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凭栏论世 乱弹八卦 佳作赏析 讽刺幽默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红楼梦已经完本,何须别人再续?

时间:2014/2/15 作者: 盘古笑笑 热度: 78010

  经过考究分析,红楼梦已经完本,具体的原因在本文的有关高鹗思想境界宏观论述的“其二”部分。最近浏览了两遍红楼,见后人难解曹雪芹真意,乱续红楼甚为不妥。故发些看法,对与不对可借红楼梦的一句话阐释:“坏到好处好亦坏,雅为俗处俗亦雅”。下面从批剥高鹗开始,若高老地下有知,也会为自己能引发后人的思考而欣慰。
  红楼梦后四十回续的狗屁不通。
  第一不通便是二人哲学境界的不同。曹雪芹的境界可以通过一下三点略窥一二:
  1,第一回中好了歌和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互相对比,即看透世事,又不厌世。
  2,还有第22回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立足境,是方干净,和后面的宝玉自己想了一想:"原来他们比我的知觉在先,尚未解悟,我如今何必自寻苦恼。"偈语看破,无立足境,是方干净,后面看有,我如今何必自寻苦恼(潜台词便是活好当下),也是大彻大悟。
  3,还有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这样空、色、情、色、空相互循环不休,这个世界哪有空、色、情、色、空?但何尝不到处充斥着空、色、情、色、空。即云入空,何名情僧?可见是便错里错中了,故名情僧,自名情僧何尝不是空僧、色僧?何尝又不是“非情僧”?可见空空道人也就是曹雪芹达到了如来境界,就是非“情僧”,非“非情僧”,达到了离一切诸相又无所不是的至高境界。可见是大彻大悟。
  以上三条都和金刚经、道德经有异曲同工之妙。
  金刚经中佛本无法可说,有法尚应舍况于无法,但又到处讲法立说,还有各种有无之论,也是既看透世事,又不厌世,都是一种大彻大悟的言论。
  道德经中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也是一种大彻大悟,即看透世事,又不厌世的大彻大悟。无为去的是人欲(人欲何尝不是自然),是致虚极,守静笃。无不为,为的是大道,什么是大道?有三点线索,第一,吾不知其名,先天地生,独立运行,周行不贷,可为天下母。第二,此二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第三,道法自然。何为自然,生老病死,喜怒哀乐,饥食渴饮等等皆为自然。再深究一步,枭雄征战天下、人们追求权、钱、色何尝不是自然,不是本性?李耳否定的何尝不是自然。即无自然,那里有自然可法?李耳貌似也有答案,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到这一步已经说尽了,下面的境界已经超出人类所能表达的范围了,佛曰不可说,李耳曰玄之又玄。

  由以上分析可见,曹雪芹大彻大悟,思想水平和李耳、佛祖在同一水平。再看高鹗的思想境界:
  从宏观而论,高鹗有为红楼梦写序的念头已是大错特错,糊涂透顶,不通至极。
  首先,他不明白人们写书只是为了写出自己的独一无二,写出让别人开卷有益的东西,也就是表达自己对这个社会、自然以及其他人们所能认识到的东西的各种认识。任何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一个人只有忠实于自己的人生阅历,忠实于自己的思想生活,才能把自己的世界写的淋漓尽致,才能写出自己的独一无二,才能写出千古绝唱。
  只有自己才真正的了解深层次的自己,你永远不可能像了解自己那样了解别人,别人也不可能像了解他们自己那样了解你。高鹗要著书立说该再起炉灶,不该落人窠臼。所以续写红楼的想法本身已经拘泥于曹雪芹的世界,写作的定位便已经不伦不类。作品写得似是自己的,实非自己的,似是曹雪芹的,实非曹雪芹的,既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见解世界,也不能将作者本已表达的淋漓至尽致的思想更上一层楼。可见是画蛇添足。说通俗一点,给人家打工的人,只要你跳不出这打工者的局限,任你挤破脑袋也还是打工的,挣的钱也不如你的老板多。
  话说回来,如果他真是一个通达的人,续写红楼时只是想借红楼梦来书写自己的内心世界,将自己的东西写得淋漓尽致,就如金瓶梅的作者借水浒传写金瓶梅一般(情节与水浒不符,但这恰恰说明作者水平之高),那他也是个高人,但高鹗无论思想境界还是文采水平,都与曹雪芹相去甚远,选择借红楼发挥已经是大错特错,而且情节构思也未能摆脱前八十回的局限,可构思的思想基础又非曹雪芹(人物性情的改变),以至于产生了宝玉先中举再出家的荒唐结局,可见他续写红楼的初衷,就是想给红楼梦一个俗世的结局,追求一般人所追求的完美,最后画虎不成反类狗。
  其次,他不明白天地本不全,不完美才是真正的完美,红楼梦第五回,曹雪芹写到:“其中因与黛玉同随贾母一处坐卧,故略比别个姊妹熟惯些。既熟惯,则更觉亲密,既亲密,则不免一时有求全之毁,不虞之隙”,第76回,黛玉笑道:“正是古人常说的好,事若求全何所乐”,可见曹雪芹深谙此道。

