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湘云是《红楼梦》里“金陵十二正钗”中第五钗,排名相当靠前。由于红学家和红学迷们对“金陵十二正钗”的排名顺序的原因争吵不休,争议不断,所以为什么她会被作者按排到“金陵十二正钗”中第五钗这个位置上,至今也无明确定论。不过,从作者对她描写中可以看岀,作者是十分喜欢此人物的。
根据《红楼梦》有关资料,特别是脂批,我们读者可以肯定史湘云这位“正钗”在原著八十回后文章故事里是嫁给一个叫卫若兰贵公子。前期两人生活十分美满幸福,后期却不知何原因,发生重大变故。什么原因,由于缺少其他资料佐证,各种说法各有,比较有名说法有三:有的人说是因为史湘云丈夫卫若兰病死或犯事被朝廷处死,史湘云改嫁给贾宝玉,两人相依为命一直到老;有的人说史湘云是受自己家族拖累,被丈夫卫若兰所休,才逼不得已和贾宝玉生活在一起;有的人说史湘云既非丧偶也非被休,而昰她丈夫卫若兰乱吃东西吃坏身子,丧失性功能。史湘云虽然与他白头到老,但却没有夫妻之间“鱼水之欢”,所以她才被列入“薄命”之人。这三种说法,主要是根据第三十一回《撒扇子作千金一笑;因麒麟伏白首双星》及文章下脂批的注解作出推测。首先,我们不讨论这三种说法谁对谁错,只对“白首双星”这一词作一番理解,自然就明白谁的说法比较合理。“白首双星”是指一对夫妻从结婚到老后一直生活在一起,“执子之手,与之偕老”说的就是这意思。如果一个丧偶或被休之妇再嫁另一人,原先这对夫妻无论如何也当不起“白首双星”这一词,所以我认为第三种说法比较合理。其次,一个妇女丧偶或被休之后,又嫁给自己年青时心目中“白马王子”,有这种遭遇的妇人是悲中喜,而不是喜中悲,如果后来两夫妻还能白头到老,这种人的命运无论如何也跟“薄命”扯不上关系吧!因此,我还是认为史湘云最后归宿第三种说法情况可能性更大一些。
当然了,单凭《红楼梦》里一回目及脂批一、二句批语,就想准确地猜到史湘云这位金钗最后归宿这个想法,肯定是天真的、不切合实际的。于是就有人想从史湘云判词、图册、曲唱中去寻找证据来充实自己的观点。
史湘云的图册和判词是:几缕飞云、一弯逝水。其词曰:
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
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
其曲唱是〔乐中悲〕,曰:
襁褓中,父母叹双亡。纵居那绮罗丛,谁知娇养?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好一似,霁月光风耀玉堂。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准折得幼年时坎坷形状。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这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伤。
从上面图册和判词来看,史湘云最终归宿三种可能情况仍都是存在的。不过,判词中有“吊斜晖”之字眼,“斜暉”乃“残阳”也;“吊斜晖”三个字指一个男人不能人道,是乎更符合其词的含义。此外,史湘云判词中有“湘江水逝”一词,有人说这是用“舜二妃娥皇女英投江”的典故。果真如此,“湘江水逝”一词就表明了史湘云最后是为了丈夫而死,这根本就是说不通的解释。再说“湘江水逝”如指史湘云,因其两者都有“湘”字,此乃猜迷、作诗之大忌,以作者之大才,会犯如此低劣错误吗?此说法恐非!我个人认为“湘江水逝”是用“楚王会神女”的典故,应与下面“楚云飞”是连用在一块的,都是说“男欢女爱”过去了,表示一对夫妻之间没了“鱼水之欢”情况。总体上,史湘云的图册和判词给人以模糊之感觉、多义性多,史湘云三种最终归宿的说法都可能存在,要说那种更准确一些、更符合实情,当然还是史湘云最终归宿第三种说法里所说“史湘云丈夫卫若兰乱吃东西吃坏了身子,以致丧失性功能,不能行‘周公之礼’,但两夫妻不离不弃、白头到老”情况,更符合实际和作者写作的意图。
