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宝玉是《红楼梦》里最大、最主要的主人公,小说里几乎一切事件都是围绕他来写的。弄清他身上之谜,《红楼梦》里的大谜小迷也就能解开一大半了。有人说《红楼梦》是部半家史的小说,所以贾宝玉就是作者本人。对于这个观点,我认为值得商榷!小说写的是“贾家”,“贾家”不就“假的家、真的社会”嘛!所以贾宝玉应该是一类人,而非单个人―作者本人。既使《红楼梦》就象大家所说,是部半家史的小说,那贾宝玉也只能一半象作者,怎么能说贾宝玉完全就是作者本人呢?我个人认为作者有一点儿象贾宝玉,而非等同贾宝玉。
《红楼梦》在开篇就以魔幻故事为开头,故事说女娲娘娘补天有余一块石头耐不住寂寞,托经过它住处奇僧怪道带它入凡尘去经历世间的悲欢离合。之后,它把自已这段经历刻在身上,经过不知几世之后,再由一个叫空空道长抄去传世。从这段故事描写之中,我们可以判断作者就是那块补天有余的大石头,而非书中贾宝玉。但这块大石头在去凡间时,被奇僧幻成一块小小的美玉,这块美玉投胎于“赤暇宫神瑛使者”下凡化身贾宝玉的口中,贾宝玉一出生口里就含这块小小的美玉。故事十分形象地说“贾宝玉”身上含有作者本人。所以“贾宝玉”是一类人,而非一个人。这一点很重要,因为从之我们可以推论出《红楼梦》里所写的人和事,都非真人真事。也许,《红楼梦》里的故事有作者生活一点儿影子,但决不会完全是真的。如果我们把贾宝玉当作成作者本人,那简直是把《红楼梦》当作一长篇的报告文学,岂不令人发笑吗!
一:贾宝玉的名字之谜
“贾宝玉”竟然是一类人。那我就要问:“贾宝玉”是一类什么人呢?要弄清“贾宝玉”是那一类人,就不能错误把“贾宝玉”看做“假宝玉”―女娲娘娘“补天有余”那块大石头,而该从贾宝玉这个姓名入手。“贾宝玉”三个字中“贾”字通“假”;“宝”字乃“名贵、贵重”之意;“玉”是一种名贵的石头,我们古人常有“玉不琢,不成器”之说,泛指那些聪明、具备很好资质的年少的读书郎;“贾宝玉”三个字联起来意思就是“不贵重的读书人”。何是“不贵重的读书人”呢?我国古代社会是十分重视玉的,玉被寓予很多内涵。但玉有大器和小器之分,能成大器的玉少之又少,如琮、璉、璜等一般只能在庙堂上使用,一般人家是不能用的。所以,“大器”的玉指的是能登大堂之雅的玉器;“小器”的玉一般指被雕成日常用品和饰物的玉器。这样我们就清楚何为“不贵重的读书人”吧,他们就是“不成器”的读书人。那什么叫“不成器”的读书人呢,它无非是指那些经过十多载寒窗苦读,满腹经纶,却考不上或不想考举人、进士的读书人。也就是说那些没能做官、考不中秀才举人进士的读书人,都是“假宝玉”。古代人们对读书人看法很简单,那些考上举人、进士做了官的读书人就是成功的,就是成大器的,而那些没做官的读书人就是不成功的、不成器的。当然了,作者肯定不是这么认为的。联系到贾宝玉身含“补天之材”的美玉,看来作者已把“成才”与“成功”两者分得很清楚了,而现在我们才重视“成才”与“成功”的差别,人家一位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却早己意识到这个问题,并很明觉指出成才比成功更重要,现代教育家们看了该愧死了吧!
通过分析,现在我们基本上解开“贾宝玉”这个名字之谜,下面就来说说“贾宝玉命运之谜”吧!
