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女主人公薛宝钗是“金陵十二正钗”中第一钗,但作者似乎并不很喜欢他亲手塑造这个人物,这跟一般小说里的写法手法大不一样,让人疑惑不解。此外,原著还存在一些对这位第一正钗描写相互矛盾地方,比如说以薛宝钗她容貌和才情,为何连区区“选秀”都选不上呢?又比如,她后来终于得尝所愿,嫁给她一心想嫁的人—贾宝玉,成为她梦寐以求贾家未来女主人,却为何又受到丈夫贾宝玉的冷落,郁郁不得欢呢?对此有人说,这是因为她丈夫贾宝玉思念早逝的、青梅竹马的女朋友林黛玉,可这种看法又明显与书中主人公贾宝玉性格不符。不过,有一个说法却能很好回答这两个问题。这说法初听起来有点荒唐,细细一思量,却觉得它能很好地解释原著对人物薛宝钗描写矛盾的地方。这说法就是薛宝钗是“石女”。因为薛宝钗是“石女”,所以无论她的容貌、才情如何出众,家世也不比别人差,就是连区区一个“秀女”也选不上;因为薛宝钗是“石女”,无法与丈夫行“周公之礼”,所以她那位“见一个,爱一人”多情丈夫贾宝玉婚后“意难平”,从而冷落她。用“薛宝钗是石女”的说法来对照原著对她的描写,她身上几乎所有让人感到矛盾问题都能迎刃而解。可是这样又让人不由产生一个更大的疑问:作者为何这么不厚道、这么刻薄,把自已的前妻不能明说的暗疾,这么婉转、这么隐晦地向外公开,假如作者是书中贾宝王的原型、薛宝钗有原型的话。单凭这一疑问,我就可以肯定《红楼梦》作者不是书中人物中贾宝王的原型,“金陵十二正钗”中第一钗薛宝钗也无原型。书中贾宝王故事也好,薛宝钗故事也好,它们都是“假语村言”,它们只是被作者拿来敷演他想说的事和道理。正因为如此,作者才把薛宝钗当做“金陵十二正钗”中第一钗来写,却不喜欢她。
前面,我说过用“薛宝钗是石女”之说法来对照原著对人物薛宝钗的描写,薛宝钗这人物身上矛盾的地方都能得很好的解释。有人可能会认为,我这么做犯了“疑邻窃斧”寓言故事里那位丢斧者毛病。“疑邻窃斧”寓言故事说的是一个人上山砍柴,发现自己斧头丟了,找了老半天也没找到。于是,他怀疑他邻居偷去他的斧头,就偷偷去观察他的邻居,结果他发现他的邻居的动作、说话的神态,无不象偷他斧子的样子。过了几天,他在山上找到自己斧子,回来之后,他再遇到他的邻居,这回他发现他的邻居的动作、说话的神态,跟上次大不一样,一点也不象是偷他斧子的样子。当然用假设东西主观臆断,而不去仔细求证,肯定是不行的,难免会犯“疑邻窃斧”寓言故事里那位丢斧者同样错误,所以大胆假设,必须得做到仔细分析、严谨求证才行,这样才能确保万无一失。下面我将对书中人物薛宝钗所有描写进行分析,看“薛宝钗是石女”之说法到底是真还是假的。
有人从第一正钗薛宝钗的曲唱中“空对着,高山处士晶莹雪”这句话中,猜出薛宝钗是“石女”—不能行“周公之礼”。猜谜的人是根据《红楼梦》里“正钗”李纨妹子李纹出的一个字谜:水向石边流出冷。打一古人名。贾探春猜是“石涛”。“石”可以猜“山”字;“山”也可以猜“石”字;“高山处士”就是“石女”也。假如说“高山处士”是比喻薛宝钗的高傲;“晶莹雪”是比喻她品质纯正,这跟小说里宝钗形象明显不符。众所周知,书中第一“正钗”薛宝钗性格是“圆滑”,有这种性格的人,无论如何也称不上“高山处士晶莹雪”,如硬要说薛宝钗品质高洁也略通,不过联系下文“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这一句,就显得很荒谬了。“世外仙姝”指的是“林黛玉是绛珠仙子”;“寂寞林”是“林黛玉死去多时”婉转说法,这两个词都不是说林黛玉品质方面,而是说林黛玉此人状态。曲唱是说对偶的,作者不可能连简单文法这都不懂吧,所以“高山处士”和“晶莹雪”两词指的是薛宝钗人的状态,与薛宝钗品质无关。基于此,我也赞同书中人物薛宝钗是“石女”的说法。
