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字令》辟析
林克胜
【别名】 《归字谣》《苍梧谣》《花娇女》
【本调序语】
为单调小令,只16字,因以得名。乃常见令词中字数最少者。
《钦定词谱》卷一以《归字谣》一体列目,言:“蔡伸词名《苍梧谣》。周玉晨词名《十六字令》。袁去华词亦名《归字谣》。有刻《归梧谣》者误。”以张孝祥词为本体立谱,其按语曰:“张孝祥词三首,皆以‘归’字起韵。蔡伸词以‘天’字起韵,袁去华词亦以‘归’字起韵,皆一字句也。元《天机余锦》周玉晨词:‘眠,月影穿窗白玉钱。无人弄,移过枕函边。’本以一字句起,《词综》及《草堂别集》,误‘眠’字为‘明’,遂以‘明月影’三字为起句者,误。”由此可知,有以《归梧谣》为《十六字令》别名者,乃《归自谣》刻版之误。词中另有《归自谣》一调,如欧阳修《归自谣》词:“春艳艳。江上晚山三四点,柳丝如剪花如染。 香闺寂寞门半掩,愁眉敛,泪珠滴破胭脂脸。”属双调,34字,上下片各3句3仄韵,以七言句为主体。而《十六字令》只有单调,平韵,通篇只有1个七言句,体式大别,不容混淆。
《填词名解》卷一言:“《十六字令》有二体,以字数也。其单字起者,又名《苍梧谣》。” 另有清代黄德贞词名《花娇女》。
【选解提要】
此调中五言句和七言句之第1字皆不拘平仄,与律诗之常规变格完全相同。而此七言句,在诗律中为须“避孤平”之特殊句式,其第3字则须保持平声不变,词中亦沿袭此律。由此可见词律受诗律影响甚大。
【谱例】 【谱式】 【句型提示】
天。 平。 (一字独句)
休使圆蟾照客眠。平仄平平仄仄平。(七律,避孤平,一不拘三必平)
人何在, 平平仄,
桂影自婵娟。 仄仄仄平平。 (五律,一不拘)
——蔡伸《苍梧谣》
【标谱说明】
第3句《词谱》定为“平平仄”,毛泽东词“天欲坠”第2字“欲”为入声,属 “以入代平”,故仍以平声为常格。
【附例】
今以蔡伸《归字谣》为本体以标平仄谱,附例6家词8首,各标其韵,以鉴其体。
1、张孝祥《归字谣》
归。猎猎西风卷绣旗。拦教住,重举送行杯。
(《钦定词谱》以此词为本体标谱。单调,16字,4句3平韵。以下3家词字句数同此不聱。)
2、袁玉华《归字谣》
归。目断吾庐小翠微。斜阳外,白鸟傍山飞。
3、周玉晨《十六字令》
眠。月影穿窗白玉钱。无人弄,移过枕函边。
4、毛泽东《十六字令三首》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山。剌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坠,赖以柱其间。
5、周玉晨《十六字令》
明月影,穿窗白玉钱。无人弄,移过枕函边。
(变体,16字4句2韵。第1句作三字句,不入韵,馀句皆与正体同。)
6、曹贞吉《苍梧谣》 (变体,与周词同。)
团扇旧,犹堪赠所欢。秋风起,恋恋故人难。
【本调律析】
(1)《十六字令》为单调小令,只见2体。正体常格16字4句3平韵,如谱例蔡伸词,附例张孝祥、袁玉华、周玉晨、毛泽东词。变体亦16字4句2平韵,因第1句作三字句,且不入韵,故较正体少1韵,如附例5、周玉晨、附例6、曹贞吉词。
(2)此调原本只有1体,为首句单字起式并押平韵者,后来在传抄中断句失误,因错就错,衍生出“三字起”新格式。即如《钦定词谱》所言,《词统》及《草堂别集》收录周玉晨词“眠,月影穿窗白玉钱。无人弄,移过枕函边。”把“眠”字误为为“明”字,可能是觉得“明”字单句不合韵,便重新断句,以‘明月影’三字起句,以讹传讹,从而出现三字句起式之变体。曹贞吉《苍梧谣》,便按周玉晨词的讹传体所填写。