二:贾宝玉的命运之谜
《红楼梦》这部名著有大量对“金陵十二正钗”们命运的明写和暗写,让读者基本上能了解她们的命运和归缩,虽然对某些金钗的命运和归缩,大家还因各自看法不同在争论不休,但大体上大家意见分歧不大。可是让大家奇怪的是,书中唯独对书中最主要、最大主人公贾宝玉却无一点明写,连暗写亦很难找到。作者怎么能这么厚此薄彼呢?作者肯定不是这种人。对贾宝玉命运的明写,作者当然不会做的,暗写却有不少,只是我们读者有没有眼光罢了。以我看作者对主人公贾宝玉最大一处暗写是在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府;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之中。文章通过描写贾雨村和冷子兴两人的交谈,引出贾雨村发表一大篇“正邪两赋论”。一方面对贾宝玉的为人做了一个总概括:说他一半是正,一半是邪;叧一方面又对贾宝玉的一生中处在三种不同生活环境的状态做了伏笔。第一种生在富贵人家为情痴情种;第二种生在读书清贫之族为逸士高人;生在薄祚寒门为奇优名倡。贾雨村说身上具有“正邪两赋”的三种人,虽表面是说三种处在不同生活环境的读书人的,但我们完全可以把它看做是书中主人公贾宝玉一生三个时期的生活状态。这么说,由于原著只有八十回的缘固,得不到准确的印证,但它不是没有依据的。大家都知道书中的贾家先富后败,且最后败得一塌糊凃,但其败亡有一过程,非一败到底。这个过程就是先从富贵人家沦为清贫之族,最后才变成薄祚寒门。我敢这么说依据有二点。一是书中描写宁国府冢孙媳秦可卿临死前曾托梦给荣国府的大管家王熙凤交待二件事,教王熙凤今后重视家族的私塾和祖茔田产,以备日后不测之需。二是有贾家四艳之一贾探春的话为据。在一次贾家内部发生抄家之事时,贾探春流泪说:“…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凃地。”所以,贾雨村所说三种人身处不同家境不就是贾家由兴到败三种过程吗!贾雨村所说身具“正邪两赋”之人在三种不同家境的为人不亦就是书中主人公贾宝玉的命运吗!
在这里,作者对贾宝玉一生的命运已作了大致的安排。但由于续书续写的关系,我们往往忽略这处对贾宝玉命运的暗示,再加上贾宝玉的命运较“金陵十二金钗”们要复杂多了,所以我们要找到书中对贾宝玉的命运的暗示,确实有点困难。古代男人们的生活和命运确系要比女人们复杂,比如古代男人可停妻再娶,而那时女人一般只能从一而终。所以作者很难用一物一事来伏男人的命运。书中就有这样的例子:贾元妃做灯谜让宝玉和大观园里姐妹来猜,贾母又令众姐妹做灯谜让贾政猜,并以贾政所猜的物和心理活动来暗示出众姐妹的命运。其中就无贾宝玉、林黛玉、史湘云所做的灯谜。林黛玉没做好理解,因为她是应劫下凡的绛珠仙子,命运早己注定,如果通过做灯谜来暗示她的命运,就显得多此一举了;史湘雲当时不在就不好解释了,最大的原因我认为是史湘雲的婚姻有波折,作者不好下笔,干脆就不让她来了;最奇的是贾宝玉在这里没做灯谜,最让人费解。其实原因无非也跟史湘雲一样,作者想以一物来伏他的命运根本就是做下到罢了(随便说一下,这段文字好象非作者的原著。其中贾政猜惜春所做之谜是“佛前海灯”,谜面中己有“佛”和“海”两字,谜底如有有字与之重复,这是做谜的大忌,叫“半露”。以作者如此大才之人肯定不会犯这低级错误,可能是有人代笔或后人添删所造成的。惜春所做的谜答案在这应该是“木鱼”)。这处暗示由于《红楼梦》只有前八十回的缘固,续书又把贾宝玉最后的结局写的面目全非,以致让我们读者忽视了,所认我主张看《红楼梦》只精读原著部份,续书部份略读或者不读。
