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桐和宝蟾这两个名字,人们一看就知道她俩是一木一物。古人喜欢用动植物和花草给他们孩子和丫头取名。一方面寓吉祥之意;一方面叫起来顺口。唯一不足是重复的多,不过古代交通不便,人们交际范围窄,并没有造成不便之处;若换在现代,这么做可就不行了,非乱套不可。这里我说秋桐和宝蟾是两个人,她们是名著《红楼梦》里两个小丫头,名不见经传;出场次数也不多,我把这两人放在一块,是因为这两丫头在小说里有一共同特点:她们都被她们各自的女主子利用,被当成对付女主子情敌的工具和棋子。
我国古代富贵人家流行一句话:妻不如妾;妾不如婢。意思是说自己老婆不如自已小老婆让自己感到新鲜、刺激;自已小老婆不如自己小丫头让自己感到新鲜、刺激。那时富贵人家的男主人生活情况有点类似今天那些有漂亮老婆的贪官、暴发户,他们把老婆冷落在家里,自己却在外面养“小三”、包“二奶”,过着“家中红旗不倒,外面彩旗飘飘”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的生活。古今现象不同,性质却相同,表明了古今男人们一样具有丑陋、阴暗心理,这也许是人性之恶吧。一个女人能在“男尊女卑”社会大环境下,利用自己的丫头去对付自己最大的“情敌”,她绝对是位非常聪明的人,比古代所谓谋士和思想家不遑多让。大家都说中国妇女聪明又能干,那都是男人逼出来的。这条计策一点也不逊于战国后期秦国大谋士范睢提出“远交近攻”的国策,战国七雄之一秦国就凭此策,横扫其他六国,建立起中国第一个大统一、强大的封建帝国,只不辻一个是家事,一个是国事而己。这计策由于抓住人性的弱点,显得十分高明和有效,大有大用,小有小用,无往而不利、无坚而不摧,且屡试屡爽,全无一点败迹。《红楼梦》里人物王熙凤和夏金桂仅凭此计,就彻底、干净地消灭她们各自情敌:尤二姐和香菱。
作者在《红楼梦》开篇就说他写小说不是“风月笔墨”,也不是“才子佳人”的小说。当然,他写这两个大老婆利用丫头对付自己老公宠爱的小老婆的故事,亦绝非说三道四,让人看了消遣解闷的,其目的是用其故事来“假语村言”,表达他一些见解和主张。所以我们读者想明白这两个故事在“假语村言”什么,就必须先弄清这两个故事里六位女主人公姓名在“假语”什么?
我曾多次说过:“金陵十二钗”中十二上钗是在假代、假借我国古代十二种著名学说(思想);十二中钗是在假代、假借我国古代十二种著名“三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十二下钗是在假代、假借我国古代十二种著名观点和看法。”现在,不论我的观点对与否,我先把它套到这两个故事里再说。这样一来,王熙凤是“金陵十二钗”中上钗之一,那她就是假代、假借我国古代一种著名学说(思想);香菱是“金陵十二中钗”之一,那她就是假代、假借我国古代一种著名的“三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人把香菱当作“金陵十二中钗”里第一钗,这个看法值得商榷。书中只写贾宝玉拿起“金陵十二中钗”簿册翻开一页看,并无明写他是翻开第一页看,或许他是随意翻到香菱那一页的呢!如硬要把香菱当作“金陵十二中钗”里第一钗,那我就问了,薛宝钗妹妹薛宝琴她在“金陵十二中钗”里该排在第几位?贾家邢夫人的侄女邢岫烟该排在“金陵十二中钗”中第几位?“金陵十二正钗”之一李纨亲妹妹李绮、李纹她们姐妹又该排在“金陵十二中钗”中第几位呢?这岂不乱套乎!
