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凭栏论世 乱弹八卦 佳作赏析 讽刺幽默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红楼梦》说什么?

时间:2015/7/8 作者: 木道长 热度: 90228

  《红楼梦》说什么?这个问题既简单又复杂;既神秘又明了。说它简单、明了,这是因为小说结构和章法决定它是一种很易懂的文体。大凡是小说,只要拿起它认认真真读了它三、五遍,你就大概可以知道它的内容和中心思想。我们古人把小说当做文之偏、文之末,不是没道理的。说它复杂、神秘,这是因为《红楼梦》不但有一般小说应有结构和章法,里面还有大量的隐喻,如果不了解它在隐喻什么,也就很难知道它说什么。当然一个故事隐喻什么,会因每一个读者理解的不同而千差万别,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但也不是捕风捉影、胡说一通,如小说主人公身上有玉,你就联想到皇帝身上有玉玺,还说《红楼梦》是在暗示清廷内部争斗什么,譬如此类种种。一方面显得自己信口开河;另一方面贻笑大方,此高明渊博之士不为也!

  

  作者自己在文章开篇就说:《红楼梦》这部小说不是真的“佳人才子”的小说,也不是野史,更不是风月笔墨,而是他要用里面故事来隐喻一些东西。虽然作者这么说,可是由于他写的故事太生动了、太有真实性了,以致各时代、不同时期的读者宁愿相信书中的故事是作者的半家史,而不肯相信作者是要用《红楼梦》里所有故亊来暗喻别的东西。这当然不能全怪我们读者没眼光,因为用书中一些故事去比喻什么或暗喻什么,通常是象诗歌和寓言故事干的事。原因很简单,象诗歌和寓言故事这种文体篇幅比较短、字数不多,而小说则不然。特别象《红楼梦》这样鸿篇巨著,作者你说要用书里这么多的故事去隐喻一些东西,能做到吗?当然了,我们读者不能,不等于人家不能,不然作者曹老先生也就没啥稀奇了,亏他还自夸自己有“补天之才”呢!

  

  《红楼梦》作者不平凡之处就在能常人所不能,会常人所不会。那么我就想问:作者这才能是后天培养还是天生呢?说实话,我这人从不相信“天才”之类东西,对于曹老先生身上具有这种超凡的写作才能,我亦是这么看的。说来很可笑,竟然有人为了吹嘘作者身上具有天才,给他编了一个滑稽的故事。故事说作者曹雪芹年幼时贪玩,不好好读书,结果被他一位长辈关进一间房间,与世隔绝。就在这房间里,年幼曹雪芹用极短时间写出这部留芳千古的巨著《红楼梦》。

  

  《红楼梦》如果真的这样被写出的,它能成为一部伟大小说吗?我可以断言,这故事是天方夜谭,是那些吹捧曹老先生好事之徒胡编乱造的。这样的事,现实中过去不会有,现在和将来也不可能发生。但我们可以否认这个故事整体的正确性,却不能完全否认这故事局部的正确性。在这则故事里,说《红楼梦》的作者年幼时贪玩不好好读书,我认为事实亦是如此,因为作者在书中第一回里也是这么说的。他说;“……当此,则自欲将己往所赖天恩祖徳、锦衣纨袴之时,饫甘餍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谈之德,以至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人……”你看连作者都承认年轻时不好好读书,以至老大一事无成。另外,作者写《红楼梦》时是在一处僻静的地方,此处虽不象上面故事所编是与世隔绝之处,但必定是十分幽静,绝少有人去打挠的好地方。这一点依据也是作者在开篇所写:“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披阅十载,增刪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你说能让人顺利写了十年书的地方,那地方能不清净吗?

  

  说这么多,有人会说我废话连篇:你不是要说《红楼梦》写什么,怎么扯到作者一些毫无根据的逸事上呢。其实我的目的亦非与人抬杆,而是要说《红楼梦》写什么,应该首从作者身上着手。“鬼说鬼话;人说人话,什么人说什么话。”这是一条扑之不灭的生活和写作法则。《红楼梦》作者是何种人,他就会在他呕心沥血的大作《红楼梦》里说什么话来,所以弄清作者的生平、经历是十分必要的。

  