作者通过书中人物贾雨村发表的“正邪两赋论”,不但是对主人公贾宝玉的命运做了大致的安排,而且还偷偷地告诉大家一个猜书中人物命运的办法。那就是要从书中人物的“假语村言”中去猜书中人物的命运。小说里贾宝玉的痴话、疯话、呆话满纸都是,但涉到他自己的命运话只有二处:一处是林黛玉说她死之后,宝玉说要出家做和尚;一处是丫头袭人说她死之后,宝玉说要做和尚去,林黛玉还打趣他,伸出二指说:“你说的,我都记着呢!”大家一致公认这是伏原著八十回后贾宝玉二次出家的情节。故事应该是这样的:林黛玉死之后,宝玉心灰意冷出家去了,但却被人劝回。回来之后,与薛宝钗成亲。这时贾家出了大事,开始败了,袭人因她与宝玉有染之事被人揭发,不得不离开贾家另嫁去了。贾宝玉‘意难平’又出家了。有人说贾宝玉第二次出家,是因为思念林黛玉所致。这种说法不通之处在于:贾宝玉己为她出家一次,能重新回来说明他己看开了,不可能再因思念林黛玉的原因而出家。亦有人说贾宝玉第二次出家是因袭人改嫁所致。这种说法就更不通了。袭人虽离去,可不是宝玉身边还有一个宝钗,一个麝月吗!两人可不比袭人一人差呀!这里如果暗示是实的话,却又产生另一个问题:贾宝玉第二次出家做和尚是一直到死,还是又被人劝回了呢?我认为是又被人劝回,因为贾宝玉是神瑛使者下凡,属于道教里的人物,如果他一直做和尚到死,那就变成了“佛爷”,是释家里的人物。现在问题的关健是,贾宝玉为什么第二次出家后又回来?回来之后他是否与宝钗重修旧好?因为这时贾家己败,贾宝玉又靠什么谋生?这些问题一环扣一环,还真不好猜呢!
前面我说过贾宝玉第二次出家,绝非是为了林黛玉和袭人才这么做的;还有人说这是因为宝玉与妻子宝钗性格不同,夫妻感情不和而起冲突,宝玉一气之下所为的。这种说法有一丁点合理,但书中宝钗的判词却说“纵然举案齐眉,到底意难平”,明明是说宝玉与妻子宝钗一对夫妻相敬如宾,客气的很,何来吵架之说呢?宝玉有宝钗这样如仙美眷,又对他相敬如宾,宝玉“意难平”在何处?宝玉“意难平”之处不可能在死去林黛玉身上,只可能在薛玉钗身上了。薛宝钗人长得美,性情温顺,为人做事大方得体,这样的人,贾宝玉有这样娇妻贤内助,怎么这么不知足呢?不过这反过来更证实“薛宝钗是石女”这个观点。薛宝钗一切都好,身上有这毛病,不要说多情公子贾宝玉会“意难平”,就是任何正常的男人都会如此。现在我们知道了宝玉为何“意难平”,也就知道了宝玉第二次出家的原因了。因宝钗是位“石女”,虽跟宝玉有夫妻之名,却无夫妻之实,这让天生情种的贾宝玉“意难平”,再加上家遭变故,心灰意冷,干脆他又出家去了。小说对此是有暗示的。在二十回《贤袭人娇嗔箴宝玉;俏平儿软语救贾琏》中描写宝玉因袭人不理他而生气,看了一回《南华经》“外篇”胠筐一则,并在后提笔续曰:焚花散麝,而闺阁始人含其劝矣,戕宝钗之仙姿,灰黛玉之灵窍,丧戒情意,而闺阁之美恶始相类矣…
