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雨村是《红楼梦》里一位特殊人物。他既是一个角色,又是一个代号。从角色这个角度来说,大家刚翻开小说读时,还认为他是书中主角呢。其实,《红楼梦》就是以他的故事为一条主要线索来写的,刚开始这线索很粗,后逐渐细了下来,到了原著八十回的后面,几乎已经断了。由于原著只有八十回的缘固,这个人往往被大家忽视,其实他是一位仅次于书中人物贾宝玉的主人公,在八十回后真故事里,他的戏份应该还很足才是,最后还得以他的故事来总结整篇《红楼梦》呢!
说起书中贾雨村他这个人,还真有点“怪”。他虽亦姓贾,却跟书中四大家族之首的贾家毫无一点关系,但此人十分有“本事”,不但能拉上贾家这关系,还能以贾家里最有权势的男主人―贾政的侄儿自居,靠这身份,他混迹于官场,而且混得如鱼得水,官运亨通,一直做到管理全国兵马的大司马(古代二品武官)的高位。看了他的经历,很难不让人“羡慕嫉妒恨”啊!
贾雨村这位人物在《红楼梦》里出场次数不少,作者花在他身上的笔墨比贾家大多数男主人都要多得多。我们都知作者是位“惜墨如金”的人,既然他这么写,就表明书中人物贾雨村是个很重要的角色。是的,作为一个角色的贾雨村,他虽不是书中的主角,但他绝对很重要,因为他代表着一大群人通过读书而取得成功的“寒门子弟”。在我国封建社会中后期,象书中人物贾雨村这样“寒门子弟”想要出人头地,改变自己命运,就必须用功读书,把书读好后就去应试、考进士、做大官。俗话说:“百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读书高在哪里?“高”就在那时釆取的是考举制度,只有读书考举才是做官唯一的捷径,倘若“寒门子笫”做了官,身价百倍,身份地位直线上升,这是“农、商、工”里任何一行业里的人根本无法做到的。书中人物贾雨村恰恰就是这样的人,他在当时世人的眼里,绝对可称得上是一位成功人士,而且他的成功还不是一般的成功,这样的人理应受到众人追捧,成为天下读书人学习的榜样和楷模。可是作者是乎不这么看,他反而认为象贾雨村这样“成功的读书人”,还运不如“考不上举、中不了进士”而沦为打更、卖唱、说书的“不成功”的读书人“于国于家”更有用!为了让读者清楚明白地了解他说的这个道理,作者不吝笔墨,将这个受到封建官场毒害的“读书人”贾雨村他的出生、经历、以及结局一一详细写出来,目的是让读者一看,自然信服。
贾雨村在书中第一次出场是在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文章里。文章写道:这甄士隐正痴想,忽见隔壁葫芦庙内寄居的一个穷儒―姓贾名化表字时飞,别号雨村者走了出来。这贾雨村原系胡州人氏,也是读书仕宦之家,因他生于未世,父母祖宗根基己尽,人口衰丧,只剩得他一身一口,在家乡无益,因进京求取功名,再整基业。从这段文字描写中,我们可看出作者写贾雨村这人物时,己指出他关健是一代号:胡诌(胡州人氏)的、假化名(贾化)的、发表是非(表字时飞)的、假语村言(贾雨村)的。亦知道作为书中一位主人公的贾雨村是个贫穷的读书人,他父母双亡,想上京求功名。文章里还写贾雨村这位年青仕子实在太穷了,连住宿都没钱,只好暂借葫芦庙栖身,吃饭都要靠卖字作文为业,就更不用说有钱作盘缠上京考取功名。但同时我们读者亦能看出贾雨村这时人穷志不穷,充满抱负。文章通过写甄家丫头娇杏和贾雨村相遇;甄士隐赠银给贾雨村上京考取功名等情节,表现出贾雨村这位年青穷儒的可爱和豁达。一个有理想有抱负,可爱、豁达的年青学子跃染纸上,考取功名前的贾雨村留给我们读者一个很深的好印象。