“面对薛宝钗这位‘石女’,多情贾宝玉只能是‘空’对着;面对那个已逝去多时多愁善感的‘林妹妹’,痴心贾宝玉始终如一地缅怀着。”从薛宝钗判词和曲唱中,我们读者可以推知在八十回原著后文章里有“薛宝钗嫁给贾宝玉,但婚后薛宝钗受到贾宝玉冷落,两夫妻生活不尽如意”的故事。贾宝玉冷落薛宝钗因为什么呢,说法不一,影响最大几乎成了定论说法是:贾宝玉和薛宝钗结婚后,因为无法忘掉死去林黛玉而更加思念,从而冷落薛宝钗。按这个说法,主人公贾宝玉就是一个钻牛角尖、行为怪癖的“痴情汉”。在书中贾宝玉虽然有一些古怪举止,他说一些话也被当时人们当作“痴人说痴话”,但在婚姻上却并非如此,他的看法和想法完全符合当时人们观念。在第五十八回里有一故事,故事主要描写藕官在大观园里烧纸银被人发现,贾宝玉怕藕官受到责罚,就自己承担下来,但不明白藕官为何要在在大观园里烧纸银,就询问藕官好朋友小戏子芳官。小戏子芳官就向宝玉转述故事里主角藕官的话:“这大有个大道理。比如男人丧了妻,或有必当续弦者,也必要续弦为是。只是不把死的丢过不提,便是情深意重了。若一味因死的不续,孤守一世,妨了大节,也不是理,死者反不安了。”宝玉听了这篇呆话,独合了他的呆性,不觉又是欢喜,又是悲叹,又称奇道绝……故事里这段话虽是藕官说的,但意思是贾宝玉的。这话所说情况不就象书中三个主人公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他们经历吗?林黛玉死后,贾宝玉为了大节(古人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又曰:百善孝为先。大节应指传宗接待之大事),娶了薛宝钗,如因思念林黛玉而冷落薛宝钗,这岂不是与贾宝玉性格不符、意愿相背吗!当然,林黛玉死时还没嫁给贾宝玉,贾宝玉娶宝钗也非续弦,不过黛玉在宝玉心里早己是他的妻子,娶宝钗相当是续弦,为了传宗接代而己。书中主人公贾宝玉性格不是痴情,而是多情,他决不会因思念死去某位“妹妹”,而冷落自己的妻子的。说他因为思念死去“青梅竹马”女朋友林黛玉,而冷落才貌双全妻子薛宝钗,是说不通的。
于是,就有人想从贾宝玉和薛宝钗这两人性格、志向不同方面去解释婚后贾宝玉冷落薛宝钗的原因,但这种看法真的有点小瞧书中这位“金陵十二正钗”中第一钗了。薛宝钗,是何等聪明的人,她为人处事贾家上上下下、老老少少所有人都喜欢,我就不相信她嫁给贾宝玉之后,就不守“妇道”,从而与丈夫宝玉起冲突。在小说里,描写她自从劝贾宝玉委心于学问仕途结果碰了一鼻子灰之后,仍不甘心,还是利用几次机会劝宝玉上进,当然她对宝玉所说的话不再那么直接,而是句句不落痕迹,声声入耳。象这样八面玲珑人,她会因性格不同、志趣不同与丈夫起正面冲突吗?再说,她的唱曲最后一句是“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明明写人家夫妻两人相敬如宾、客气得很,我们硬要说人家夫妻是因为性格不合而起冲突,岂不可笑?这是现今观点去看古人间之事,不通之极!
