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演义很明显被别人修改过,因为仔细分析,书里有两种完全不同的思想境界交织在一起,而一个人是不会有两个思想境界的。所以封神榜有两个作者,一个是原作者,一个是篡改者。原作者本身的境界高深无比,虽不完美,但也是正因为这个成天地不全之数。篡改封神演义的书生,则是一个利口覆家邦的代表。
全书两条主线。明线是武王伐纣之改朝换代,暗线是众仙混战之善恶生克。两条主线结合的比较生涩,所以封神演义是一本很明显脱离现实的小说而已,可由于它和武王伐纣的历史结合,而原作者又有囊括宇宙之才,所以太多的人读完封神演义之后,就潜意识的把该书和史记划成一类,把它当作上古史实的一部分。且有一部分心术不正的方士,他们把作者讽刺的社会现象当成老祖宗的事迹,更说自己的滔天罪行模仿老祖宗,甚至加入到自己的宗教理想之中。这样发展起来的宗教只有衰亡一路,是经不住时间的考验的。
明线的爱国思想一般,是一个嘴尖皮厚腹中空的典型,爱国忠君而不得其法。书中鼓吹大臣武死战、文死谏,显君恶于天下,博清名于万代,不思君王为何如此,怎么样才能让君王如此,只骂君王竟然如此。提出的建议或合情合理,但无施行的客观条件。现实中,人的行为变化、社会客观变化等等,都是由于日积月累的客观的形势决定的,也就是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能够一展抱负的人大部分善于根据客观“造势”,一切都是水到渠成而已。原作者不顾自己舍弃历史事实,不顾自己假设的盛世天下,只是一味的将个人意志凌驾于客观实际之上,逆势而行,宣扬最后玉石俱焚的精神。这种思想貌似忠良,实为民贼,是誉满身而非英雄,明朝的党人之争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原作者应深受这一风气的影响,而且篡改封神榜的书生也把这种迂腐坏事的品行无限放大了。
暗线之中,截教众人道法高深,做事光明磊落,以礼待人,阐教护短自私、目无长辈法纪、卖国暗算始终,动辄群殴。截教众人被阐教逐个歼灭,最后截教通天教主顿悟,把整个截教团结一致和阐教大战。阐教力不能敌,不惜出卖国家,以任由西方教索取为条件求得接引、准提的助战。
第七十八回,通天教主开始还很尊重接引、准提,说:“你二人是西方教下清净之乡,来此地意欲何为?”而准提兄弟赤裸裸的捡漏回答令人吐血。通天教主开始上火说:“你有你西方,我有我东土,如水火不同居。你为何也来惹此烦恼,你说你莲花化身,清静无为。其如五行变化,立竿见影”
第八十二回在万仙阵开战之前,通天教主还说:“罢了,如今是月缺难圆,摆此万仙阵,必与他决个雌雄”。可见,虽然截教吃了大亏,可通天教主还是不想打这一仗,只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后来被师兄原始天尊贬斥辱骂之后,才怒斥原始天尊道“你等谬掌阐教,自恃己长,纵容门人......今日你再请西方准提道人,将架持杵打我就是了,不知他打我就如打你一般,此恨何可解?”再看原始天尊对截教晚辈和他师弟通天的评价,谁正谁邪,一目了然。
可他的两位师兄一根筋,总不顿悟。在两教两败俱伤之时,西方教不但捡了截教的漏,更是挖了阐教的墙角,到这时候元始天尊、老子还没悔悟,还在鸿钧老祖面前力争通天教主不配掌教之职。最后作者假托鸿钧老祖盖棺定论,给通天教主、原始天尊、老子各吞一颗毒丹,若再起是非之念,立时而死,而对西方教则恭恭敬敬。
