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凭栏论世 乱弹八卦 佳作赏析 讽刺幽默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笔写一千,眼读一万”

时间:2012/12/16 作者: 峨眉山人 热度: 71519


                                                                                                    —读苗得雨《文谈诗话》之一
国承新

      “笔写一千,眼读一万。”是苗得雨老1980年11月23日在《再谈写书者要读书》一文的两句警言绝句。在这之前,1959年4月19日,他曾写过一篇《写书者要读书》,从内容上看,主题和指导思想上是一致的,从时间跨度上看,前后相距31年,从深度广度上看,后者是对前者的补充和深化,是一种余意未尽。写书者要读书,看起来应该是个不成问题的问题,是一个甚至七岁孩童都应多少知晓的事,何况作家呢?但是苗得雨在30年前到30年后不仅在他的文中一再强调写书者往往疏忽的一个问题,一个放过的问题,认为我都能写书了,何必还要读书?其实这正是苗得雨的高人之处,他认为“作家是写书的。但要写好书,除了深入生活和加强政治锻炼以外,还要读书。读书不好,书便写不好,不是一个好读者,就不可能是一个好作者。”这话看起来平平常常,其实说的是积累与消费,学生与先生,一桶水与一瓢水的量变关系,实际上有千斤之力。因为他把作家不仅仅定位在写书上,而是定位在写好书上。一个好字定优劣。写书并不难,难的是写出传世之作,扛鼎之作难。为达此一目的,他结合自己的长期实践与观察,把《写书者要读书》和《再说写书者要读书》这一老话题,读好书才能写好书这一新见解不可忽视的因果关系,实践定论摆在大家面前,供人们去思考去履行,意义是不言自喻的。
       我读《写书者要读书》与《再说写书者要读书》,起码感受到了如下几点。
       解读了一个误区。苗得雨说:“读书是人们间接了解世上各种情况的一个重要渠道和方法。人生包括经历与阅历。”又说:“经历不足百年,阅历可超过百年;经历是直接的,阅历是间接的;经历是具体的、有实感的,却是局部的,阅历是广阔的、全面的。读书可使经历得到扩大,得到扩展。”一些写书人包括我自己,之所以书读得不广、不博、不深,就是误把生活经历当作生活阅历,认为自己那点观察、那点积累已够写一阵子了,用不着再去三更起,五更睡的费心费力费脑的去读死书,死读书了。于是乎就坐井观天,夜郎自大,而读书恰恰能够弥补经历的局限,开阔视野,以达到钻进去,跳出来,收到“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效果。
       避免了不该有的重复。现实应该承认写书者大都是比常人更刻苦、更努力,更富有创造性的。可为什么绞尽脑汁,费尽心思,拧筋扒力满以为能够一语中的,一鸣惊人的东西,拿出来一看,人家在千年之前,甚至多年前早就写过了,这就是重复。怎样避免这种现象,苗得雨在书中说“别人的经验,前人的经验,已成为人类基础文明的东西,可以接受过来,这样就可避免一切从头来。”又说“别人的经验,前人的经验,靠什么接受过来,这就是读书。”由此不难看出,读书是一种跨越前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演绎新的光荣的一本万利的事,是一种磨刀不误砍柴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重审了一条真理。古人云“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又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他不仅引用了杜甫、李白,也引用了郭沫若、茅盾这些著作之匠,读书楷模,指出“如果缺乏丰富的知识,而要写出无愧于社会主义时代的作品,是不可能的。不首先向古代学习,而要写出超出古代艺术水平的作品,也是不可能的。”这一铁的事实和真理,让人读了心中感到震动。
       指明了一条道路。说到读书与写书的关系,苗得雨说:“一读二写。”又说“读与写,时间为十比一,笔写一千,眼读一万。”特别是后边这八个字是苗老几十年对读书与写书关系的一种积淀和提炼,形象动人,更可操作,虽不能包治百病,但治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不等扎翅,就要飞,好高骛远,实在是一剂良药。我准备高价买下,治一治自己在知识上的浅薄病。同样,对有志于写书,写好书的人也是很值得思考一番的。须知,只有坐得住,读进去,跳出来,加上自己的独创才会飞起来。相信一位哲人的话“读书好,大有益,”也相信苗得雨“笔写一千,眼读一万”的提示和灼见。作为一个志者是否会事竟成,不妨试试看。

 

2008年7月8日早8:30—10:25分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