贾宝玉婚后冷落妻子薛宝钗的原因非怀念林黛玉,非两人性格不合,那会是何种原因?这原因说白了,就是薛宝钗是位“石女”,无法与丈夫贾宝玉行“周公之礼”。这才是生性多情贾宝玉“意难平”、冷落她的原因。不然薛宝钗容貌、为人更胜林黛玉一筹,而且又对丈夫相敬如宾、尊重客气,象这样妻子人间难觅,宝玉为何会“意难平”、会冷落她呢!当然,这个说法一下子粉碎某些人脑子里贾宝玉是“情痴情种”的印象,反而证明他是见一个爱一个“好色之徒”真面目。其实从《红楼梦》原著前八十回文章来看,无一处地方说贾宝玉是个品质纯良、专情于一的“情痴”,反而满纸都是写他见一个爱一个,是个“多情情种”。不要以现代人的看法去理解书中贾雨村说贾宝玉是“情痴情种”这句话,它跟我们现代人头脑里“情圣”根本就是两回事。
作者既然在文章开头不久就暗示“正钗”第一钗薛宝钗是“石女”,必然会在后面文章里对此有大量暗示。我们读者也都明白现实中假如一个人她是“石女”,任她再如何去掩饰、去伪装,难免会露出蛛丝马迹来的。那么作者在人物薛宝钗的外貌、性格等方面塑造是否给我们读者暗示呢?在小说里说薛宝钗体态象“杨贵妃”—体胖怯热,现代医学证明凡犯“石女”症者,身体都有此特征。当然,单凭这,也证明不了什么,说不定人家薛宝钗也象“杨贵妃”,天生长得胖也很难说。不过,作者也怕读者误会,在小说第七回里写了一大段女管家周瑞家的与薛宝钗之间对话,从两人对话中透露出薛宝钗“体胖怯热”不是营养好,不是天生长得胖,而是自小犯了怪病。为此,家人请了许多名医都看不好,后来有一秃头和尚,看了宝钗的病,说病因是自小体带一种热毒,还开了一帖“海上方”,给了一包药未子作引子,叫“冷香丸”。这药方希里古怪,是否真有这方子,学者还在争论不休,但不管有没有这方子,都是次要的,秃头和尚所说薛宝钗犯得病因正是“石女”早期病症—胎毒体热,现在医学也证实这说法。而且“冷香丸”这药名隐隐约约地指出薛宝钗是“石女”这个事实。另在第三十五回中描写薛宝钗贴身小丫头莺儿正要对贾宝玉说她小姐薛宝钗身上有几件别人没有的好处时,由于薛宝钗突然进来,而没有了下文。很明显薛宝钗身上有几件别人没有的好处,该指的是薛宝钗身体方面。宝钗的身体异于常人,这跟“石女”身体相符。“石女”身上异于常人地方有二:一是身上流得汗里含有一股体香,这一点贾宝玉在薛宝钗身上亲自闻到;二是皮肤冬暖夏冷。说了这么多,都是从薛宝钗身体方面来分析的,那么薛宝钗性格是不是也跟“石女”们性格相一致呢?“石女”们因天生残疾,绝大多数人性格变得很畸形,冷漠、无情是这类人主要特征。书中人物薛宝钗此人不喜花花草草、不喜打扮带首饰,她所说的话、所做的事无不透出冷漠、无情,这跟“石女”性格和行为无不一一印合。
经过上面一番分析,“金陵十二正钗”中第一钗薛宝钗是“石女”这件事十有八九是真的,不过要完全确定,还得需其他证明才行。也许有人会问:“你说宝钗是‘石女’,那她参加选秀是怎么一回事?”有人认为薛宝钗参加选秀是假的,目的是为了掩人耳目,从而达到与贾家联姻愿望。对这个说法,我不敢苛同。选秀在封建社会是一件很严肃、很重大的事,从来没人敢把它当儿戏,薛姨妈和薛宝钗母女俩也没胆量这么做。但选秀有两种:一种是选“秀女”;一种是选“嫔妃”。第一种对象是出身贫苦人家的女孩儿,如被选中,是分配到皇宫里去打杂;第二种对象是出生在有身份、有地位人家的小姐们,如被选中,是给皇帝当“小老婆”,显然以薛宝钗身份、地位,她是去参加“选嫔妃”的,只不过作者不敢写得过于直露,文笔比较含蓄罢了。象这样的事,薛姨妈也好,薛宝钗也好,她们母女能玩什么阴谋呢!