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瞑目之歌(前言)

时间:2025/9/1 作者: 宋家园 热度: 544
  瞑目之歌

  前言

  首先告知读者,这不是小说,也不是虚构的故事,只是我生平中的回忆录而已,当然只是一些片段的回忆,并不是我生平的全部回忆。为什么只是片段的回忆录呢?因为我还不是名人,把我的生平轨迹在此全部发表出来,对普通读者来说没有意义,而在这里发表出来的回忆录,或许对普通读者来说,可能有意义。

  比如说,文学作品是讲究趣味性的,我认为,应当把我的回忆录视为文学作品,因为我的回忆录还是有一些趣味的。每一个人的生平是不一样的,有些人的生平所经历的有些事情确实有些趣味,甚至于由于特殊而呈现出异样或多彩的人生,有些人不能把这些经历写出来确实是个遗憾。所谓丰富多彩的人生,不是指每一个人都是如此,而是指众多有趣味的人生片段的集合,我的生平里的有些片段如果真的能称得上有些趣味或特殊,就凑成了众多有趣味的人生片段的集合的点滴,或许有点意义。

  当然,文学作品只讲趣味性虽然可以,但其中所讲述的事情如果能给读者带去某些思考就更好了,我认为,我的回忆录就有这个客观的功能,至于有哪些启示,应该让读者自己去体会。

  还当然回忆录是写给我自己用的,我已经是花甲之后了,趁还能写点东西把我的生平经历全部写出来,留给我的后人看,也留给我自己看,所以当然还有我更详细的人生轨迹,只是没有必要在这里全部公布出来。我的身体非常糟糕,不知道哪天会突然撒手而去,在弥留之际,让我的后人读着我的全部回忆录给我听,让我忘掉病痛和将死的遗憾,在重温往事的回忆中,戛然而去,也算作是我的瞑目之歌。

  我这里的回忆录不按生平经历的顺序发表,只挑一些有趣味的或能引起读者某种思考的经历发表,而且有生平顺序的颠倒跳跃,人都是有遐想的,我的人生虽然极其不顺利,但如今仍然有遐想。我幻想有举足轻重的人看到了我的回忆录,引起了共鸣,或产生了某些感慨,来把我的回忆录进行整理而郑重再发表,或改编成广播作品,或改编成系列电视剧。在讲述我生平片段的系列电视剧中,我生平的经历却是跳跃的,或许别有风味,或许也是一种创作手法的创新。现在不是什么都讲创新吗?来一次系列电视剧创作的创新,或许也是很有欣赏情趣的,当然,这仍然是遐想。

  生活需要遐想吗?生活需要脚踏实地,但也需要遐想,人类的生活在脚踏实地中前进,也因在遐想中推动演变而加速前进,如果我的遐想能够在一个小的方面推动了人类文明进步的前进,当然更是我的瞑目之歌。

  尽管不切实际的遐想似乎不应该有,但遐想的确是应该有的,人类文明实际上就是在有些遐想变成现实的演变中不断前进的,虽然遐想对现实的演变前进影响有大有小,都是人类文明演变前进的集合因素,值得遐想。

  我似乎听到我的瞑目之歌已经奏响,让我快马加鞭多填些音符吧,让我在我的瞑目之歌中陶醉而去。

  需要说清楚的是,回忆录中涉及到的任何事情都是真实的,包括人物,姓和名字都是真实的,但对大多数的人物会隐去他们的名字,只用他们的姓,以免给有些人带去可能的不愉快。

  一

  先说一个对我的人生产生重大影响的政治事件。

  那是在上世纪1976年,文革正在经历“斗、批、改”的整改阶段,造反、夺权、斗批已经停止,社会进入“抓革命促生产”的阶段,各单位逐渐地在走向正常的经营和管理,标志之一是,文革后期建立的“革委会”也到了后期,一切都在向正常化管理逐步迈进。为了使正常化得已进行,如学校也开始进入工宣队和讲师团,以帮助学校能尽快实现各项管理工作的正常化,我就是我市一家初中学校的工宣队和讲师团成员之一。我所在的工厂跟这家学校并没有隶属关系,派驻工宣队和讲师团,是根据市里政工部门和教育系统的政治和组织安排进行的。

  9月9日下午,我所进驻的学校突然接到上级通知,说毛主席逝世了,让全体师生在操场上集合列队,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重要新闻。师生们当然并不全部知道这一噩耗,当14时学校大喇叭在学校上空响起了哀乐声时,人们惊呆了!当哀乐声一停,听到毛主席突然逝世的消息公布后,学校上空立刻响起了师生们撕心裂肺的嚎啕大哭!

  从第二天开始,人人都佩戴上臂上黑纱和胸前白花,虽然满脸哀伤,但更加斗志昂扬地投入到继承毛主席遗志的继续革命的实际工作中。

  我当然也是继续地勤奋工作,讲师团的工作本来是担任教员给学生上课的,与原教员的区别是做出榜样,既要完成正常的业务授课,又要引领怎样授课的政治方向,但我只给学生上了几堂课,就另被重用了。

  学校和工宣队领导及很多师生共同认为,我的政治水平、组织管理能力、语言水平很高,在群众中的亲和度也很高,就不让我授课了,让我负责学校的政工工作,具体工作就是负责学校的共青团、红卫兵的组织领导工作和学生政治思想的管理等工作,当然还包括学校全面政工工作的一部分。因此在10月10日,我和工宣队的一名于师傅去外地出差,对一位曾经进行过政治惩罚处理的老教师进行能否重新进行解放政策落实的政工外调。

  当日傍晚,我们乘火车在现在的赵本山称为大城市的铁岭下车,因为还需要乘几小时长途公交车才能到达很远的农村目的地,只好在铁岭暂住一晚。我们下车没有远走,就选择站前的一家旅馆住下了。

  晚上当然要吃完饭,我们就进了一家饭店吃了一顿晚餐。

  学校的师生们为什么认为我有亲和度?先说到这里吧。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