  庆幸的是,由于众多红学家和红学迷的努力,我们如今己经把《红楼梦》作者的出生、经历几乎弄得一清二楚。当然还有一些细节大家还在吵,不过对作者的身世、经历、性格、及才能大家没多大的分岐,这对了解《红楼梦》写什么己是足够了。那么作者曹雪芹身世、经历、性格及才能是什么样的呢?现在,就让我为他画一张素描吧!作者曹雪芹生在官宦之家,天性聪明,性格善良,同情弱者,但由于自小受他祖母溺爱的缘固,贪玩又喜恶作剧,不喜欢上学念书,却没人管教,养成他随性、清高的性格,再加上他自小厌恶仕途,对五经四书毫无兴趣,却对旁门左道之学兴趣浓厚,增长一些才干。后家遭变故,家道衰微,他仍不想参加考试入仕,再加上他性情高傲,不屑去求父辈之故旧、自己之同学、好友,以致家庭贫苦,一日三餐不继。后在家人劝说之下,他放下身段,以卖画为生,但他的画虽好却没几人肯买,所以也就卖不出好价钱,连他喝酒的钱都挣不到,还得靠朋友赞助,生活几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到了这地步,曹雪芹只好又放下身段,因为他还有一项手艺―制作風筝。往日,他制作风筝自己放着玩或送给阾居小孩玩,他自认为这是很雅的事;如今为了生计,他只好把雅事变成俗事,制作风筝出卖换铜臭来贴补家用。由于他制作风筝价廉物美,大受欢迎,个人收入遂渐丰厚,家庭生活也不象以前那么窘迫。人稍能满足自我物质需求,就会在精神方面有所追求,象曹雪芹这样人更是如此,有“补天之材”却得不到发挥,那种弊屈是常人难以了解的,不过经过多年生活的磨炼,作者的心态己日趋平淡随缘。此时他的想法不再是以往所想那样去发挥他的才能治理社会,而是写一部书把他平生所学及他一些特别见解留给后人,让后人记住他,记住在历史长河中还有他这号人。所以他写这部巨著《红楼梦》必定是一部既能体现他非凡的才能,又能体现他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的书。于是,这部看是半家史小说,实则是一部完全“理治的书”—《红楼梦》横空而出了。

  

  看到我为作者画的素描,《红梦梦》说什么己是呼之欲出,下面我就把它完全请出来,让大家能够看得一清二楚。如能获大家首肯,今后再不为《红梦梦》写什么问题争得面红耳赤,同时如能省下不少时间和金钱去看某些所谓专家“胡说八道”之作,我心足矣!

  

  首先,这部《红楼梦》是本半家史的小说,只有承认这一点,才能在这一点的基础上再来探讨里面写什么、说什么,如果大家仍坚持把《红楼梦》看作是一部通俗小说,那就遑论其他了。写家史的目的,是让后人汲取写作之人的经验教训,那《红楼梦》作者要告诉我们后人什么样经验教训呢?从小说所描写的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败衰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得出一个让人觉不可思议的结论。那就是四大家族的衰败不是因为四大家族里的人不思进取、不努力的结果,而是他们“太努力”了、太有“进取之心”导致的。荣华富贵是人人打破脑袋想要的,这本来没什么错,但如果是靠不择手段而得来的,那还不如不要好。书中同时告诉我们,如果我们靠祖荫得到荣华富贵后,该怎么办?好办。它要求我们学书中主人公贾宝玉,做一个“富贵散人”,而不要象贾家宁国府贾珍、贾蓉这对父子那样贪心不足。为了更大荣华富贵,这对愚蠢父子不择手段、甚至不惜窝里斗,其结果害人、害己、害了整个家族。好了,看到这里,对春秋战国思想文化比较熟悉的人肯定会会心一笑,原来曹老先生是赞同春秋战国时诸子百家中“杨朱的主张”。

  

  杨朱是谁?不要说现代人对他很陌生,就是作者那时的人们对他也很陌生,就更不用说知道他主张什么了,不过有一成语“一毛不拔”,我们倒是再熟悉不过了。它就是从杨朱所说“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的话演变过来的。一个人如此极端说自己是自私自利之人,受到后人的非议再正常不过了,当然他的其他主张也不可能在后世有很大的影响。但不巧的是,作者偏是个喜欢杂学的人,又他的经历恰恰能证明杨朱所说是何等深刻,何等独到。所以,作者通过他呕心泣血写下这部伟大作品—《红楼梦》告诉后人:人不要过渡追求自己的欲望,那怕这欲望是那么正当的,凡事适可而止。当然作者在《红楼梦》里不止写有这个经验教训,还有其他治家方法、教育方法等等,但我想这是作者最想告诉我们的道理。

