,把宫中宝贝拿出来偷卖掉,赚了不少外快,象这样的人应该拿钱回家才对,那里有从家里往外拿钱的道理呢。不过,假如贾琏是拿钱来联络各地英雄豪杰,密谋为秦可卿复仇,那就另当别论,做这种事,没钱可不行。另外,我同样对“贾珍聚众校射”的举动也十分怀疑。贾珍不是也没钱,聚众校射难道就不用花钱吗?当然,贾珍以此为借口,聚集各地英雄豪杰,密谋为秦可卿复仇的大事,那钱也该花。所以,这二个戏目名称确是对“贾珍、贾琏联络各地同情废太子忠义王一家遭遇英雄豪杰,密谋为秦可卿复仇,此举得到贾母同情和金钱上的支持”这条暗线的暗示。
作者在小说里通过戏目名称的描写,使这些戏目有的组成故事有机部分,让故事变得生动、有趣;有的是“伏笔”,伏后面故事内容;有的是书里暗线的补充,让读者始终明白这暗线的存在。这种写法实在太高明了,就是有人知道这写法好处,想学也学不来,因为这需要大量生活经验的积累,最起码那人必须对我国戏剧戏目了如指掌,而且还得对里面内容十分熟悉,假如做不到这些,想依样画葫芦都难,就更不用说象作者那样,把它应用自如,点石成金。单凭这,我们就可推论出作者经历是多么坎坷不平,他的阅历是多么丰富多彩,他的知识是多么渊博深厚,也只有这样的人才会真的看破世间荣华富贵,从而甘愿隐居在北京西山做一个小老百姓;也只有这样的人才会写出这部千古留芳伟大著作—《红楼梦》。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