(3)通篇4句,按句式排序为“一。七。三,五。” 习用“独句”,是此调重要特色之一。开篇即以独字成句,在词中,凡单句独立者,称为“独句”。词中,凡一字句,皆为独句,并皆用韵。此调第1字独立成句,并押平声韵,一举定下全篇韵味,平稳又扎实。它突兀而起,鹤立鸡群,领起全篇,起到指事点题作用。
(4)接下第2句也是独句。此为“仄起平收式”(仄仄平平仄仄平)七言律句。其第1字不拘平仄,如蔡伸词中“休”字用平声,张孝祥《归字谣》中“猎”字用仄声,袁玉华《归字谣》中“目”字,周玉晨《十六字令》中“月”字,皆为仄声,足见其第1字不拘平仄。而此句第3字,皆须保持平声不变。何以如此?按七律规则,五言“平平仄仄平”句式中,第1字平声不能变,在七言中,“仄仄平平仄仄平”则第3字不能变。否则便称作“犯孤平”大忌。(详见拙著《诗律详解》)词中之五言和七言,大多沿袭诗律,这类句型之第3字也皆沿用平声。以往解说词律,过分强调词律之特殊,往往避谈诗律,实属偏见。词律定型于诗律之后,许多词家又是诗家,填词之际,五言、六言、七言,多用律句入词,也多按诗律常规变格,并不奇怪。诗律对词律影响之深,无可讳言。
(5)第3句为不押韵的三字句。这是本调中的一个转折句,由前边的七言长句,突然跌落到三字句,节奏剧烈变化,声调昂起,转折跌宕。
(6)末句为“仄起平收式”(仄仄仄平平)五言律句。其第1字不拘平仄,如谱例蔡伸词中“桂”字用仄声,附例4、毛泽东词词“万”“赖”皆仄声,“离”字则为平声,附例3、周玉晨词中“移”字亦为平声。足证此字可平可仄。在五律之常规变格中,此句第1字不拘平仄,词中沿习之。词中五言律句和七言律句之变格,受诗律影响之深,由此可见一斑。
(7)此调句序排列长短交错,反差较大,一字起,七字承,三字转,五字落,起承转合,腾挪跌宕,字数虽少,却颇具表现力,故能表达较复杂和激烈感情。
词在当时是配曲而唱的,一般是每句一个乐句,字少之句须拉长声调,字多之句则每字所占拍节便短。故,字少而缓,字多则急,唱起来节奏缓急便也变化较大。音乐家劫夫先生为毛泽东《十六字令三首》所谱曲调,便深谙其律:第1句“山”,拖音很长,独占4个拍节。而第2句“快马加鞭未下鞍”,则7字为4个拍节,便显得急促。到第3句“惊回首”,3字4拍,又变缓。结尾第4句“离天三尺三”,为5字4拍,则缓急适中。从曲调节律上看,也给人一种起承转合之感。词之曲谱虽然大都不存,但从现存“广东音乐”及某些古曲中,我们仍然可以间接体味到词曲之间的这种配合关系。
(8)此调短小,故词家若要用以表达较多内容时,往往连写数首,形成组诗,如毛泽东用《十六字令》三首以抒发长征豪气便是。
※附寄语:积13载之功,不舍昼夜,撰成《词谱律析》书稿一部,筛选出140个常用词调,以名家名篇为例而定谱,从大体格局、节奏韵律、定式与通变、独有特色、历代演化、别体另格等不同角度,逐句加以辟析。所选例词,兼顾思想与艺术两端,不拘今古。全书约60万字。其姊妹卷《诗律详解》《词律综述》已与商务印书馆签约,可望于年内出版。此书尚未选社。今见“榕树下”多有古体诗词之作,如有可能,愿拣一些篇章,公诸同好。深望能得到指教之反馈。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