在这两则故事里,除了王熙凤和香菱两位金钗,我们知道她们入册外,其余四位金钗,由于书里没写,我们根本就不能确定她们是否入册,更谈不上知道她们在册中的排名。但我认为这无关紧要;紧要的是,我们必须知道她们在暗喻或假代什么。为了分析方便,现在就让我把尤二姐、夏金桂当做“金陵十二中钗”里的金钗;把秋桐和宝蟾这两位小丫头当作“金陵十二下钗”里的金钗,这样一来,尤二姐、夏金桂就是在假代或假借我国古代二种著名“三观”,秋桐和宝蟾就是在假代或假借我国古代二种著名观点和看法。
俗话说:“饭要一口一口吃;事要一件一件做。”我就来先说一说这两则故事中前一个吧!这个故事有三位金钗,她们分别是:王熙凤、尤二姐、秋桐。
这个故事里王熙凤,是“金陵十二正钗”之一;是贾家荣国府琏二爷的老婆;是贾家最有权势人物—贾政老婆王夫人的内侄女;是贾家大管家,聪明、能干,却十分贪婪,由于对下手过分苛刻,贾家很多人对她很不满,但她却得到贾家最高统治者贾母的喜欢。如果她是假代〔假借)我国古代一种著名学说的话,我想大家用不着花很大功夫去猜,一猜就会猜到的。不错。它就法家。
稍有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法家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其优点是:讲效率、重耕战、提倡公平;缺点是:贪婪、残暴。法家的“公平”,当然不是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公平”,它是说一个人身份是什么,就该做份内的事,超过这个届限,就要受到惩罚。王熙凤身上优点“公平、能干”,在她的故事里写得很多;身上缺点“贪婪”,也在书中有所体现。比如文章描写她把贾家下人每月的份子钱拿去放高利贷,以至误了放发的时间;为了几千两银子,不惜折散一对青年男女好姻缘,以致这一对男女双双陨命。但在“酷”方面,文章描写就欠不足。虽然文中也有描写王熙凤害死与她丈夫贾琏鬼混鲍二家的(鲍鱼之肆:臭)和对她起淫心的小叔子贾瑞(假瑞:不祥)的故事。但这两人也非善类,多少有点咎由自取,王熙凤在这两件事手段毒辣一点,说她残酷却言过其实。不过,到了文章描写王熙凤“弄小巧借剑杀人”,利用丫头秋桐害死情敌尤二姐这件事上,我们读者对贾家下人对她评价所说“明是一把火;暗是一把刀”毒辣、残酷、狡诈的本性再也无一丝怀疑了。王熙凤为了自己的利益在将来不受损害,竟连一个“改过自新”的人都不放过,非要置人死地而后快;更令人发指的是,她连尤二姐“腹中胎儿”都不放过,要知道那“胎儿”是她自己丈夫的亲骨肉,生下来与她有何不利之处呢?王熙凤在对付尤二姐这件事上,手段之卑鄙、心肠之狠毒,令人发指,难怪作者会讽刺她“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卿卿性命”,就如同后人讽刺法家商秧说他“作法自毙”如出一辙。历史上法家人物不就象书中王熙凤一样,他们制定许多严厉的法律制度来约束劳动人民,表面上好像是为了社会稳定、促进生产,实则是借此来残酷剥削劳动人民。法家里所有人都不容许老百姓犯错误,甚至连改过自新的机会也不给,要知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不会犯错的人这世上有吗?再说,犯错误也分主观和客观,有些错误是主观造成;有些错误是客观造成,不能搞一刀切,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例如秦末农民大起义领头者陈胜、吴广那些人。他们几百人被秦庭征去戍边,途中遇到暴雨,误了报到时间。这是客观原因造成的,他们这些人所犯错误也应该被原谅,可是法家人物制定的法律规定要处死这些人,这不就违反常理,逆天行事吗?这件事的结果,稍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强大秦王朝就因这件看起来十分小、偶发事件土崩瓦解、灰飞烟灭了。