就是这样一位年青书生在好友甄士隐的帮助下,终于踏上到京都求取功名的道路。贾雨村他也不负所望取得成功,考上进士、做了官。文章又通过描写“初次做官的贾雨村巧遇甄士隐家的丫头后,给已夫离女散甄家娘子赠送银子和娶甄家丫头为妾的故亊”,表明此时初涉官场的贾雨村仍是个知恩图报、正直善良年青仕子。但贾雨村不做官还好,一做官就被官场这大染缸染得变样了。文章里有一段文字祥细写初涉官场贾雨村的表现和形象。
(贾雨村)虽才干优长,未免有些贪酷之弊;且又恃才侮上,那里官员皆侧目而视。不止二年,便被上司寻了空隙,作成一本,参他生情狡猾、憻纂礼仪,且沽清正之名,而暗结虎狼之属,致使“地方多事,民命不堪”等语。龙颜大怒,即批革职。该部文书一到,本府官员无不喜悦。那雨村心中虽十分惭恨,却面上全无一点怨色……却是自己担心袖月,游沧天下胜迹。―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杨州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作者真的把官场里众生态写得维妙维肖、刻木三分,神人也!从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出做官不久的贾雨村己染上官场的一点陋习,有贪酷之弊了,但此时的他仍然不屑与其他官员同流合污,以致被参革了官。这时贾雨村有点坏,但相对其他的官还是好的。被革职贾雨村先是游山玩水,增加历练,后又做了林黛玉的启蒙老师。这时贾雨村己非当初那个满腔热血,一身抱负的“楞头青”,而成了一位善于钻营、甘于拍马的闲置官僚。文章说他和古董商冷子兴是好朋友,文笔极尽讽刺。果然他从一位“好友”的口里打听到朝庭将要给部份革职人员复官的消息,又从这位冷子兴这位“好友”那里请教到复官的“门路”:可利用他是林黛玉老师这身份,巴结上贾家里炙手可热的大人物贾政。贾雨村一点就通,真的按冷子兴所说去做,以宗侄的身份到贾家投帖,顺利地得到贾政的接见和承认。果然接下来一切如他所愿,轻轻松松地就他的官复了,当上“应天府”知府。这官比他以前做的更大,也是一份美差。
文章描写第二回做官的贾雨村人变得十分不堪:他不但摸透官场的门道,还学会八面玲珑,攀龙附凤,早己把心中一点“正直”、“善”抛置脑后。故事里写他为了巴结上四大家族之一的薛家,不惜忘恩负义、弄虚作假、草萱人命。但此时的贾雨村仍不能算太坏,还算有点“知羞之心”。否则,他也不会怕他的“门子”把他过去“不光彩”的事说出去,而把这门子判了充军的罪,运运地打发走了。贾雨村官越做越大,人亦越变越坏。为了说明这一点,文章侧面描写一个“贾雨村为了巴结贾家那位即贪财又贪色的二世祖贾赫,设计陷害不肯把祖传几把名扇出卖的石呆子,先活活把人逼疯,然后顺利抢来名扇,孝敬给贾赫”的故事。在这故事里,贾雨村表现十分恶劣,手段十分卑鄙,他的行为连贾赫的儿子贾琏都看不下去。然而贾雨村越坏越受到贾赫、贾政这些王亲国戚的喜欢,因为这才是他们需要的“有本事”的好奴才。当然了,贾雨村的官也随着他这种特殊才能越做越大,一直做到大司马(正二品的大官)。一个象贾雨村这样出身寒门的仕子,不到十多年就能做到正二品的大官,这只能说明贾雨村这个人真的太有“本事”了。
书中人物贾雨村在原著八十回里最后一次出场,是在七十二回《王熙凤恃强羞说病;来旺妇倚势霸成亲》故事中。文章写道:林之孝说道:“方才听得雨村降了,却不知何事,只怕未必真的。”贾琏道:“真不真,他那官也未必保得长。将来有事,只怕未必不连累咱们,宁可疏运着他好。”林之孝道:“何真不是,只是一时难以疏运,如今东府大爷和他更好,老爷又喜欢他,时常往来,那个不知。”贾琏道:“横竖不和他谋事,也不相干。你去再打听真了,是为什么?”听听,这贾雨村真是太坏了,连他的主子都想不与他往来,要避着他呢!