这里“花”指袭人;“麝”指麝月,“焚花散麝”指袭人改嫁、遣送麝月;“戕宝钗之仙姿”,意思是说把宝钗美丽容颜刺伤,暗示宝玉和宝钗成婚后,发现宝钗是“石女”;“灰黛玉之灵窍”意思是把黛玉灵巧的头脑烧成灰烬,暗示宝玉对死去黛玉不再留念不忘。宝玉的续句还有:“戕其仙姿,无恋爱之心矣;灰其灵窍,无才具之情矣。”这句说得明白多了,也就是说宝玉第二次出家之前,己不再留念宝钗美丽的外表(因她是石女);不再思念林黛玉(因她死去很久了)。另据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制灯谜贾政悲谶语》里描写,贾母给宝钗过生日,宝钗点了一出《鲁智深醉闹五台山》,宝玉不喜,宝钗便为宝玉说解此戏文中一曲《寄生草》。文章写道:宝玉听了,喜的拍膝画圆,称赞不己,又赞宝钗无书不知。林黛玉道:“安静看戏罢,还没唱《山门》,你倒《妆疯》了。”说的湘云也笑了。这则故事就是伏宝玉与宝钗成亲之后,发觉宝钗是“石女”,心灰意又冷,在宝钗鼓动之下,又出家做和尚去了,后经妙玉、湘云等人苦苦劝告,又回来了。宝玉回来之后,宝钗出家做道姑,宝玉又娶宝钗的妹妹宝琴为妻。这时,贾家己沦为“薄祚寒门”,宝玉以打更为生,与宝琴相依为命,苦中作乐渡余下的残生。
有人会说:我相信你前面所说的,但宝玉第二次出家被劝回之后,你凭什么说:宝钗出家做道姑、贾宝玉又娶宝琴为妻,并以打更为生呢?这几件事你有没有证据,没证据就不要乱讲,不然会被人“笑掉大牙”的呀!证据我倒有一些,不过我所说是否准确,那得大家去判断。
在《红楼梦》五十回《芦雪庵争联即景诗;暖香坞雅制春灯谜》中宝钗曾做一灯谜:镂檀锲梓一层层,岂系良工堆砌成?虽是半天风雨过,何曾闻得焚铃声!(打一物)
我猜谜底是‘供塔’。供塔乃出家人所用之物,意为宝钗出家。我就奇怪了,宝钗在文中二十一回里不是做了一个灯谜,这里作者怎么又写她做了一个灯谜,这种重复乃文法大忌,作者为何为之?仔细一分析,这不是作者的失误,而是有意为之。作者写宝钗做的第一个灯谜,伏宝钗与宝玉成婚之后,被宝玉冷落的生活写照;写宝钗做的第二个灯谜,伏宝钗与宝玉离婚之后,出家去。但出家有两种,一种为尼,一种为姑。宝钗是出家为尼或为姑呢?答案就在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死金丹独艳理亲丧》中。这一回描写大观园姐妹玩“群芳占花名”游戏,宝钗占的是“牡丹”花,花名评语是:任是无情也动人。下面宝钗又叫芳官唱一支曲《赏花时》,曲中说的是何仙姑与吕洞宾的故事,暗指她自己就是“何仙姑”,再联系她的薄册的判词里有“高山处士”之字眼,这些就能力证她与宝玉离婚之后是做道姑去了。
宝玉与宝钗离婚后,又娶宝琴,由于不善经营,家道更加沦落,成为贫困人家,这都是在情理之中的事。但两夫妻要生存下去,就得以某业为生,贾宝玉后来以何为业,答案也在第五十回里他做的字谜之中:天上人间两渺茫,琅玕节过谨提防。鸾音鹤信须凝睇,好把唏嘘答上苍。(打一物)
我猜谜底是“更板”。“更板”意宝玉以打更为业,这跟贾雨村所说身具“正邪两赋”之人断不肯爱人驱使,为“名倡优伶”的意思相吻合。难度最大是猜宝玉娶宝琴的事,小说里添了许多的情节,如史太君贾母收宝琴为干孙女,还要给她说媒;宝琴自小又与梅翰林之子有婚的;再加上薛姨妈似真似假的话,这些真得让我们读者看了一头雾水,分不清薛宝琴这朵鲜花到底要插何人的头上?