鲁迅说过可以对日本人一笑泯恩仇,但对民贼一个都不放过,也是这个意思。同时也是说明通天教主、元始天尊、老子才是一家人,只有严于律己,才能修身齐家平天下,说明原作者有儒家思想的基础。但鲁迅和原作者都没弄明白一个问题,那就水永远是往下流的,人永远的趋利的,人与社会的善恶之在于相关人物的驾驭造势而已。社会本身无好坏善恶之分,正所谓事势造英雄,再烂的军队到韩信、白起、孙武手里都是无敌劲旅,再烂的乱局到秦始皇、光武帝手里都能繁荣昌盛,再弱的国家到汉武帝手里,也能“犯大汉者,虽远必诛”。不是这些人厉害,只是他们比一般的人会造势而已。一味的埋怨没用,一味的窝里斗也没意义,打烂头还都是炎黄子孙,脚踏实地的为国家的强大做“势”才是正道。
以上是对两条主线的概括,在这两条主线之外,还有一个女娲娘娘,她是众妖之首,而阐教的门人多是山精水怪,是她的教众。她不但派狐狸精败坏朝纲,不断给阐教屠杀自己的教众创造各种理由,还以只教狐狸精断送成汤天下,没叫她残贼生灵、荼毒忠烈为由,把狐狸精交给姜子牙,卸磨杀驴。一方面把自己摧毁成汤江山的罪过归于天数,一方面卸磨杀驴而归罪于狐狸精等。让一个人下水捉鱼,却因为他的身上沾了水而把他打死,这种逻辑很不一般。也是作者暗讽一些人为奸臣卖命,迟早会被奸臣出卖,也是作者在给一些底层的汉奸敲响警钟。
女娲娘娘只在开头、诛杀梅山兄弟、擒妲己时出现,此外只有她的法宝灵珠子修成人形,借哪咤托生,可任意斩杀截教诸神而免于处罚。其余的没有任何关于她的描写,她也没有被鸿钧老祖处罚,是坏事做尽还福寿双全的代表。
此外一旦阐教败于截教,阐教十二金仙就一时心血涌起,便知道自己的徒弟、法宝是截教的克星,然后派出弟子打死截教弟子。但截教官方却没有派出相应的克制法宝,也没派出徒弟把阐教弟子打死,只是截教弟子自己出于义气而为同门两肋插刀,私自下山,最后遭到杀戮。截教每位弟子私自下山,都可以引起阐教官方的惨败和官方的合力绞杀。最后通天教主大怒,阐教联合外邦即接引准提才扭转力量均衡,取得封神之战的大胜。从封神之战一开始,阐教就不是截教的对手,不论是单兵作战还是群殴,截教远胜过阐教,可以说截教是步步忍让,阐教得寸进尺。最后鸿钧却把全面战争的责任全推给截教,这样有悖常理的安排是不可以理解的,唯一的解释是封神演义的篡改者只做了肤浅的篡改。
原作者的设定应该是样的,鸿钧最后出现,责怪通天教主不该为逞私意,为个人的得失而置百姓死活于不顾,这很不识大体,最终导致截教悲剧。这样的设定与原作者的思想浑然一体,而且推理起来也合情合理。
这一过程还有一个埋的很深的东西,就是阐教的能掐会算,在现实里是截教高层出现了内鬼,我怀疑这个内鬼就是“女娲”,原作者用这个暗讽明朝的许多军事失利就是因为明朝高层有内鬼,而且这个内鬼在明朝德高望重。在小说里,这个内鬼的存在让截教的意图、法宝、兵力部署一目了然的为阐教获取,而阐教的最终意图直到广成子三谒碧游宫、诛仙万仙决战,通天教主才发现自已被原始、老子用“封神榜”瞒天过海的欺骗了。
这样敌明我暗,阐教可以清晰明了的知道截教高层决定、看法,可以掐着截教的极限,肆无忌惮的有组织的屠杀截教弟子,而不担心截教的暴走和系统报复。最后鸿钧出现,先见通天教主责怪他不应争名夺利,冤冤相报。后鸿钧见原始天尊、老子,但没说多少话,只是简单的惩罚了事,后来唯独带通天教主离开,谁亲谁疏尽在不言之中。虽然鸿钧说话间把原因归咎于通天教主,可行为上却以通天教主为亲,可见鸿钧也即是作者深知通天之冤,那个改书的人不知为什么只改了一下鸿钧见通天时说的话,而没把这么一个重要的东西改掉,从而漏洞百出。