故事里第二位金钗尤二姐是一位年轻貌美的姑娘,还有点“二”。她是贾家宁国府主人贾珍老婆尤氏的亲妹妹,开始时她生活不俭点、很放荡,后来被贾家荣国府琏二爷,王熙凤丈夫贾琏看上,瞒着王熙凤偷偷娶为二娘,即姨太太、小老婆。尤二姐嫁给贾琏后,认为找到好归宿,一心一意要跟贾琏过日子,对丈夫贤惠;对下人善待,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可是,好景不长,她的事被王熙凤知道了。王熙凤先是花言巧语骗得她的信任,接着让她从外面搬到贾家大观园来住,再利丫头去勾引“喜新厌旧”的贾琏,使贾琏冷落她并趁机害她。最后,被折磨半死尤二姐因腹中胎儿被王熙凤设计打掉觉生之无趣,吞金自尽。通过小说对尤二姐这位人物的描写,我们读者可以看出尤二姐这个人性格特点很善良,也很软弱。她嫁给贾琏前,生活放荡是不对的;可是嫁给贾琏之后,人家己“改过自新”了,这种人理应过上幸福、美满的好日子。特别是我们读者看到“尤二姐将死之前,她的亲妹妹尤三姐的魂魄来与她相见,告诉她要与王熙凤同归于尽,以保全她的名誉和名声,遇到她的拒绝,并自责自己过去犯下错误”这个故事时,对故事里人物尤二姐心里情不自禁产生了同情,且还带有些敬意。象尤二姐这样行事的人,不但善良,而且可敬,这种好人理应该有好报才是啊!可不幸的是,尤二姐偏偏就碰上王熙凤—这种眼里“有她无别人”毒辣、狭窄的主,最后命运可想而知。
通过前几篇文章分析,我们现在都知道“王熙凤”在小说里是“法家”的化身,也知道“法家”提倡法治,反对儒家的德治主张。如果再根据“尤二姐的故事”逻辑结构判断,故事里人物尤二姐应该是在假代(假借)儒家一个著名观点,这一点应该不会错的。上面我说过,为了分析方便,权把尤二姐当作“金陵十二中钗”。这样一来,“金陵十二中钗”里金钗尤二姐就是假代(假借)一个儒家倡导人生观、价值观。分析至此,我们脑海就会浮起孔老夫子说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和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两句名言。是的,“金陵十二中钗”之一尤二姐就是假代(假借)以儒家倡导为主、社会上普遍接受一种这样人生观、价值观:一个人犯了错不要紧,关键是看他能不能改错。当然,并不是所有错都可以犯、可以改,有些错犯了,改了就是;有些错犯了,就是法律不制裁你,老天爷也不会放过你。这个观念不论过去、现在、将来都是有道理的,我们民间流传二句谚语:“浪子回头金不换”和“一失足成千古恨;要回头已是百年身”说的就是这意思。这两句话听起来,即要人不要犯错,又允许人改错,好像很矛盾。其实,不矛盾,关健是看人犯的错是什么样的错,是客观还是主观;是可改还是不可改。“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首。”在儒家人物看来,一个人除了忠君爱国之外,“不孝”和“犯淫”这两种错是不能犯的,犯了就要受“天理”的制裁;在法家人物看来,这社会只有人人都遵纪守法,不要去犯错误,这社会才会安定和繁荣。所以不论你犯的错,是大是小;是客观还是主观:是可改的还是不可改的,统统要受法律制裁。我们现代人对历史上法家主张认识不清,有的人觉得法家主张好;有的人觉得法家主张坏,这都是法家主张太有欺骗性了。它讲公平、讲法律,这是任何一个现代化的国家都必需的。看到今人这种表现,我不得不佩服作者超凡的见识,他比我们现代大多数人还要看得远、看得深。生活在二百多年前封建社会的他,竟能一针见血地指出法家学说最致命的错误:即无包容性;又过份残酷,违背人性中“善”部份。就凭这一点,法家就注定要灭亡的,不论它说得其他理论有多好,一个不容许人“改过自新的学说,是注定要被人们抛弃,是注定它要“作法自毙”的呀!