  

  其次,《红楼梦》又是一本写法特别的“理治书”。对于这一点,很多人没意识到,但《红楼梦》作者自己在书中却自己承认了,当然他说法十分婉转、含蓄。在《红楼梦》开篇,作者一开头就说:“今之日,贫者日为衣食所累,富者又怀不足之心,纵然一时稍闲,又有贪淫恋色,好贷寻愁之事,那里有工夫去看理治之书?”接着,他又说他写的《红楼梦》希望做到:一是省世人为谋虚逐妄少一些口舌是非,少一些脚腿奔忙之苦;二是令世人换新眼目,比满纸才人淑丈的通共熟套的旧稿标新立异。这段文字的意思不就是说作者他本来想写一本“理治”的书,但怕人们早己看惯了专门说大道理却又十分无趣的“理治书”而不想看,所以他不得不把这本来应该写成“理治书”的《红楼梦》变了花样给大家看。变什么花样呢?大家如今看到《红楼梦》,就是他所要变的。按现在的说法,就是把讲大道理却无故事情节的议论文,变成有故事情节、有人物的小说。同时,他又怕读者真的把《红楼梦》当作新颖的、奇特的“才人佳人”小说来看,为此他千叮嘱、万叮嘱,可是大家还是误读了。

  

  《红楼梦》作者通过这部看似“半家史”小说实则完全是“理治”的书,其真实目的决不会象他在书中所明说那样:一、可使“闺阁之人”昭传;二、可悦世人之目,破人愁闷。因为他说“闺阁之人”是“假语”;“悦世人之目”是自嘲。再说,《红楼梦》这部鸿篇巨制是作者呕心泣血、废寝忘食写下的,难道他的目的会如此简单吗?其实,他的目的就是我上面所分析那样。一方面是要通过《红楼梦》来体现他有“补天之材”,这才能却因时衰运倒得不到发挥;另一面是要体现他自认是很辛酸的一生及他对人生的感悟。两者一对照,我们会发现作者所说写《红楼梦》的目的与我们分析得到答案相差十万八千里。那么,我们该相信谁的?当然,我们应该相信自己所分析,而不该去信作者表面所讲。因为作者他老人家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红楼梦》里所有故事都是“贾语村”(假语村言);他说的话也是“假语”。那么大家为何还对作者在书中所说创作目的深信不疑呢?这当然不是读者的错,因为作者所说这两个目的,在我们读者看来己经是相当不易的,如能完全达到,自然可以体现出作者非凡的见识和超绝的写作才能。特别是作者生活时代是封建社会后期,那时妇女社会地位低,社会普遍存在岐视妇女的状态下,而作者一位封建知识分子竟然公开说他的才能不如他所阅、所历的女性。这石破天惊的话是多么大胆和勇气啊!他的话引起当时和后来人们的共鸣,认为作者说出他们想说却不敢说的话,作者的见识和胆略确是自己比不上的。另外,作者所说第二个目的,他亦真的达到了。他写《红楼梦》这部小说,真的让人百读不厌、津津有味,使人不得不拜服他渊博知识和高超的写作才能。我们读者认为作者具备这两种才能己是相当了不起了,因为至今还没有一个写小说达到他这种高度,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来评价他一点也不为过。然而作者自己却不是这么看的,他认为自己所写的《红楼梦》是“满纸荒唐言”,并不是什么神奇的东西。确如他所说的,在清朝,一位知识分子最大的理想是“勤心读书,后考进士做大官,施展自己才能治理国家,为天下百姓造福,尔后名垂青史”,这就是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也!象写小说一般是为了养家糊口的下等之业。所认,作者说他写《红楼梦》的二个目的,不是我们后人所理解那样,反而有自嘲成份在里面。“为闺阁之人昭传”,奇谭怪论,吸人眼珠;“悦世人之目,破人愁闷”,无聊之极。

  