该书的宗旨是天数,什么是天数?不过是古人的一种无奈罢了,作者却把这种无奈当成根本法则。龙生九子,各有不同,帝王之家也是如此。在家天下的中国,帝王独此一家,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总有朝代的帝王太平无忧而无能。当民不堪命,总有百姓铤而走险。贵族此时或借助屠杀百姓而夺帝王权柄,进而改朝换代,或结交外寇而改朝换代,或百姓枭雄任贤使智而改朝换代。但每一次改朝换代,都是血流成河,都是沉甸甸的万千苦难。这种苦难怎么会是天数?只是僵化的封建制度、争利的天下苍生等原因造成的悲剧而已,往往不是个人的意志所能左右的,古人无奈之下,才用“天数”表示一下无奈而已。
天数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不为个人所左右的天下大势,从下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纣王的天下大势是大治。可是原作者却用成汤气数已尽这么一个设定,就让个人的意愿凌驾于“天数”之上。视客观的天下大势于不顾,取主观的“天数已尽”而鼓吹造反有理,原作者的这种设定,有很强的脱离现实的书生意气。原作者渴望明王朝走向政治清明,可恨铁不成刚,就把明王朝想象成商纣灭国,重建“天地水火”,这是是他自己的矛盾。
最后通天教主想重建天地,但也要回过鸿钧老师才敢决定,这一段可以这么解读,暗线里作者改良愿望无法实现,决定造反,但想到与自己敌对的势力本是一根所生,念在祖宗的份上决定放弃造反的念头。明线里,武王推翻纣王,警告明朝当局一味的以百姓为鱼肉,终究会鸡飞蛋打,难逃灭国厄运。但是是该书原作者生搬硬套的把自己的主观强加于客观实际,勾画出书生意气很重的结构,易于引起人们的误解,这是该书一个很大的败笔。
作者描写的纣王真的昏庸么?纣王才华横溢、深明大义,一身英雄气概,战功累累,从谏如流,侠骨柔情。这些品质可以从纣王听从商容直白的强谏、黄飞虎被周纪逼反的心理活动、黄娘娘和贾氏的被害过程、结尾纣王自尽前和狐狸精的告别、原作者对纣王的大致介绍中一清二楚。
纣王是类似于李存勖、梁武帝、隋炀帝、赵武灵王一类的人,都是雄才大略、感情丰富的一代英雄。可大臣们反复的将纣王的尊严贬斥的连禽兽都不如,还要纣王按他们所说的办,把帝王之术反施之于帝王,大臣妄图侵夺纣王的帝王权柄。一个正常人的尊严尚不容挑战,更何况于九五之尊的帝王?更何况臣夺君柄、上下失序、败乱纪纲?一个好汉四个帮,纣王庭无触龙、魏征之刚直巧谏之臣,内有易牙、和绅之巴结逢迎之人,不做错事才怪。唯有一个闻仲,赤胆忠心,虽规劝不得其法,但尚能守住为臣本份,保护国家纪纲不乱。
当时上有明君,朝有微子、萁子、比干、伯夷、叔齐之爱国文臣,有闻仲、黄飞虎、张贵芳、郑九公、魔家将、窦融、鲁仁雄之赤胆武将,有那么多愿意在结尾处甘愿为商汤殉葬的百姓隐士,还有法力通玄的截教一力维护,若纣王归入正途,殷商中兴水到渠成。可众人置真正的天下大势、百姓疾苦于不顾,纷纷抓住纣王的小辫子不丢,大闹天下。求名的痛骂纣王死谏邀名,有野心的暗夺朝纲,看透的隐居避世,求富贵的献媚讨好,泄私愤的女娲派狐狸精误导纣王,老百姓貌似永远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只在众人需要为自己找理由时,才以维护老百姓者自居,或拿天数也就是想当然的天下大势说话。
这也是一个大败笔,因为现实里的末代王朝均有贤臣志士,只是被奸臣排挤驱逐而天下大乱,而不是满朝贤臣、百姓安居。作者一开始就设定天下大治,八百诸侯朝商,选择性的无视殷商末年天下大乱,而把纣王的罪过艺术化的放大。原作者把自己对于明王朝的愤恨转嫁给了纣王。原作者把书设置在商朝末年来象征明王朝,让自己的个人意志凌驾于客观实际之上,这是一种有极大误导性的写作手法,是对读者不负责任的。若当时真是作者刻画的情况,任你纣王再昏,也不可能迅速改朝换代,民不堪命。最次也能和唐玄宗并驾齐驱,可纣王只有恶名,没有唐玄宗那样的“开元之治”。所以说这种作品设定在幻想之中,但想写成历史事实的写作手法,是原作者脱离实际的一个大败笔。但原作者还是有意无意透露出商纣末年的天下大乱,比如君令不行、纣王、闻太师南征北战。