《红楼梦》里十二支曲唱中〔乐中悲〕是说“金陵十二正钗”之一史湘云这个人,这一点大家肯定没意见。但它是否只针对史湘云一个人来写,还是针对史湘云夫妻两人,却争议不休。实际上,小说里十二支曲唱,没有一支是只针对个人来论,更对是针对某位金钗她生活情况来论的。有的曲里把所说金钗父母都扯上,如贾元春曲唱;有的曲里把所说金钗的儿子也捎上,如李纨曲唱;有的曲里把所说金钗家里老公公也一并说了,如秦可卿唱曲,史湘云曲唱亦是如此。〔乐中悲〕里并不是只针对史湘云一人来写,而是写史湘云夫妻两人的。
〔乐中悲〕第一句:襁褓中,父母叹双亡。这是说史湘云的;第二句:纵居那绮罗丛,谁知娇养?这是说史湘云丈夫卫若兰的;第三句: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这是说史湘云的;第四句:好一似,霁月光风耀玉堂。说史湘云丈夫卫若兰的;第五句: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准折得幼年时坎坷形状。这是说史湘云的;第六句: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这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伤。这句里有“湘云”两字,所以不可能是说史湘云一人,这是说象史湘云夫妻两人这种情况,乃是上天的安排、命运的捉弄,跟人的主观愿望无关。另外,曲唱中有“娇养”、“儿女私情”等关键字眼儿,也可与史、卫两夫妻情况扯上关系。整支曲唱不就是说史湘云早年父母双亡,少年生活坎坷,幸亏成年之后嫁给一位“才貌仙郎”,却不料这位“才貌仙郎”虽生在富贵之家,却是“娇养”、身子骨太弱了,因某种原因,生了一场大病,结果失去“人道”,不能与湘云行“周公之礼”,这都是造化弄人,人力是无能为力的。另外,史湘云曲唱名是〔乐中悲〕,顾名思义,不就是说史湘云这人表面上看生活很幸福、很美满,实际上却很痛苦、很悲哀。看来看去,分析来分析去,还是史湘云最终归宿第三种说法最有可能、最有说服力,当然要让人心服口服,还必须拿出更多证据来行。
本人读奇书《红楼梦》有一个小小心得:乃喜欢从作者给小说男女主人公取得姓名中,去猜测他(她)们的性格、经历等一些情况。对史湘云这个名字,我也是不例外这么做的。“史湘云”中“史”,乃历史、过去意思;“湘云”就是“湘地之云”,如指这位史大小组生性豁达、超脱就象“湘地之云”,这可以说得通,但与前面她的姓“史”连起来,变成超脱、开朗性格过去了,就有点不伦不类。如把“湘云”两字当“男欢女爱”解,与“史”连起来,就是“男欢女爱”过去了。这不是在暗示史湘云这位“正钗”后来生活状态吗?史湘云为何这么苦命,连夫妻之间这点乐趣都失去了。唯一可能就是她丈夫卫若兰失去性能功,而史湘云对他不离不弃才会如此。如果说史湘云被丈夫所休又嫁别人、或丈夫后她又嫁人,根本就不存在上述情况。古代妇女讲究“情操”,假如现代一对夫妻发生“男欢女爱过去”情况,事情复杂得多,单凭“史湘云”这三个字可就难判断啰!