上面我己粗浅分析故事里第一位金钗王熙凤、第二位金钗尤二姐这两人,她们被作者用来假代(假借)我国古代那二种著名“思想文化”,让大家基本了解“王熙凤利用丫头秋桐对付情敌尤二姐”的故事是在“假语村言”什么。现在,这故事里只剩下最后一位金钗—秋桐,只要再弄清“秋桐”是假代(假借)什么之后,相信大家就会对这个故事真正说什么“一览无遗”了。
《红楼梦》作者在给书中人物取姓名时,釆用三种修饰方法。一是谐音;二是谐意;三是谐音和谐意兼用。对于书中秋桐这丫头,作者显然是釆用了谐意法。意思是说秋桐这丫头就象秋天的桐树一般。用植物的名称来代人的名字,无非是说这个人的性格和作法就象这植物的特征。可秋天的桐树能有什么特征与秋桐这丫头性格和作法相似呢?小说里介绍秋桐这丫头本是贾琏父亲贾赦一位地位不高侍妾,由于贾赦年老体衰、贪多嚼不烂,秋桐早就跟贾琏有染。后来贾琏办了一件让父亲贾赦高兴的事,贾赦就把秋桐当奖品赐给贾琏,贾琏得之后如获至宝,整日与之打得火热,喜新厌旧冷落了尤二姐。王熙凤见机就挑唆秋桐,让她去造谣中伤尤二姐,使尤二姐更加孤立,且更不讨贾琏喜欢。王熙凤得此良机,原形毕露残害尤二姐,尤二姐被折磨到淹淹一息。后,王熙凤又设计把尤二姐腹中男胎打掉,尤二姐觉生之无望,遂呑金而逝。从作者对人物秋桐描写来看,秋桐这丫头应该长得颇有几分姿色,否则好色贾琏也不会早与她有染,但她的内心却是不善的。这种人跟桐树就有点象,桐树表面很光滑、很直溜,内心却是空的。如果桐树再加上秋天这定语的修饰,表明桐树在秋天的状态。大家去野外旅游,可能有看到秋天原野上一排排桐树,树上叶子都掉光了,只剩下树干树杈直挺挺地、僵硬地耸立在那儿。根据之,我们可判断小说里秋桐表示一种听起来很不错,实是僵硬、迂腐标准和规定,再加上秋桐是“金陵十二下钗”是假代(假借)我国古代一种著名观点和看法,这就不由使我想起我国古代社会上流行一句很有名话:“江山易移;本性难改。”这话意思是说,人的本性很难改变,想去改变一个本性比打下天下做皇帝还难。象书中秋桐,她是贾赦的侍妾,也就是贾琏的姨娘,她怎么能早早与贾琏私通呢,真是“狗改不了吃尿”啊!贾赦和贾琏这对父子也不是东西。贾赦竟然把自己侍妾送人,送的人还是自己的儿子;贾琏对父亲送这种“礼物”,就应该拒绝,不接纳才是。让我们读者感到好笑的是,贾赦只因儿子贾琏办一件让自己高兴的事,就把自己侍妾送给儿子;贾琏对父亲送的特殊礼物,不但没拒绝,而且还把这“礼物”当成宝贝。真是“有其父必有其子”,作父亲的“为老不尊”;作儿子的不知廉耻。
通过上面分析,秋桐这丫头就是假代(假借)我国古代社会上盛行“江山易移;本性难改”的观点和看法。这个观点和看法在封建社会往往成为人们看人和取才的标准,影响不少人。现在我们完全清楚了,作者写“王熙凤利用丫头秋桐对付情敌尤二姐的故事”是“假语村言”,它是说历史上法家人物利用当时人们头脑里死板、迂腐、僵硬的“江山易移;本性难改”的观点和看法,趁机把儒家提倡“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允许人们‘改过自新’”的好主张和好观念扼杀了。历史上法家人物确实就是这么干的。允许老百姓犯错并让他们“改过自新”是儒家倡导的,这是一种很好的观念和主张,在法家出现之前就已深入人心。法家产生后,法家里人物看到这种观念和主张与自己以法治国主张相冲突,就抓住当时老百姓普通存在“狗改不了吃屎”错误看法加以利用,说一个人一犯错就很难改变,唯一办法就是对犯错的人进行严惩。经过法家人物大力宣传,大家慢慢地接受这观点,随之法家人物更趁机推行他们的严刑酷法。他们得逞了,旧社会有一句叫“人心如铁;官法如炉”,明显是在称赞法家人物对付犯错之人。遗憾的是,这种流毒至今仍存在我们现代许多人的脑子里。
作者写“王熙凤利用丫头秋桐对付情敌尤二姐的故事”,十分生动、形象、准确地说明这三种思想文化优缺点。这种“假语村言”的写法,真不知比所谓“理治”书专门讲大道理高明了不知多少倍啊!