此外在阐教、截教的骂战中,阐教的理由貌似冠冕堂皇,实际上苍白无力。截教始终没有把以上思想加入骂战之中,无法占据理论的最高点。截教在骂战中唯有在胸怀、礼仪这些方面更胜一筹,我猜测这方面被那个改书的人修改的很彻底。以原作者的思想水平而言,不可能把握不住这个思想制高点。
就是在这么一片形势大好的情况下,仅仅因为纣王迷惑于谗言,他让小小的冀州侯苏护献个女儿,就遭苏护当庭辱骂,题反诗与午门。纣王下令姬发、崇侯虎讨伐冀州,众人还没弄清况,诸侯们就一致维护苏护,我想这更多是一种王室威令不行、诸侯私结朋党。崇侯虎抓住苏护欺君的小辫子,置纣王的过错于不顾,一心征讨苏护讨好天子,只顾自己多打点地盘或多些掳掠而积极征伐。
这种情况,该先治苏护叛逆之罪,然后点明这种事对纣王的威胁,让他明白厉害关系。最后想办法斩杀给纣王出建议的人,从而让纣王亲贤远佞。可是“天下归心的文王”一方面坐观崇侯虎大败于冀州城下,削弱对手实力。一方面劝苏护献女,助长纣王的邪淫荒诞,美其名曰免于冀州遭受屠戮之灾。可结果是君臣乱了纪纲、纣王病入膏肓,而天下遭受刀兵之灾。
若冀州城被屠,反而能让纣王认识到自己的过错,会为自己以后的纵欲敲一个警钟。文王却一边变相鼓励纣王失德失信,一边暗自布德于天下,收众望于西岐。文王身怀定国安邦之谋略而暗夺大德于私囊。道德经里很清楚的写到:“若欲取之,故必辅之。若欲败之,故必成之”,古人不也在讥笑文王么?六韬里也有类似的句子,更是假借文王姜子牙之名写的,更是对文王集团赤裸裸的讥讽。
从这一个角度讲,黄飞虎随纣王南征北讨,闻太师常年征伐,商朝末年,国家分崩离析,群雄割据,法令不行、造反不断的乱局可见一斑。纣王怀济世之才,而被群臣引入偏激、淫荡之邪路。若是庸主,于天下无碍,不过一个汉元帝、清顺治而已,若是纣王、杨广之类怎么不会颠覆天下?更何况当时天下不定、朝廷纪纲被破坏?群臣为谋私利,或鼓动天下刀兵,或当庭辱骂揭露纣王之短。死的是百姓,坏的是纣王,得利的是贵族,是群臣的势力、名誉。文王、崇侯虎、商容等满朝文武的丑态毕现。
而作者一方面无情的对他们揭露鞭挞,一方面极力褒扬。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哲学观应该不会出现在一个人身上,应该是一些读死书的酸书生修改上去的,只是修改的漏洞百出。
全书深层次思想深刻,与红楼梦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这部分思想涵盖宇宙,总览沧桑,度化天下。红楼以小见大,度化个人,但二书都能通达宇宙之机。但是封神榜部分思想肤浅、迂腐,是赵括、陈独秀、博古之流,是典型的嘴尖皮厚腹中空。且全书文笔、结构总体一般,仙山景物描写、梅山老大被斩描写等等有大量抄袭西游记之嫌。不过作者还是对道教神仙做了系统梳理,把忠君、爱民、义气、智斗描写的淋漓尽致,且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以吴承恩为代表的盲目崇拜外国宗教的思潮,增强了本土文化的正统地位和自豪感,也一定程度增强了民族凝聚力,但是把正根祖宗当成讽刺对象是一个大败笔,是一种爱之深恨之切的矛盾。
书中还有一个典型的漏洞,即对费仲、尤浑两人的刻画。开始二人还是闻仲囚禁的,在第二十八回,纣王不顾大臣反对,从牢里释放费仲、尤浑二人且官复原职。可在三十九回闻太师派鲁雄征伐西岐,要为鲁雄找两个参军,闻太师自思:“必得见机明辨的方去得”。文仲认为费仲、尤浑两人是最佳人选,不知就里的闻仲就不追究费仲、尤浑二人了,而对进谗之罪没有追究。个人猜测,肯定是因为二人确实有可用之处,要不然也不会当上大夫,只是纣王不善于驾驭,而闻仲用人不论门第、种族、人兽,只看能力德行。
