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刚过,突然想起应该问候一下自己久未谋面的两位朋友。他们两个都是我的大学同学,现已结为夫妻,并且已经有了一个聪明可爱的儿子。
兴冲冲地抓起电话,接电话的是我的女同学,没说上几句话,她竟然抽噎了起来,原来是两个人刚刚闹了不愉快。详细询问后才知道原因很简单,但也很奇怪:尽管两个人都认为对方婚前婚后没有什么变化,但就是觉得刚刚结婚时的那种感觉没有了,互相感觉不到对方的爱了,平淡中搀杂着些许无聊,时间久了,就无原由地互相埋怨起来。鉴于自己的特殊身份,我把他们分别数落了一顿,很扫兴地结束了这次通话。
有的读者可能会对此不以为然,认为这是夫妻之间的必修课,等时间久了,两个人适应了就好了,并且还会搬出平平淡淡才是真等话来搪塞。但事情并非如此简单。
心理学家阿森特和林德曾经做过一个有趣的心理实验,从科学的角度系统地研究了这个问题。该实验通过巧妙的安排,让参加实验的人每次都可以听到其合作伙伴是怎样评价自己的。他们安排了四种实验环境:1)先进行否定评价然后进行肯定的评价;2)一直进行肯定的评价;3)一直进行否定的评价;4)先进行肯定评价然后进行否定评价。
结果显示,听到第一种评价的人对自己的合作伙伴的喜爱程度最高,听到第二种评价的人比较喜欢自己的合作伙伴,第三种较低,第四种最低。尽管一个人总是对一个人持肯定和支持的态度,但他获得好感也没有先否定后肯定的多。
从这个结果我们不难看出,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喜爱程度,除了态度外,还取决于态度的变化。这不禁使我联想到生物课本上冷热感觉的定义:温度的变化引起冷热的感觉。可见变化在感觉中的重要作用。两人之间的美好感情是一种高层次的感觉,但也没有逃脱她作为感觉的本来秉性。长久地处在一种平稳的状态中,人就会迷失自己,同时也会感觉不到自己交往伙伴的存在。就像我的那两位同学那样,尽管他们有外人羡慕的家庭生活,互相也找不到对方的缺点,但这种相互的迷失却时时困扰着他们。
据有关方面报道,中国的离婚率逐年提高,其中第三者插足占了很大的比重。除了众所周知的社会转型期的道德标准混乱外,还有重要的心理原因。按照阿森特和林德的实验结果,一个陌生人对我们的赞许比配偶的赞许会更加具有吸引力。因为从配偶那里得来的赞许也许只是一顿家常便饭,而从陌生人那里得来的却是一种意外的惊喜,因此也具有了更大的吸引力。
记得曾听过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一位年轻人刚刚参加工作时,是独身一人。在他们公司的拐角处,有一个常驻的职业乞丐。每当发薪水时,这个年轻人都给他一笔可观的乞费。乞丐开始是千恩万谢,不过慢慢也就习以为常了。但后来这位年轻人娶妻生子,生活负担日益加重,不得不取消这笔乞费。一次,乞丐拦住了这位年轻人讨钱,年轻人不得不如实说明了原因,而乞丐却对这位善良的年轻人喊道:“你怎么能够把我的钱给别人呢!”
把我们自己比做那个乞丐实属不雅,可事实上这是人类的一种寻求积极变化的天性。夫妻乃至恋人的相处中需要不断地创造新的情趣,平平淡淡不一定就是最好的生活,当然也不是真正的生活。
既然人类的天性如此,那么我们在交往时便不妨使用这个技巧,刚开始交往时,应该稍微压抑一下对别人的好感,等到后来才表现,这样会更受人喜欢的。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