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现代诗歌 古韵新吟 诗歌欣赏 我创我歌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长河流韵(45)泥腿翰林

时间:2015/1/19 作者: 阿鸣 热度: 72927

  
  导读
  
  徐光启是明朝万历年间的进士,崇祯年间升任礼部尚书兼大学士。在中国历史上,他是不可多得的大科学家,虽然身居朝廷高位,却身体力行,屯田事农。他的成就在数学和农学上尤为突出。他与利玛窦合作翻译了《几何原本》,并完成了《测量法义》、《测量异同》和《勾股义》等著作。他通过实地试验,将南方的甘薯移植到北方,又将北方的大头菜移栽到南方。他三次到津门屯田,治理盐碱地,将荒滩改造成良田。晚年,他整理编著出《农政全书》六十卷,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农学遗产。
  
  上海城南太卿坊
  纺耕之家乃平常
  徐家得子名光启
  父母欣喜寄厚望
  
  七岁村学龙华寺
  十六拜师黄体仁
  二十县试中秀才
  中年及第进士身
  
  翰林院里专致志
  此志华夏古来奇
  不修文韬淡权贵
  专嗜农工及数理
  
  布衣徒步常出门
  天主教堂遇知音
  求知深交利玛窦[1]
  天文地理广谈论
  
  一年寒暑未间歇
  几何原本俩合译[2]
  中华史上破天荒
  西方数学国人汲
  
  徐父故亡柩南归
  三年守制绝往来
  运用几何探古说
  著作三部先河开[3]
  
  江南连雨泛成灾
  谷粒无收饥民哀
  身在守制心忧民
  奏疏一道请赈灾
  
  农家灾年无存粮
  触动子先深思量[4]
  若有粮种能高产
  灾年或许少困慌
  
  几经调查喜有获
  莆田甘薯香又甜
  此物本从海外来
  根圆块大出高产
  
  试将甘薯移苏南
  子先带孝忙田园
  赤脚担粪地头走
  锄草培土浑身汗
  
  几番挫折从头来
  夏日终见薯蔓延
  藤蔓复垄油叶碧
  秋挖甘薯庆丰年
  
  为将新种惠万家
  子先编写甘薯疏
  薯藤繁衍漫苏南
  渐向冀中到齐鲁
  
  既然南种可北移
  且试芜菁往南栽[5]
  子先不惯陈规守
  水乡育成大头菜
  
  守制期满复京职
  潜心修历志未遂[6]
  又研农田水利法
  留有专著是丰碑[7]
  
  阉党专权朝政暗
  告假离京去屯田
  天津滨海盐碱地
  恰将水法付实践
  
  荷锄早出月未落
  衣臭晚归蚊虻围
  严冬寒风如刀割
  酷夏骄阳灼人黑
  
  灌水放水再换水
  南粪北肥各试遍
  走村串户访老农
  挑灯走笔夜无眠
  
  津门屯田整三年
  荒滩秃地变良田
  农庄建成好管理
  子先积劳身渐孱
  
  奉诏回京只无奈
  风气庸俗忍不堪
  三调京城三告假
  三赴天津为屯田
  
  官至尚书貌是民
  笔耕粪壅仕掩鼻[8]
  今人享食小站米
  当念明人徐光启
  
  政事失意不苟附
  晚年回乡理心绪
  农政全书六十卷
  竟为中华留巨著
  
  心力交瘁尚不息
  生命之烛终燃烬
  曾为当朝一品官
  陋屋仅遗一两银
  
  注:

  [1]利玛窦,明末来华的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意大利人,主张将孔孟之道与天主教相融合,并向中国介绍了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
  [2]《几何原本》为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所著,共十三卷。徐光启与利玛窦合作翻译了六卷,即平面几何部分。
  [3]徐光启在守丧期间完成了《测量法义》、《测量异同》和《勾股义》三部著作。
  [4]徐光启,字子先。
  [5]芜菁,俗称大头菜,明代以前仅在北方种植。
  [6]徐光启曾全心致力于修改历法的工作,但万历帝一直没有批复关于修历的奏疏,因此无法实行。
  [7]“专著”指《泰西水法》一书。
  [8]徐光启曾对屯田过程中的施肥问题进行总结,写成《粪壅规则》一书。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