在文章里对薛宝钗参加选秀落选这事是暗写,但对她选秀前住在贾家这段时间却是明写。小说里说薛宝钗年纪小小她为人处事就得到贾家上上下下喜欢,连她过十五岁“及笄”生日时,贾母还出钱给她过生日。有人说贾母出钱给她过生日,表明贾母很喜欢薛宝钗,有意选她为孙媳妇,给自己最疼爱孙子贾宝玉当老婆。对这个说法,我听了差点喷饭。道理很简单。第一贾母不可能知道宝钗选秀选不上;第二贾母也不可能糊涂到忘记这件事。然而,正是这些描写给我们读者造成错觉,好像薛姨妈和薛宝钗这对母女是为了跟贾家联姻才搬到贾家来住似的,但事实这段时间薛姨妈从未说过“金玉良缘”之类谶语什么;薛宝钗对贾宝玉十分客气,毫无一点示好的表现;薛宝钗小丫头莺儿刚对宝玉露一点“金玉良缘”口风,就被宝钗骂“多嘴”,打发去干别的去。就象有人开玩笑说,薛宝钗自小有“金玉良缘”之说,但小说里主人公贾宝玉身上有玉,皇帝身上也有“玉”,我们读者认为宝玉和宝钗是“金玉良缘”,搞不好薛宝钗自己认为她和皇帝两人才是“金玉良缘”呢!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发现薛宝钗对自己参加选秀这件事,信心满满,自以为十拿九稳的,不可能知道自己犯了“石女”的病。那有没有是薛姨妈在搞鬼,明知自己女儿是“石女”,却偏偏要让女儿去参加选秀,以便混淆视听,从而达到与贾家联姻目的呢?这个可能虽存在,但可能性非常之小。首先,能这么做的人必定是大有本领、大有关系之人,能通过关系网打通宫里那些负责选秀的女官,那可不是有了钱就能解决的事,显然薛姨妈不是这种人;其次,这么做还不如以各种借口不让女儿去参加选秀,更能讨贾家之人欢心。你们看我薛姨妈为了和你们贾家联姻,连女儿“大好前程”都可放弃,你们见了难道就不感动吗?再说,犯“石女”这种病是一种奇难杂症,加上薛宝钗当时年纪还小病状不明显,薛姨妈又不是“郎中”,虽然薛宝钗是她女儿,她应该不知道女儿犯这种病。综上所述,薛宝钗是“石女”却去参加选秀阴谋论说法根本就靠不往的。
薛宝钗参加选秀却意外落选,不是有什么猫腻,也不是有什么阴谋,而单纯是因为薛宝钗是“石女”原因,亦正是这个原因才让家世、才情、容貌皆为姣姣者薛宝钗落选。大家可能对薛宝钗参加选秀才落选不久,贾妃贾元春就急急忙忙想聘她为自己弟媳一事感到不解,难道薛宝钗参加选秀时被查出身体犯有“石女”之病的事,贾妃贾元春会对此毫不知情吗?当然,古代不象现在这么开放,现在如有某人去参加各类“选秀”,假如她选前明明呼声最高却落选了,选后肯定会有大量内情泄出;而古代这种情况是不存在的,因这涉及到参选女孩子的隐私,知道内情一、二个知情人,绝不会也绝不敢多口舌,无关的人只会知道结果而不会知道其中内情。贾元春虽贵为皇妃,但她又不是具体操办人,象薛宝钗是“石女”而落选这种涉及到个人高度隐私的内幕,估计她应该是不知道,当然如果贾元春真的十分有心想去了解薛宝钗落选原因,也不是一件太难的事,人家再怎么说也是贵妃嘛!不过,贾元春显然不是这种有心人。再加上选秀毕竟是一件竞争惨烈的事,虽然薛宝钗才情不俗、容貌俊俏,但在优中选优情况下,被淘汰也是很正常的。贾元春一打听薛宝钗落选了,生怕她被别人家聘去,才急急忙忙想把她介绍给自己亲弟弟,这也很合常理。贾元春想聘薛宝钗为自己弟媳这件事,除了能证明薛宝钗参加选秀失败外,不能再证明什么。此外,贾妃赠给薛宝钗礼品中有一串麝香红香珠串,有医学知识的人都知道麝香会让怀孕女人掉胎的,贾元妃此举是不是在向自己家人暗示薛宝钗是“石女”这个秘密呢?