从“史湘云”这三个字,我们读者可以判断出史湘云丈夫卫若兰失去性能力,不能“人道”。那么卫若兰好端端为何会失去性能力,这也太让感到奇怪了?古代男人失去性能力,有二种可能性:一种是犯了亊,被官府施以“宫刑”,成了“太监”,比如《史记》作者司马迁就是这个例子;一种生病受伤,从而失去性功能。史湘云丈夫卫若兰到底是犯了事,还是生了病呢?答案也在他姓名之中。“卫若兰”中的“卫”通“胃”;“若兰”就是“好像兰花一样”;“卫若兰”三个字就是“胃肠像兰花一样娇嫩”,何意?这不就是说卫若兰这位富家公子乱吃东西,以致把身体吃坏,从而不能行“夫妻之礼”。这就让人更觉奇怪了,什么东西这么厉害会让人吃了失去“性能力”呢?《红楼梦》里对此有没有交待?要如何交待?这一连串问题可难不倒古今写作第一高手作者他老人家,他老人家不但可以用书里一个小故事就把这几件看起来不相干事串联起来,而且还能表达其他内容,当然这个故事得跟人物史湘云“吃”有关,还得重彩浓墨才行。
《红楼梦》里大篇幅描写“正钗”史湘云的“吃”有两处。一处是吃螃蟹;一处是吃鹿肉。鹿肉是壮阳之物,多吃可能对身体没多大好处,但不会对人体性功能造成伤害;螃蟹性冷,多吃会导致男性性具不举、举而不坚,继而完全丧失掉性能力,这在我国古代医书中早有此记载。所以我们可以断定卫若兰这位“才貌仙郎”是贪吃螃蟹这道美味,从而导致身体生病,以致最后不能与妻子史湘云行“人事”。根据以上推想,我们读者大概可以描述“正钗”史湘云在原著八十回后的真故事是这样:史湘云嫁给卫若兰之后,两人琴瑟和鸣、感情很好,经常诗酒唱和,由于两人都爱吃螃蟹,所以每次必持蟹饮酒作诗。螃蟹性冷,吃多了,卫若兰慢慢地得了病,虽经治疗,病不但没好,反而加重,以至不能“人道”。史湘云心里暗苦,却对这样病在床上丈夫不离不弃,一边操劳家务,一边精心伺候他,并与之“白头到老”。一对夫妻表面恩爱,暗地里却无夫妻之实,这对夫妻双方来说,都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所以史湘云曲词名是〔乐中悲〕。史湘云这位“正钗”千真万确是一个“薄命”红颜。上面我说过,作者写“史湘云吃螃蟹的故事”不但伏史湘云丈夫卫若兰吃螃蟹吃坏了身子、从而使妻子史湘云丧失“男欢女爱”之乐,而且还要说另的内容。这内容就是说薛宝钗“伪善”害人。此话何来呢?大家都知道这次史湘云宴请大观园姐妹吃螃蟹是薛宝钗出钱给她作东,连主食螃蟹都是宝钗特意叫她兄长薛蟠到外面卖好的。薛宝钗这么帮史湘云的忙,当然不是真心的,她是看贾母痛爱史湘云,才会这么做,但她这么做却害了湘云一生幸福,这不就是薛宝钗“伪善”害人吗?
《红楼梦》作者不但在小说里男女主人公的姓名上伏了许多内容,更在他(她)们在书中所作诗、词和字谜上大作文章。所以,要想知道“正钗”史湘云最后命运如何,还得在她所作诗、词和字谜里去寻找答案。在小说第五十回《芦雪庵争联即景诗;暖香坞雅制春灯谜》里,描写史湘云编了一枝《点绛唇》:溪壑分离,红尘游戏,真何趣?名利犹虚,后事终难续。(猜一物)大家猜了,史湘云都说不对。后贾宝玉猜谜底是:耍的猴儿。湘云笑道:“正是这个了。”众人道:“前头都好,未后一句怎么解?”湘云道:“那一个耍的猴儿不是剁了尾巴去的?”众人听了,都笑起来,说:“他编个谜儿也是刁钻古怪的。”这个故事里众人的话就是在暗示史湘云今后经历稀奇古怪(史湘云丈夫卫若兰突然不能“人道”,这在当时常被人视为怪谭奇闻)。湘云所作谜前一段可视作是在说“夫妻恩爱、阴阳合欢就犹如红尘游戏一般”;后一句按湘云解释是指“要的猴儿被剁了尾巴”,这“尾巴”不就是“男根”,“男根”没了,当然夫妻之间游戏就玩不下去了。整个故事不就是伏史湘云日后夫妻两人没有“魚水之欢”、“男欢女爱”情况吗?