史太君给宝琴说媒之人,绝非她最痛孙子宝玉,这一点肯定的,是谁另说。因为当时林黛玉仍在;薛宝钗又是贾府上上下下眼里与宝玉匹配的最佳人选,史太君不会这么不明事理,硬要把宝玉和宝琴拉上一对。但史太君喜欢宝琴却是真的,不然她也不会把自己珍蔵的“凫靥裘”给了她。(“凫靥裘”就是脂砚。“凫靥“就是“紫色的面”;“裘”与“箕”两字共用,“箕”谐音“洗”;“靥裘”两字就是砚洗;“凫靥裘”三字就是“紫色的砚洗”。“紫”又通“脂”,“凫靥裘”不是脂砚是什么?)但“桑海巨变”,人事变化无常,史太君会死的,且梅翰林家也会悔婚的,总有原因让宝琴既不能嫁给梅翰林之子,又不能嫁给史太君要说媒之人,薛宝琴最后“花落谁家”,还真不好说哩!所以要知宝琴最后嫁给谁,既不能从贾母想说媒之人身上猜,也不能理所当然认为宝琴最后就得嫁给梅翰林之子,而应该从薛宝琴所做的灯谜、诗及有关她的故事去寻找答案。这才是唯一正确的方法。
《红楼梦》小说里有一段文字描写“宝玉和宝琴两人到妙玉主持栊翠庵去乞梅。妙玉一反常态,很大方给了两人一枝梅,还顺便让两人给大观园里的姐妹各带一枝”的情节。故事里宝琴披“凫靥裘”立在雪中,身后丫头抱装梅花的瓶子,两人在等宝玉从栊翠庵出来。这里的“梅”是在伏“媒”也!宝玉和宝琴去栊翠庵去乞“梅”,就是去问姻缘;妙玉送“梅”,就是给两人作媒。也就是说宝玉二娶和宝琴嫁给何人的事不是由史太君主办(这时贾母己亡),而是由妙玉一手操办的。妙玉是贾家一家庙的主持,又不认识几位王孙公子和大家闺秀,她给宝玉和宝琴两人做媒,最有可能是将两人栓在一块,结成夫妻。我们知道宝玉是“二娶”,宝琴是“二嫁”,两人“门当户对”。妙玉是极会演先天易数之人,对宝玉、宝琴两人今后之“命运”,肯定是略知一、二的,所以她才会大方送梅于二人。同时,这也是给贾母一个暗示啊!贾母在这里说:“我越发眼花了!”此话双关。一是说她把宝玉看成女孩子;二是说她原不以为宝玉和宝琴是一对的,而妙玉怎么反认为他们两人是一对!当然,上面故事还不足证明宝玉娶宝琴之事。接下来,大家请看宝玉乞梅之后写的“乞梅”诗:酒未开樽句未裁,寻春问脂到蓬莱。不求大士瓶中露,为乞嫦娥槛外梅。入世冷挑红雪去,离尘香割紫云来。槎枒谁惜诗肩瘦,衣上犹沾佛院苔。这首诗关健的字眼有“大士瓶中露”、“嫦娥槛外梅”、“红雪”、“紫云”等。“大士瓶中露”和“红雪”指薛宝钗这位“石女”,这何无异义。“嫦娥槛外梅”和“紫云”有人说指得是史湘云,因其中有“云”字,这种猜法,仍不合猜谜之法。“云”如指史湘云,仍露也,所以关健仍是“嫦娥槛外梅”这一词。“嫦娥”代月亮,乃是“月”字也!“月”与“玉”音相通,可用“宝”字取代之。月旁乃星星也,七星伴月,古人喜以天象取名,月旁七星乃天琴座也。“嫦娥槛外梅”合起来就是“宝琴”两个字。所以此诗是伏宝玉娶宝琴之事,由于亊太离奇了、太出人意外了,就宛如书中林黛玉讽刺宝玉此诗乃“碰巧”得到而己。
上面我说过要想知道薛宝琴后来嫁给谁,必须在她作的诗和谜里去寻找,现在我们就来看宝琴她所作的诗和谜吧,这样我们就会更清楚她后来是嫁给何人。在《红楼梦》第五十一回《薛小妹新编怀古诗;胡庸医乱用虎狼药》里,薛宝琴曾以各地的传说、景物编了十首诗,每首诗内藏一物。二百多年来有不少人去猜其中之物,但答案都没得到公认。我也曾猜过,特别对后二首着实是耗了不少脑细胞,因这两首宝钗曾想去掉,却得林黛玉等人力挽方留下来,作者常用故事来伏以后要发生的事,我是深知的。这事可看作八十回后宝琴要做什么事,宝钗认为宝琴出轨而不同意,却被众姐妹所劝,才不得己同意。现在我们就来猜这两首诗中伏宝琴后来要做何事,却被宝钗视为出格的东西吧!