薛宝钗满怀信心去参加选秀,却因自己是“石女”,意外地落选了。这事对薛宝钗和薛姨妈这对母女打击应该是蛮大,不过还好人家有一“备胎”—贾宝玉。自薛宝钗参加选秀失败之后,薛宝钗和薛姨妈这对母女一改往日态度,一方面由薛姨妈在贾家大造舆论,说薛宝钗和贾宝玉有“金玉良缘”;一方面薛宝钗不时向贾宝玉示爱,还同时向宝玉母亲王夫人示好,两母女分工协作、配合默契,千方百计、十分努力争取与贾家联姻。她母女俩这么做,有的人说是这攀龙附风的行为;有的人说这母女不厚道。攀龙附风心态谁都有,就是在现代,做父母那一个不希望自己女儿能嫁一个好人家呢。怪薛姨妈和薛宝钗有攀龙附风心理有点过,至于薛姨妈和薛宝钗这么做是否不厚道,这当然是有的,这对母女也是知道的,所以薛宝钗在后来明显讨好林黛玉;薛姨妈还收林黛玉为干女儿,母女俩显然觉得对不起她,有点想弥补她意味在里头。特别是薛姨妈收林黛玉为干女儿这件事,是现代人难以明白的,但足以证明薛姨妈母女并非是不厚道之人,也足以力证薛宝钗是“石女”这个事实。
古人的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林黛玉的父母双亡,她自己虽然与表哥贾宝玉青梅竹马、心心相印,却无人为她婚姻作主,她认薛姨妈为干妈,目的当然是要薛姨妈为她作主,把她嫁给贾宝玉为妻。众所周知,薛姨妈的目的是要与贾家联姻,她千辛万苦大造“金玉良缘”舆论,就是想将来能把自己亲生女儿薛宝钗嫁给贾母最疼爱孙子贾宝玉为妻,如果一切顺利的话,她亲生女儿薛宝钗将来就是贾家女主人了。由此可见,这两人目的是如此不同,可是表现出却是一个情、一个愿双方都满意态度来,大家难道对此不感到奇怪吗?有人会说这是林黛玉少不更事,根本就不知人心之险恶及薛姨妈老奸巨滑。不是吗?薛姨妈收林黛玉为干女儿,口头上答应为她向贾家提亲,实际上采用“拖”字诀、慢慢耗着,等到贾母和林黛玉其中一个人离开人世,最后结果必然是她女儿薛宝钗笑到最后。有这种说法的人不能说他们毫无道理,但他们忘记一点,那就是薛宝钗的年龄。薛宝钗什么都可以耗,就是年龄耗不起,小说里薛宝钗可比贾宝玉还要大二岁,耗了一、二年,她可就是二十出头大姑娘,在古代二十出头姑娘那可是难嫁“剩女”了,如果耗上三、五年,薛宝钗还能嫁出去吗。再说,即使薛宝钗耗得起,凭什么贾家也会与你一起耗呢!这个理由表面上看起来有道理,实则漏洞百出,不通之极,肯定不是林黛玉迫不及待认薛姨妈为干妈及薛姨妈顺水推舟、显得很乐意林黛玉为干女儿的原因。事实上,象林黛玉这种聪明又多疑的人,认薛姨妈为干妈对她不利因素,我们读者能想到,她应该早已想到了,想到了却又这么做,这其中必然有我们现代人难以明白玄机。是的,古代社会不象现代实行一夫一妻制,一夫多妻现象十分普遍,特别是两姐妹同嫁一人更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娥皇女英”同嫁一人是一桩美谈乐事。同时古人为了不让两姐妹同嫁到夫家之后,变成一人为大,一人为小,委屈其中一个,创造性地建立“平妻制度”。这制度就是保证两姐妹同嫁到一人后,两人在夫家地位、待遇一律平等、不分大小。林黛玉在当时情况下,想出这“两全其美”之计,为了是避免与薛宝钗竞争、导致两败俱伤局面。这才是她迫不及待要认薛姨妈为干妈的主要原因,除了这,你认为还有什么会让她这么做呢?薛姨妈当然也知道林黛玉认她为干妈的目的,由于她深知林黛玉是贾母早已内定孙媳妇,就是她亲姐姐王夫人在此事上也是无能为力的,再加上自己女儿又是“石女”,一个人嫁过去,对贾家和自己亲姐姐又交待不过去,所以当林黛玉表示要认她为干妈时,她就顺水推舟一口答应了。至于圆滑、世故第一“正钗”薛宝钗对这事的反应,文章写的就更有意思了。当薛姨妈收林黛玉为干女儿之后,在一旁薛宝钗竟然开起两人玩笑来,如果不是她喜形于色,平时办事稳重,说话圆滑得体的她焉会如此呢?薛宝钗当然会感到高兴,她明知自己是“石女”,可是为了争取成为贾家未来女主人,不得不用上一些心计,内心对贾宝玉和林黛玉两人难免会有点内疚,如今好了,她的愿望可达成,又不破坏人家感情,更何况林黛玉是个不理事的,即使两人同嫁给贾宝玉,也不会影响她的计划,跟自己争贾家女主人位子,说不定还会无形中助自己更容易成为贾家女主人。难道不是这样的吗?假如两姐妹一同嫁给宝玉,一方面体现我宝钗的大度,自然名声就更好了;另一方面即使自己不能生育,不还有一个林黛玉呢,贾家也不可能为传宗接代逼宝玉停妻再娶;再一方面,如果以后宝玉的妾生出儿子,亦很难“母凭子贵”跟她争夺女主人位置。你说有这么多好处,怎能不让宝钗内心狂喜而形于色呢!
