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凭栏论世 乱弹八卦 佳作赏析 讽刺幽默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清明为何要“清明”

时间:2006/3/30 作者: 迂柏 热度: 95404
    为人所熟的唐代韩君平《寒食》诗曰:“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以“汉”寒食节讽刺唐朝的权贵特权,要求政治清明。二十四节气里有个清明节,每年到这个时候,万物茂生,春风和畅,山川格外清洁明朗。这自然的清明与社会的清明有机的联系一起,清明具有两重含义,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春秋时代,晋国有个才华出众,既关心百姓疾苦,又忠于君王的介子推。当时晋国内乱,王子重耳被迫出逃。《左传》和《史记》载,重耳在魏国被围时,粮草断绝,跟随他的介子推割下大腿上的肉烤熟给他充饥,使他免于饿死。后来重耳当了国君,史称晋文公。重耳当上国君后,开始追求享乐,疏于治国,失于奖惩,左右大臣纷纷不满,失去信心。在这个关键的时候,介子推苦劝重耳,奖惩严明,清明治国,重耳没有听他劝告。介子推失望了,第二天就私携老母隐居绵山(今山西省介休县东南)。介子推的隐居使重耳非常失落,便到处打听他的下落,还说要给他头功重赏。当重耳打听到介子推隐居绵山时,便派人搜山寻找。一连几日寻而无果,在清明节前二天,为急于得到介子推,重耳便下令放火烧山,想逼介子推下山做官。 
    熊熊大火过后,重耳搜山发现的是在一棵柳树下介子推和其母的遗骨以及旁边的大石上的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做鬼终不见,强似伴君做谏臣。尚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愿君清明复清明。”重耳后悔不该烧山,为感其忠诚,改绵山为介山,规定这个节气为清明节,清明节前两天全国不准用火,由王宫保留火种,待清明过后再传给臣民;还规定家家户户插杨柳,以表达悼念之情、纪念之义。后来,重耳牢记诗中三个“清明”的告戒,以清明的的政治修身治国,不长时间晋国由弱变强,称霸中原。 
    春秋战国时只有晋国有清明节禁火三日的规定。到了汉代,汉族便将祭祀自己祖先的日子也放在清明节前三天,到了唐代,清明节前祭祖便成了整个中华民族通行的风俗延续至今。 
    自然的节气清明与社会政治清明,巧妙的结合在一起无不表明中华民族文明历史渊源与伟大。也时时告戒着当政者政治清明。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