书中和贾琏对话林之孝是贾家的管家,他口里“东府大爷”是贾珍;“老爷”是贾政,而不是贾赫。同时,这段对话也“伏”了许多内容,下面我将祥细地分析,现在我们还是回到人物贾雨村这人身上吧!对于这个人最终结局,续书里说“他在贾家败后,被人弹核,结果被判了罪、下了狱”,因此很多人以为《好了歌》里“因嫌官帽小;致使锁枷横加”的词句是说他的。我不这么看,我认为《好了歌》里“昨怜破祆寒;今嫌紫蟒长”才是说他的。故事里人物贾雨村真正的结局应该是:他后来看破官场的一切,不再留恋权势,心灰意冷出家为僧,到佛祖面前忏悔去。
作者在书中塑造贾雨村—“一位寒门子弟通过自己刻苦读书,然后参加考举,中进士、做大官,人品却随着他做的官越大越坏”的形象,目的很明确。一是讽刺封建官场的极度腐败;二是说环境可以改变一个人。书中人物贾雨村不是天生的坏人,只是因为他做了官,人在官场不坏也难。为了更突出这一点,作者不吝笔墨对贾雨村的外表相貌大写特写,这可是一项罕见之举,因为作者在书中除了主人公贾宝玉外貌这么写外,即使是贾家其他男主人也没亨受到这项“待遇”。
那贾家丫环撷了花,方欲走时,猛抬头见窗内有人,敝巾旧服,虽是贫窘,然生得腰圆背厚,面阔口方,更兼剑眉星眼,直鼻权腮。―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按古代相人之术,有贾雨村这种相貌之人,必定是个正直、疾恶如仇的、做大官的“料”。可是“人不可貌相”,象贾雨村这样相貌堂堂之人,却在他为官之后,做出种种令人发指的可恶的、贱卑的、可耻的勾当。作者这么写最大的目的就是告诉人们,贾雨村不是天生坏胚子,而是后天的经历(做官)把他的品质彻底改变了。两者反差这么大,更说明封建官场的腐败,难怪古时老百姓有“官场妓女院”之说。作者笔法十分超绝:他在描写人物贾雨村由好变坏,再由坏变得更坏的过程里,他的笔法始终没有给人生搬硬凑,不自然之感,甚至作者没花过多笔墨用在描写“贾雨村做的坏事”的故事上,只是通过故事里贾雨村在什么时候和什么人交朋友来体现,使人物贾雨村一步一步地变坏有了逻辑上因果关系。
俗话说:“龙找龙;凤找凤;乌龟找王八。”什么样的人一般都会找什么样的朋友。文章介绍贾雨村未上京考试之前,他的朋友是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的仕绅甄士隐;贾雨村第一次被罢官后,他的朋友是冷子兴。这冷子兴何人也?他是一古董商。文章说写道:“雨村最赞这冷子兴是有作为大本领之人,这子兴又借雨村斯文之名,故二人说话投机,最相契合。”这冷子兴又有何大本领?文章描写“冷子兴与人分争,被人告了,要押回家,通过自己老婆回家求丈母娘周瑞家的向王熙凤求助的故事”,可见冷子兴的“大本领”不是别的,就是他与贾家大有关系。贾雨村和这人要好,看重就是冷子兴的关系网。再加上冷子兴本人又是个古董商,天生具有自私自利、善于钻营拍马的本领,冷子兴的“好友”贾雨村当然亦是这种人。果不其然,贾雨村靠钻营拍马靠上了贾家这棵大树,轻松地复了官职。复职不久的贾雨村就乱判葫芦案,充分地暴露了一个官员自私自利,为了自己的前途不惜贱踏国法,草萱人命的丑恶嘴脸。贾雨村官越做越大,人也越来越坏,这时他的朋友不是冷子兴,而是贾家最坏的,头上生疤、脚底流脓的傢伙―贾珍,文章是通过贾家管家林之孝之口说:“东府珍爷和他更好,老爷又喜欢他”来表现这意思。跟贾珍这种人成为好朋友,那就是跟贾珍臭味相投,狼狈为奸,身上具有无恶不作的“坏”了。