同样的,作者写“夏金桂利用丫头宝蟾对付情敌香菱的故事”也是“假语村言”。“依样画葫芦”,为了弄清作者在里面要说道理,我们还是先从分析这个故事里三位金钗入手,依此逐渐解开这个故事真面目。
故事里金钗夏金桂这个人的姓名,作者取得很有内涵。“夏金桂”中的“夏”通“下”;“金”就是“低俗、贵重”之意;“桂”就是“桂花”。古人喜欢用“折桂”来表示当时读书人考上功名、进士。“夏金桂”这个姓名就是“下等、低俗成就和成功”之意。书中人物夏金桂可算是“金陵十二中钗”里一位,而“金陵十二中钗”又是假代(假借)我国古代著名“三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所以“金陵十二中钗”夏金桂假代(假借)我国古代一种“低俗、下等”价值观。什么是“低俗、下等”价值观呢?这就得说一下书中夏金桂这个人了。小说里人物夏金桂是个皇商的女儿,她家与薛家有交情。一次薛家花花公子薛蟠薛呆子心血来潮出外去做生意,途经夏家,看到夏金桂长得漂亮,就上心了。薛呆子做完生意,一回来就央求母亲薛姨妈派人去夏家提亲。薛姨妈觉儿子大了,该有人管,同时又觉这门亲事不错,就听了儿子的话,马上派人去夏家提亲,急急忙忙把夏金桂娶回家当儿媳妇。“婚姻大事不可儿戏”,结果夏金桂到了薛家,不但好吃懒做,而且不孝敬婆婆,对小姑子薛宝钗冷言冷语,更是对下人不是打就是骂,这还不算什么,她不守妇道,公然骑在丈夫薛呆子头上;百般勾引小叔子薛蝌,整个薛家被她闹得鸡飞狗跳、不得安宁,名副其实“丧门星”、“搅屎棍”一个。通过上面对夏金桂这个人物形象介绍,我们可以得出书中金钗夏金桂是假代(假借)我国古代“成则王侯;败则寇”的价值观。有这种价值观的人往往做事不择手段、投机取巧,遇到困难绕着走,就象夏金桂喜欢吃炸骨头似。这里的骨头比喻困难,把骨头油炸了吃,就是喻遇到困难绕着走。在我国古代有这种低俗、不健康价值观的人不少,更糟的是,如今社会里这种人更多,这情况就有点不妙了。一个人,特别是年青人,树立什么样价值观、人生观,对这个人影响极大。也就是说有不同人生观的人有不同的人生,有好的人生观的人就会有好的人生;有坏的人生观的人就会有坏的人生。但愿我们读者能从这个“表面是说大老婆利用小丫头对付情敌(小老婆)争风吃醋,实则是说具有不同人生观的人可能产生不同人生际遇”的故事中得到启迪和教育,这是我所盼望的。
说完这个故事里第一位金钗夏金桂,就该说说这故事里第二位金钗香菱(秋菱)了。根据小说所写,她是个多灾多难的女子,命运坎坷、不幸,但她却不甘受命运摆布,立志学写诗,终于成了贾家大观园里一位女诗人。从她这样故事逻辑结构中,我们可以得出“金陵十二中钗”香菱假代(假借)我国古代社会十分出名“一个人要取得成功,就必须经过生活磨炼,只有克服生活上种种磨难而后取得才是真的成功。这种成功对人才有意义,对人生才有真正有益的帮助”的人生观。这个人生观最早是由西汉《史记》作者大文学家司马迁完整提出来的。他在《报任少卿书》里写道:“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列俢,……”这段话意思是说古代能成才的著名人物,都是在生活上经过一番扽折之后,才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包括作者司马迁本人)。