俗话说“人算不如天算”,就在薛姨妈、薛宝钗和林黛玉仨人各自打着如意算盘时,贾家却出了大事,贾家最有权力且最爱外孙女林黛玉的贾母由于年事已高,一病不起,不久就撒手西去了。贾母走后,贾家那些势利小人开始对寄人篱下林黛玉处处刁难、冷嘲热讽;生性高傲的林黛玉受不了这些污辱,又感到自己的病实在好不了,为了成全薛宝钗和贾宝玉的婚事,她毅然决然地投井自尽。“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林黛玉就这样离开人间,回到天上做她“绛珠仙子”去了,薛宝钗亦心想事成顺利嫁给贾宝玉为妻。那么薛宝钗嫁给贾宝玉之后,两人生活又是何种光景呢?
“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婚后,贾宝玉发现妻子薛宝钗竟然是个“石女”,让人亲近不得。这事摊在谁身上,谁都会“意难平”,更何况多情贾宝玉呢,他已失去一个青梅竹马、心心相印的意中人林黛玉,却摊上这空具仙姿的妻子。以两夫妻的为人和修养,当然不可能为这事而吵架,但两人之间隔膜是不可能少的。八十回原著文章里对此作了大量暗示,在十七至十八回里,通过描写贾家门客和贾宝玉对大观园蘅芜苑所题扁额的内容来暗示薛宝钗是“石女”,让宝玉亲近不得;在第六十三回中,通过描写大观园姐妹拈花名游戏,薛宝钗自诩自己是何仙姑情节来暗示薛宝钗是“石女”,和贾宝玉无“男女之情”从而受到宝玉冷落;更明显的是在二十二回里通过描写薛宝钗所做的灯谜来暗示薛宝钗是“石女”、以后生活很凄凉。薛宝钗所做的灯谜是:
朝罢谁携两袖烟,琴边衾里总无缘。
晓筹不用鸡人报,五更无须侍女添。
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
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打一物)
此谜的迷底是“更香”。“更香”所含的涵义就象书中贾政看完此谜之后,心里所想“此物还倒有限,只是小小之人作此词句,更觉不祥,皆非永远福寿之辈”那样,暗示出薛宝钗以后生活孤单、凄苦。如果说这是贾宝玉怀念死去林黛玉或因薛宝钗是“石女”受到丈夫宝玉冷落,使她生活处于此种状态,却有点说不通。人家夫妻毕竟是“相敬如宾”,虽然丈夫有些“意难平”,再说即使贾家以后彻底败了,变得十分贫困,薛宝钗也不至于生活如此凄凉、孤单。所以我认为这个谜不是说薛宝钗婚后生活状态,而是说薛宝钗最后归宿情况的,这中间肯定又发生一个重大变故,才使薛宝钗从婚后受到丈夫的冷落变到生活孤单、凄冷。这重大变故有两种可能性。一是薛宝钗被丈夫贾宝玉所休;二是薛宝钗自愿离开丈夫贾宝玉,这两种可能性都在在,但不论那种可能性,都表明薛宝钗是“石女”这个事实。那么,薛宝钗婚后又经历了什么样重大变故,小说里是否有交待呢?文章对此也是有暗示。在五十四回里,描写大观园姐妹雅制春灯谜,薛宝钗也做了一个谜。谜面是:
镂檀锲梓一层层,岂是良工堆砌成?