蒲东寺怀古 其九
小红骨贱最身轻,私掖偷携强撮成。
虽被夫人时吊起,己经勾得彼同行。
梅花观怀古 其十
不在梅边在柳边,个中谁拾画婵娟
团圆莫忆春风到,一别西风又一年。
我猜其九谜底是“帏幙”,这是古代官宦人家的小姐、夫人在户外活动时不让外人看到所需之物。《红楼梦》书里就提过它:宝玉丫头林小红出怡红院,看到帏幙那边有人在种树种花。所以我断定薛宝琴十首怀古诗所藏之物,不用乱猜,只要仔细看过《红楼梦》文章,注意里面所写日常所用之物,就可猜对。其十的谜底是“纨扇”。“帏幙”、“纨扇”是谐音,意为“违媒”、“完善”,这不是说薛小妹违媒另嫁,得完善之结局吗?当然,薛小妹这两首诗最多只能说她违媒另嫁,并没有说她另嫁的人是贾宝玉,而且从其十诗中暗示出薛小妹是嫁给姓“柳”之人。其十第二句是:“不在梅边在柳边”。其中“梅”指梅家;“柳”可指“姓柳之人”,亦可指“象柳之人”。《红楼梦》里姓柳的王孙公子,有理国公之孙现袭一等子柳芳和“不良青年”柳湘莲两人。这两个人宝琴最可能嫁的人是柳芳,但从小说所写逻辑来说,一点也没暗示出这种可能,所以完全可以排除掉这两人。而且从诗的写法来看“梅边”和“柳边”,如“梅边”是实指,“柳边”就该虚指,所以“柳边”这个“柳”是虚指,并不实指“姓柳之人”,而该是“象柳之人”。
“象柳之人”是何人也?由于文中大量描写指明“象柳之人”就是贾宝玉。贾宝玉象“柳”,这是亊实。他见一个女孩,爱一个女孩,是个喜新不厌旧之人。文中他还曾把自已比做“柳”。在第五十一回里写贾宝玉和自己丫环麝月对话时,把自己比做“老杨树”。古代“杨”与“枊”相通,且是可以连在一块用。如古诗“杨柳依依,雨雪菲菲”中杨、柳两字互用,亦杨亦柳,不是现在解释为杨树和柳树。可见宝琴最后一首怀古诗中明显暗示她以后是嫁给“多情公子”贾宝玉的。另外,文章还写宝玉和宝琴还是同日生的,是天注的姻缘。就象宝玉的丫头惠香,后被宝玉改名为四儿说:“同月同日生的,是要做夫妻的。”这是一句谶语,同样暗示出宝玉与宝琴要成一对。当然四儿说这话的原因,是为自己成为宝玉“房中人”做舆论宣传的,因她自己也和宝玉是同月同日生的。而且与宝玉同月同日生的还有王熙凤的丫头平儿。四儿、平儿无论如何不会成为宝玉的妻子,唯一可能就是薛宝琴这位千金小姐了。
《红楼梦》里有关暗示宝玉命运、姻缘的故事、诗和灯谜还有一些,在这里我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宝玉的命运、姻缘决不象八十回后的续书所写的那样,这一点毋庸置疑。但因此也让宝玉的命运、姻缘成了一个很难解的谜,谁也不敢说他猜就百分百正确。不过,我个人认为我对宝玉的命运、姻缘的猜测,还是比较客观的,因为我猜的结果是可以上下唤应的。
《红楼梦》这部书里有许多谜,而且毎个謎环环相扣、上下对应,猜错一个,就很难再猜对另一个。这就象有人玩魔方一样,转错一次,永运得不到相同的面。所以,我不太赞成大家把过多精力放在这上面,而建议大家把精力花在整个故事上,去弄清《红楼梦》到底写什么,只要把这个大问题弄清了,《红楼梦》里其他大谜、小谜自会迎刃而解。就拿“贾宝玉命运之谜”来说,只要弄清作者为何要写贾宝玉这个人,“宝玉命运之谜”自然而解。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塑造《红楼梦》里这位最重要、最大的主人公的呢?