他提出这观点之后,就迅速得到有识之士赞同。大家都认为一个人要在事业上取得一番比较大成就,就必须在生活上经过磨难、扽折,甚至要经过痛苦和不幸的遭遇,再刻苦努力、奋发图强去取得成功。这才是真正的成功,才是对人生有意义的成功。这个观点后来逐渐得到不同时代、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文化的人普遍认同,并且大量出现在各家各派的典籍,比如《菜根谭》、《朱子集注》、《曾国藩家书》中。我们今天耳熟能详“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利从磨砺出”和“不经风雨,那得贝彩虹”这两句话,说的就是这个意思。秋菱和夏金桂假代(假借)两种不同价值观,一正一反,在我国古代社会里都很有市场,各自拥有的人不少。小说里有一大段有关“秋菱和夏金桂争论‘秋天桂花和菱花谁香’问题”的描写,可看作是这两种人生观的比较。“八月桂花香”,桂花表面上散发浓郁的香气,当然比秋天的菱花香多了。但就象书中人物秋菱所说,秋天的菱花虽比不上秋天桂花那么香,但却能在秋风肃杀、万木凋零之际,发出一股股淡谈的、沁人心脾的幽香,自有其高雅之处。两者谁香谁不香,大概应人而异罢。不过作者取向是“秋菱”,这跟他经历和见识有关,一般人很难做到这一点,更何况象薛呆子这位不学无术的“富二代”呢。
薛蟠。“薛”通“雪”,雪乃是一种易碎、易化的东西;蟠是一种古代传说中调皮捣蛋的龙。象薛蟠这种不能吃苦,怕吃苦的花花公子,他如何会选择“秋菱”这种人生观呢!虽然他一度也觉“秋菱”不错,从别人手里抢过来,在他母亲薛姨妈的坚持下,还纳“秋菱”为小妾,可是一旦他娶了“夏金桂”,就把“秋菱”抛在脑后。这个“大老婆利用丫头对付小老婆〈情敌〉”的故事和上一故事有二点不同。一是故事里男主角责任不同;二是故事里两个丫头作用不同。上一个故事男主角贾琏的毛病是“喜新厌旧”,是大老婆王熙凤残害尤二姐的“邦凶”;而这则故事里男主角薛蟠是亲自毒打秋菱,是摧残秋菱的“凶手”。王熙凤的丫头秋桐直接参与王熙凤残害尤二姐的计谋中,打击、造谣中伤尤二姐吞金自尽;夏金桂丫头宝蟾就有点“无辜”了。她只是无意之中被夏金桂利用,成为夏金桂对付秋菱一枚棋子而已,应该在害秋菱这事上没太大责任。当然,宝蟾在夏金桂残害秋菱过程中是否该负多大责任,我说的不算。这要看宝蟾在书中被作者当成什么,然后再由高明的你们去判断好了。
宝蟾是我国民间传说中一种动物,样子有点象蟾蜍,但不完全象。传说中它住在天上月亮里,有事无事老爱吐气,它吞的气成了云朵把月亮都给遮蔽了,变得朦朦胧胧。有时民间也把它当作吉祥物,装饰到各种各样的物件上,形状是三条腿的蟾蜍,口里还含着古代的铜钱。这样,大家清楚了吧,原来宝蟾这“小丫头鬼”被作者在这则故事里当作“风花雪月”。“风花雪月”本身没有错,错的是薛蟠这位“富二代”经不住“风花雪月”的诱惑,才动手毒打“秋菱”。“风花雪月”并不坏,坏的是喜欢“风花雪月”却不能树立正确人生观的人啊!《红楼梦》续书根本不知原作者写什么,硬要写夏金桂自作自受、害人害己之后,薛蟠把秋菱扶正。这么写跟作者曹雪芹老先生的原意相差十万八千里,还完全歪曲《红楼梦》的主题,这样的续书不看亦罢了!