  作者在文中第一回文章里说:“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女子,一一细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哉?”这句话初听起有理,细思之则无理。作者说“他的行止见识”不如妇女,这当然有可能,我国历史上杰出女性枚不胜举,她们的见识和才华当然一般人比不上,这是有理的。但我不相信作者运气那么好,在《红楼梦》中聪明有才华的女性人物可不少啊!作者又不是真的“贾宝玉”,他在现实中就能都遇上这么多优秀女性吗?要知道在清朝那样封建社会里,男女不开放、交通闲塞,一个男人运气好能遇上一、二位聪慧、有才华女性己是相当不易,何况书中有那么多的金钗,这是无理的。据此,我认为作者说他创作《红楼梦》的目的是为了“行止见识皆出我之上”女子昭传这话是假的。如果我们把“行止见识皆出我之上女子”这句话理解为“作者读过、阅过许多前人所写的书,自认为自已的见识和见解不如写书人高明”,这样不就通顺多了吗。确系书中的“女子”、“金钗”、“闺阁之人”都非实指、她们都在暗喻、假代我国古人创立的思想学说、观点和主张。能让作者这位“旷世奇才”说出他的才能和见识比不上他们的人,那是什么样的人呢?我想这些人肯定是作者以前那些著名古人,如老子、孔子、庄子这些宗师级的人物,只有这样的人才能让作者心服口服地说出他自愧不如的话。作者自视极高,他在《红楼梦》里把自己比做是那块被女娲娘娘遗弃有补天之材的宝石,那可不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它具有“补天之材”,只是运气差一点,才没被女娲娘娘选上去补天的呀!象这样的人会承认自己的才能不如妇女,打死我,我都不信!然而作者偏偏这么说,这让我不能不怀疑作者在书中所说女子、金钗、“闺阁之人”非“实人”,而是有所指。的确,书中的金钗们都是暗喻,都是假代我国古代著名学说,如老子之道家、孔子之儒学、墨子之墨学等。作者是不会说自己的才能和见识不如“裙钗之人”,这都是我们在想当然耶。但作者欣赏和同情在“男尊女卑”制度下的有才华的女性,这肯定是真的,不然他也不会以那样的笔法写《红楼梦》里的金钗们。但我们要记得,欣赏女性的才能和承认自己才能不如妇女是两回事。作者欣赏女子的才能是真的,说自己的才能不如妇女那可是假的。

  

  根据上面的分析,现在我们读者可以得出一个初步的结论:作者在开篇所说的“女子、金钗、闺阁之人的见识和行止”竟是指古人们的主张和思想。知道这一点,作者说自愧不如她们的话,显然不是自谦之词。学过历史一点知识的人都知道,在我国过去历史上曾出现过一次文化思想大暴发时代,社会上“百家争鸣”,一派欣欣繁荣景象,这就是著名春秋战国时期。在那时,诸子百家纷纷登场,各自向当时人们端出他们的“牛肉”,以便人们用他们的主张和学说来改造社会。其中最著名有老庄之道学、孔孟之儒学、墨子之墨学、韩非子之法学、杨朱之学等,这些学说仍有一部份至今闪耀在我国思想文化广阔的天空中,不要说作者可能比不上,就拿今人来说,有那一个敢说他的学识和才干超过当时的诸子。不过一种学说经过社会实践之后,毫无例外会暴露出其优缺点,这是必然的。作者通过《红楼梦》这部伟大的小说对“金陵十二金钗”所假代的各种思想和学说,做了精僻、独到的批评和分析,足见作者的不凡。但我仍认为作者的才能和见识比不上诸子他们,因为评论一种学说容易,创立一种学说难,就象今天一名著名足球评论员和一位世界足球先生是不同的两种人一样,能说不一定能踢。

  

  《红楼梦》这部名著书名按作者的原意该叫《金陵十二金钗》,大家一直弄不明白为什么作者要这么叫。的确,《金陵十二金钗》这书名很土,根本就比不上把书名叫《红楼梦》及现在我们己知的《红楼梦》其他书名好听,难道是作者会写小说而不会给他写的小说取名吗?这不就象一个给自己亲生的健康、聪明的“宝宝”取吓猪、吓狗、吓猫这样大名的的农民一样“目不认丁”,一样令人好笑吗?这世上,不会给自己儿子取名的农民大有人在,但会写小说而不会给小说取名的作者绝对一个也没有,因此我们就不能不对作者这么说进行认真分析。

  