        所以说八十回红楼梦已经是一本完美的小说,完美的结尾,因为它已经写尽了世态炎凉、尔虞我诈、色痴风月,写尽了忠贞义士、侠义风流、助危济困,写尽了才子巾帼、文华奇才、奇物淫巧,写尽了曹雪芹本人世界的各方各面,也实在是没有什么可写了。
  或许曹雪芹也写了各主要人物的结局,也就是一般人认为的完本,可是曹雪芹一想不妥,便果断扔掉80回以后的东西,以成天地不全之数,又怕太突兀,所以前八十回又增加不少谶语,典型的如宝玉神游太虚幻境一章。这种推论和曹雪芹大彻大悟的水平相符,再说通俗一点,红楼梦的结尾尽在谶语里。
  这也是曹雪芹别有匠心的安排,也是不忍心将自己心中之寄托污于泥沼之中,红楼之初便由美丽凄凉的神话而来,书之结尾也该干干净净,不留诟病。正是“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冷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也算是曹雪芹的自怜之意。

        结尾还藏在“甄家”被抄家、甄家仆人来投贾家这一部分,曹雪芹不是很明白的说明谁“真”,谁“假”么?既然“真”家已经被抄家没落,“假”家不过是“假语村言”,何必写完?还有妙玉、香菱、尤氏几家的遭遇可能也是隐藏红楼梦结尾的一部分。