三:作者创作‘贾宝玉’形象之谜
作者写“贾宝玉”与他家“金陵十二金钗”们的故事,绝非是写“才子佳人”故事给人消遣解闷的,亦绝非是为了吹嘘他家以前如何如何的,因为书中的故亊都是虚构的。而是要写象贾宝玉这类读书人是如何受到我国古代各种思想文化的影响,并通过“贾宝玉的故事”来表达作者对古代各种思想文化的看法及对生命之“思”、人性之“思”。
作者写“贾宝玉”,不是写他一人的,而是写三种出生在不同环境里、在世人眼里是“不成材、不成器”的人,其实这是一群无意仕途经济,却具有“补天之材”的读书人。表面上,作者好像说书中人物贾宝玉是个“富贵不知乐业”、“贫困难耐凄凉”、“于国于家无用”之人,内心却深不认然,体现他老人家先进的、独到的、“不以成败论英雄”的人才观。就拿书中主人公贾宝玉来说,做为国舅爷的他,虽然不爱读书(这里的书仅指四经五书,不能按现在的书解),但小小年纪己是文武双全、多才多艺。武的方面,书中写他参加贾珍家的校射,力气大增,还得到贾珍表扬;有一次他因生气,随起一脚竟把晚来开门他的丫头袭人踢得吐血;在文的方面,文中描写就更多了。做诗、绘画、书法,他这些才能,在小说里作者都有祥细介绍,更让人觉不凡的是小小年纪他,已具有不俗才学见识和识人方面特殊才能。如游大观圆时,他发表那些才情;秦可卿死后,贾珍家无人打理,是他推荐王熙凤去协理宁国府;大观园姐妹成立诗社,嫂子李纨自荐为社长,对此他极力赞成,还说李纨办事极公。从他在书中表现来看,他如不算是“千里马”,但应该可称得上一位小小的“伯乐”,那里象书中评价他是“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是草莽”那样的。如果不是贾妃吊死,贾家遭此事变,日后,贾宝玉“封公封侯”肯定不在话不。那时世人如何看他呢?肯定是,众口一词称赞宝玉自小与常人有异,长大之后才大富大贵。所以,贾宝玉在贾家败后出家为僧、最后沦为一打更的,绝对不是他没才能,而是他运气太差所致。而宝玉运气差又是谁带来的,还不是贾家那对受过“严格教育”的贾珍、贾蓉这对愚蠢、贪婪父子造成的。这对活宝为了自已更大的荣华富贵不惜“窝里斗”,逼死贾元妃,倒致“树倒猴狲散”,贾家因之一败再败,连累整个家族,也连累了宝玉。假如贾家男人个个都象贾宝玉,在富贵时做个“富贵散人”,何致家族一败涂地,家道零落呢!试问贾宝玉与贾珍父子相比,谁才是“富贵不知乐业”呢?谁才是“于国于家无用”呢?答案不言而喻。这是生在富贵人家的“贾宝玉”们与其他富贵子弟相比情况。
按我推测,作者在八十回原著后真文章里,他还会拿主人公贾宝玉的人生追求与他的小侄子贾兰人生追求来比较。贾家经过事变之后,逐渐沦为诗书清贫之族,此期间贾宝玉二次出家为“逸士高人”。贾兰,这位贾家的希望、未来之星、李纨这位大好人的儿子,凭着自己刻苦攻读,终于金榜题名,中了进士,做了官。就在贾家的人高兴之时,少年得志的贾兰却因曾做过一件损阴德的大坏事,结果在他“爵禄高登”之际,莫名其妙暴亡,害得他母亲李纨辛苦大半辈子,却空欢喜一场。晚年李纨虽戴凤冠披霞帔,却是“白发人送黑发人”,生活无比凄冷。请问书中人物贾宝玉与贾兰相比,谁才是“于国于家无用”的呢?