  我的结论是:作者认为书名叫《红楼梦》及其他名字都不足反应出这本叫《红楼梦》这部书的内容,只有《金陵十二金钗》这书名才能真实、准确地反应书中内容。这就更让人糊涂了,《红楼梦》明明比叫《金陵十二金钗》好听,又更能反映出书中的内容,为何作者如此不通情理呢?大家都知道作者不是一个不通情理的人,他这么做肯定有他这么做的道理。那是不是我们把《红楼梦》看错了呢?是的,毛病就出在我们误读《红楼梦》上。当然了,这都是因为我们不知“金陵十二金钗”是“假语”,而真的把她们当作小说里的人物来看待。如果不把“金陵十二金钗”们当作小说里人物来看,那要怎么看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得要弄清“金陵十二金钗”这个词的含义,而后一切问题都将迎刃而解。金陵是个地名,指的是现在的南京,这里曾有七个王朝在此建都,故有七朝古都之美称,常被文人骚客作诗写文章用来代替古代王朝;十二是一打、众多的意思,可以不是实指;金钗我上面己分析过,她们指的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这样我们清楚了吧,所谓“金陵十二金钗”不就是指“中国古代思想学说”。作者会固执要把《红楼梦》书名叫做《金陵十二金钗》,我想除了这个书名再也无任何书名能准确无误反应《红楼梦》这部名著里的内容了。《红楼梦》这部名著就是写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的。

  

  《红楼梦》的确是一部摆事实、说道理“理治书”,不过作者是用小说体裁来写的。

  

  最后,《红楼梦》是一部力图表现作者对封建社会各种关系及精神文化深刻认识的“理治书”。书中贾家就是“假的家,真的社会”;书中贾家里的主子和奴才们,也就是社会里各个阶层的人,这两者没分别;书中“贾母和王夫人为贾宝玉选媳”之事,也不过是说封建最高统治者以什么标准来选拔人才的问题;故事里“宝黛爱情”和“宝黛钗三角关系”说的是,当时读书人想选择自己喜欢的思想文化却不能如愿,最终只能向世俗权力低头,跟自己不喜欢的思想文化为伍;故事里人物“金陵十二钗”们在贾家大观园里的生活活动,就是各种各样的思想文化、观点和观念在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的应用和实践。这些思想文化有优点,但亦有缺点,可是一经应用和实践就变坏了,最终连它们本身也落个悲惨凄凉的结局:或死(消失)、或远嫁(自家不见了,被别国人接受去了)、或出家(无人问津)、或被赶出大观园(从人们主流思想中消失)、或象小说里丫环袭人一样改嫁(暗示儒家原先一种教育观念从读书人身上消失了,而被艺伎行业所吸收)。为什么会这样呢?作者借书中的主人公贾宝玉说了两句话,一是“女人是水作的;男人是泥作的”;二是“女孩子未出嫁,是颗无价之宝珠;出了嫁,不知怎么就变出许多不好的毛病来,虽是颗珠子,却没有光彩宝色,是颗死珠子;再老了,更变的不是珠子,竟是魚眼睛了”来对此现象作了解释。宝玉的第一句话意思是说:思想文化和人类社会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思想文化其性质是灵动的,而我们人类社会其性质是凝固的,人类社会里的人更是越来越物化的人。第二句意思是说:灵动的思想文化被物化的人拿来实践和应用,那一来灵动的思想文化就会僵化,它的价值就会失去的,实践、应用时间越长,那种思想文化就越没了价值。太精僻了!就以我国古代三大教来说,儒家是说人与人、人与社会要和谐相处的,可是我国历史上朝代更替繁频,你杀来,我杀去,整个封建社会那里有半点和谐的影子;释家和道家是说自身修养的,可是却变成人们成佛、成仙虚望的追求理论依据;还有法家,明明是说效率的学说,却不知不觉变成统治者手中镇压老百姓的利器。在作者不久之后,西方的哲学家亦对此发表相同的见解,他们指出这是人类思维形而上学的结果,导致了人与人的世界分裂了,人把自己当作一个世界,人以外的一切(自然界、思维)被当作一个对立世界放在人的对面,从而人把人自己化为“无的无”。通俗地说就是科学技术的发展,虽带结我们丰富的物质享受,但并没给我们人类带来幸福的生活,反而使我们人类越来越物化,越来越不会“思”了。那么要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当然要人类放弃物质追求的欲望,放弃所有现有科技成果,回到原始淳朴的社会那是不现实的,唯一的办法是改造我们人类,使我们不再物化下去。马克思所说解放全人类含义应该有二:一是把我们全人类从现存的社会结构里解放出来,个个成为自己管理自己的“上帝”;二是把我们人类的感性、感觉从物化中解放出来从而达到“审美”的新人类。作者在当时就看到这种现象,表明他是一位明锐会家,虽然他也不知道该怎么办而陷入迷悯之中,但己是难宁可贵的。