虽是半天风雨过,何曾闻得焚铃声!(打一物)
我猜谜底是“供塔”。“供塔”乃旧时候出家姑子所用之物。难道作者在暗示薛宝钗出家作姑子吗?还有作者为什么要写薛宝钗做了两次灯谜,这在写作上是犯大忌的笔法,是作者无心之过吗?作者当然不是无心之过,他不过是要让读者更明白宝钗为什么后来生活会这么凄凉、孤单,原来她最后归宿是出家做姑子去了。作姑子有两种:一种是尼姑;一种是道姑,薛宝钗应该是做道姑去了。通过对文章里薛宝钗所做两个谜的分析,我们可以这样梳理薛宝钗在八十回后故事脉络。在八十回后真文章里,薛宝钗和贾宝玉结婚,婚后两夫妻“相敬如宾”,但丈夫贾宝玉不知是何原因,对她有一些冷漠,后来发生一件对双方来说都很重大事件,薛宝钗不得不离开贾宝玉出家做道姑,去过孤单、凄凉生活。现在问题关键是薛宝钗是被丈夫贾宝玉所休,还是她不得己才离开去做道姑?古代女子被休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出在男方身上;一种情况出在女方身上。出在男方身上,一般是男方见女方年老色衰,或者见女方娘家失势,不但不能助他反而被拖累,主人公贾宝玉肯定不是这种人,可以排除。出在女方身上一般是女方犯了“七出之条”,“七出之条”里有一条最大罪状就是妇女不能生育,薛宝钗要犯就犯也只有这一条了。但话说回来,薛宝钗即使真的不能生育,难道贾宝玉就这样无情无义把人家休了吗。再说这也不是什么大的事,贾宝玉你可以纳妾,想生多少就去生吧,而且你贾家不是有这先例,贾赦老婆邢氏就是这例子吗!经此一分析,可以排除薛宝钗被休可能,那她离开丈夫贾宝玉出家作道姑的原因只剩下她在当时情况下不得不离开这个可能了。可是凭什么要薛宝钗自愿离开丈夫岀家做道姑,大家都知道薛宝钗千方百计、千辛万苦才争取到这个位子,现在却要人家为让出来,这亦说不通呀!除非薛宝钗觉得自己是“石女”不能帮丈夫传宗接代而心生内疚,想以此来补偿丈夫贾宝玉,弥补对他亏欠。所以后来薛宝钗虽是自愿离开贾宝玉出家做姑子,但两人并没离婚,薛宝钗仍名义是贾宝玉的妻子。旧社会里大户人家都是这样子的,大太太年老色衰,不讨丈夫喜欢、待见,干脆自己在家里佛堂和姑庵做起姑子,一心吃斋念佛修行,对家事不闻不问,来个眼不见为净。对薛宝钗这样经历,文章是有暗示的。在妙玉联诗“钟呜拢翠庵,鸡唱稻花香”中“钟呜拢翠庵”这一句,即不是说妙玉(己成“枯骨之人”小妾),也不是说贾惜春(已死),而是说薛宝钗。不过,这又涉及到另一问题:谁愿意给没离婚贾宝玉当小老婆呢?薛宝钗既然没跟贾宝玉离婚,不论她做什么去,她在名义上都是贾宝玉妻子;后来贾宝玉不论再娶谁,那个人在名义上都是贾宝玉二太太(小老婆)。有人会说不对啊,你上面不是说过古人有“平妻制度”,贾宝玉后来娶的人,不是可以和薛宝钗一样大吗?“平妻制度”说得是两姐妹同时嫁来情况,不适合先、后娶情况,而且针对的是自家姐妹。道理很明白,婚姻是两个家庭的事,姐妹同嫁一人,不论姐为大妹为小,还是姐为小妹为大,都对女方家的门风没多大影响,假如是出自两个不同家庭两个女人同嫁一人,情况就相反了,即使这两个女人愿意,她们娘家也不会答应。根据此,我们读者可以判断,小说里“金陵十二正钗”之一史湘云不论她最后归宿是被丈夫所休还是丈夫死亡成了寡妇,她都不可能成为主人公贾宝玉妻子。史湘云既不是贾宝玉妻子,何来她是“脂砚斋”之说啊!《红楼梦》里女主人公除了史湘云后来有可能嫁给贾宝玉外,还有一人最可能成为贾宝玉与薛宝钗分开后娶的对象,她就是薛宝钗亲妹妹薛宝琴。对。贾宝玉后来娶的人就是她,文章对此是有交待的。在二十三回描写主人公贾宝玉在家无聊,作了四首《四夜即事》,其中《冬夜即事》写道:
梅魂竹梦己三更,锦罽鹴衾睡不成。
松影一庭惟见鹤,梨花满地不闻莺。
女儿翠袖诗怀冷,公子金貂酒力轻。
却喜侍儿知试茗,扫将新雪及时烹。