甚至闻仲还可能认识到君明则臣直,君昏则臣佞的道理,所以悲剧的原因不在于进谗言的费仲、尤浑,而是纣王本身的泻惰心理造成的。而且二人能遵守做臣本份,经过权衡,闻仲才决定将他们二人留朝察看,前事不究。闻太师赤胆卫国绝不会拿国家大事做政治斗争的工具,最后让他们做了鲁雄的参军。可见二人虽是佞臣,可是和魏忠贤、和绅一样,还是有才华有可用之处的。最后,二人的魂魄进入封神台,可见也得到作者的最终的认可。好事者虽然篡改原著,但还是留下蛛丝马迹,让我们有幸能揣摩到原作者最可能想表达的东西。
总体上,书里面有两个人的思想在打架。一方是万物平等,长幼尊卑有序,豁达晓畅,自然而然;一方是贵贱既定,贱为贵肉,快意恩仇、无尊无长。且偏向消极的一面辅佐的武王,偏向积极的一面辅佐的殷纣。当然双方内部也都是良莠不齐,贤愚杂处。偏向消极的阐教以天地定数为由,以天下苍生为名,不惜卖国求荣,联合西方教肆意屠杀截教同胞,而且还被奉为天经地义。偏向积极的一面,被无情屠杀殆尽,还遭到各种冠冕堂皇的辱骂、诋毁。最后双方忍无可忍,诛仙阵、万仙阵两场大战,正反双方损失惨重,正方基本全军覆没,一向式微的西方教藏污纳垢、中饱私囊,一下子发扬光大,也就是发了战争财,类似于两次世界大战让美国崛起。
一种哲学观是正话反说,提倡自然之道,讲究水到渠成。一种哲学观死读儒家经典,教条不化,肤浅可笑,况且儒家认为古代治理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是军队、粮食、信仰,而篡改者修改后的明线里,思想也和儒家所提倡的也是格格不入。从这一点逆推,封神演义必定有两个作者,一个是原作者,一个是篡改者。
或许作者是基于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古老智慧而这么组织情节。明线正义战胜邪恶,暗线邪恶战胜正义,阵营双方也良莠不齐,好坏混杂。虽然这样的架构脱离实际,但这更是一种对“以民为本”的大力宣扬,更是一种呼吁明王朝高层改良政治、注重民生的努力。
这样写,原作者一方面为一些赤胆忠心的智能之士站错队而惋惜,最后以封神的形式对他们进行最终的肯定。另一方面宣扬水亦能载舟亦能覆舟,若统治阶级混乱,百姓“造反有理”的思想。即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不管正邪善恶,以百姓为本就可以得天下,以百姓为鱼肉必遭人民屠戮。这和毛主席统一战线的思想是暗合的,也暗合于于“食天下之利者,天下分而食之”的古老智慧。
原作者这么写其实是个大败笔,因为这种思想鼠目寸光、快意恩仇于当代部分,造成八方苦难、遗祸无穷于长远天下。也是明朝的这种偏激思潮,让后来的多尔衮兵不血刃就一统中原,让东北少数民族。一下子由蛮夷小国变为优于汉人的天生贵人,只是作者也未必知道明朝的结局不幸被他言中,残酷的现实远比他想象的残酷无情。其实国家更替就像为人治病,食疗不愈,才用药,用药不愈,才肌肉注射,肌肉注射不愈,才打点滴,打点滴也不愈,才开刀手术,开刀手术不愈,才准备后事,而作者直接是准备后事,从作者的作品设定看,这是原作者的败笔无疑。
原作者的思想在现在社会也很普遍,有很多在国家的庇护下吃肉喝酒的人,但他们把我国的祖宗十八代都骂了出来,一味的鼓吹西方好。这些人也不想一想,中东地区的苦难是谁造成的?我国未建国以前,“中国人与狗不得入内”的屈辱、火烧圆明园是谁干的?是谁把非洲的人变成奴隶的?