  

  《红楼梦》作者以神话中女娲补天有余的石头来记录《红楼梦》里的故事,隐隐反映出作者对这可怕现象的担忧及反思。那就是我们人类优秀思想文化要保存下去,我们人类社会就要回到原始社会浑朴的生活状态里。当然这是不可能的,作者也是深知这一点,不然他亦不会以魔幻现实主义的笔法写下这部千古留芳的鸿篇巨著《红楼梦》,目的就是让有识之士能从他所说“才子佳人”故事里看出他真实的意图,并跟他一齐来思考这个可令全人类为之悲伤的可怕现象:为什么我们的思想文化刚开始都是纯洁无邪的,可是一经实践和应用就变了味,实践和应用时间越长,那种思想文化就越无价值。并以此伸展到对我们的社会、我们的人生之思。

  

  《红楼梦》作者的意图十分明确。他用“金陵十二金钗”来伏我国古代各种主要思想文化,一是怕这些优秀思想文化以后被统治者为了说教而写“满纸荒唐言”所泯灭;二是要让更多的人记住这些思想文化。然而大多数的后人对作者这个十分明显的意图竟不能理会,有极小部份的人理会到了,却装作不知道,如鲁迅,不知是啥原因?象鲁迅明明知道《红楼梦》写什么,却揣明白装糊凃,我是知道原因的。因为鲁迅生活在清未民初,他对封建社会思想文化是深恶痛绝的,而作者曹雪芹却想通过《红楼梦》保存这些优秀思想文化,他当然不干了。于是,他就装作不知道《红楼梦》写什么,先自言自语说了一些含糊评价它的话,然后却利用《红楼梦》里的写作手法写下他的名著《疯人日记》。你作者不是要通过《红楼梦》里主人公贾宝玉这位“痴人”说痴话,来表达作者你对传统思想文化的看法吗,我亦依样画葫芦塑造一位“疯人”说疯语,来表达我对封建社会思想文化的看法—那就是吃人。鲁迅的《疯人日记》明显就是学《红楼梦》里的写法写的。让我不解的是,今天有这么多红学家、红学迷们为何没一人看出作者的意图呢?难道他们也学鲁迅先生揣着明白装糊凃吗?我想鲁迅是因为自己观点与《红楼梦》作者观点不同,才那样做的。而如今我们大家对传统思想文化的普遍看法是:封建社会思想文化虽有糟粕,但里面仍有许多精华需要我们后人去继承。这看法与《红楼梦》作者的看法是何其相似啊!所以,这根本不是理由。那么是不是这些红学家、红学迷们比我笨?这个理由,打死我亦不敢相信。因为我只是个智力一般、文学素养又缺的半吊子红学迷。象我如此愚钝之人,都能看出红楼梦写什么,他们会看不出,谁信呢?

  

  我猜想:如今这么多红学家、红学迷们明知《红楼梦》说什么而不说出来,不是他们这些人思想观点与《红楼梦》作者有所不同,而是他们怕泄露《红楼梦》说什么的秘密,从而让他们失去饭碗。难道不是这样吗?如果大家都知《红楼梦》是本理治的书,里面内容是评价我国古代思想文化,那《红楼梦》之谜不是破了吗,以后还有谁愿意去看他们写的评论《红楼梦》的文章,要看还不如看现在仍很热评“诸子百家”之类的书。不能怪这些人,要是我也靠这部《红楼梦》吃饭养家的话,我也会装什么都不知道,然后跟大家一起来起哄、吹棒《红楼梦》是部天书,谁也看不懂,这样自然就吊起大家的胃口来。然后,我开始写一些不痛不痒《什么人之谜》、《什么东西之谜》的文章。这样一方面显得我有学问,能看出大家看不到的东西;另一方面又可多捞一些稿费。

  

  唉!但愿我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这些人非我这般所料才好!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