诗中“梅魂”指的是妙玉。妙玉为了救人甘愿成为一“枯骨”之人的小妾,精神高洁,同时她住拢翠庵又遍植梅树,用“梅魂”来代她再合适不过了;“竹梦”指自号“潇湘妃子”林黛玉己死;“鹤”当然是指史湘云,她和林黛玉联诗中有“寒塘渡鹤影”句子,鹤又是一种高洁、孤单动物,暗指她丈夫生病失去性能力,而史湘云对他不离不弃;“梨花”指的是薛宝钗;“莺”指的是薛宝钗小丫头莺儿。整句“梨花满地不闻莺”说的不就是贾宝玉和薛宝钗结婚后生活状态吗,表面上看,两夫妻“相敬如宾”,实际上却没生机和乐趣。下面四句里“新雪”指的就是薛宝琴。上二句还是说贾宝玉和薛宝钗结婚后的生活,虽然两人经常吟诗饮酒,却是“诗怀冷”、“酒力轻”;最后两句说的是在丫头帮助下,贾宝玉又娶薛宝琴的故事。
现在,我们读者知道作者在“金陵十二正钗”第一钗薛宝钗身上伏她是“石女”,不禁会生出疑惑来,作者怎么这么费事,因为从文中故事逻辑来看,作者就是没有这个“伏”,薛宝钗婚后生活不如意,我们也可以从贾宝玉与薛宝钗、林黛玉三角恋爱关系中推演出来,难道作者是故意在考验我们读者智力、或为今后索隐派学者提供一些新话题不成?我想应该不是这样的。作者创作整部《红楼梦》目的,并非象他在书中开头所说是“供人消遣解闷”,他用这么多笔墨伏第一“正钗”薛宝钗是位“石女”,目的当然也不会是为了“闺阁之人”立传。谁见过骂人家是“石女”,还说是为了人家立传,这是立那门的传啊!既然作者不是为人物薛宝钗立传,那他这么写的目的肯定不单纯了,就必须详加分析。我曾说过“金陵十二正钗”们假代(假借)我国古代十二种著名学说,薛宝钗排在第一钗,毫无疑义,那她应该是假代(假借)“宋明理学”。理学产生于北宋,盛于南宋,自宋之后元、明、清它一直占据思想文化中统治地位,被当时读书人看做是头等学说,成为天下所有读书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最主要思想理论基础。然而作者确比他那个时代人以及他的前人高明得多,一眼就看出这种理论内在缺憾,宛如一个美丽大方少女天生就是“石女”、不能行人事那样缺少人情,违背人性。什么“存天理,灭人欲”主张,这还不是这些理学家们自己身上有“暗疾”,却偏偏要求别人也象他们一样去掉身上六情七欲,服从道德安排;什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说教,这还不是这些理学家们心理阴暗、扭曲,却偏偏要求别人也象他们一样把虚无道德看作一切,连生命都可不要了。作者在书中塑造“薛宝钗”这位金钗,其目的是要评价宋明理学优缺点,通过对她外貌、性格描写来表示这种学说给人印象;通过伏她是“石女”故事情节来指出这种学说内在缺陷;通过对她经历、最终命运的描写来展示这种学说发展情况。创建理学的那些人刚开始目的,肯定是想让这种学说成为统治者个人修身及管理天下的思想理论,但由于它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主张,不可能被统治者所接受,结果却变成封建社会一种选择人才、培养人才的学说。这就跟书中人物薛宝钗一样,刚开始一心只想参加选秀,希望自己能成为“皇妃”,但却因自己是“石女”意外落选了,于是她退而求其次,努力争取成为主人公贾宝玉(读书人)的贤内助(基础思想)。虽然理学自宋一直到清(作者生活年代)成为一种主流思想文化,占据人们思想中统治地位,但由于它有内在缺陷、违背人性,己注定它不能再发展,终有一天,它会被冷落,从而不得不自动退岀历史舞台,让位给更有生机、更有活力思想文化,就象书中薛宝钗一样,不得不自动离开丈夫贾宝玉,让位给比她年青、有活力妹妹薛宝琴。
作者伏书中人物薛宝钗是“石女”,又“假语村言”薛宝钗是“理学”,还能做到这两者暗中互相呼应、互相契合。这真是伏中有“伏”,伏“伏”相扣,作者写作技巧和见识高明至此,让人不服都不行啊!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