可以肯定的是,作者也会在八十回后真文章里写“贾宝玉还俗回家,再娶薛宝琴,以打更为业,日子虽苦,但苦中有乐”的故事,来表现“贾宝玉”们在薄祚寒门的生活状态。为了对比,作者还会写贾家另一人在这种穷困家境之下所作所为,这人我猜是贾琏。“好了歌”里有一句“训有方,保不定日后做强梁”,指的应该不是贾蓉,而应该是他。贾琏在贾家一败涂地、沦为薄祚寒门之后,“受不了贫困;耐不住凄凉”,一气之下,跑到“平安州”边的山林去落草为寇。试问以打更为生的贾宝玉与“强盗”贾琏相比,谁才是“贫困难耐凄凉”之人呢?谁才是“于国于家无用”之人呢?当然作者就是没这么写,我们亦可能把此时贾宝玉与书中另一位出身寒门的读书人贾雨村相比,结论仍是宝玉比贾雨村这样的人“于国于家”更有用!
在文章开头,我就说过,生活在清朝的曹老先生己把“成功”和“成材”分得很清楚。在《红楼梦》里,他通过塑造刻画“贾宝玉”这不朽人物形象,十分明确地告诉众人:真正成材比所谓成功要重要的多,我们的社会和家族,不需要那些所谓成功的人;需要的是不成功却有真才实学的“贾宝玉”。作者这么说,象我这么愚笨的人,实在是拎不清他的话有没有道理。不过,我知道作者就是“贾宝玉”们中的一员,象他这种人在当时肯定被世人视为不成才、不成器的人。但就是他这样的人,可以写出一部名留千古的鸿篇巨著《红楼梦》,而跟他同时代那些做官的、成功的人,他们留给我们什么?什么也没有。从这角度来看,我对作者所说“成才比成功更重要”这个观点,不得不佩服到五体投地程度。伟哉!曹雪芹;伟哉!《红楼梦》。
《红楼梦》里贾宝玉是一位追求随心所欲,自然率性生活的人。他鄙视功名富贵,把当时人们热衷科举制度视为“钓誉饵禄”之阶,象这样的人,当然不喜欢读“五经”“四书”之类的书,更不会去参加什么科举考试、去做官,自然他就成为世人眼里“假的宝玉”。生活在富贵人家里,他只想作一个“富贵散人”,不争权、不夺利,每天吟诗作画、优游宴乐;生活在读书清贫之族里,他只想做一个“逸士高人”—和尚,不争名,不争利,每日参禅悟道,自得其乐;生活在薄祚寒门里,他只想作一名“名优奇倡”—更夫,不气馁、不悲观,整日和家人团聚,以苦为乐。这就是“贾宝玉”们的生活,也是作者所要追求人生。
说来好笑,由于现在读者不知《红楼梦》里主人公贾宝玉竟是一位这么复杂的人物,以致有人把他当作“见一个,爱一个”多情贵公子。作者泉下若有知,该不会被气得吐血吧!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