        如果不幸被我言中,曹雪芹九泉之下看到高鹗的续集,也会大发牢骚“可知俗不可耐,快给我凿牙穿腮,没的这些污词浊句玷辱了"红楼"二字。”
  从微观而论,首先高鹗的哲学辩证似通而实不通,其次各主要人物性情大变,写的索然无味,其三,高鹗的文采远远不如曹雪芹,不管是诗词绝句,还是古风大传,都相去甚远,其四,文章人物、环境刻画呆板,起程转接突兀无措,详略不当,与曹雪芹相比,太过粗陋。我这里列举一二,供大家参考。
  第一:哲学辩证:
  第98回的阴司、幻境之论,狗屁不通,牵强附会。
  那人冷笑道:"林黛玉生不同人,死不同鬼,无魂无魄,何处寻访!凡人魂魄,聚而成形,散而为气,生前聚之,死则散焉。常人尚无可寻访,何况林黛玉呢。汝快回去罢。"
  批:首先,林黛玉何尝不是常人,不是寻常闺阁奇女子?凡人尚且聚而成形,死则散焉,无处寻访,常人魂魄散而为气,尚有气的存在,那黛玉是什么?难道是幻象,依这句话推论,林黛玉不过是幻象,死之后连一般的“气”都不存在。如果只是幻象,只是人们意淫中想象的人物,哪还有什么高贵而言呢?高鹗原意不过暗指黛玉是绛珠仙草,是神仙罢了,牵强附会曹雪芹的还泪之说,在这里却搞出了看似合理,但大不和情理的东西。
  其次,曹雪芹设置的大环境是承认仙道、鬼神的,这从第一章、秦忠死的那一章、荣宁两次显灵都可以看出来,曹雪芹开宗明义,说“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现实世界有无神仙鬼怪姑且不论,但是在曹雪芹设计的红楼梦这个世界是有的。
  可见高鹗的不通之处,首先高鹗过于穿凿扭捏、猎奇显摆,把现实世界的有神、无神论之争强搓到一块,硬加在这里,把现实世界与红楼梦的世界混淆起来,正是乾坤不分,两仪错位,不该破局的地方却破了局,而且破的极不恰当。乍看颇有大彻大悟意思,细究起来狗屁不通。
  第二;人物性情大变,贾政是客观认可宝玉之才的,尤其最后一句更直接给了宝玉正面评价,而高鹗笔下却全面否定,性情变的离谱。如下文。
  贾政:
  78回说话间,贾环叔侄亦到。贾政命他们看了题目。他两个虽能诗,较腹中之虚实虽也去宝玉不远,但第一件他两个终是别路,若论举业一道,似高过宝玉,若论杂学,则远不能及,第二件他二人才思滞钝,不及宝玉空灵娟逸,每作诗亦如八股之法,未免拘板庸涩。那宝玉虽不算是个读书人,然亏他天性聪敏,且素喜好些杂书,他自为古人中也有杜撰的,也有误失之处,拘较不得许多,若只管怕前怕后起来,纵堆砌成一篇,也觉得甚无趣味。因心里怀着这个念头,每见一题,不拘难易,他便毫无费力之处,就如世上的流嘴滑舌之人,无风作有,信着伶口俐舌,长篇大论,胡扳乱扯,敷演出一篇话来。虽无稽考,却都说得四座春风。虽有正言厉语之人,亦不得压倒这一种风流去。近日贾政年迈,名利大灰,然起初天性也是个诗酒放诞之人,因在子侄辈中,少不得规以正路。近见宝玉虽不读书,竟颇能解此,细评起来,也还不算十分玷辱了祖宗。就思及祖宗们,各各亦皆如此,虽有深精举业的,也不曾发迹过一个,看来此亦贾门之数。况母亲溺爱,遂也不强以举业逼他了。
  82回贾政道:"你近来作些什么功课?虽有几篇字,也算不得什么。我看你近来的光景,越发比头几年散荡了,况且每每听见你推病不肯念书。如今可大好了,我还听见你天天在园子里和姊妹们顽顽笑笑,甚至和那些丫头们混闹,把自己的正经事,总丢在脑袋后头。就是做得几句诗词,也并不怎么样,有什么稀罕处!比如应试选举,到底以文章为主,你这上头倒没有一点儿工夫。我可嘱咐你:自今日起,再不许做诗做对的了,单要习学八股文章。限你一年,若毫无长进,你也不用念书了,我也不愿有你这样的儿子了。"
  黛玉:
  前八十回,史湘云到贾家玩耍,趁机规劝宝玉奋发图强,宝玉当场翻脸,袭人劝解说宝姑娘也经常如此说,幸亏宝姑娘心胸开阔,并不计较,要是林姑娘,真不知会闹出什么事来,宝玉接着话茬说“林妹妹可曾说过这混账话?要是说过,我早和她疏远了”
  82回:黛玉道:“我们女孩儿家虽然不要这个,但小时跟着你们雨村先生念书,也曾看过。内中也有近情近理的,也有清微淡远的。那时候虽不大懂,也觉得好,不可一概抹倒。况且你要取功名,这个也清贵些。”
  批:雨村这个王八,什么时候变成先生聊?早在贾雨村仗势弄权,替贾赦抢夺一书生家藏扇子时,弄得人家家破人亡,这一个反面形象已经昭然若揭,连贾琏、王熙凤都说要离这种人远一点,这里却变成了先生,甚是不合情理。最重要的是不说混账话的林妹妹什么时候感觉“功名”“清贵”些,人物性情变得太过离谱。
  至于文采、人物刻画、情节描写不堪入目的甚多,我也不想去评论了,感兴趣的,就自己品评去,而且后四十回我也基本没看,只是捡其中几处跳跃浏览,对后四十回了解不深,所以也不便再去胡批乱驳。我的世界不是你们的世界,我认为对的,在你们那里未必对,我认为不好的,在你们那里未必不好,所以诸位千万别被我误导,听我几句诳语就妄下定论,还是自己品评,自己体会,得出自己的看法,若落于我的窠臼,就是我误导大家了,我之罪过就大了,只要文中一二句能替诸位省些精力,稍解困惑,哪怕只是反面的引导,那就足够了。
     最后给广大的红学家提个奇思妙想,现在大家不是对红楼梦有无曹雪芹写的结尾有争议么,那么鉴别某个文献是不是曹雪芹写的,可以从思想境界、哲学辩证、诗词古风、词句架构上入手。若能浑然一体的便极有可能是曹雪芹写的,若迥然不同,任何考证辩论都不过是缘木求鱼。这当中,尤以思想境界、哲学辩证最为重要,因为还有这么一种情况,即曹雪芹的后半部分没来得及“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或因为反复修改都不满意,在极偶然的情况下,后面的内容和前面的分开传播。由于在诗词古风、词句架构上远不如前八十回,往往被人当成赝品。还有个情况,后半部分可不一定是四十回呀,我虽不懂红学,但是我知道若果一个人的思想被现有理论束缚,是很难有突破性成就的,研究红学应该也一样吧。

        我还写了一篇《红楼梦小说设定》的文章,里面从架构、思想、主要主角的情节推理几个方面勾画出一个“完整”的红楼梦,从写小说的技术层面阐述红楼梦已经完本的原因。虽然有自大之嫌,也是我的一家之言。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