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观看了电影《肖生克的救赎》。
影片讲述了银行家安迪遭人陷害谋杀妻子,而沦为阶下囚。在被囚禁于肖生克的日子里,他目睹了监狱生活的黑暗麻木与残酷腐朽。同时,也收获了和瑞德等人的友情。最后,他用二十年的光阴,成功挖通了隧道而逃出肖生克的故事。
“怯懦可以囚禁人的灵魂,希望可以令你感受自由,强者自救,圣者渡人。”希望是影片的一大主题。狱中,安迪也不忘带领狱友们一起追求自由人的生活。先是坚持给州政府写信,以换取在监狱里建图书馆的资金。后又无视典狱长的威胁,为囚犯们放音乐而惨遭毒打。狱友们却也因此感受到了久违的自由之感,对未来重新点燃希冀。
“有的鸟是不会被关住的,因为它的羽毛太美丽了。” 安迪就是如此。不因自己囚犯的身份而自卑,不因自己所处的环境而颓废,不因别人的言论而放弃。倘若他对自由的追求也被肖生克所埋没,恐怕他这辈子也只是监狱里普通的一个糟老头罢了。
看到这里,我想起曾经听到过的一个故事。一个人被河水冲走后,如同一片草叶顺流而下。此时,他想抓住一样东西,哪怕是一根芦苇,一棵水草。然而四周都是水,什么也抓不住。他想这下完了,大不了一死。这念头一出,身上立马感到没劲,整个身子都往下沉。忽然,他记起离岸不远有棵老树,其中一很粗的树枝贴在水面上,想到这里,他心也不慌了,力气也有了,拼命挣扎,坚持,终于游到了老树枝那。他努力拽住树枝,谁知那树枝早已枯死,只听“嘎嘣”一声,折了。这人又陷入沮丧,不愿再挣扎,怀着必死的念头,快奄奄一息。这时他脑海中闪过在那棵老树下,似乎住着个流浪汉,或许可以求救。这样想着,心中的希望霎时又点燃了,他大声呼救,很幸运,那个流浪汉真的在那,最终把他救了上来。
希望的确可能影响一个人的命运。希望是三毛在撒哈拉里,苦苦寻觅的生命源泉;是木兰在孙家倒台后,毅然撑起整个家族的巨大勇气;是支撑鲁滨逊荒岛求生的明灯;是卡西莫多在钟楼上的眺望; 是支撑安迪最终逃出肖生克的重要信念……无论黑夜怎样漫长,白昼总会到来。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能如安迪一样,不忘初心。那些被体制化的人,出狱后的生路又在哪里呢?
就如电影里所言,“监狱里的高墙实在是很有趣。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地,你习惯了生活在其中;最终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这就是体制化。监狱的生活充满了一段一段的例行公事,严格的规定,严格的作息,连狱中人们的表情,似乎都被锁死在某个时刻。在这一段段公事里,有的人渐渐丢了自我。对于未来,他们不信,亦不指望。瑞德虽看透了监狱里的种种不公,却未曾想过去反抗或是改变,只是顺应规则以求自保。而老布,这样一个在监狱里享有较高地位人,出狱之后,因习惯了监狱里的日子,被体制化的他,无法适应社会,而最终选择自杀。就这样,他走出了肖生克,却仍然把心丢在了监狱里。
这让我想起了《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书中的刘世吾和韩常新也是体质化的人,熟透了体质的运作方式,并与之融为一体,泯灭自我。而林震,小说中唯一清醒的人,现在虽还能坚持初衷,但在他有了功勋,有了爱情,有了创造之后,他是能如安迪一般,时时不忘肖生克以外的生活,还是变成下一个刘世吾?不同的是,安迪可以一个人逃出肖生克,过自己想要的生活,而林震则需将整个围城都打破,社会容不得你一个人清醒。
他们如此,像我们这般,生活在监狱之外的人,又何尝不是呢?表面上,我们在监狱之外,似乎无所束缚,实际上一个个都带着隐形的枷锁。在如今的社会中,学生想着,要读书,高考,然后找个好工作。上班族们则想着如何从一个岗位跳槽到另一个岗位,以获得更可观的薪水。然后,他们有了孩子,他们的子女再接着重复他们的生活,就这样周而复始罢了。而当被追问这一循环的意义所在时,却又常常哑言,只是觉得一切都理所应当。金钱,权利,爱情等早已化成肖申克的墙壁。把我们困在其中,身不由己。
我想起了三毛,烟花一般寂寞的女子。对于她,我总是比其他女作家怀有更高的敬意。不仅是因为她高超卓绝的文笔,更是因为她独特壮阔的生活方式。她这一生都在流浪。小时候,她在坟墓边读书,追求所爱。长大后,她踏上了撒哈拉,踽踽独行。随性如她,不愿生活在框架之中,更不可能被社会体制化。她愿跟着自己的内心,与她的撒哈拉同悲同喜,同哭同啼。外在的枷锁,我们可能无法反抗,但是我们可以照顾好自己的内心。走出你的肖申克,会聆听到更美的声音。
影片的最后,我看到安迪逃出肖生克的那个夜晚,风雨交加。而他仰天长啸,张开手臂,拥抱自由。任大雨淋湿他的身体,洗净内心的纤尘。忽然一道闪电在肖生克的上空划过,将黑夜照的和白天一样明亮,在这光明里,他跑向远方充满希望的地方。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