我猜想曹雪芹老先生应该是这样写薛蟠、秋菱(香菱)、夏金桂这三人结局:在前八十回原著里,文章写秋菱己被逼离开薛家,跟薛宝钗一块住在贾家大观园里;右八十回后真文章里,薛宝钗嫁给贾宝玉,秋菱只好又回到薛家,跟夏金桂住在一块。夏金桂趁机逼害秋菱,秋菱被夏金桂折磨至死。秋菱死后不久,贾家也彻底败落,与贾家“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薛家不可避免跟之也衰败了。面对风光不在的薛家,面对一无是处丈夫薛蟠,夏金桂不想跟丈夫过这种苦日子,为了达到勾引小叔子的目的,她亲自下药想毒死丈夫,结果害人害已,不慎自已误食毒药,谋杀亲夫不成自己反而一命呜呼。至于薛蟠最后命运也很悲凉,《红楼梦》里“好了歌”有一句“金满仓,银满仓,展眼乞丐人皆谤”,正是他后来生活的写照。
这则大老婆和小老婆(情敌)争风吃醋的故事,实则是作者“假语村言”象薛蟠这样不肯吃苦、不肯读书,一味纵情亨乐的“富二代”由于不能树立正确人生观,以致最终下场可怜、悲惨的经验教训。这个故事所说道理,怎能不引起当代“官二代”、富二代”家长们深思和警觉呢!
通过上面粗浅的分析,我们现在已经懂得故事里“秋桐”是假代(假借)类似“江山易移;本性难改”意思的认人观;故事里“宝蟾”是假代(假借)“做人要过风花雪月般生活”的生活观。如果说书中这两个无足轻重小丫头都是假代(假借)我国古代一种思想观念的话,那么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怀疑作者塑造“金陵十二钗”们不是在假代(假借)我国古代各种思想学说、观念和观点、看法和主张呢?请记住,《红楼梦》里故事所有女儿、金钗、“闺阁之人”都不是实人,她们都是“假代”(假借)。我们读者一时可以不知道她们在“假代”(假借)什么,但切不可把她们当做有原型的小说人物来看,那就上了作者的“当”了。当然,作者在文章开头就说过《红楼梦》里“女儿”们、“金钗”们、“闺阁之人”们的故事是“假语村言”,偏偏我们读者不听他老人家的话,十分固执地认为《红楼梦》里“女儿”们、“金钗”们、“闺阁之人”们有原型,挖空心思要去论证,这些“女儿”们、“金钗”们、“闺阁之人”们是作者生活时期社会上那些人。如果作者的目的是写小说来影射当时的事与人的话,我要说作者太不厚道了。你看他在书中写正钗薛宝钗是“石女”;写正钗史湘云丈夫卫若兰不能“人道”;写正钗秦可卿与人私通,等等。假如这些金钗真的有原型,她们看到了作者这么写,该做何种感想?她们亲戚朋友看到了作者这么写,该做何种感想?当然,作者决不是这种刻薄、无良的文人,如他是,谅他也写不岀这部伟大作品《红楼梦》来。就凭这,我就敢说《红楼梦》小说里的人物都无真实的原型,包括男女主人公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们,都是作者加工创作而成的,当不得真。
作者在书中描写秋桐和宝蟾这两个小丫头,是对“江山易移,本性难改”和“做人就要过风花雪月般安逸生活”这两个观点深刻认识,并指出它们在我们社会管理和日常生活中的危害。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