但不能否认,我国确实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与否直接关系国家的生死存亡,部分国人应该把焦点放在如何解决实际问题上,而不是为了捞名、捞利或为了泄私愤而对国家攻击、谩骂。说的简单一点,这部分谩骂祖国的同胞,请您扪心自问,假如你得了严重的肺结核,随时有要命的危险,你是一味的坐在那里谩骂自己的身体不争气,还是想尽一切办法去治病?咱们的祖国就是咱们的身体呀,没有祖国咱们游魂野鬼都不是。蝼蚁之穴溃千里之堤,可是蝼蚁们不也被一块淹死了么?为什么好多人看这句话明白,却不明白自己在现实里是个货真价实的“蝼蚁”?不要让“多尔衮”兵不血刃再占中华,世界上好多“多尔衮”在哪里等着呢。
如果悲剧再发生,到时中国人在外国人眼里又变成“中国人与狗”了,别说吃肉,中国人怕是树根都没得吃,又要易子而食了,包括众多富豪、传奇也都将归于零。这部分“国人”谩骂祖国往往骂得很煽情,不知他们可知道“秦桧”“汪精卫”,不知他们可知道鲁迅说“一个都不放过”。而这部分“国人”或无意或有意的变得和他们一样了。我想他们都有一腔爱国热情,也痛恨汉奸,可是不知道他们如何自处。明王朝的偏激思潮在当代的社会已经有苗头了,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努力,别让苦难的历史重演。
此外原作者对于一些势力勾结外邦,出卖国家的利益而取得国内权利的斗争深恶痛绝。元始天尊、老子是典型的被讽刺对象。原作者一味的把原始天尊、老子写的麻木不仁,极力痛斥这类型和外邦势力勾结的人,显得原作者有一点盲目排外的思想,也可能是篡改者恶意删掉。
原作者对于因内部斗争、兄弟阋于墙而导致亡国灭种更是深恶痛绝,女娲娘娘、通天教主、元始天尊、老子是讽刺的对象,只不过是作者把这种亡国灭种美化成武王最终取得胜利,而且把责任全推给老祖宗“原始”“老子”“通天”“女娲”头上,这种因为爱自己的文化,却拿自己的文化进行讽刺是很糟糕的一个构思,这从根本上动摇了中国本民族文化体系,表现之一就是道教的衰亡。
书中设定接引准提在帮助阐教大胜截教后,自动退出。可是历史事实告诉我们“请神容易送神难”。而社会现实里,佛教扎根我国且影响力胜过本土道教、儒家。从原作者多处抄袭西游记,且把道教“鸿钧”作为正统,可见作者有十分强的文化自豪感。原作者不但对西游记以佛教为尊十分的不满,对很多人不信自己的老祖宗,却信仰外国文化的社会现状强烈不满,也对很多所谓的“掌门”以国学为名作奸犯科、禄贼国蠹以同胞为鱼肉等等尤为憎恨,他们只为一己之私,不管国家危亡、百姓死活。但这都是根据原作者的思想推理出来的,没有依据,极有可能是篡改者对这个设定的改动很大。
原作者应该这么设定:万仙阵大战之后,接引准提帮助阐教打理天下,最后接引准提架空元始天尊、老子,但碍于鸿钧老祖,不敢赶尽杀绝。后来鸿钧通过折损自己的道行,把接引准提打回西方,道儒截逐渐再次兴盛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寄托自己的文化自豪感。“鸿钧”则是最广大老百姓的化身。
这样设定就可以解释为唐朝初年的情形:李渊父子为建立唐王朝求助于突厥,后来突厥坐大,但突厥忌惮广大老百姓无休止的反抗,想控制李唐作为傀儡政府,可是李世民经过二十年的忍辱负重,经过老白姓的马革裹尸,终于清除这个外族势力。也可以解释为毛主席和共产国际、斯大林又合做又斗争的历史。但是祛除这种为争夺权力而养成的“毒瘤”,靠的是“老百姓”的巨大牺牲,也就是鸿钧折损道行来完成的。更可悲的是五代十国时期的石敬塘为求契丹援助,割让燕云十六州,甘做“儿皇帝”,为宋王朝的崖山之战埋下祸根,至今让人沉痛不已。