古语曰:“物及必反。”贾雨村坏到极点,官亦做到他能作到最大的官―大司马时,他的官运就有点不妙了。林之孝口里所说;“方才听到雨村降了,却不知何事,只怕未必真的。”听他口气,好象还不能确认这事。我告诉大家这事绝对是真的,不过贾雨村因何事才被皇帝老子撸下来,却非大多数人想的那样。贾雨村非因有人举报他所作所为不法之事,惹烦了皇帝老子,才被皇上降职的,而是有其他原因。这原因涉及到文中最大一条暗线,作者不好明言,就此打马虎眼过去。
《红楼梦》里有一看起来很明显的闲句:王子腾升了九省都检点,贾雨村补授了大司马,协理軍机参赞朝政。这一句与看上去与上、下文明显无关。但如果读者知道《红楼梦》里有一条描写朝廷内斗的暗线,那你就会觉此句不但不闲,而且伏的内容非常多。
大家看到这里,心里有没有一种异怪感觉呢。书中人物贾雨村明明是科班出生,皇帝老子却叫他做武职的官,而且这官还是手里握很大实权的大官,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一事?大司马、九省都检点虽是作者杜撰出来的,但意思大家都明白。一个是管理全国兵马,职务是调动国内的军队镇压各地绿林好汉及内部叛乱的;一个是统领边防军防御外敌入侵的。王子腾是王熙凤的父亲,是行伍出身,九省都检点这样武官他当然能胜任的。大司马是天下最大的武官,为何皇帝老子会叫一个文弱书生而无一点带兵打仗经验的人去做呢?看到这,我们一方面感叹贾雨村官运亨通,依靠贾家不到十年(平儿语)就爬上这么高的位置。难怪俗语曰:“朝中有人好做官。”贾家出了一位贾元妃,“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连贾雨村这位国丈贾政的假宗侄都爬这么快,这么高,由此可见当时贾家是何等的炙手可热。另一方面我们又有点疑惑,贾雨村是文官,皇帝为何派他当大司马这么大的武官,贾雨村能胜任吗?古代不象现在,文武己分得很开,文武做武官的事是有的。比如北宋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臣范仲庵就是文官,当时皇帝派他去边地领兵与西夏对抗,而且干得有声有色。不过文官做大司马管理全国兵马这样例子不多,更何况贾雨村连一点带兵打战的经验都没有,皇帝老子难道真这么放心,稀里糊涂地把这么重要的武职交给这位贾雨村吗?后来我又想贾家是行武世家,本来就是靠军功发家的,贾雨村这时名义上是贾政的子侄,皇帝叫他管全国兵马也算是一件稀松平常之事。封建社会是家天下,军队是统治的基础和保证,皇帝对军队控制严不严,隐不隐,决定这位皇帝的政治命运和个人生命,所以每位皇帝都对军队控制十分严,重要部位都要安插自已信得过的人去担任,以维护他的统治。皇帝派王子腾去担任九省都检点,让贾雨村做大司马,一个管外部的兵马,一个管内部的军队,可见他对这两人的信仼。说到底,他这么做,表明他对贾妃的宠爱和对贾家绝对信任。因为王子腾与贾家联姻,贾王两家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而贾雨村又是贾政的“侄儿”,让这两人去管内外兵马,皇帝他几乎是把自家性命都交给了贾家,目的是让贾家做他的屏障。我说林之孝口里所说“雨村因事降了”的消息是真的,不是乱猜的,依据就是文中最大一条暗线:秦可卿真实身份被贾妃揭发而自杀身亡,秦可卿父辈和贾珍、贾蓉父子等一干人打着复仇的旗号,积极筹备,将行对皇帝和贾妃不利的之事。皇帝老子显然得到明确消息,害怕自己地位受到动摇,这才把贾雨村的职位收回来,以防不测。贾雨村官升得快,降也快,这跟皇帝的喜恶有关,表明了皇帝对贾家不信任了。贾雨村绝对不是个人做违纪乱法的亊被人揭发才被皇帝降职的,而是贾家某些人的行为(贾珍家的校射,贾琏到平安州联络绿林好汉等)引起皇帝的警惕,借口把贾雨村手里的兵权收回来的。从贾雨村的升与降,折射出皇帝对贾家的绝对信任到不信任。贾雨村是受贾家的人连累才被降职的呀!
