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来新疆上大学的时候,百无聊赖的生活,吞噬着每天健康的阳光。我无意中在图书馆看到了一个人的村庄。这是一本薄薄的上个世界的版本。很旧,但很深的故事和朴素的哲理随着黄沙梁的旷风吹彻了一个生存的世界。
在这沙漠的边缘竟然有这么一位隐士,叙述着遥远的乡村,把很多年代重新揭开。让我们看到自己前辈抑或祖先在滚滚的洪荒里。想着美好的明天,还有安然的自乐。
人的孤独是不被拯救的。在我们的内心中,每个人都孤单的活了一生。《一个人的村庄》是一个人为了挣脱孤单而无限敞开的内心。
刘亮程说过:
我对‘美文’不以为然。文字有什么美不美的, 只是工具,如果有,美文也是文章的底线。我们说一个人的文字好,那是最差的表扬了。现在的小学生就能把文字写的很好。追求美文是件迂腐而可笑的事情,所谓舞文,拿文字做表演,最拙劣的东西了。让文字安安静静去接近,让文字变成所呈现事物本身。最好的文字是让人感觉不到文字存在。 刘亮程:读书不论多少,穷其一生,又能读多少书呢。要看读书质量。读进去,读懂了,一本胜百本。若没读进去,读千本又有何用。
超越这个词我不喜欢。它表现了人的目空一切的自大心理。我的写作是朝回走的,回到我自己,回到我所呈现的事物的本质。没什么可超越的。我只是不断的在接近。大和小的观念在我的文字中也不存在。只有小作家,没有小题材。
写作就是这样一场等待。从30岁,等到40岁,等到42岁,那些文字终于到来了。再早的时候我无法完成。有些东西只有到了一定年龄才能感悟到。我新近完成的长篇小说《虚土》,也是一场漫长等待的结果。我4年前开始想她,那时她像一个远路上的亲人,我知道她在向我走来,我听到她的脚步,闻到她的气息,但还很远,不会一下子走到跟前,我还不能完全触摸到她。现在,当这部小说完成时,我享受到一种到达,我的想象、激情、对每个事物的单独感觉,全到达了。
我后悔没早点来到城市。城市更适合人的身体生活。城市是专为人的身体创造的舒乐家园,所以被称为人类第二家园。而乡村适合人的心灵。自古以来,人们都乐于把心灵留在乡村,而让身体在城市生活。
中国乡村从来就没被真正诗意的呈现过。那些所谓的乡村作家把农村写的土不堪言。另一些外来者只是走马观花的看到了乡村风景,乡村最表层的东西就让他们激动不已了。它内质的诗意依然完好的保存着。我构建的是乡村精神。或者说,我只是借用了乡村场景。这是我熟悉的。我对具体的乡村生活没有兴趣。如果我生活在城市,同样会写出一个人的城市。对于文学来说,城市和乡村有何不同呢。只是不同的生活场景而已。我关注的是人,人的感知、梦想和存在,我从来没把我笔下的人当成农村人和农民。他们是和大家一样的人。有着同样的快乐痛苦贫穷富裕和梦想。和我们过着一样的白天和黑夜,我们上班的时候他们下地了,我们下班时他们收工回来。如果有不一样的话,他们更贴近自然,比我们有更多的生存危机和苦难。
我曾经生活的那个村庄,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至今没有多少变化。它是一个很自然的村庄,没被有意规划过,保持着人在大地上随意居住的样子。它几乎是我所有文字中的村庄原形。现在我们家只有一院旧房子空在那里.
语言本身也有一种惯性,像一种编排好的程序,当你打出一个字,它会瞬间不假思索地冒出一行或一大段。别把这种东西当成才思泉涌。即使才思泉涌的时候也要警觉涌出来的是泉水还是垃圾。
有人把写作说成是放牧语言。那是像放羊一样去写文章,让语言跑在前面,思想在后面。语言拖着思想跑。写作应该像溜狗,人在前面,狗跟在后面。思想牵着语言走。而不是相反。
我的文字中很少用现成的不可靠的词语,不用成语,我怀疑它们。我的语言大致是话语组成的,而不是词语组成的。我只相信字,不相信词。
刘亮程:村头闲人一般都是看看天,看看路,路上没人时一心一意看天上的云,一般不看书,所以知道许多书中没有的东西。我一般不建议村头闲人都去看书,那样的话,下次我们到村头跟他们聊天时,他们满嘴说的书里的事,那多没意思。
乡村――农民的苦涩真实而巨大,我的几篇散文,怎么能够遮蔽掉它呢。
我只写我内心感知到的,没回避苦难,也不无视快乐。我的文字中从来没有简单的痛苦和快乐,人间的苦乐忧喜早被融和在一起。是一种悲喜交集的文字。
村庄的生活是一种原始而沉静的美丽.
又有谁能真正体味到这其中的韵味呢?
只有深入到里面的去品味泥土芬芳的人才知道。
城市吞没了太多的真实和纯朴.
谁能真正看到村庄在残酷的现实中挣扎的足迹,又有谁从内心深处去理解了呢?
虚土,是刘亮程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它描写了茫茫虚土上一个如梦似幻的小村庄,村里面冯七、刘二、王五爷、刘扁、守夜人、赵香九等一群人物,他们离奇多变的命运勾连,组合成一个深不可测的乡村世界,增添了小说中隐喻和神秘的色彩。
被誉为当代中国第一流的散文家刘亮程的这部长篇小说处女作刚一问世,立即获得了多位评论家的认可,有人认为 “这是一部完全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小说,作者呈现的是一个直觉所能达到的感觉天地。”刘亮程认为,《虚土》从第一句到最后一句靠气息贯穿,而不是依靠情节引诱读者读下去。书中瑰丽的想象呈现出接近神话的意境,作者认为“《虚土》的写作气质更接近于《山海经》——一个古人坐在大地某一个角落无边无际的冥想 .
边远的人们才使纯净的神,善良的仙。看透了无数的玄机,他们都是明白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