说完湘云作的谜,我们再来看湘云作的诗词。《红楼梦》里“正钗”史湘云在书中作了不少诗词,体现这位金钗不凡才华,且大多数诗词内容或多或少都能体现她“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把儿女私情略萦心上”。“儿女私情”不就是男女之间那点事吗?特别是在第七十六回里描写史湘云与林黛玉这两位大观园“女诗人”的联诗中,我们读者可从中很清楚判定此二人最后命运情况。这个故事说:到了中秋节,贾家所有人都去“赏月”了,寓居在此史湘云和林黛玉为了解闷,两人结伴赏月、闻笛联诗,联到一半被后出现妙玉所止,妙玉还说:“……只是方才找听见这一首中,有几句虽好,只是过于颓败凄楚。此亦关人之气数而有,所以我出来止住。”这里妙玉说这么慎重,肯定不是危言耸听。史、林联诗中有怎样内容是关乎人的气数,我们读者不妨看一下湘云联诗最后几句:
更残乐已谖,渐闻语笑寂。(到了后半夜,欢乐音乐已停止了,刚才欢声笑语一下子没有了。)
庭烟敛夕棔,秋湍泻石髓。(夜深了,合欢树上的花闭合不开了;到了秋天,瀑布都干涸,连水下石钟乳都暴露出来。)
银蟾气吐呑。(月中银蟾呑吐云气,把月亮光辉都遮蔽住。暗指卫若兰生病,史湘云为之忧愁。)
药经灵兔捣,剩槎待帝孙。(史湘云到处寻医问药,每天都要侍候躺在病床上丈夫。)
虚盈轮莫定。(丈夫卫若兰病能不能治好还是一个未知数。)
窗灯焰已昏,寒潭渡鹤影。(整个家庭己笼罩在忧愁之中,只剩下湘云一人操劳家务,就象一只孤单鹤飞渡凄清池塘一般凄冷。)
从史湘云这几句联诗,我们读者很清楚地知道史湘云丈夫卫若兰后来得了病,而史湘云对他不离不弃,心甘情愿地伺候他。特别是在史湘云诗中两次把她比作鹤,这里联诗中“寒潭渡鹤影”这一句和另一首诗中“石楼闲睡鹤”。“鹤”的形象是孤单而又高洁,也十分形象地说明史湘云最后归宿是孤单、凄凉的,但她的品行是高洁的。而林黛玉联诗则暗示出她在八十回后投井而亡,“冷月葬花魂”。这就难怪精通术数妙玉听到之后连忙出来阻止,不让她们两人再联下去,还说“此亦关人气数而有”莫测高深的话了。
不论从书中史湘云的姓名、图册、曲唱和她所作诗词、字谜来看,这一切都显示出“正钗”史湘云最终归宿不是被丈夫所休,也不是丈夫死了她改嫁,而是她丈夫得了病,不能行“夫妻之礼”,史湘云对这样丈夫不离不弃,心甘情愿地伺候他,与他慢慢变老。那么在书中是不是还有别的故事亦可证明这个说法呢?有。在小说第三十一回里作者写这么一个故事,故事说有一次史湘云带自己丫头翠缕去怡红院找袭人,一路上主仆边走边聊,聊到“阴阳”上,史湘云不厌其烦向翠缕介绍我国古代“阴阳”一些常识。最后翠缕道:“这也罢了,怎么东西都有阴阳,我们人倒没阴阳呢?”湘云照脸啐了一口道:“下流东西,好生走罢!越问越问不出好的来了!”翠缕笑道:“这有什么不告诉我的呢?我也知道了,不用难我。”湘云笑道:“你知道什么?”翠缕道:“姑娘是阳,我就是阴。”说着,湘云拿手帕子握着嘴,呵呵的笑起来。翠缕道:“说是了,就笑的这样了。”湘云道:“很是,很是。”翠缕道:“人规矩主子为阳,奴才为阴。我这个大道理也不懂得?”湘云笑道:“你很懂得。”这个故事里史湘云丫头翠缕所说“姑娘是阳,我就是阴”的话,竟成日后湘云命运的谶语,而湘云所说“很是,很是”半玩笑的语言竟然后来也应验了。史湘云婚后不久丈夫卫若兰生病,从而失去性能力,相对湘云来说就是阴阳颠倒。湘云本该是阴在家主内为附,因丈夫生病在床不能主外,不得不抛头露面到处询医问药,这是属阴反为阳。乍一看这一大段文章,我还以为作者他老人家要向我们现代读者传授古代阴阳基础知识,殊不料作者真是一只老狐狸,竟然在这两个主仆天真无邪对话里隐藏一个这么大玄机,实在让人不拜服他的写作机巧之高明都不行啊!