人物贾雨村从小说开始到原著八十回止,己从一位正直、善良、有抱负的青年学子一步一步地演变成一个坏到极点的官僚。原著写到“他官降了,贾家里稍有点良心的主子都要和他疏远”时,后面就没什么下文,但我总觉他的戏份不够,八十回后应该还有他的故事才是。《红楼梦》第十七至十八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中有段描写:少时,太监出来,只点了四出戏:第一出《豪宴》;第二出《乞巧》;第三出《仙缘》;第四出《离魂》。脂批谓:《豪宴》伏贾家之败;下面注解中说:《豪宴》演莫怀古因玉杯“一棒雪”被奸邪害得家破人亡的故事。这不好理解,贾家之败不是因为贾元春吊死后所引起家变吗,怎么又会跟“玉”扯上关系呢?难道是贾元春死后,有人对贾宝玉出生时口里含的“玉”感兴趣,想据为己有,而贾家之人不肯答应,于是那人对贾家进行残酷报复,以致使贾家一败涂地吗?这事大有可能。《红楼梦》里几乎所有人对贾宝玉的“玉”感兴趣,比如北静王水溶、宝钗等。难不成是北静王水溶垂涎这块“玉”,想据为己有,贾家不肯,北静王便以贾家以前所为不法之事相要挟,贾家因此一败涂地。北静王水溶当然有这种能力,但小说这么写,逻辑明显不通,亦与前八十回里北静王水溶的形象不符,可以排除。我找遍原著全书,思之再三,竟找到一个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会对这“玉”下手之人,他就是贾雨村。
贾雨村会这么做吗?答案是肯定的。首先,贾雨村这时就是一个恩将仇报的小人,他对甄士隐、葫芦庙出身的门子是如此,对贾家更会如此。其次,他有这个能力。贾元妃吊死之后,贾家没了靠山,最多只能算是中等官宦之家,而贾雨村官既使降了,也比贾家任何男人做的官要大,更何况往日他以贾政子侄自居,与贾家所有坏男人都狼狈为奸,他手里应该握有不少贾家男人犯罪的证据,随便拿出一二件就可能让贾家“吃不了,兜着走”。最后,他有这样做的动机。贾家败后,肯定有人要弹核贾家这位假子侄,贾雨村感到自己官位保不住了,前途不妙,就不得不重新寻找靠山。象他这么“聪明”之人,他会很快找到新的靠山。大家还记不记《红楼梦》里还写一位王爷―忠顺王,贾雨村找的新主子应该就是他。这位王爷在原著八十回里只出现过一次,为了一个戏子蒋玉涵他与贾家结下梁子。象忠顺王这样心胸狭窄,镒铢必计的主,谁碰上他谁倒霉,当时由于贾家是皇亲国戚,贾妃又是皇上的宠妃,他不敢对贾家怎么样,如今贾妃已死,他那里会对贾家客气呢!可能再加上贾雨村为了讨新主子的欢心,故意把宝玉出生时口里含的“玉”吹得如何好,如何好,更动了他贪婪之心,于是他指使贾雨村去把这“玉”夺来。贾雨村为了表现,讨新主子欢心,以便保住自己的官位,不惜良心对贾家进行残酷的迫害。由于贾家男人做了太多的坏事,象北静王水溶这样仍有权势的人也保不了他们,结果贾家的“玉”保住了,家却被害得一败涂地。在迫害贾家过程中,贾雨村恩将仇报,不惜充当忠顺王的走狗对贾家进行残酷迫害,很快他就得到新主子的欢心,他的官位保住了。
文章最后应该描写贾雨村良心未泯,看透官场的黑暗,心灰意冷,产生去念。一天,他偶遇上被忠顺王霸占的妙玉,妙玉看他己有悔意,就劝他“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妙玉一番话,贾雨村听进去了。第二天,他便辞了官,只身到他第一次罢官做林黛玉老师时游杨州府郊外遇到又聋又哑的老僧的破庙―“智通寺”那地方为僧去了。这才是《红楼梦》八十回后的真故事,所以我才说“好了歌”里“昨怜破祆寒;今嫌紫袍长”这句是说他的。同时,我认为只有这么写,才能做到文章头尾呼应,浑然一体,象续书以主人公贾宝玉出家来总结全篇,总给人有头无尾的感觉,这在文法上是个低级错误,以作者之大才,他会犯这种连现在初中生都知道的错误吗?