原作者对这种引鸩止渴式的生存之道应该很清楚,以他的“民族文化自豪感”,他不会写出接引准提自动退出的理想局面,不会鼓吹“引鸩止渴”这种低级的救国思想。三国末年,手握兵权的何进为杀几个宦官,不惜娇诏引来董卓的的虎狼劲旅,自己则身死族灭,为后人所笑。何进要是听从曹操的话,派一支御林军进宫,杀几个宦官真如燎燥毛一般容易,要知道兵贵“拙速”,不贵“巧久”。这种事和封神演义里求接引准提助战有区别么?但是篡改者书生意气太重,太理想化,修改出了这种鼓吹“引鸩止渴”的小说。
该书经过篡改者的删减润色,这种被原作者讽刺的社会现象,竟然全部发生在中华文化正宗始祖的身上。可是在整部书的字里行间,原作者的批判意味依然很浓厚。封神演义的篡改者把原作者的消极给无限放大,且合情合理化了。就好象迂腐的读书者看着圆圆的太阳,却说太阳是三角形一样,还赌咒发誓的坚持自己是正确的,可迂腐的篡改者还在用手指着圆圆的太阳让人们看,生怕人们看不见。
令人感到遗憾的是原作者构思出亵渎中华始祖的小说,篡改者顺风放火,闭着眼睛捉麻雀,把这种显而易见的丑陋嘴脸很庄严的合理化。这不但从根本上给中国的文化贴上消极的标签,还把这种讽刺的对象说成是中国的老祖宗,这种戏说老祖宗是很不负责的一种写作手法,这是心爱之,而刀杀之的典型。
不过这本书有一点非常好,原作者不以成败论英雄,胸襟广阔,令人叹为观止。在原作者看来,截教则是那些站错了队的英雄。而且原作者也很矛盾,他虽然把截教写的几乎绝种,但是却把截教化身成为三百六十五位清福神的主体,即天地自然的代表。可见原作者对他们最终非常认可,这也是原作者很矛盾的地方,也是明朝朝政败坏、高层无视民生的偏激思潮。原作者深受这种思潮的影响,同时他也深深认可当政者的正统地位。被主流认为是正面形象的阐教实际上是被讽刺的对象,是一种被压抑的百姓的偏激思潮,是没有正统地位的。
在偏激思潮的影响下,原作者空怀忧民激情而报国无门,便勾画出封神演义的轮廓,虽然构思偏左,但脑袋还是比较清醒。只是假借武王伐纣来臆想推翻明王朝的黑暗统治,但对明朝当局还是忠心耿耿,属于那种我的母校我随便骂但不允许别骂得那种,原作者对明朝当局爱之深恨之切。若遇外族入侵,原作者必定是冲在战斗最前面的英雄之一。原作者是民间有识之士的代表,可能缺乏实干的才能,但绝对是一个优秀的理论家。不过有好多人怀着像原作者一样的爱国忧国的情怀,却做出有损道义、国家利益的行为,是很可悲的,就如封神演义的篡改者。
原作者有一个罪过,因为他的深刻思想,他写的很多负面东西也被人当作正面东西。正是大道若反,作者的“反”更易被人理解,甚至几乎所有的人,都把书中刻画的讽刺情节当成老祖宗的既定史实,这严重歪曲了中国的神仙系统,也就是精神文明建设,篡改者就是被原作者误导的人之一,这让中国的本土道教进一步衰落。
原作者不该铁板钉钉的一口说就是如此,不该站在鸿钧的角度,给这个世界下定论,对于他自己可以畅于他的所思所想,对于中华民族,则不利于精神文明的长期建设。所以再次重申,原作者拿老祖宗来作为暗讽对象是封神演义的最大败笔,可出乎作者预料之外的是:还有一个好事的“篡改者”把这种暗讽变成了“义正严辞”,从而让原作者的这一败笔无限放大。但封神演义足以引起人们对人生哲理、民族大义的思考,这已经够了。我们欣赏封神演义的时候,不要把它当成既定史实,只把他当成一部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的小说就可以了。
总体上,封神演义是一本千古奇书,它对于我国的价值远胜其余的小说作品。思想深刻度远超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爱国情怀、民族凝聚力远超红楼梦,但文采、结构有弄巧成拙的嫌疑。封神演义仍然超越四大名著,是中华小说类作品名副其实的第一思想巨著。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