《红楼梦》这部名著之所以充满魄力,这跟它里面人物身上有许多许多谜直接相关,对于“金陵十二钗”们这些作者着力要塑造对象,更是如此。史湘云这位金钗身上有许多谜,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如把史湘云最后归宿当作谜,我是不同意的。道理很简单,大家都说《红楼梦》这部名著原作者基本上是写完了,既然写完了,在原著八十回之后故事里,作者肯定会对“金陵十二钗”们最终命运做出合理安排,如果八十回后原著还在,后来读者拿来一看,不就对“金陵十二钗”们最终命运情况全明白了,那何来“金陵十二钗”们最终命运之谜呢?史湘云最后归宿绝对不是什么谜,真正算是谜应该是书中人物史湘云丈夫卫若兰为何生病?生什么病?当然这些都是小谜,在金钗史湘云身上最大的谜是:她为什么会成“金陵十二正钗”之五?
根据书中第五回所示,要成为“金陵十二钗”的人必须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薄命”;二是贾家的人。上面我们己分析过,书中人物史湘云最后归宿是:她丈夫失去性功能,史湘云对这样丈夫不离不弃,与之白头到老。毫无疑问,有史湘云这样命运的女人应该是“薄命”的,现在问题关健是要看“正钗”史湘云算不算贾家之人?以现代人观点来说,书中人物史湘云是金陵四大家族史家的二小姐,应该不算金陵四大家族中贾家的人,即使她深受贾家老祖宗贾母史太君的痛爱,把她当作亲孙女似的。可能正是这原因,才会有人拼命想去考证书中人物史湘云后来改嫁给主人公贾宝玉为妻,如果事情是这样,史湘云是贾家的人就毫无疑义了,但古代礼法与现代礼俗就完全相同吗?在古代,象史湘云这样因自幼丧父丧母而寓居在她姑奶奶贾母家的人,难道就不能被外人看作是贾家的人吗?如果是因为史湘云是“金陵十二正钗”之五,就硬要说史湘云最后归宿是改嫁贾宝玉,显然是十分可笑。我个人认为,倒是史湘云为什么会成为“金陵十二正钗”之五的原因,才是史湘云后来改嫁给贾宝玉最好的说辞。那么真的是因为史湘云最后改嫁给贾宝玉才让她成了“金陵十二正钗”之五吗?