贾雨村与《红楼梦》里另一“闲人”柳湘莲,两人一文一武,出生相同,结局相同,不同的是一人贪权,一人贪色。贪色之人犹可,最多失色而己;贪权之人,就不是犹可了,不但最后失权,还把自己弄得人不人、鬼不鬼的,永运受到自已良心的遣责。这就是作者写“贾雨村”这角色给我们的警告,更是对当时世人眼里“成功人士”的巨大讽刺!
贾雨村在《红楼梦》里还有一个重要身份,不过这身份不是人,而是一代号。这代号叫“假语村言”,也有人说是“假语存焉”。两者意思有点相似,不过我认为把“贾雨村”释为“假语村言”更准确一些。因为一:作者亦是这么说的;二:“假语村言”有两个关健字—“假”二“村”,而“假语存焉”只有一关键字“假”。从语法上说来,“假语村言”应该分为“假语”和“村言”。“假语”就是假代、假借的话。如“秀肌肉”就是“軍演”的“假话”;书中主人公贾宝玉所说“我见女人便觉清爽;见了男人便觉浊臭逼人”就是“我喜欢早期思想文化;不喜欢世俗社会限制人的东西”的“假语”。“村言”就是通俗、俚俗的语言。如《红楼梦》回目里“母蝗虫”就是“好吃妇女”的“村言”;回目里“中山狼”和“白首双星”就是“忘恩负义之徒”和“夫妻双方不离不弃、偕手活到老”的“村言”。从修饰方面来说,“假语村言”包括拟人、暗喻、假代(假借)等修饰方法。从逻辑上来说,“假语村言”就是用“村言”来“假语”。即用一个简单、通俗故事来比喻一个复杂、让人不易理解事情和道理。作者在这里把它当作一种笔法,显然是要用里面故事来演化复杂、难以让人理解的事情和道理。这也就是说,《红楼梦》里的所有的故事都是寓言故事。老天,这怎么可能呢?难道作者写作才能真的到了如此神奇地步吗?
“假语村言”这一词最早出现在《红楼梦》笫一回里。作者在说他为什么创作《红楼梦》的原因时,说道:“闺阁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他之不肖,自护其短,一并使其泯灭也。虽也未学,下笔无文,又何妨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亦可使闺阁昭传,复可悦世之目,破人愁闷,不亦宜乎?”按这话意思,好象作者是要用“假语村言”来写“闺阁之人”的故事,可是就是我们翻遍原著所有文章,找遍里面所有故事,也没有发现一丁点作者这么做的影子。反而“十二金钗”们的故事文笔文雅得很,如作者写“十二金钗”里人物的死,却用“芳魂荡悠悠”来表示。死就是死,何必说得这么文诌诌的呢。又如他写薛宝钗是“石女”,却用“高山处士晶莹雪”来暗示;写史湘云与丈夫卫若兰夫妻两人失去性生活,却用“云散高唐;水涸湘江”来“假语”;写作姑子的贾惜春吊死在树上,却用“闻说西方宝树唤婆娑,上结着长生果”来表达等等。有些人自以为聪明,说“十二金钗”们的故事是在影射当时社会某些人和某些事,这才是“假语村言”。这说法让我觉得可笑,书中“金陵十二金钗”们的故事确实可以起到“指桑骂槐”作用,也可以有影射当时社会某些人和某些事的功能,但这能叫“假语村言”吗?肯定不能。我看这那里是作者的“假语村言”,倒是说此话的人的“疯语乱言”。那作者在开篇这段话是什么意思?难道是作者是想骗我们读者不成?作者不是“小气量”之人,他当然不可能这么做。不过,他在这里弄了一“小狡狯”,他不是要把书中“十二金钗”们的故事写得通俗易懂,而是要用“十二金钗”们的故事来“假语村言”别的东西。也就是说作者要用书中“女儿”的人和故事来假代(暗喻)别的东西,目的有两个:一是使“这东西”昭传,不致使其泯灭也;二是可悦世人之目,破人愁闷。
我们通常所知“女儿”可用“花”来比喻,在《红楼梦》就有大量这样的情节,比如宝钗自许是“牡丹花”;黛玉自许是“芙蓉花”;袭人自许是“桃花”等。而花不但可以比喻“女儿”,还可以比喻我们思想文化,如“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就是用百花来比喻各种各样的思想文化。上面的修饰顺序是这样的:女儿―花―思想文化,《红楼梦》的作者省掉用“女儿”来比喻花这道程序,直接用“女儿”来比喻我国古代思想文化,即“女儿”是“思想文化”。那么,作者这么做,是否能达到他的目的呢?显然,用不同性格、面貌长相各异的“娇滴滴”、“香喷喷”的小姐和丫头她们故事来“假语村言”我国古代各种各样的思想文化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表现,并借此来评价它们优缺点,这种新颖的表达方法要比单纯靠讲大道理、灌输式的教育更鲜活、更生动、更有趣,也更能让更多的人来读《红楼梦》。如此一来,作者写《红楼梦》的动机和目的就完全能达到了。今天,我们把《红楼梦》这部书当作不朽的名著,不就很好说明这个问题吗。当然了,很多读者仍然把它当作一部小说来读。
现在,我们己基本明白作者所说的“假语村言”是何意思,它就是一种写作笔法。即用简单、让人容易明白故事来敷演难懂的、难说的事和道理。也就是说作者要用书里的“十二金钗”们来比喻(假借)我国古代各种各样的思想文化,而非要用“十二金钗”来影射当时社会上的人和事。这是作者从《红楼梦》整体故事上来构思、运用“假语村言”这种笔法,至于把“假语村言”笔法具体运用到小说里每位人物和单个故事上,作者又把它分为二部份:一是‘假语’;二是“村言”。比如在“假语”方面。书中描写正钗之一李纨丈夫早逝,她守寡教子,儿子贾兰也十分争气,长大后考上进士做了大官。可是由于他曾做过一件损“阴德”的坏事,在“爵禄高登”之际突然暴亡,使李纨空欢喜一场,反落下“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命运。作者对此曾让李纨作一个字谜来暗示,李纨的字谜是“观音未有家世传”,史湘云猜是“虽善无征”。这就是在“假语”李纨人虽是好人但无后。又如我上面举的例子,用“高山处士”来“假语”宝钗是“石女”;用“云散高唐,水涸湘江”来“假语”史湘云夫妻失去性生活,等等。至于书中“村言”部份就更多了。如史湘云的丫头翠缕说:“主人(史湘云)是阳,我是阴。”就是“村言”史湘云的丈夫失去性能力,使湘云变“阳”;宝玉的丫头四儿说:“同月同日生的是要做夫妻的”,四儿的话就是“村言”,它是伏后来宝玉娶宝琴之事;宝玉对正在用小箭射鹿玩的贾兰说:“把牙裁了,就不演射了。”“牙”代年龄,“牙裁了”就是把寿减了。此句是“村言”贾兰年纪轻轻就死去。还有旁人讽喻邢夫人的大哥邢德全―“傻大舅”输钱发脾气开玩笑对小“相公”说的话:“他又不是输掉鸡巴,怎么能因此看不起他呢?”此话一听就是“村言”,它是在伏贾珍后因罪被官家施以“宫”刑。书中很多“村言”,具有谶语性质,揭示部分人物的命运,十分有趣。《红楼梦》里的“村言”和“假语”实在太多,不胜枚举。
所以,当我们知道了《红楼梦》里“假语村言”是什么意思,知道《红楼梦》里那个故事、那句话是“假语村言”什么之后,《红楼梦》写什么,《红楼梦》里大大小小之谜对我们来说也就不是大问题。让我们记住贾雨村这个人,记住“贾雨村”这个代号吧!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