我曾说过“金陵十二正钗”们在册中排名顺序,是以这十二位金钗与主人公贾宝玉血缘关系远近和实际亲密程度综合来排名的。按古代血缘礼法,书中人物史湘云与贾宝玉是隔代表兄妹,两人血缘比“金陵十二正钗”第七钗到第十二钗所有人跟宝玉关系都要远,她实在不应该排在“金陵十二正钗”第五位上。所以史湘云能成“正钗”之五,只有她和贾宝玉两人关系相当亲密这个原因了。如象有人所说,史湘云她后来改嫁给宝玉,那她和宝玉两人的关系就是“半路夫妻”。“半路夫妻”也是夫妻,这关系当然相当亲密,不过,以我看如果湘云真是宝玉妻子,那她就应该排在“正钗”第一名薛宝钗之后,成为“正钗”第二名才对。因为“正钗”第一名薛宝钗是宝玉前妻,而“正钗”第二名林黛玉不过是宝玉“红颜知己”而已。所以,史湘云和贾宝玉这两人的关系既不能不亲密,也不能太亲密了。太亲密了,排名就得往前排;不亲密,排名就得往后排。按隔代表兄妹关系来说,史湘云排在“金陵十二正钗”之五位置上太靠前;按“半路夫妻”关系来说,史湘云排在“金陵十二正钗”之五位置上又偏后一些。凭这一点,我们就可以否定史湘云和宝玉是“半路夫妻”的说法。那书中人物史湘云与贾宝玉真实关系又是如何呢?据文章所写,湘云与宝玉两人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在林黛玉进贾府之前,两人吃在一起,住在一起,两人关系比排名在湘云之后任何一钗都要亲密得多。即使两人长大之后,关系也非同一般,贾宝玉可以随便进入湘云寄住房间,有一次他还看到湘云睡觉很不老实,两只雪白膀子露在被子外头。两人这亲昵关系直逼林黛玉和宝玉关系,完全有理由成为作者把史湘云排在“金陵十二正钗”之五的原因。
“金陵十二正钗”们的排名是以她们跟主人公贾宝玉血缘远近和实际亲厚关系来综合安排的。以此来定“金陵十二正钗”们排名顺序才是最准确、最能说服人。
很多人都说“金陵十二正钗”们有原型,因为作者把她们写得太鲜活了、太有生活气息了,假如没原型,真的很难做到这一点。但我不得不说,这种说法完全是错误的。“金陵十二正钗”们根本就没有什么原型,她们都不过是作者加工塑造而成。道理很明白,作者不可能写小说去揭人家的短处和隐私。就举史湘云这位人物来说,作者在书中说她丈夫不能“人道”,假如作者亲朋好友中真有这个人,她看到会怎么想;她亲戚朋友看到了,又会怎么想。难道作者是一个只顾自己痛快而不顾他人感受的人吗?显然,作者根本就不是这种刻薄文人,揭人隐私的事他是不会干的。既然如此,那他为何要塑造这位本不该“薄命”,却因自己丈夫得病,从而夫妻之间失去“鱼水之欢”,才落入不幸女人之列的人物形象呢?要回答这问题,就不得不说“史湘云”在假代(假借)什么了。根据书中对人物史湘云描写,她应该假代(假借)我国古代非常著名“庄子之学”。道家中庄子他的文章、他的思想深受历代读书人的喜欢,可是喜欢他理论是一回事,学习他行为又是另一回事了。历史上能做到跟庄子一样看破生死、把一切外在东西,如金钱、地位、名誉等,都视之如无物的人又有几个呢!作者把“金陵十二正钗”之五史湘云最终命运写成这样,目的当然是为了表现出“庄子之学”在当时社会里实际状况,虽然还存在着,但却没人真正接受过它的主张和思想。作者“伏”书中人物史湘云丈夫卫若兰贪吃螃蟹,吃坏身子,以致失去性“能力”,从而不能与妻子史湘云行“夫妻之乐”的故事情节,也不是要去影射当时某人,或跟后来读者玩智力游戏考验大家智慧,而是要说“庄子之学”为何不能有所发展,却反而处在一种很尴尬地步的原因。我们读者只有从这方面去理解,才能真正明白作者一片苦心啊!
“庄子之学”在后来为何不能有所发展,原因不是它本身理论有什么缺憾,而是后来人们越来越物质,有太多的“口腹之欲”,从而丧失了与之“行鱼水之欢”情感感受。这才是真的悲哀啊!西方有一个哲学家也曾说过同样观点,他说我们人类越来越物化,连思都不会了,思就象鱼儿离开水在岸上很久很久了。他话里所说的“思”就是我国古代庄子对人生之思,思人的天命,思人的灵魂去向。而《红楼梦》却用一个十分通俗、让人既感到好笑又感到可悲的故事来阐述这么深奥、高深道理,这寓庄于谐表达方式,大概就是作者所说“假语村言”吧!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